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五次課程 第十講之:諸地菩薩也各有障礙

  《入中論》第五次課程總第十講之:諸地菩薩也各有障礙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4月19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二教407室

  諸地菩薩也各有障礙

  其實,不管初地菩薩、二地菩薩,還是三地菩薩,都有他們的問題存在,這也是要我們回頭進行一番了解的。

  初地前的菩薩有一種煩惱,叫做“遍計煩惱”。遍計煩惱就是由知見后天引生的煩惱,受了不良教育。像一個小孩受了不良教育、一個居士被外道帶進去了、或者一個好好的修行人被一些不良的修行人影響了,由此人為所引發(fā)的后天煩惱,都稱為遍計煩惱,就是遇到什么事就去執(zhí)著什么事,去爭取什么事或者去貪執(zhí)什么事,這樣的煩惱叫做“遍計煩惱”。

  遍計煩惱在登入初地菩薩時就已基本斷掉了,只剩這個遍計煩惱的一些習慣還在,稱為俱生習氣。雖然我們《入中論》不停地在辨析所謂的原始唯物主義、還有一些數(shù)論派、吠陀派等等的觀點,辨析他們的錯誤之處,辨析完后我們要舍離,但一個登入初地的人,即使舍離了那些邪見,見解的余習還存在。這個遍計的余習還存在,這是初地菩薩的問題。

  二地菩薩也有問題!稊z大乘論》里講了,二地菩薩還有一個“邪行”的障礙。前面是余習,到二地菩薩這個余習在逐漸清理,清理得越來越少了。但“行為上的”那些習慣也還有一點存在,比如說我現(xiàn)在不反對因果了,但是反對因果的一些做法還存在,這個做法到了二地仍然成為障礙。

  三地菩薩的問題是鈍障,就是缺乏全面的總持能力。三地菩薩修行的優(yōu)勢是忍辱,但正是因為忍辱帶來一個叫作“鈍障”的障礙,他無法總持。這跟我們凡夫人的習慣、習氣是很有些像的:一個忍耐能力比較強的人,你扇他幾個巴掌,他還是反應不過來,他遲鈍。當然三地菩薩不是我們凡夫的這種反應,但是這種鈍障就表現(xiàn)在不能總持上:對于圓滿法義、所修行門,以及全面的修行要領難以均衡總持。總持不光是能夠記憶深刻,而且還能夠靈活應用,就是能夠全面觀照與應用、不會缺失,不會到該拿出的時候拿不出來、不該拿出來的時候天天在嘴巴里頭念,不是這樣子的。

  總持是一種能力,《地藏經(jīng)》里曾經(jīng)對于鈍障有過對治的說法,地藏菩薩就說如果有人念誦經(jīng)典,“旋念旋忘”,經(jīng)常念經(jīng)常忘,那么你們可以念誦《地藏經(jīng)》,拿一杯水放在地藏菩薩前面來進行祈求,地藏菩薩加持了以后喝下這個水。到夢中的時候,地藏菩薩現(xiàn)加持相而來顯現(xiàn),清理掉你這個遲鈍的障礙,以后的經(jīng)典就能夠記憶得住,學習佛法法義能夠入心。初學佛的人的確就存在這個問題:不管多么好的佛法、不管當時聽起來多么高興受用,回過頭佛法就沒影子了,矛盾就來了。 等安靜的時候打坐,想一想什么才是自己記憶最深刻的事件?還是生氣受委屈的事:“下次我還跟那個人說,和他講理去。”這事才是記得最深刻的,這個其實不是聰明而是鈍障。這個障礙就是障礙著自己對于佛法的深入,我們可不要小看了,或者說這是我的一個個性,那是我的一個尊嚴,我不能忘掉這些,但是對于基本法義的不能總持真的就是一種障礙。要相信我們的業(yè)力里面包括這一種。有這種業(yè)力之后,我們到了該用的時候拿不出來,那就苦惱了。

  精進這一度的頌詞,我們翻看《入中論》,大家一塊來念誦一遍。

  功德皆隨精進行, ;二種資糧因,

  何地精進最熾盛, 彼即第四焰慧地。

  此地佛子由勤修, 菩提分法發(fā)慧焰,

  較前赤光猶超勝。 自見所屬皆遍盡。

  頌詞很短,內容很少。三地菩薩的問題是鈍障。

  第四地菩薩的問題是微細現(xiàn)行。所謂的微細現(xiàn)行,就是微細的所知方面的障礙,所知障斷的還不徹底,還有一些比較細的、理解不到的,所以在他的行為當中清理不掉這些問題。四地菩薩以上的問題,我們就不詳細說了,到后面學的時候再講。每地的菩薩都有相應的障礙還存在著,但絕大多數(shù)是成功,《入中論》的方式是把成功和障礙的這些微細的部分都講出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