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一 吳書十六 潘浚陸凱傳
潘浚字承明,武陵漢壽人也。弱冠從宋仲子受學。㈠年未三十,荊州牧劉表辟為部江夏從事。時沙羨長贓穢不修,浚按殺之,一郡震竦。后為湘鄉(xiāng)令,治甚有名。劉備領荊州,以浚為治中從事。備入蜀,留典州事。
㈠吳書曰:浚為人聰察,對問有機理,山陽王粲見而貴異之。由是知名,為郡功曹。
孫權殺關羽,并荊土,拜浚輔軍中郎將,授以兵。㈠遷奮威將軍,封常遷亭侯。㈡權稱尊號,拜為少府,進封劉陽侯,㈢遷太常。五溪蠻夷叛亂盤結,權假浚節(jié),督諸軍討之。信賞必行,法不可干,斬首獲生,蓋以萬數(shù),自是群蠻衰弱,一方寧靜。㈣
㈠江表傳曰:權克荊州,將吏悉皆歸附,而浚獨稱疾不見。權遣人以床就家輿致之,浚伏面著床席不起,涕泣交橫,哀咽不能自勝。權慰勞與語,呼其字曰:“承明,昔觀丁父,鄀俘也,武王以為軍帥;彭仲爽,申俘也,文王以為令尹。此二人,卿荊國之先賢也,初雖見囚,后皆擢用,為楚名臣。卿獨不然,未肯降意,將以孤異古人之量邪?”使親近以手巾拭其面,浚起下地拜謝。即以為治中,荊州諸軍事一以咨之。武陵部從事樊伷誘導諸夷,圖以武陵屬劉備,外白差督督萬人往討之。權不聽,特召問浚,浚答:“以五千兵往,足可以擒伷!睓嘣:“卿何以輕之?”浚曰:“伷是南陽舊姓,頗能弄唇吻,而實無辯論之才。臣所以知之者,伷昔嘗為州人設饌,比至日中,食不可得,而十余自起,此亦侏儒觀一節(jié)之驗也!睓啻笮Χ{其言,即遣浚將五千往,果斬平之。
㈡吳書曰:芮玄卒,浚并領玄兵,屯夏口。玄字文表,丹楊人。父祉,字宣嗣,從孫堅征伐有功,堅薦祉為九江太守,后轉吳郡,所在有聲。玄兄良,字文鸞,隨孫策平定江東,策以為會稽東部都尉,卒,玄領良兵,拜奮武中郎將,以功封溧陽侯。權為子登揀擇淑媛,群臣咸稱玄父祉兄良并以德義文武顯名三世,故遂娉玄女為妃焉。黃武五年卒,權甚愍惜之。
㈢江表傳曰:權數(shù)射雉,浚諫權,權曰:“相與別后,時時蹔出耳,不復如往日之時也!笨T:“天下未定,萬機務多,射雉非急,弦絕括破,皆能為害,乞特為臣故息置之!笨3,見雉翳故在,乃手自撤壞之。權由是自絕,不復射雉。
㈣吳書曰:驃騎將軍步騭屯漚口,求召募諸郡以增兵。權以問浚,浚曰:“豪將在民閑,耗亂為害,加騭有名勢,在所所媚,不可聽也!睓鄰闹V欣蓪⒃フ滦熳,有名士也,嘗到京師,與孔融交結,然儒生誕節(jié),部曲寬縱,不奉節(jié)度,為眾作殿,浚遂斬之。其奉法不憚私議,皆此類也。歸義隱蕃,以口辯為豪杰所善,浚子翥亦與周旋,饋餉之?B劥笈,疏責翥曰:“吾受國厚恩,志報以命,爾輩在都,當念恭順,親賢慕善,何故與降虜交,以糧餉之?在遠聞此,心震面熱,惆悵累旬。疏到,急就往使受杖一百,促責所餉!碑敃r人咸怪浚,而蕃果圖叛誅夷,眾乃歸服。
江表傳曰:時浚姨兄零陵蔣琬為蜀大將軍,或有閑浚于武陵太守衛(wèi)旌者,云浚遣密使與琬相聞,欲有自托之計。旌以啟權,權曰:“承明不為此也!奔捶忪罕硪允居诳,而召旌還,免官。
先是,浚與陸遜俱駐武昌,共掌留事,還復故。時校事呂壹操弄威柄,奏按丞相顧雍、左將軍朱據(jù)等,皆見禁止。黃門侍郎謝厷語次問壹:“顧公事何如?”壹答:“不能佳。”厷又問:“若此公免退,誰當代之?”壹未答厷,厷曰:“得無潘太常得之乎?”壹良久曰:“君語近之也!眳氈^曰:“潘太常常切齒于君,但道遠無因耳。今日代顧公,恐明日便擊君矣。”壹大懼,遂解散雍事?G蟪,詣建業(yè),欲盡辭極諫。至,聞太子登已數(shù)言之而不見從,浚乃大請百寮,欲因會手刃殺壹,以身當之,為國除患。壹密聞知,稱疾不行?C窟M見,無不陳壹之奸險也。由此壹寵漸衰,后遂誅戮。權引咎責躬,因誚讓大臣,語在權傳。
赤烏二年,浚卒,子翥嗣?E浣ú顚O慮。㈠
㈠吳書曰:翥字文龍,拜騎都尉,后代領兵,早卒。翥弟秘,權以姊陳氏女妻之,調湘鄉(xiāng)令。襄陽記曰:襄陽習溫為荊州大公平。大公平,今之州都。秘過辭于溫,問曰:“先君昔曰君侯當為州里議主,今果如其言,不審州里誰當復相代者?”溫曰:“無過于君也!焙竺貫尚書仆射,代溫為公平,甚得州里之譽。
陸凱字敬風,吳郡吳人,丞相遜族子也。黃武初為永興、諸暨長,所在有治跡,拜建武都尉,領兵。雖統(tǒng)軍眾,手不釋書。好太玄,論演其意,以筮輒驗。赤烏中,除儋耳太守,討朱崖,斬獲有功,遷為建武校尉。五鳳二年,討山賊陳毖于零陵,斬毖克捷,拜巴丘督、偏將軍,封都鄉(xiāng)侯,轉為武昌右部督。與諸將共赴壽春,還,累遷蕩魏、綏遠將軍。孫休即位,拜征北將軍,假節(jié)領豫州牧。孫皓立,遷鎮(zhèn)西大將軍,都督巴丘,領荊州牧,進封嘉興侯。孫皓與晉平,使者丁忠自北還,說皓弋陽可襲,凱諫止,語在皓傳。寶鼎元年,遷左丞相。
皓性不好人視己,群臣侍見,皆莫敢迕。凱說皓曰:“夫君臣無不相識之道,若卒有不虞,不知所赴!别┞爠P自視。
皓徙都武昌,揚土百姓溯流供給,以為患苦,又政事多謬,黎元窮匱。凱上疏曰:
臣聞有道之君,以樂樂民;無道之君,以樂樂身。樂民者,其樂彌長;樂身者,不樂而亡。夫民者,國之根也,誠宜重其食,愛其命。民安則君安,民樂則君樂。自頃年以來,君威傷于桀紂,君明闇于奸雄,君惠閉于群孽。無災而民命盡,無為而國財空,辜無罪,賞無功,使君有謬誤之愆,天為作妖。而諸公卿媚上以求愛,困民以求饒,導君于不義,敗政于淫俗,臣竊為痛心。今鄰國交好,四邊無事,當務息役養(yǎng)士,實其廩庫,以待天時。而更傾動天心,騷擾萬姓,使民不安,大小呼嗟,此非保國養(yǎng)民之術也。
臣聞吉兇在天,猶影之在形,響之在聲也,形動則影動,形止則影止,此分數(shù)乃有所系,非在口之所進退也。昔秦所以亡天下者,但坐賞輕而罰重,政刑錯亂,民力盡于奢侈,目眩于美色,志濁于財寶,邪臣在位,賢哲隱藏,百姓業(yè)業(yè),天下苦之,是以遂有覆巢破卵之憂。漢所以強者,躬行誠信,聽諫納賢,惠及負薪,躬請巖穴,廣采博察,以成其謀。此往事之明證也。
近者漢之衰末,三家鼎立,曹失綱紀,晉有其政。又益州危險,兵多精強,閉門固守,可保萬世,而劉氏與奪乖錯,賞罰失所,君恣意于奢侈,民力竭于不急,是以為晉所伐,君臣見虜。此目前之明驗也。
臣闇于大理,文不及義,智慧淺劣,無復冀望,竊為陛下惜天下耳。臣謹奏耳目所聞見,百姓所為煩苛,刑政所為錯亂,愿陛下息大功,損百役,務寬蕩,忽苛政。
又武昌土地,實危險而塉確,非王都安國養(yǎng)民之處,船泊則沈漂,陵居則峻危,且童謠言:“寧飲建業(yè)水,不食武昌魚;寧還建業(yè)死,不止武昌居。”臣聞翼星為變,熒惑作妖,童謠之言,生于天心,乃以安居而比死,足明天意,知民所苦也。
臣聞國無三年之儲,謂之非國,而今無一年之畜,此臣下之責也。而諸公卿位處人上,祿延子孫,曾無致命之節(jié),匡救之術,茍進小利于君,以求容媚,荼毒百姓,不為君計也。自從孫弘造義兵以來,耕種既廢,所在無復輸入,而分一家父子異役,廩食日張,畜積日耗,民有離散之怨,國有露根之漸,而莫之恤也。民力困窮,鬻賣兒子,調賦相仍,日以疲極,所在長吏,不加隱括,加有監(jiān)官,既不愛民,務行威勢,所在騷擾,更為煩苛,民苦二端,財力再耗,此為無益而有損也。愿陛下一息此輩,矜哀孤弱,以鎮(zhèn)撫百姓之心。此猶魚鱉得免毒螫之淵,鳥獸得離羅網(wǎng)之綱,四方之民繦負而至矣。如此,民可得保,先王之國存焉。
臣聞五音令人耳不聰,五色令人目不明,此無益于政,有損于事者也。自昔先帝時,后宮列女,及諸織絡,數(shù)不滿百,米有畜積,貨財有余。先帝崩后,幼、景在位,更改奢侈,不蹈先跡。伏聞織絡及諸徒坐,乃有千數(shù),計其所長,不足為國財,然坐食官廩,歲歲相承,此為無益,愿陛下料出賦嫁,給與無妻者。如此,上應天心,下合地意,天下幸甚。
臣聞殷湯取士于商賈,齊桓取士于車轅,周武取士于負薪,大漢取士于奴仆。明王圣主取士以賢,不拘卑賤,故其功德洋溢,名流竹素,非求顏色而取好服、捷口、容悅者也。臣伏見當今內寵之臣,位非其人,任非其量,不能輔國匡時,群黨相扶,害忠隱賢。愿陛下簡文武之臣,各勤其官,州牧督將,藩鎮(zhèn)方外,公卿尚書,務修仁化,上助陛下,下拯黎民,各盡其忠,拾遺萬一,則康哉之歌作,刑錯之理清。愿陛下留神思臣愚言。
時殿上列將何定佞巧便辟,貴幸任事,凱面責定曰:“卿見前后事主不忠,傾亂國政,寧有得以壽終者邪!何以專為佞邪,穢塵天聽?宜自改厲。不然,方見卿有不測之禍矣!倍ù蠛迍P,思中傷之,凱終不以為意,乃心公家,義形于色,表疏皆指事不飾,忠懇內發(fā)。
建衡元年,疾病,皓遣中書令董朝問所欲言,凱陳:“何定不可任用,宜授外任,不宜委以國事。奚熙小吏,建起浦里田,欲復嚴密故跡,亦不可聽。姚信、樓玄、賀卲、張悌、郭逴、薛瑩、滕修及族弟喜、抗,或清白忠勤,或姿才卓茂,皆社稷之楨干,國家之良輔,愿陛下重留神思,訪以時務,各盡其忠,拾遺萬一!彼熳,時年七十二。
子祎,初為黃門侍郎,出領部曲,拜偏將軍。凱亡后,入為太子中庶子。右國史華核表薦祎曰:“祎體質方剛,器干強固,董率之才,魯肅不過。及被召當下,徑還赴都,道由武昌,曾不回顧,器械軍資,一無所取,在戎果毅,臨財有節(jié)。夫夏口,賊之沖要,宜選名將以鎮(zhèn)戍之,臣竊思惟,莫善于祎!
初,皓常銜凱數(shù)犯顏忤旨,加何定譖構非一,既以重臣,難繩以法,又陸抗時為大將在疆埸,故以計容忍。抗卒后,竟徙凱家于建安。
或曰寶鼎元年十二月,凱與大司馬丁奉、御史大夫丁固謀,因皓謁廟,欲廢皓立孫休子。時左將軍留平領兵先驅,故密語平,平拒而不許,誓以不泄,是以所圖不果。太史郎陳苗奏皓久陰不雨,風氣回逆,將有陰謀,皓深警懼云。㈠
㈠吳錄曰:舊拜廟,選兼大將軍領三千兵為衛(wèi),凱欲因此兵以圖之,令選曹白用丁奉。皓偶不欲,曰:“更選!眲P令執(zhí)據(jù),雖蹔兼,然宜得其人。皓曰:“用留平。”凱令其子祎謀語平。平素與丁奉有隙,祎未及得宣凱旨,平語祎曰:“聞野豬入丁奉營,此兇征也。”有喜色。祎乃不敢言,還,因具啟凱,故輟止。
予連從荊、揚來者得凱所諫皓二十事,博問吳人,多云不聞凱有此表。又按其文殊甚切直,恐非皓之所能容忍也。或以為凱藏之篋笥,未敢宣行,病困,皓遣董朝省問欲言,因以付之。虛實難明,故不著于篇,然愛其指擿皓事,足為后戒,故鈔列于凱傳左云。
皓遣親近趙欽口詔報凱前表曰:“孤動必遵先帝,有何不平?君所諫非也。又建業(yè)宮不利,故避之,而西宮室宇摧朽,須謀移都,何以不可徙乎?”凱上疏曰:
臣竊見陛下執(zhí)政以來,陰陽不調,五星失晷,職司不忠,奸黨相扶,是陛下不遵先帝之所致。㈠夫王者之興,受之于天,修之由德,豈在宮乎?而陛下不咨之公輔,便盛意驅馳,六軍流離悲懼,逆犯天地,天地以災,童歌其謠?v令陛下一身得安,百姓愁勞,何以用治?此不遵先帝一也。
臣聞有國以賢為本,夏殺龍逢,殷獲伊摯,斯前世之明效,今日之師表也。中常侍王蕃黃中通理,處朝忠謇,斯社稷之重鎮(zhèn),大吳之龍逢也,而陛下忿其苦辭,惡其直對,梟之殿堂,尸骸暴棄。邦內傷心,有識悲悼,咸以吳國夫差復存。先帝親賢,陛下反之,是陛下不遵先帝二也。
臣聞宰相國之柱也,不可不強,是故漢有蕭、曹之佐,先帝有顧、步之相。而萬彧瑣才凡庸之質,昔從家隸,超步紫闥,于彧已豐,于器已溢,而陛下愛其細介,不訪大趣,榮以尊輔,越尚舊臣。賢良憤惋,智士赫吒,是不遵先帝三也。
先帝愛民過于嬰孩,民無妻者以妾妻之,見單衣者以帛給之,枯骨不收而取埋之。而陛下反之,是不遵先帝四也。
昔桀紂滅由妖婦,幽厲亂在嬖妾,先帝鑒之,以為身戒,故左右不置淫邪之色,后房無曠積之女。今中宮萬數(shù),不備嬪嬙,外多鰥夫,女吟于中。風雨逆度,正由此起,是不遵先帝五也。
先帝憂勞萬機,猶懼有失。陛下臨阼以來,游戲后宮,眩惑婦女,乃令庶事多曠,下吏容奸,是不遵先帝六也。
先帝篤尚樸素,服不純麗,宮無高臺,物不雕飾,故國富民充,奸盜不作。而陛下征調州郡,竭民財力,土被玄黃,宮有朱紫,是不遵先帝七也。
先帝外仗顧、陸、朱、張,內近胡綜、薛綜,是以庶績雍熙,邦內清肅。今者外非其任,內非其人,陳聲、曹輔,斗筲小吏,先帝之所棄,而陛下幸之,是不遵先帝八也。
先帝每宴見群臣,抑損醇醲,臣下終日無失慢之尤,百寮庶尹,并展所陳。而陛下拘以視瞻之敬,懼以不盡之酒。夫酒以成禮,過則敗德,此無異商辛長夜之飲也,是不遵先帝九也。
昔漢之桓、靈,親近宦豎,大失民心。今高通、詹廉、羊度,黃門小人,而陛下賞以重爵,權以戰(zhàn)兵。若江渚有難,烽燧互起,則度等之武不能御侮明也,是不遵先帝十也。
今宮女曠積,而黃門復走州郡,條牒民女,有錢則舍,無錢則取,怨呼道路,母子死訣,是不遵先帝十一也。
先帝在時,亦養(yǎng)諸王太子,若取乳母,其夫復役,賜與錢財,給其資糧,時遣歸來,視其弱息。今則不然,夫婦生離,夫故作役,兒從后死,家為空戶,是不遵先帝十二也。
先帝嘆曰:“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衣其次也,三者,孤存之于心!苯駝t不然,農桑并廢,是不遵先帝十三也。
先帝簡士,不拘卑賤,任之鄉(xiāng)閭,效之于事,舉者不虛,受者不妄。今則不然,浮華者登,朋黨者進,是不遵先帝十四也。
先帝戰(zhàn)士,不給他役,使春惟知農,秋惟收稻,江渚有事,責其死效。今之戰(zhàn)士,供給眾役,廩賜不贍,是不遵先帝十五也。
夫賞以勸功,罰以禁邪,賞罰不中,則士民散失。今江邊將士,死不見哀,勞不見賞,是不遵先帝十六也。
今在所監(jiān)司,已為煩猥,兼有內使,擾亂其中,一民十吏,何以堪命?昔景帝時,交阯反亂,實由茲起,是為遵景帝之闕,不遵先帝十七也。
夫校事,吏民之仇也。先帝末年,雖有呂壹、錢欽,尋皆誅夷,以謝百姓。今復張立校曹,縱吏言事,是不遵先帝十八也。
先帝時,居官者咸久于其位,然后考績黜陟。今州縣職司,或蒞政無幾,便征召遷轉,迎新送舊,紛紜道路,傷財害民,于是為甚,是不遵先帝十九也。
先帝每察竟解之奏,當留心推按,是以獄無冤囚,死者吞聲。今則違之,是不遵先帝二十也。
若臣言可錄,藏之盟府;如其虛妄,治臣之罪。愿陛下留意。㈡
㈠江表傳載凱此表曰:“臣拜受明詔,心與氣結。陛下何心之難悟,意不聰之甚也!”
㈡江表傳曰:皓所行彌暴,凱知其將亡,上表曰:“臣聞惡不可積,過不可長;積惡長過,喪亂之源也。是以古人懼不聞非,故設進善之旌,立敢諫之鼓。武公九十,思聞警戒,詩美其德,士悅其行。臣察陛下無思警戒之義,而有積惡之漸,臣深憂之,此禍兆見矣。故略陳其要,寫盡愚懷。陛下宜克己復禮,述修前德,不可捐棄臣言,而放奢意。意奢情至,吏日欺民;民離則上不信下,下當疑上,骨肉相克,公子相奔。臣雖愚,闇于天命,以心審之,敗不過二十稔也。臣常忿亡國之人夏桀、殷紂,亦不可使后人復忿陛下也。臣受國恩,奉朝三世,復以余年,值遇陛下,不能循俗,與眾沈浮。若比干、伍員,以忠見戮,以正見疑,自謂畢足,無所余恨,灰身泉壤,無負先帝,愿陛下九思,社稷存焉!背,皓始起宮,凱上表諫,不聽,凱重表曰:“臣聞宮功當起,夙夜反側,是以頻煩上事,往往留中,不見省報,于邑嘆息,企想應罷。昨食時,被詔曰:“君所諫,誠是大趣,然未合鄙意,如何?此宮殿不利,宜當避之,乃可以妨勞役,長坐不利宮乎?父之不安,子亦何倚?”臣拜紙詔,伏讀一周,不覺氣結于胸,而涕泣雨集也。臣年已六十九,榮祿已重,于臣過望,復何所冀?所以勤勤數(shù)進苦言者,臣伏念大皇帝創(chuàng)基立業(yè),勞苦勤至,白發(fā)生于鬢膚,黃耇被于甲胄。天下始靜,晏駕早崩,自含息之類,能言之倫,無不歔欷,如喪考妣。幼主嗣統(tǒng),柄在臣下,軍有連征之費,民有雕殘之損。賊臣干政,公家空竭。今強敵當涂,西州傾覆,孤罷之民,宜當畜養(yǎng),廣力肆業(yè),以備有虞。且始徙都,屬有軍征,戰(zhàn)士流離,州郡騷擾,而大功復起,征召四方,斯非保國致治之漸也。臣聞為人主者,攘災以德,除咎以義。故湯遭大旱,身禱桑林,熒惑守心,宋景退殿,是以旱魃銷亡,妖星移舍。今宮室之不利,但當克己復禮,篤湯、宋之至道,愍黎庶之困苦,何憂宮之不安,災之不銷乎?陛下不務修德,而務筑宮室,若德之不修,行之不貴,雖殷辛之瑤臺,秦皇之阿房,何止而不喪身覆國,宗廟作墟乎?夫興土功,高臺榭,既致水旱,民又多疾,其不疑也?為父長安,使子無倚,此乃子離于父,臣離于陛下之象也。臣子一離,雖念克骨,茅茨不翦,復何益焉?是以大皇帝居于南宮,自謂過于阿房。故先朝大臣,以為宮室宜厚,備衛(wèi)非常,大皇帝曰:“逆虜游魂,當愛育百姓,何聊趣于不急?”然臣下懇惻,由不獲已,故裁調近郡,茍副眾心,比當就功,猶豫三年。當此之時,寇鈔懾威,不犯我境,師徒奔北,且西阻岷、漢,南州無事,尚猶沖讓,未肯筑宮,況陛下危惻之世,又乏大皇帝之德,可不慮哉?愿陛下留意,臣不虛言!
胤字敬宗,凱弟也。始為御史、尚書選曹郎,太子和聞其名,待以殊禮。會全寄、楊竺等阿附魯王霸,與和分爭,陰相譖構,胤坐收下獄,楚毒備至,終無他辭。㈠
㈠吳錄曰:太子自懼黜廢,而魯王覬覦益甚。權時見楊竺,辟左右而論霸之才,竺深述霸有文武英姿,宜為嫡嗣,于是權乃許立焉。有給使伏于床下,具聞之,以告太子。胤當至武昌,往辭太子。太子不見,而微服至其車上,與共密議,欲令陸遜表諫。既而遜有表極諫,權疑竺泄之,竺辭不服。權使竺出尋其由,竺白頃惟胤西行,必其所道。又遣問遜何由知之,遜言胤所述。召胤考問,胤為太子隱曰:“楊竺向臣道之!彼旃矠楠z。竺不勝痛毒,服是所道。初權疑竺泄之,及服,以為果然,乃斬竺。
后為衡陽督軍都尉。赤烏十一年,交阯九真夷賊攻沒城邑,交部騷動。以胤為交州刺史、安南校尉。胤入南界,喻以恩信,務崇招納,高涼渠帥黃吳等支黨三千余家皆出降。引軍而南,重宣至誠,遺以財幣。賊帥百余人,民五萬余家,深幽不羈,莫不稽顙,交域清泰。就加安南將軍。復討蒼梧建陵賊,破之,前后出兵八千余人,以充軍用。
永安元年,征為西陵督,封都亭侯,后轉(左)〔在〕虎林。中書丞華核表薦胤曰:“胤天姿聰朗,才通行絜,昔歷選曹,遺跡可紀。還在交州,奉宣朝恩,流民歸附,海隅肅清。蒼梧、南海,歲有(舊)〔暴〕風瘴氣之害,風則折木,飛砂轉石,氣則霧郁,飛鳥不經。自胤至州,風氣絕息,商旅平行,民無疾疫,田稼豐稔。州治臨海,海流秋堿,胤又畜水,民得甘食;蒿L橫被,化感人神,遂憑天威,招合遺散。至被詔書當出,民感其恩,以忘戀土,負老攜幼,甘心景從,眾無攜貳,不煩兵衛(wèi)。自諸將合眾,皆脅之以威,未有如胤結以恩信者也。銜命在州,十有余年,賓帶殊俗,寶玩所生,而內無粉黛附珠之妾,家無文甲犀象之珍,方之今臣,實難多得。宜在輦轂,股肱王室,以贊唐虞康哉之頌。江邊任輕,不盡其才,虎林選督,堪之者眾。若召還都,寵以上司,則天工畢修,庶績咸熙矣!
胤卒,子式嗣,為柴桑督、揚武將軍。天策元年,與從兄祎俱徙建安。天紀二年,召還建業(yè),復將軍、侯。
評曰:潘浚公清割斷,陸凱忠壯質直,皆節(jié)概梗梗,有大丈夫格業(yè)。胤身絜事濟,著稱南土,可謂良牧矣。
- 上一篇:卷六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
- 下一篇:鄭世家第十二
- 三國志
- 卷六五 吳書二十 王樓賀韋華傳
- 卷六四 吳書十九 諸葛騰二孫濮陽傳
- 卷六三 吳書十八 吳范劉惇趙達傳
- 卷六二 吳書十七 是儀胡綜傳
- 卷六十 吳書十五 賀全呂周鐘離傳
- 卷五九 吳書十四 吳主五子傳
- 卷五八 吳書十三 陸遜傳
- 卷五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
- 卷五六 吳書十一 朱治朱然呂范朱桓傳
- 卷五五 吳書十 程黃韓蔣周陳董甘凌徐潘丁傳
- 卷五四 吳書九 周瑜魯肅呂蒙傳
- 卷五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
- 卷五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
- 卷五一 吳書六 宗室傳
- 卷五十 吳書五 妃嬪傳
- 卷四九 吳書四 劉繇太史慈士燮傳
- 卷四八 吳書三 三嗣主傳
- 卷四七 吳書二 吳主傳
- 卷四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zhèn)?/a>
- 七 亂宮闈太子淫母妃 宴仲秋康熙祭上蒼
- 六十二回 蘇舜卿含冤歸太虛 劉墨林暴怒斥禽獸
- 齊宿瘤女
- 景公病水夢與日斗晏子教占夢者以對第六
- 伯夷列傳第一
- 卷一百三十六
- 魯季敬姜
- 卷一百八十三
- 一百二十九回 戀舊情雍正幸引娣 慰小妾允祉違圣旨
- 魏芒慈母
- 卷二百一十三
- 列傳第八十九
- 第十七章 聰敏
- 十三 張五哥君前訴冤情 十三爺府邸賞親兵
- 隋書卷三十九 列傳第四
- 列傳第二百二十五宦者一
- 卷二十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貴劉華報君恩
- 第六章 潞河驛奸宄逞淫戲 瞞真情巧舌釋新憾
- 列傳第一百七十七
- 六十一回 稱名士偏遇大方家 探情人又見死對頭
- 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晏子諫第三
- 列傳第二百二十四外戚下
- 列傳第六宗室四
- 卷一百四十五
- 第三十一章 貴婦人慈心憫沉淪 帝乾隆雷雨理國政
- 列傳第二十 范泰王淮之王韶之荀伯子
- 景公問明王之教民何若晏子對以先行義第十八
- 列傳第一百七
- 列傳第二十
- 六十三回 鬧王府文士敢撒野 演陣法將軍忘形骸
- 卷七十
- 列傳第八
- 三十四 入地牢明珠受酷刑 抗權貴劉華報君恩
- 卷八
- 列傳第六十一
- 楚成鄭瞀
- 卷二十七 南中王門學案三
- 列傳第八十
- 第00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