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理生活化第二卷
—做事要顧到后續(xù)的發(fā)展。
代替處罰
臺中市有幾條馬路,又直又很平坦,被少年人利用來飆車。風馳電掣之間,確是又快又爽。但如拿公共安全、社會秩序、善良風俗等大道理去責備少年,遠不如讓他們知道修路的艱難,以及造車的辛苦。而后幫助他們自己問問自己,他們自己可曾為這些艱難和辛苦,盡過一分半分的義務?
一般而言,遇到住家附近的馬路翻修時,最初的感覺是很不方便,恨他們進度太慢,害我天天不方便。過程中,越來越降低了‘恨意’,最后恨意更轉(zhuǎn)變?yōu)?lsquo;敬意’,而對施工的全體工作人員肅然起敬?吹焦ぷ,先是挖路一公尺多深,然后運走舊路面的土石,鋪上大些的石頭,上面再鋪小石頭,再上面覆蓋粗沙。一層一層的鋪,一層一層的壓—用重型壓路機來回的壓,再然后澆上水泥,再壓。最上面的才是一層柏油。呈現(xiàn)出來的,是平整光滑的路面,但已經(jīng)沒有人再注意路面的下面,基礎(chǔ)有多深,大一層小一層石頭有多少,壓來壓去的工作有多枯燥。風吹日曬,早出晚歸的工作人員,又是多么辛苦。飆‘車’的制造和維修,不也是同樣有著艱難和辛酸?
假如能把道路施工全程經(jīng)過,和機車制造與維修的過程當作簡報,拍成紀錄片。取締飆車少年后,與其處罰,不如開導。把影片放給他們看看,請輔導人員溫馨的解說解說,至少很值得試試。
—明白艱難,比處罰重要。
只講自己的理
一對老夫婦,都比王先生年紀大,有一天前來找‘王大哥’評評理。老太太說:‘王大哥,你說說,我好歹也受過高等教育,我會不講理嗎?我們家這個老東西硬說我不講理,王大哥,你是明理的人,你給我們評評’。
然后她把夾纏不清的糾紛,啰啰嗦嗦的重述了不止一遍,王先生聽是聽清楚了,但聽不出老太太有理。家務事本來就清官難斷,幾十年老朋友,叫他怎么評斷呢?平常對老太太自以為是的理由,他早已知之甚詳。老太太不服輸?shù)膫性,也早已知之甚詳。
因為那不是什么大事,在她們來講不過是家常便飯,而且王找不出可以把理說清楚,而又不損害雙方面子的兩全之計,于是就想打打太極拳,打個馬虎眼兒了事。可是老太太咄咄逼人,好像這個理非評不可,要評自然得評斷老頭兒沒理。最好老頭再自動應聲道個小歉(不然還可能沒完沒了),就可圓滿收場了。
他不忍心這么斷,也動了一點‘有明之火’。于是婉轉(zhuǎn)的說:‘老大嫂是明白人,怎么可能不講理,更不可能跟知識水準很低的人一樣,只講自己的理’。本來已可能封住她的尊口,不了了之。老頭混賬,像是一得到支持,立刻大膽說:‘對,她就是只說她自己的理’。于是風波再起,連同王大哥一起被修理了好半天。
—‘理’要客觀,不可以只講自以為是的理。
孺慕
當年的一位浪蕩青年,很不得父母歡心,激烈反彈下,他離家出走。親子雙方各‘說’極端,放話再不相認。后來雙方都有悔意,但都不肯回頭。少年進入中年,成家立業(yè)。生活無缺,但缺少親情。經(jīng)常懷念二老,特別懷念老爸。二老同樣好想念他,老爸終于突破老媽的反對,去看望兒孫。兒子早已為老爸留一間書房兼臥房。很能依古禮早晚進房去‘晨昏定省’。更盼望老爸爸真的有一天前來同住。
近來一位安徽籍的老人說,他幼時喪母,剛大些,父親過世,他是在親戚家長大的。兩岸開放后,他回鄉(xiāng)、修墓立碑,才稍慰孝思。七十歲生日,他交代所有的后人,等他百年之后,把骨灰灑(不是擇穴埋葬)在他父母墳墓的周圍。生前少能親近父母,又來不及奉養(yǎng)。身后愿長依左右,以全孝思。
早年李鴻章七十自壽詩有兩句:‘已無朝士稱前輩,尚有慈親喚小名’。一代大老,位極人臣,古稀之年,仍不減赤子之心。尚有老媽媽健在,喊著自己的小名子,問這問那,他以為是人間至樂!
這三個小故事的主人翁不同,相同的是在人的生活中,都需要親情。連七十歲老人,都在為自己的生前或死后,表達‘孺慕’的孝思。
—孺慕是對父母的依戀,是人所不可缺少的親情。
老嫗能解
‘哭一聲,
叫一聲,
兒的聲音娘慣聽,
為何娘不應?’
這是一個字都不認識的鄉(xiāng)下人,哭他母親時,隨口唱出的一首祭文。真情流露,沒有文飾,自然人人能懂。
‘公無渡河,
公竟渡河,
渡河而死,
當奈公何?’
這又是一首吊亡的小詩,簡單質(zhì)樸,情真意切,但感人至深。是漢朝流傳下來的一個曲子,叫‘箜篌引’。雖然比較有較深的文藝氣息;但是相同的,也是人人易懂。
倫理會的講師群,都在努力改進。改進自己的講話和寫作。希望會員聽眾們?nèi)巳四芏,更希望社會大眾、中小學學生們,也都人人能懂。
—人人能懂,才是成功的講話或作文。
嫉妒是無形殺手
他和她都是某大學藝術(shù)系的高材生,同班讀書,共同受到老畫家某教授的賞識。某教授也是她的老爸。
這一對幸運青年,由接近而了解,但是,并未真正的了解就墮入情網(wǎng)。在外人眼中,他與她是珠聯(lián)璧合,佳偶天成。但某教授并不開心,等到論及婚嫁,斷然拒絕。后來不得已,要求女兒終身放下畫筆,安心走入廚房,才勉強同意他們結(jié)婚。
婚后‘她’信守承諾,不碰畫筆。‘他’進步神速,聲名大噪。倒也甜甜蜜蜜過了好些年。為了準備一次畫展,‘他’趕著作畫,非常辛苦。‘她’看在眼里,十分心痛,一時忘記了老爸的囑咐,代‘他’湊畫了五幅。展出之日,佳評如潮。但想不到評價最高的,卻是她畫的那五幅。
‘他’從此陷入沉悶,意興沮喪。‘她’莫明其妙,無限煩惱。某教授千般無奈,萬種傷心。婚姻不幸以悲劇結(jié)束。
某教授臨死前才說出當年反對結(jié)婚的秘密。因為‘她’的潛能在‘他’之上,前程不可限量。‘他’難免不有男性中心的思想,那本是一種‘原罪’,如何能掃除內(nèi)心的嫉妒?如不讓他們結(jié)婚,可以保全兩個天才畫家。結(jié)婚:便有可能犧牲兩個藝術(shù)天才。
—嫉妒可以毀人,應該以智慧化解。
善意
某老先生一早就去公保檢驗中心排隊,憑前一天醫(yī)生所開的抽血檢驗的單子抽血。鄰位在抽血的男士,叫他把保險卡放入順序箱,就可以先去休息一下,態(tài)度非常友善。
輪到老先生時,另一位登記的男士唱名:‘某某某’,讓人聽了覺得怪怪的,好像小學老師在點名一樣,那就不是敬老或惜老了。老先生走上前,男士又在責備:為什么不把檢驗單放在一起,分貝很大,不大禮貌。老先生聽得一陣錯諤,也許如果照實說是抽血的那位先生告訴他只放入保險卡,生怕會傷害到抽血先生的善意,他沒有直說,也沒有答辯,他接受責備。
另一老人看不過去,代答說:‘四十年后,你就知道為什么(沒有同時放下檢驗單)了。’登記人只會問:‘那為什么?’老人和顏悅色的說:‘四十年后你才可能知道什么叫老糊涂呀。’言外之意,‘你現(xiàn)在還年輕’。也許還有一層言外之意:‘少不更事,不知道憐貧惜老’。
又有一位老人也代辯了一句:‘老先生不是不知道為什么,他沒有答辯,是為了保全另一位人士的善意。這在從前人人都懂;現(xiàn)在不同,大約也要到四十年后,你們才能理解得到。’
抽血人關(guān)照老先生,基于善意。老先生沒有答辯,也出于善意。第三者代答,同樣透著規(guī)勸的善意。都比抗辯或吵架好,但登記唱名的人不懂。
—善意可以增進祥和。
見面三分情
俗語說人有見面之情,特別是相識的朋友如此。
如果人與人之間小有誤解,或?qū)δ呈履橙擞胁幌嗤目捶,最好的辦法是‘見面’溝通。先把各自的觀點講清楚,再作解釋。萬一仍然有理說不清,也可能因為‘當面’的這一份情誼,彼此妥協(xié),各作讓步,也就任什么誤會都沒有了。用不相同的意見,也不至于釀成沖突或絕裂。
相反的,如果各自抱怨對方,甚至不斷的放話,說不定誤會反而加深,裂痕更大。一旦訴諸情緒,更可能把本來的誤會,演變成為‘誰怕誰’?甚至到了‘有你無我’的地步。
巫教授和王教授認識不久,巫卻很誤會王,以為王看不起他。老是在一些共同的朋友面前放話,說某次在街上碰頭,王先生沒有理會他的招呼。他十分在意,甚至諷刺說:‘他王某某又有什么了不起!’又還報復著說:‘再見面我硬要不理他,給他一次難看’。他們共同的好友戴先生從國外回來,聽了抱怨,大罵巫教授二事。第一,可以保證王教授是謙謙君子,見到任何人他都會先打招呼,王絕對不至于不理任何人。第二,你巫某人為人我知道,一定是擠在人潮里輕輕招一下手,只有你自己才知道,對方未必見到。巫還是未能釋懷。直到又一次見面,王果然彬彬有禮,毫無知覺,巫才‘原諒’了他。
—‘見面’可以增加了解,化除誤會。
不隱大惡
‘隱惡揚善’是傳統(tǒng)的美德之一。
然而,凡善皆揚則可,凡惡都隱則不可。應該調(diào)適為:揚善無分大小,隱惡不隱大惡。劉備教訓兒子有句話,‘勿以惡小而為之’,也應引申為‘勿以惡大亦隱之’。
大奸大惡的行為,很難說是‘無心之錯’,如果姑息養(yǎng)奸,代為掩飾,等于在鼓勵為惡。反之,如不代為掩飾,社會自有公論。十手所指之下,為惡者知所收斂,世人知所警惕,倒是等于行善。
最可惡的是沽名釣譽的人。升官可以不擇手段,發(fā)財也可以不擇手段。但一旦升官發(fā)財之后,便用一點小錢或虛偽的關(guān)懷,‘買’個善名;剡^頭來掩飾使用過的大為卑劣的手段,或非常不光明的途徑。
報章上好像報導過一個故事,有一位大善人,興建一所大佛堂,參與冬令救濟等公益活動,遠近知名,千百人受惠。這自然是好人好事,不容否認。但據(jù)說,佛堂后面土地都歸這位善人所有,開設了一間很大的化學工廠。造成嚴重的水土污染,和空氣污染。目前因為他是善人,還未弄到抗爭取締的地步。只怕善人也自以為他有‘善名’,足以掩飾他的‘惡行’了。
—隱大惡等于鼓勵為惡。
四十五分的啟示
希臘哲人曾說過:‘吾愛吾師,吾更愛真理’。足見他們對真理的堅持。假如面對的并不是真理,而只是一些見仁見智的小事情,倒不妨偶然來一次:‘吾愛吾師,吾更愛吾師’。這是W先生對妥協(xié)的領(lǐng)悟之一。
他在大一時選修一門社會科學—經(jīng)濟學概論,老師是留德的名教授,優(yōu)點有一籮筐,擁有當時少有的最高學位—博士,有國際聲望,教學嚴格得不得了,也熱心的不得了。例如他叫學生準備兩本筆記簿,前一周筆記整理好,是今天的上課證,否則‘滾出去’,這是他的嚴格。他說他恨不得把全部學問,五十分鐘以內(nèi)全都給學生、這又是他的熱心。
其實他的缺點也很多,只是名氣太大,無人敢于批評。‘概論’的功課,并不需要他的全部學問。一口蘇北口音,少有人聽得懂他講課。學問大,又太過熱心,難免天上人間,雜亂無章,他講課確實如此。
W先生經(jīng)過細心整理,期中試卷上回答得簡明扼要,綱舉目張。本以為可大受夸獎,結(jié)果只得了四十五分。他和同學深入討論后,大考正反寫滿了三張試卷紙,結(jié)果得到額外加分—得到一○五分。致勝之道很簡單,只是跟隨老師同樣啰嗦,同樣貪多,而已。
—小原則無妨‘酌量’妥協(xié)。
以偏概全
惠人百恩,偶有一怨,這一怨往往泯滅百恩。幫忙朋友十次,只有一次幫不上忙。他所念念不忘的,往往并非十次的幫忙。雖不足訓,但確也是人情之長。此二說自然是以偏概全,但也凸顯了人性的澆薄。
相對的,韓信能不忘漂母的一飯之恩。近代有位施教授,念念不忘他老師給他的一句話,建議性的一句話而已。此二例并非以偏概全,但卻能凸顯人性的敦厚。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應該學習的是后者的敦厚,而不是前述的澆薄。
有一位老太大,平生開刀七次。老先生獨力支持家計,早期公教人員的生活并不寬裕,老先生為了籌錢(多半是借貸)和照顧,十分辛苦。老太太自然很感謝。可惜有一次(好像是第六次)開刀后,老先生自己去消遣了三場衛(wèi)生麻將,老太太幾乎恨之入骨,幾十年念念不忘。其實那一次開刀期間,同樣安排好晚上有晚輩陪伴,中午老先生自己送飯,陪著一道用餐。而且,開痔瘡只是并不太大的手術(shù)。
老太太以偏概全,當然也是人情之常,并不足怪。所不可思議的是,老先生幾十年的道歉和解說,絲毫化解不了老太太的‘怨’和‘恨’。多次手術(shù)的辛苦和關(guān)懷,抵不過一次的疏失。
—所以,理性思考就十分重要了。
寂寞
人是群居的動物,人人都怕寂寞。
有人標榜孤獨,欣賞寂寞;但絕非每天的二十四小時都能心口如一。有所謂英雄式的寂寞,英雄有豪情,有卓見,少有知音,難免寂寞。也許僅僅是大丈夫不受人憐,因而學習去欣賞它—寂寞,未必在內(nèi)心深處真的不怕。
寂寞會產(chǎn)生恐懼,一位七十多歲老人,獨居十年之后,忽然耐不住寂寞。他說他有一種莫名的恐懼,因而堅持每晚由兒孫輪流陪伴他。兒孫都奇怪他怎么怕起鬼神來,因為孔夫子的徒弟(這位老人)是不語怪力亂神的。兒孫們自然無知于老人的寂寞與恐懼。
乖僻無論由什么原因造成,乖僻的人也會寂寞。孤芳自賞的人,多半落落寡合,也會寂寞。大家庭破滅,兒女成家后立即分居,孤獨老人越來越多,老人多半是寂寞的。
在西方古代,人們心中有神,為神而生,為神而死,少有孤獨之感,少有寂寞的恐懼。打從文藝復興之后,凸顯了自我的價值,人人都有個自我。各自為政,各行其是。隔膜疏離會造成孤獨,伴隨而來的,有寂寞。
寂寞是生活中難免的。但如能好好規(guī)劃好你的一生、每年、每月、每日的生活,還是可以避先、破除、減少或降低人們的寂寞的。
—最好每天都要有‘生涯規(guī)劃’。
群己關(guān)系的界限
國人常說作人要嚴守分際,為人處事要拿捏分寸,全都是為了界定人己的關(guān)系,取得平衡與調(diào)和。例如父子師生也可以說理,但必須先保持禮貌。長官和屬僚之間應有‘角色服從’,下屬可以建議,但不應該強迫長官接受。人人都不過是群體中一分子,分子如個個能自行約束,群體才能相安,個人也方便謀求發(fā)展與幸福。
西洋Freedom一字,最初翻譯成‘群己關(guān)系的界限’,真是嚴復(幾道)先生精心的杰作。人既是群居的動物,不容許人人都無拘無束和自由自在,為求大家和睦相處,共謀生活幸福,所以得設定‘群己關(guān)系的界限’,讓人人知所節(jié)制。
大約由于‘群己關(guān)系的界限’一詞,在下筆行文時不夠簡潔,在口語中不夠順暢,才逐漸換用‘自由’這兩個字。人總是喜歡自由自在,總是不喜歡有拘有束。也總是喜歡簡單明了,不喜歡啰嗦累贅。兩個字比七個字干脆,便顧不得‘真義’為何了。于是,違法放縱、自私亂紀、有我無他,都是自由。而且只有我的自由才是自由。怎能不天下大亂呢?
近代政治學理論,國家的功能有五:秩序、安全、公正、福利、自由,‘自由’實居于末位。群體社會中任何一份子,又怎能不嚴守‘群己關(guān)系的界限’—訴諸客觀與良知的界限呢?
—嚴守界限,必然知所節(jié)制。
誠實
話說,曾有一位員外擁有龐大的產(chǎn)業(yè),和三個寶貝女兒。他對女兒們百般寵愛,本無差別。也打算等百年之后,把他的大好財富,平均分給三個女兒繼承,作為嫁妝。
五十大壽之日,員外要聽聽女兒們將來怎樣治理自己的產(chǎn)業(yè)和家庭,當然更要聽聽她們將來如何孝敬爸爸,奉養(yǎng)他安享余年。
老大說了一大堆老爸愛聽的話,將來一定依循爸爸治產(chǎn)的理念,更會全心全意愛爸爸,侍奉爸爸。
老二除了完全相同于大姐的馬屁之外,還表示奉老爸為最高顧問。讓爸爸除了享受天倫之樂,也能指導她管理大事,不至有寂寞之感。
老三比較誠實,雖然現(xiàn)在全心全意愛爸爸,結(jié)婚后將留一半的愛愛爸爸,分一半的愛愛未來的丈夫。員外在半醉中大為震怒,堅持要小女兒修正修正,小女兒堅持不變。于是他就把她的嫁妝取消,改分給老大和老二,小女兒嫁入清寒人家。
故事是悲劇的結(jié)束。最后老爸在窮途潦倒時,只有窮苦的小女兒奉養(yǎng)他。她仍然一如往昔,不改自己的誠實。用一半的愛愛爸爸,用一半的愛愛丈夫。
—堅守原則,便是誠實的表現(xiàn)。
老王賣瓜
鄉(xiāng)間流傳一句話:‘老王賣瓜,自賣自夸’。所代表的是堅守原則。
老王,只是基層社會一名小商人,可是連字都認識不多。但他賣瓜只夸自己的瓜甜,如何如何好吃。他并不說張家的瓜苦,李家的瓜酸,他必須堅守住這一個原則。他要頂天立地作人,公公道道作買賣,他要和同行和鄉(xiāng)人和睦相處下去。
我們的祖先,一了就重視原則,高一層說,‘一字之褒(贊美),榮于華袞(象征榮寵);一字之貶,嚴于斧鉞(刀劍)’,這就是所謂春秋大義了。知識份子守義,孤臣孽子守節(jié),都是堅守原則。假如說中華民族是一個講原則的民族,并不為過份。
現(xiàn)在的原則文化,顯然已隨倫常的失序,已隨法紀的廢弛,逐漸沒落了。君不見選舉之時,候選人拼命夸耀自己之長不算,同時還拼命揭發(fā)對方之短,揭發(fā)對方的陰私。甚至無中生有,也極盡抹黑的能事。
發(fā)揚‘老王賣瓜’的精神,對于今日實踐倫理,實在是極為有效的途徑之一。
—愿人人許愿做個講原則的老王。
說大同
禮記的禮運大同篇所載,是人類最高的夢想社會。無私無我,全憑愛心,順手自然。這樣的大道,施行在三代以前。后到堯舜時代,形成國家人文制度的規(guī)模。大同理想雖然過高,卻也根植了中華民族永恒不懈的奮進精神。分解看:
整體—大道之行,天下為公—是謂大同。
用人—選賢與能。
人際—講信修睦。
博愛—不獨(不僅)親其親(以自己父母為父母),不獨子其子。
福利—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喪妻)、寡(喪夫)、孤(幼年喪父)、獨(老而無子)、癢(殘障)、疾(。┱,皆有所養(yǎng)(安養(yǎng)照顧)。
風俗—男有分(職分),女有歸(歸宿)。
大公—貨惡(討厭)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私有)。力惡其不出于身(自己奉獻)也,不必為己。
安全—是故謀(詭計)閉(不逞)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大門)而不閉(可以不關(guān))。
總而言之,大同世界是倫理的世界,也是民主的世界。由自己做起,卻不必為己(舍己得全)。關(guān)心照顧別人和睦相處,不但人人快樂幸福,社會也就安和樂利了。這‘人人’中實包含自己。
- 上一篇:倫理生活化第三卷
- 下一篇:弟子規(guī)全文
- 第一卦 乾 乾為天 乾上乾下
- 學而第一
- 論語序說
- 日知錄 卷三十二
- 國風·周南
- 開宗明義章第一
- 了凡四訓 第四篇 謙德之效
- 卷一 梁惠王章句上
- 虞書·堯典
- 為政第二
- 第二卦 坤 坤為地 坤上坤下
- 一、釋詁
- 孟子序說
- 第一章
- 日知錄 卷一
- 易經(jīng)·系辭上傳·第一章
- 隱公(元年~十一年)
- 曲禮上
- 中論 卷之上
- 日知錄 卷三十一
- 日知錄 卷二十六
- 了凡四訓 第三篇 積善之方
- 日知錄 序
- 天子章第二
- 八佾第三
- 日知錄 卷二十四
- 里仁第四
- 日知錄 卷二十七
- 了凡四訓 第一篇 立命之學
- 堯曰第二十
- 第三卦 屯 水雷屯 坎上震下
- 雍也第六
- 公冶長第五
- 卷二 梁惠王章句下
- 國風·召南
- 了凡四訓 第二篇 改過之法
- 二、釋言
- 泰伯第八
- 上經(jīng)乾傳卷一【上】
- 述而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