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儀解第七
- 缂傚倸鍟崹褰掓偟椤栫偛绠抽柕濞垮妼缁€锟�闂佹寧鍐婚幏锟�
- 闁荤姳绶氱紓姘额敋閵忋倕纭€濞达絿枪閻忕喖鏌涘Ο鐓庢瀾闁哄鍟村畷锝嗙節閸曨厼鈧娊鎮归崶閿嬪
- 闂佸憡顨嗗姗€宕㈠⿰鍕窞鐟滃秶绮埀顒勬偣鐎n亞澧戦柍褜鍓欓敃銈夊Φ婵犲啰鈻斿┑鐘插暙婵℃娊骞栫€涙ɑ鈷掗柣锔藉浮婵℃挳鏁撻敓锟�
- 闁荤姳绶氱紓姘额敋閵忋垺鍤婇柍褜鍓氱粙濠勨偓锝庡枤缁夊嘲鈽夐幘顖氫壕
- 婵炲瓨绮屽Λ妤呭吹閹烘鐐婃繛鎴炵矤閸炴煡鏌涘Ο鐓庢瀾闁哄鎷�
- 婵犮垽顤傛禍娆戠箔閸岀偛绠涢柣鏃堫棑鐎瑰绱掗垾铏闁告柨鎳忛幆鏃堝籍閸艾浜惧璺猴功缁夛拷
- 闁荤偞鐭鎺旇姳閿熺姴绀勯柍鈺佸暞閺嗩參鏌涘☉妯峰亾閻旇櫣顓奸梺琛″亾闁革富鍘介悾閬嶆煛閸曢潧鐏熺紒顔肩墛缁嬪﹪宕奸鍌氭優
- 闁诲海鎳撻ˇ顖炴晬鐎n喖绀傞柕濞垮€曟慨娑㈡煟瑜嶉埀顒傚枔濡牓鎮峰▎娆愬
- 闂佺ǹ绻愮壕顓㈠春瀹ュ拋娼╅柟瀵稿У閺咃拷
- 缂備礁鍊搁幊鎾朵焊椤忓懐鈻斿璺猴功閹界喓绱撴笟濠冨
哀公問于孔子曰:“寡人欲論魯國之士,與之為治,敢問如何取之?”
孔子對曰:“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舍此①而為非者,不亦鮮乎?”
曰:“然則章甫、絢履、紳帶、縉笏者,皆賢人也?”
孔子曰:“不必然也。丘之所言,非此之謂也。夫端衣玄裳②,冕而乘軒者,則志不在于食葷;斬衰菅菲③,杖而歆粥者,則志不在于酒肉。生今之世,志古之道;居今之俗,服古之服,謂此類也。”
公曰:“善哉!盡此而已乎?”
孔子曰:“人有五儀④,有庸人,有士人,有君子,有賢人,有圣人。審此五者,則治道畢矣。”
公曰:“敢問何如,斯可謂之庸人?”
孔子曰:“所謂庸人者,心不存慎終之規(guī),口不吐訓格⑤之言,不擇賢以托其身,不力行以自定。見小暗大,而不知所務;從物如流,不知其所執(zhí)。此則庸人也。”
公曰:“何謂士人?”
孔子曰:“所謂士人者,心有所定,計有所守,雖不能盡道術⑥之本,必有率也;雖不能備百善之美,必有處也。是故知不務多,必審其所知;言不務多,必審其所謂;行不務多,必審其所由。智既知之,言既道之,行既由之,則若性命之形骸⑦之不可易也。富貴不足以益,貧賤不足以損。此則士人也。”
公曰:“何謂君子?”
孔子曰:“所謂君子者,言必忠信而心不怨,仁義在身而色無伐,思慮通明而辭不專。篤行信道,自強不息。油然⑧若將可越,而終不可及者。此則君子也。”
公曰:“何謂賢人?”
孔子曰:“所謂賢人者,德不逾閑,行中規(guī)繩⑨。言足以法于天下而不傷于身,道足以化于百姓而不傷于本。富則天下無宛財,施則天下不病貧。此則賢者也。”
公曰:“何謂圣人?”
孔子曰:“所謂圣人者,德合于天地,變通無方。窮萬事之終始,協(xié)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識其鄰。此謂圣人也。”
公曰:“善哉!非子之賢,則寡人不得聞此言也。雖然,寡人生于深宮之內,長于婦人之手,未嘗知哀,未嘗知憂,未嘗知勞,未嘗知懼,未嘗知危,恐不足以行五儀之教。若何?”
孔子對曰:“如君之言,已知之矣,則丘亦無所聞焉。”
公曰:“非吾子,寡人無以啟其心。吾子言也。”
孔子曰:“君入廟,如右⑩,登自阼階,仰視榱桷,俯察機筵,其器皆存,而不睹其人。君以此思哀,則哀可知矣。昧爽夙興,正其衣冠;平旦視朝,慮其危難。一物失理,亂亡之端。君以此思憂,則憂可知矣。日出聽政,至于中冥,諸侯子孫,往來為賓,行禮揖讓,慎其威儀。君以此思勞,則勞亦可知矣。緬然長思,出于四門,周章遠望,睹亡國之墟,必將有數(shù)焉。君以此思懼,則懼可知矣。夫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載舟,亦所以覆舟。君以此思危,則�?芍�。君既明此五者,又少留意于五儀之事,則于政治何有失矣!”
哀公問于孔子曰:“夫國家之存亡禍福,信①有天命,非唯人也?”
孔子對曰:“存亡禍福,皆己而已,天災地妖,不能加也。”
公曰:“善!吾子言之,豈有其事乎?”
孔子曰:“昔者殷王帝辛②之世,有雀生大鳥于城隅焉,占之者曰:‘凡以小生大,則國家必王,而名必昌。’于是帝辛介雀之德③,不修國政,亢暴④無極,朝臣莫救,外寇乃至,殷國以亡。此即以己逆天時,詭⑤福反為禍者也。又其先世殷王太戊⑥之時,道缺法圮,以致夭蘗⑦,桑轂⑧于朝,七日大拱⑨,占之者曰:‘桑轂野木而不合生朝,意者國亡乎?’太戊恐駭,側身修行,思先王之政,明養(yǎng)民之道,三年之后,遠方慕義,重譯⑩至者,十有六國。此即以己逆天時,得禍為福者也。故天災地妖,所以儆人主者也。寤夢征怪,所以做人臣者也。災妖不勝善政,寤夢不勝善行。能知此者,至治之極也,唯明王達此。”
公曰:“寡人不鄙固此,亦不得聞君子之教也。”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 第一篇 立命之學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召南
- 了凡四訓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