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

《楞嚴經》,大乘佛教經典,全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又名《中印度那爛陀大道場經,于灌頂部錄出別行》,簡稱《楞嚴經》、《首楞嚴經》、《大佛頂經》、《大佛頂首楞嚴經》。唐般剌密諦傳至中國,懷迪證義,房融筆受。..[詳情]

《首楞嚴經》講解第三講

  《首楞嚴經》講解第三講

  主講:釋慧祥法師

  日期:2006年12月10日

  眾佛友!什么是法?就是您們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習慣。

  又什么是佛法?就是覺悟自己身口意所造作的行為習慣的因緣果報。

  眾佛友!您現(xiàn)在來此上課,是用什么習慣,在上課呢?您是否覺悟自己上課的習慣的因緣果報了呢?您如果覺悟了,您可有修正您的行為習慣,令自己于上課時,能更有效的學到解脫自在的法了嗎?

  眾佛友!今天在上課前,先提醒大家要注意觀照自己上課時的法,覺悟自己上課的法,修正上課的法,進步上課的法令朝向解脫自在。請大家以如此的心來上課。則上課時,必然能時時進步。好了!上課了!

  請大家合掌!

  請大家,至心三稱:“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祈請本師力加持,愿我早開智慧眼,速知一切法實義,直趣菩提廣度眾。

  并稱念:“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愿解如來真實義!

  再發(fā)愿:佛弟子(您們的名字)愿以今天聽經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愿令一切眾生,未種善根者,得種善根;已種善根者,善根增長;善根增長者,發(fā)菩提心;已發(fā)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轉;菩提心不退轉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廣度一切眾生無有障礙。

  并愿以此誓愿之福;叵蚪o佛弟子(自己的名字),愿弟子業(yè)障消除,福慧增長,身體健康,家庭和樂,事業(yè)順利,生生世世不墮三途八難,生生世世見佛聞法隨佛修行,發(fā)菩提心,行菩薩道,成熟眾生,莊嚴凈土,早登正覺,廣度眾生。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

  三稱:“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

  稱念畢者,請放掌!

  眾佛友!上次,簡略說明《首楞嚴經》的經題的《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的“密因修證”四個字。今天我接著說明。

  六、“了義”

  問:什么是“了義”?又什么是“不了義”呢?

  答:有關“了義”一詞,有很多含義,現(xiàn)在我簡略試舉幾個來說明。其余的,請大家自行深入,體會更多。

  (一)了義,是指“了義經”,也就是指“佛陀完整說明的經文”。不了義,是指“不了義經”,也就是指“佛陀未加以說明的經文,或略說的經文”。

  例如:在《心經》中,有提到“色、受、想、行、識”這些詞,但是都沒有廣泛說明。所以對“色、受、想、行、識”這些詞而言,就是略說。

  又如:在《坐禪三昧經》“云何為色。一切色四大及造色。是謂色。云何四大。地水火風。云何地。堅重相者地。濡濕相者水。熱相者火。輕動相者風。”(CBETA, T15, no. 614, p. 283, a18~21)這就是對“色”一詞,完整說明的經文。

  當我們在讀經時,就是要“依了義經(依完整說明的經文)”來理解佛義!安灰啦涣肆x(不依靠簡略的經文)”來理解佛義。而此《首楞嚴經》所要表達的經義,都是有完整說明,所以此經名為“了義”。

  (二)了義,是指“教菩薩法”。不了義,是指“教聲聞法”。

  例如:《大般涅槃經》“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不了義經者:謂聲聞乘,聞佛如來深密藏處,悉生疑怪,不知是藏出大智海。猶如嬰兒,無所別知,是則名為不了義也。了義者:名為菩薩。真實智慧,隨于自心,無礙大智。猶如大人,無所不知,是名了義!

  又《大般涅槃經》“又聲聞乘名不了義。無上大乘乃名了義。”(CBETA, T12, no. 374, p. 402, a12~13)

  因此,可知此《首楞嚴經》之經名,之所以有“了義”之名,正因為此經,教的是“菩薩法”,教的是“無上大乘”之法。

  (三)了義經者,即說明常住之法,不生不滅之法的經文。不了義經者,即是說明無常之法,生滅之法的經文。

  例如:《大般涅槃經》“若言如來無常變易名不了義。若言如來常住不變是名了義!(CBETA, T12, no. 374, p. 402, a13~15)

  又《大般涅槃經》“若言如來食所長養(yǎng)是不了義。若言常住不變易者是名了義。”

  因此,可知此《首楞嚴經》之經名之所以有“了義”之名。正因為此經教示的是“不生不滅”之法。

  例如:《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波斯匿王起立白佛。我昔未承諸佛誨敕。見迦旃延毗羅胝子。咸言此身死后斷滅名為涅槃。我雖值佛今猶狐疑。云何發(fā)揮證知此心不生滅地。令此大眾諸有漏者咸皆愿聞。”這就是經文中,由波斯匿王明顯地向佛陀提問什么是“此心的不生滅地”。接著佛陀就引實例來令大眾觀察照了。所以希望眾佛友能深入經文,照見自己的不生滅心。

  又如:《首楞嚴經》“若能遠離諸和合緣及不和合。則復滅除諸生死因。圓滿菩提不生滅性。清凈本心本覺常住”(CBETA, T19, no. 945, p. 113, c16~18)

  《首楞嚴經》“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凈。應當先擇死生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以湛旋其虛妄滅生。伏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后圓成果地修證!

  又如《首楞嚴經》“阿難!汝今欲逆生死欲流。返窮流根至不生滅。當驗此等六受用根。誰合誰離誰深誰淺。誰為圓通誰不圓滿!(CBETA, T19, no. 945, p. 123, a5~7)

  又如:《首楞嚴經》“阿難!若于因地,以生滅心,為本修因,而求佛乘不生不滅,無有是處!(CBETA, T19, no. 945, p. 122, b1~3)

  眾佛友!綜合以上的經文,我們就知道,此《首楞嚴經》所教示的正是教我們要照見“不生滅心”,為修行之本因,才能圓成不生滅的佛果。因此,此經的經名之中,有“了義”一詞。就是此義。

  (四)、了義者,不只依語言聲音而已,而能將經文運用來離塵垢。不了義者,只依聲音語言以為懂了,而不能運用來離塵除垢。

  如《自在王菩薩經》“何故名不了?是人不了義故,行塵垢道,常為所牽。為誰所牽?為聲所牽。了義者,不隨于聲。何以故?其義不可說故。菩薩知一切法離諸邊非了相。自在王!依如是義趣法者,一切諸經皆是了義。不如是依者,一切諸經皆是不了義!

  因此可知:如果我們聽經聞法后,就算正解佛義,而不用來離塵垢,還被塵垢所牽,還在輪回于五欲六塵之中,那就是不了義。如果能解脫自在,那就是了義。而此《首楞嚴經》就是在教我們,別只停留在“多聞”,而當“修行”。

  如《首楞嚴經》載:阿難說:“今日乃知雖有多聞。若不修行與不聞等。如人說食終不能飽!(CBETA, T19, no. 945, p. 109, a24~25)所以此《首楞嚴經》的經名之中,才會有“了義”一詞。

  眾佛友!如此種種“了義”之義,實際上還有很多。希望大家深入經文,發(fā)掘更多。深入佛陀的教示“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因為有事,不能多說。下課。祝大家于佛道上進步,無有障礙。下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