小乘阿含部小乘單譯經大乘單譯經大乘律小乘律 大乘論小乘論宋元續(xù)入藏諸論 西土圣賢撰集此土著述
第五十卷 大智度論
第五十卷 大智度論
釋發(fā)趣品第二十之余
【經】“云何菩薩不著我?畢竟無我故。
“云何菩薩不著眾生,不著壽命,不著眾數(shù)乃至知者、見者?是諸法畢竟不可得故。
“云何菩薩不著斷見?無有法斷,諸法畢竟不生故。
“云何菩薩不著常見?若法不生,是不作常。
“云何菩薩不應取相?無諸煩惱故。
“云何菩薩不應作因見?諸見不可得故。
“云何菩薩不著名色?名色處相無故。
“云何菩薩不著五眾、不著十八界、不著十二入?是諸法性無故。
“云何菩薩不著三界?三界性無故。
“云何菩薩不應作著心?云何菩薩不應作愿?云何菩薩不應作依止?是諸法性無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佛見?作依見,不見佛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法見?法不可見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僧見?僧相無為,不可依故。
“云何菩薩不著依戒見?罪無罪不著故。是為菩薩住七地中,二十法所不應著。
“云何菩薩應具足空?具足諸法自相空故。
“云何菩薩無相證?不念諸相故。
“云何菩薩知無作?于三界中不作故。
“云何菩薩三分清凈?十善道具足故。
“云何菩薩一切眾生中慈悲智具足?得大悲故。
“云何菩薩不念一切眾生?凈世界具足故。
“云何菩薩一切法等觀?于諸法不損益故。
“云何菩薩知諸法實相?諸法實相無知故。
“云何菩薩無生忍?為諸法不生不滅,不作忍故。
“云何菩薩無生智?知名色不生故。
“云何菩薩說諸法一相?一心不行二相故。
“云何菩薩破分別相?一切法不分別故。
“云何菩薩轉憶想?小大無量想轉故。
“云何菩薩轉見?于聲聞、辟支佛地見轉故。
“云何菩薩轉煩惱?斷諸煩惱故。
“云何菩薩等定慧地?所謂得一切種智故。
“云何菩薩調意?于三界不動故。
“云何菩薩心寂滅?制六根故。
“云何菩薩無礙智?得佛眼故。
“云何菩薩不染愛?舍六塵故。是為菩薩住七地中具足二十法。
“云何菩薩順入眾生心?菩薩以一心知一切眾生心及心數(shù)法。
“云何菩薩游戲諸神通?以是神通從一佛界至一佛界,亦不作佛界想。
“云何菩薩觀諸佛界?自住其界,見無量諸佛界,亦無佛界想。
“云何菩薩如所見佛界?自莊嚴其界,住轉輪圣王地,遍至三千大千世界以自莊嚴。
“云何菩薩如實觀佛身?如實觀法身故。是為菩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云何菩薩知上下諸根?菩薩住佛十力,知一切眾生上下諸根。
“云何菩薩凈佛世界?凈眾生故。
“云何菩薩如幻三昧?住是三昧,能成辦一切事,亦不生心相。
“云何菩薩常入三昧?菩薩得報生三昧故。
“云何菩薩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菩薩知眾生所應生善根而為受身成就眾生故。是為菩薩住八地中具足五法。
“云何菩薩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十方無量世界中眾生,如諸佛法所應度者而度脫之。
“云何菩薩得如所愿?六波羅蜜具足故。
“云何菩薩知諸天、龍、夜叉、揵闥婆語?辭辯力故。
“云何菩薩胎生成就?菩薩世世;省
“云何菩薩家成就?常在大家生故。
“云何菩薩所生成就?若剎利家生,若婆羅門家生故。
“云何菩薩姓成就?如過去菩薩所生姓,從此中生故。
“云何菩薩眷屬成就?純諸菩薩摩訶薩為眷屬故。
“云何菩薩出生成就?生時光明遍照無量無邊世界,亦不取相故。
“云何菩薩出家成就?出家時,無量百千億諸天侍從出家,是一切眾生必至三乘。
“云何菩薩莊嚴佛樹成就?是菩提樹以黃金為根,七寶為莖、節(jié)、枝、葉,莖、節(jié)、枝、葉光明,遍照十方阿僧祇三千大千世界。
“云何菩薩一切諸善根功德成滿具足?菩薩得眾生清凈,佛界亦凈。是為菩薩住九地中具足十二法。
“云何菩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若菩薩摩訶薩具足六波羅蜜、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一切種智具足圓滿,斷一切煩惱及習。是為菩薩摩訶薩住十地中,當知如佛。
“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住是十地中,以方便力故,行六波羅蜜,行四念處乃至十八不共法,過干慧地、性地、八忍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過是九地,住于佛地。是為菩薩十地。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大乘發(fā)趣!
【論】論者言:我等二十法,不可得故不著。不可得因緣,如先種種說。我見乃至知者、見者,佛見、僧見,是入眾生空故,是見不應著;余斷、常乃至戒見,是法空故,不應著。
問曰:余者可知,因見云何?
答曰:一切有為法,展轉為因果,是法中著心取相生見,是名因見,所謂非因說因,或因果一異等。
具足空者,若菩薩能盡行十八空,是名具足空。
復次,能行二種空:眾生空、法空,是名具足空。
復次,若菩薩能行畢竟空,于中不著,是名具足空。
問曰:若爾者,佛此中何以但說自相空?
答曰:此三種空,皆是自相空。以住六地菩薩,福德故利根,利根故分別諸法取相;以是故,七地中以自相空為具足空。佛或時說有為空、無為空名具足空,或時說不可得空名具足空。
無相證者,無相即是涅槃,可證不可修。不可修故,不得言知;無量無邊不可分別故,不得言具足。
知無作者,三事雖通是知,二事更義立其名,無作但有知名。
三分清凈者,所謂十善道:身三、口四、意三,是名三分。上已說解脫門故,此中不復說。三分清凈者,或有人身業(yè)清凈,口業(yè)不清凈;口業(yè)清凈,身業(yè)不清凈;或身口業(yè)清凈,意業(yè)不清凈;或有世間三業(yè)清凈,而未能離著。是菩薩三業(yè)清凈及離著故,是名三分清凈。
一切眾生中具足慈悲智者,悲有三種:生緣、法緣、無緣。此中說無緣大悲名具足。所謂法空,乃至實相亦空,是名無緣大悲。菩薩深入實相,然后悲念眾生;譬如人有一子,得好寶物,深心愛念,欲以與之。
不念一切眾生者,所謂凈世界具足故。
問曰:若不念眾生者,云何能凈佛世界?
答曰:菩薩令眾生住十善道,為莊嚴佛國;雖莊嚴,未得無礙莊嚴。今菩薩教化眾生,不取眾生相,諸善根福德清凈;諸善根福德清凈故,是無礙莊嚴。
一切法等觀者,如法等忍中說。此中佛自說:于諸法不增損。
知諸法實相者,如先種種因緣廣說。
無生法忍者,于無生滅諸法實相中,信受通達無礙不退,是名無生忍。
無生智者,初忍,后名智;粗者忍,細者智。佛自說:知名色不生故。
說諸法一相者,菩薩知內、外十二入,皆是魔網(wǎng),虛誑不實;于此中生六種識,亦是魔網(wǎng)虛誑。何者是實?唯不二法,無眼、無色,乃至無意、無法等,是名實。令眾生離十二入故,常以種種因緣說是不二法。
破分別相者,菩薩住是不二法中,破所緣男女、長短、大小等分別諸法。
轉憶想者,破內心憶想分別諸法等。
轉見者,是菩薩先轉我見、邊見等邪見,然后入道。今轉法見、涅槃見,以諸法無定相。轉涅槃者,轉聲聞、辟支佛見,直趣佛道。
轉煩惱者,菩薩以福德持戒力故,折伏粗煩惱,安隱行道,唯有愛、見、慢等微細者在,今亦離細煩惱。復次,菩薩用實智慧,觀是煩惱,即是實相;譬如神通人,能轉不凈為凈。
等定慧地者,菩薩于初三地,慧多定少,未能攝心故;后三地定多慧少,以是故,不得入菩薩位。今眾生空、法空,定慧等故,能安隱行菩薩道;從阿鞞跋致地,漸漸得一切種智慧地。
調意者,是菩薩先憶念老病死、三惡道,慈愍眾生故,調伏心意;令知諸法實相故,不著三界,不著三界故調伏。
心寂滅者,菩薩為涅槃故,先于五欲中折伏五情,意情難折伏故,今住七地,意情寂滅。
無礙智者,菩薩得般若波羅蜜,于一切實、不實法中無礙;得是道慧,將一切眾生令入實法,得無礙解脫、得佛眼,于一切法中無礙。
問曰:是七地中,何以說得佛眼?
答曰:是中應學佛眼,于諸法無礙,似如佛眼。
不染愛者,是菩薩雖于七地得智慧力,猶有先世因緣,有此肉身,入禪定不著,出禪定時有著氣;隨此肉眼所見,見好人親愛,或愛是七地智慧實法。是故佛說于六塵中行舍心,不取好惡相。(七地竟)
順入眾生心者,菩薩住是八地中,順觀一切眾生心之所趣,動發(fā)思惟,深念順觀,以智慧分別:知是眾生永無得度因緣;是眾生過無量阿僧祇劫然后可度;是眾生或一劫二劫,乃至十劫可度;是眾生或一世二世,乃至今世可度;是眾生或即時可度者,是熟是未熟;是人可以聲聞乘度,是人可以辟支佛乘度。譬如良醫(yī)診病,知瘥久近,可治不可治者。
游戲諸神通者,先得諸神通,今得自在游戲,能至無量無邊世界。菩薩住七地中時,欲取涅槃。爾時,有種種因緣,及十方諸佛擁護,還生心欲度眾生;好莊嚴神通,隨意自在,乃至無量無邊世界中無所掛礙,見諸佛國,亦不取佛國相。
觀諸佛國者,有菩薩以神通力飛到十方,觀諸清凈世界,取相欲自莊嚴其國。有菩薩佛將至十方,示清凈世界,取凈國相,自作愿行;如世自在王佛,將法積比丘至十方,示清凈世界;蛴衅兴_自住本國,用天眼見十方清凈世界,初取凈相,后得不著心故還舍。如所見佛國,自莊嚴其國者,如先說。是八地名轉輪地,如轉輪圣王寶輪至處,無礙無障,無諸怨敵;菩薩住是地中,能雨法寶,滿眾生愿,無能障礙,亦能取所見凈國相而自莊嚴其國。
如實觀佛身者,觀諸佛身如幻如化,非五眾、十二入、十八界所攝,若長若短,若干種色,隨眾生先世業(yè)因緣所見。此中佛自說:見法身者,是為見佛。法身者,不可得法空;不可得法空者,諸因緣邊生法,無有自性。
知上下諸根者,如十力中說。菩薩先知一切眾生心所行,誰鈍誰利?誰布施多?誰智慧多?因其多者而度脫之。
凈佛世界者,有二種凈:一者、菩薩自凈其身;二者、凈眾生心,令行清凈道。以彼我因緣清凈故,隨所愿得清凈世界。
入如幻三昧者,如幻人一處住,所作幻事,遍滿世界,所謂四種兵眾、宮殿城郭、飲食歌舞、殺活憂苦等。菩薩亦如是,住是三昧中,能于十方世界變化,遍滿其中:先行布施等充滿眾生;次說法教化,破壞三惡道,然后安立眾生于三乘;一切所可利益之事,無不成就。是菩薩心不動,亦不取心相。
常入三昧者,菩薩得如幻等三昧,所役心能有所作;今轉身得報生三昧,如人見色,不用心力。住是三昧中,度眾生安隱,勝于如幻三昧,自然成事,無所役用。如人求財,有役力得者,有自然得者。
隨眾生所應善根受身者,菩薩得二種三昧、二種神通,行得、報得;知以何身,以何語,以何因緣,以何事,以何道,以何方便而為受身,乃至受畜生身而化度之。(八地竟。)
受無邊世界所度之分者,無量阿僧祇十方世界六道中眾生,是菩薩教化所應度者而度之。是世界有三種:有凈、不凈、有雜。是三種世界中眾生,所可應度有利益者,皆攝取之。譬如燃燈,為有目之人,不為盲者;菩薩亦如是,或先有因緣者,或始作因緣者。
復次,三千大千世界,名一世界,一時起、一時滅;如是等十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如是一佛世界,數(shù)如恒河沙等世界,是一佛世界海。如是佛世界海,數(shù)如十方恒河沙世界,是佛世界種。如是世界種,十方無量,是名一佛世界。于一切世界中取如是分,是名一佛所度之分。
得如所愿者,是菩薩福德、智慧具足故,無愿不得。聽者聞無量無邊世界所度之分,疑不可得;以是故,次說所愿如意。此中佛自說六波羅蜜具足:五度,則福德具足;般若,則智慧具足。
知諸天、龍、夜叉、揵闥婆語者,我上說福德、智慧具足,所愿如意,知他人種種語,即是所愿事。復次,菩薩得宿命智清凈故,知處處生一切語。復次,得愿智故,知立名者心,強作種種名字語言。復次,菩薩得解眾生語言三昧故,通一切語無礙。復次,自得四無礙智,又復學佛四無礙智;以是故,知眾生語言音聲。
處胎成就者,有人言:“菩薩乘白象,與無量兜率諸天圍繞,恭敬供養(yǎng),侍從入母胎!庇腥搜:“菩薩母得如幻三昧力故,令腹廣大無量,一切三千大千世界菩薩,及天龍鬼神皆得入出;胎中有宮殿臺觀,先莊嚴床座,懸繒幡蓋,散華燒香;皆是菩薩福德業(yè)因緣所感,然后菩薩來下處之。亦以三昧力故,下入母胎,于兜率天上如故!
生成就者,菩薩欲生時,諸天龍鬼神莊嚴三千大千世界;是時,有七寶蓮華座,自然而有;從母胎中,有無量菩薩先出,坐蓮華上,叉手贊嘆,俟待菩薩;及諸天龍鬼神、仙圣諸玉女等,皆合手一心,欲見菩薩生。然后菩薩從母右脅出,如滿月從云中出,放大光明,照無量世界。是時,有大名聲,遍滿十方世界,唱言:某國菩薩末后身生;蛴衅兴_化生蓮華;于四生中,菩薩胎生、化生。于四種人中,菩薩生剎利、婆羅門二姓中;生此二種姓,人所貴故。
家成就者,婆羅門家有智慧,剎利家有力勢;婆羅門利益后世,剎利利益今世。是二種于世有益,是故菩薩在此中生。復次,諸功德法家,所謂不退轉生,是名家生成就。
姓成就者,菩薩兜率天上,觀世間何姓為貴,能攝眾生,即于是姓中生。如七佛中初三佛,憍陳如姓中生;次三佛,迦葉姓中生;釋迦文尼佛,憍曇姓中生。復次,菩薩初深心牢固,是名諸佛姓。有人言:“得無生法忍,是諸佛姓!笔菚r,得佛一切種智氣分故,如聲聞法中性地人。
眷屬成就者,皆是智人、善人,世世集功德。此中佛自說,純以菩薩為眷屬。如不可思議經中說:瞿毗耶是大菩薩,一切眷屬皆是住阿鞞跋致地菩薩;以方便三昧變化力,為男、為女,共為眷屬。如轉輪圣王居士寶,是夜叉、鬼神現(xiàn)作人身,與人共事。
出家成就者,如釋迦文菩薩,夜于宮殿,見諸婇女,皆如死狀;十方諸天鬼神,赍持幡華供養(yǎng)之具,奉迎將出。是時車匿雖先受凈飯王敕,而隨菩薩意,自牽馬至;四天使者接捧馬足,逾城而出。為破諸煩惱及魔人,示一切眾人在家之穢。如此大功德貴重之人,猶尚出家,況諸凡細!如是等因緣,名出家成就。
莊嚴佛樹成就者,莊嚴菩提樹,如先說。佛此中自說:是菩提樹,以黃金為根,七寶為莖、節(jié)、枝、葉,莖、節(jié)、枝、葉光明遍照十方無數(shù)阿僧祇諸佛世界;蛴蟹鹨云兴_七寶莊嚴佛樹,或有不如是者。所以者何?諸佛神力不可思議,為眾生故現(xiàn)種種莊嚴。
一切諸善功德成滿具足者,菩薩住七地中,破諸煩惱,自利具足;住八地、九地,利益他人,所謂教化眾生,凈佛世界。自利、利他深大故,一切功德具足。如阿羅漢、辟支佛,自利雖重,利他輕故,不名具足。諸天及小菩薩雖能利益,而自未除煩惱故,亦不具足。是名功德具足。(九地竟。)
當知如佛者,菩薩坐如是樹下,入第十地,名為法云地。譬如大云澍雨,連下無間;心自然生無量無邊清凈諸佛法,念念無量。爾時,菩薩作是念:“欲界魔王心未降伏。”放眉間光,令百億魔宮闇蔽不現(xiàn)。魔即瞋惱,集其兵眾來逼菩薩。菩薩降魔已,十方諸佛慶其功勛,皆放眉間光,從菩薩頂入;是時,十地所得功德,變?yōu)榉鸱?斷一切煩惱習,得無礙解脫,具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十八不共法、大慈大悲等,無量無邊諸佛法。是時,地為六種震動,天雨華香,諸菩薩、天人皆合手贊嘆。是時,放大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十方諸佛、諸菩薩、天人,大聲唱言:“某方某國某甲菩薩,坐于道場,成具佛事,是其光明!笔敲,當知如佛。
復次,佛此中更說第十地相,所謂菩薩行六波羅蜜,以方便力故,過干慧地乃至菩薩地,住于佛地。佛地,即是第十地。菩薩能如是行十地,是名發(fā)趣大乘。
釋出到品第二十一
【經】佛告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出、至何處住者?”
佛言:“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以不二法故。何以故?摩訶衍、薩婆若,是二法共,不合、不散,無色、無形、無對,一相所謂無相。若人欲使實際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如、法性、不可思議性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色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受、想、行、識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色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受、想、行、識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色、色相空,受想行識、識相空故。若人欲使眼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耳、鼻、舌、身、意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眼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眼、眼相空,乃至意觸因緣生受、意觸因緣生受相空故。若人欲使夢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幻、焰、響、影、化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夢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幻、焰、響、影、化相亦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須菩提,若人欲使檀波羅蜜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檀波羅蜜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尸羅波羅蜜乃至般若波羅蜜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檀波羅蜜、檀波羅蜜相空,尸羅波羅蜜、羼提波羅蜜、毗梨耶波羅蜜、禪波羅蜜、般若波羅蜜、般若波羅蜜相空故。若人欲使內空出,乃至無法有法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內空相,乃至無法有法空相,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內空、內空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無法有法空性空故。若人欲使四念處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四念處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四念處性、四念處性空故。若人欲使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八圣道分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八圣道分性、八圣道分性空故。乃至十八不共法亦如是。須菩提,若人欲使阿羅漢出生處,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辟支佛出生處,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若人欲使多陀阿伽度、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出生處,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須菩提,阿羅漢性、辟支佛性、佛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阿羅漢性、阿羅漢性空,辟支佛性、辟支佛性空,佛性、佛性空故。若人欲使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種智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如上說。若人欲使名字,假名施設相,但有語言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名字空,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名字相、名字相空故,乃至施設亦如是。若人欲使不生不滅法,不垢不凈無作法出,是人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不生乃至無作法性不出三界,亦不住薩婆若。所以者何?不生性乃至無作、無作性空故。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摩訶衍從三界中出,薩婆若中住不動故!
【論】問曰:佛已知須菩提所問,今何以更稱而答?
答曰:是摩訶般若波羅蜜有十萬偈,三百二十萬言,與四阿含等,此非一坐說盡。又上須菩提所問,已答二事,異日故稱第三問而答。
復次,有人言:“聲聞法中,無有不可思議事,不得一日一坐中說盡。佛有無礙解脫,菩薩有不可思議三昧,能令多時作少時,少時作多時;亦能以大色入小,小色作大。又如六十小劫說法華經,人謂從旦至食。”
問曰:色有形可見,時無形但有名,云何得以近為遠、以遠為近?
答曰:以是故說,以不可思議神通力。如人夢中,夢有所見,自以為覺;夢中復夢,如是展轉,故是一夜。以是故,更稱其問而答。
是乘何處出、至何處住者,佛答:是乘從三界中出,至薩婆若中住。
問曰:是乘為是佛法?為是菩薩法?若是佛法,云何從三界出?若是菩薩法,云何薩婆若中住?
答曰:是乘是菩薩法,乃至金剛三昧,是諸功德清凈變?yōu)榉鸱。是乘有大?能有所去,直以至佛,更無勝處可去,故言住。譬如劫盡火燒三千世界,勢力甚大,更無所燒,故便自滅;摩訶衍亦如是,斷一切煩惱,集諸功德,盡其邊際,更無所斷,更無所知,更無所集故,便自歸滅。
不二法者,斷諸菩薩著故說。此中佛自說:大乘、薩婆若,是二法不一故不合,不異故不散;六情所知盡虛妄故,無色、無形、無對、一相。
問曰:先言不一故不合,今何以言一相?
答曰:此中言一相,所謂無相,無相則無有出至佛道;為引導凡夫人故,說言一相。實際者,是諸法末后實相,無出無入;若有狂人欲使實際出至佛道者,此人則欲使無相法出。
如、法性、法相,如先說。
不可思議性者,有人言:“即是如、法性、實際,無量無邊,心心數(shù)法滅故,言不可思議!睆陀腥搜:“過實際、涅槃,更求諸法實,若有若無,是名不可思議!睆痛,一切諸佛法,無有能思惟籌量者,故名不可思議。復有人言:“一切諸法,分別思惟,皆同涅槃相,是不可思議!
若人欲使空中出,此人則欲使無相法中出。此中佛自說:五眾空相,不能出三界,不能至薩婆若;五眾中五眾相空故。十二入乃至意觸因緣生受空,亦如是;夢等空譬喻,亦如是:自相空故,無出無至。若人欲使六波羅蜜出,此人則為欲使無相法出。何以故?六波羅蜜因緣和合故無自性,自性無故空;菩薩著六波羅蜜墮邪道,故為說空。十八空乃至一切種智,亦如是。
問曰:六波羅蜜有道俗可著,故可說空;出世間六波羅蜜,三十七品乃至十八不共法,無所著故,何以說空?
答曰:諸菩薩漏未盡,以福德、智慧力故行是法,或取相愛著故。凡夫法虛妄顛倒,此法從凡夫法邊生,云何是實?以是故,佛說是亦空,以喻無相法。是大乘即是無相,無相云何有出、有至?諸法皆空,但有名字相,假名語言,今名字等亦空,以喻無相第一義中不可得,世俗法中有相。名字等假名相義,如先說。用如是法,從三界出,至薩婆若中住,非是實法,亦無所動。
【經】“須菩提,汝所問是乘何處住者,須菩提,是大乘無住處。何以故?一切法無住相故。是乘若住,不住法住。須菩提,譬如法性,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無起無作,非住非不住。須菩提,是乘亦如是,非住非不住。何以故?法性相,非住非不住。所以者何?法性相性空故;乃至無作性、無作性性空故。諸余法亦如是。須菩提,以是因緣故,是乘無所住處,以不住法、不動法故!
【論】問曰:上言是乘到薩婆若,更無勝法可去,今何以復說是乘無住處?
答曰:先說以空不二法故言住;如幻、如夢,雖有坐臥行住,非實是住。菩薩亦如是,雖言到薩婆若住,亦無定住。佛此中自說:一切法從本已來無住相,云何獨大乘有住?若有所住,以畢竟空法住。譬如如、法性、法相、實際,非住、非不住,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起不作。不住者,自相中不住;非不住者,異相中不住。不住者,說空破有;非不住者,說世諦方便有住。不住者,說無常破常相;非不住者,破滅相。此中佛自說:法性、法性相空。何以故?自相空故。乃至無起無作諸余法,亦如是。
【經】“須菩提,汝所問誰當乘是乘出者,無有人乘是乘出者。何以故?是乘及出者,所用法及出時,是一切法皆無所有;若一切法無所有,用何等法當出?何以故?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凈故。不可思議性不可得,畢竟凈故。眾、入、界不可得,畢竟凈故。檀波羅蜜不可得,畢竟凈故;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畢竟凈故。內空不可得,畢竟凈故;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畢竟凈故。四念處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畢竟凈故。須陀洹不可得,乃至阿羅漢、辟支佛、菩薩、佛不可得,畢竟凈故。須陀洹果,乃至阿羅漢果、辟支佛道、佛道,一切種智不可得,畢竟凈故。不生不滅,不垢不凈,無起無作不可得,畢竟凈故。過去世、未來世、現(xiàn)在世,生、住、滅不可得,畢竟凈故。增、減不可得,畢竟凈故。何法不可得故不可得?法性不可得故不可得。如、實際、不可思議性,法性、法相、法位,檀波羅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般若波羅蜜不可得故不可得。內空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不可得故不可得。四念處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十八不共法不可得故不可得。須陀洹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不可得故不可得。須陀洹果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佛道不可得故不可得。不生不滅,乃至不起不作不可得故不可得。
“復次,須菩提,初地不可得故不可得,乃至第十地不可得故不可得,畢竟凈故。云何為初地乃至十地?所謂干慧地、性地、八人地、見地、薄地、離欲地、已作地、辟支佛地、菩薩地、佛地。內空中初地不可得,乃至無法有法空中初地不可得。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地不可得。何以故?須菩提,初地非得非不得,乃至十地非得非不得,畢竟凈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成就眾生不可得,畢竟凈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凈佛世界不可得,畢竟凈故。內空乃至無法有法空中,五眼不可得,畢竟凈故。如是,須菩提,菩薩摩訶薩,以一切諸法不可得故,乘是摩訶衍出薩婆若!
【論】論者言:出者,行是乘到佛道邊出,又復以成就故名出,以是乘成就薩婆若,是名為出。此中佛自說空因緣。乘者,是六波羅蜜所用。法者,是慈悲方便等諸法,六波羅蜜所不攝。出者,是菩薩。是三法皆空。此中佛復說因緣:我不可得,乃至知者、見者不可得,畢竟空故。五眾、十二入、十八界、檀波羅蜜,乃至十八不共法,須陀洹乃至薩婆若,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乃至三世、三相、增減等,是名法空。我乃至知者、見者,須陀洹乃至佛,是名眾生空。
問曰:有二種不可得:一者、有法,智慧少故不能得,二者、有大智慧推求不能得。此云何不可得?
答曰:是法無故不可得。
問曰:一切法本末不可得,于人有何利益?
答曰:此中佛自說:畢竟清凈故。畢竟者,若行者依無而破有,于有得清凈;于無未清凈,以依止故。此中佛自說,不可得因緣,一切眾生不可得,一切法不可得;譬如如、法性、實際等,乃至不作、不起不可得。
復次,十八空故,法性不可得,乃至不起、不作;十八空中,無初地乃至十地,無成就眾生,無凈佛世界,無五眼;以十八空故空,畢竟清凈故不可得。菩薩用不可得法,乘是乘出薩婆若。
- 上一篇:第五十一卷 大智度論
- 下一篇:第四十九卷 大智度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