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臺小止觀 習禪的人如何調心?
習禪的人如何調心?
修行人的毛病,不外乎昏沈、散亂兩種障礙;所以,坐禪時不是昏沉欲睡就是心神散亂。
入定調心,基本上要注意兩個要點:一、調伏妄想、雜念,使心能收攝專注。二、調伏坐中昏沉、浮燥的毛病,使心能于最合適的情況下,修學禪定。
一、調伏妄想、雜念
初學打坐的人,上座開始要專注時,念頭會如狂象一般,東奔西跑,平常接觸人事物的影像,一一會浮現。此時要調伏這些亂想雜念,必須將心專注在所緣境上,例如專注在鼻端、或肚臍、或丹田,不令心放逸。平時,接觸外境時,若能守住六根,堅守戒法,不隨意攀緣執(zhí)取,可以幫助上座后,迅速調伏妄念。
二、調伏沉、浮病令寬急得所
坐時心中昏暗、腦筋一片空白,頭低垂好似快睡著了,是為沉相。這時候要把心念系在鼻端,讓心念專注在鼻孔呼吸的出入,一陣子后,就能再提起精神,專注在所緣境上。假使坐時心念一直散亂,身也坐不安穩(wěn),念頭不斷向外攀緣,此是浮相,這時候,把心念安在肚臍、丹田(肚臍下兩指寬度的地方)的地方,可以制伏雜念。初學打坐的人,通常上座后,心都是散亂的,但慢慢會沉淀下來。當心沉淀下來、妄念較少時,心又容易落入昏沈中。所以,初學打坐的入門功課,就是如何達到「不沉不浮」是心調相。
另外,打坐時也會因不懂調和身心的方法,造成寬急的毛病:
一、心急病相:打坐時,因太過于攝心用念,以致造成胸臆疼痛。若有此種現象,應當先身心放松,觀想氣往下流出,慢慢的自然能去除此病。或用一吸三吐的呼吸方法,微微張口,將胸中的氣吐出體外,如此身心自然能調和。
二、心寬病相:打坐時,心念散亂,身好逶迤(坐姿偏斜彎曲),沒有精神,有時口中流涎,心中昏暗不明。這時候,應該調整坐姿,讓身體端正,使意念清晰,并將心念重新專注在所緣境上,自然使心安住。
打坐的人,不管坐的時間長短,收攝心念時,都可以感覺身、心、息的調與不調,只要能以善巧方便,適時調節(jié),令心安靜,必能使身體健康,心情愉快,修定可成。{14}
2004.04.20
- 上一篇:天臺小止觀 習禪時如何調呼吸?
- 下一篇:天臺小止觀 如何對治身心的障礙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