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謙之案:淮南道應(yīng)訓引下句作「天下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彭耜曰:「達真、清源『皆知善之為善』上,並有『天下』二字!狗稇(yīng)元本同,范註云:「古本!褂终撜Z集解義疏九引「皆知」,並作「以知」。廣明本、趙孟頫本引下「已」作「矣」,李道純本上「已」作「矣」,蘇轍本、董思靖本兩「已」並作「矣」!敢选埂敢印构趴赏ㄓ。說文五:「矣,語已詞也,從矢,聲!棺忠嘧鳌敢选。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

謙之案:敦煌本、遂州碑本、顧歡本無「故」字。六「相」上,廣明、景福、慶陽、磻溪、樓正、室町、彭耜、傅、范、高翿、趙孟頫本,及後漢書朱穆傳注均有「之」字,王弼、河上本無。李道純曰:「『有無相生』已下六句,多加一『之』字者非也。」

嚴可均曰:「相形」,王弼作「相較」,見釋文。

謙之案:作「相形」是也。畢沅曰:「『形』,王弼作『較』,陸德明亦作『較』,並非。古無『較』字,本文以『形』與『傾』為韻,不應(yīng)用『較』又明矣!箘熍嘣:「案文子云:『長短不相形。』淮南子齊俗訓曰:『短修相形。』疑老子本文亦作『形』,與生、成、傾協(xié)韻,『較』乃後人旁注之字,以『較』釋『形』,校者遂以『較』易『形』矣。」案:淮南齊俗訓「故高下之相傾也,短修之相形也」,有二「也」字。「長」,因避父諱改「脩」。

馬敘倫曰:「較」,各本並作「形」。說文「荊」之古文作「{艸〈爻彡〉}」,則古文「形」或亦有作「〈爻彡〉」者。「爻」旁與「〈車爻〉」字之「爻」旁相同。或老子本作「〈爻彡〉」,傳寫脫訛成「爻」,讀者以為義不可通,加車成「〈車爻〉」,後世「較」行「〈車爻〉」廢,因為「較」字矣。

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謙之案:「前」,敦煌本作「先」,遂州碑本、顧歡本、強思齊本亦作「先」。蔣錫昌曰:「按顧本成疏『何先何後』,是成『前』作『先』。強本嚴君平注:『先以後見,後以先明!皇菄酪嘧鳌合取弧@献颖緯合取弧横帷贿B言,不應(yīng)於此獨異。如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六十六章『欲先民,必以身後之』,六十七章『舍後且先』,皆其證也!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謙之案:遂州碑本「人」下有「治」字,敦煌本同。成玄英疏:「故云『是以聖人治也』!褂秩簳我砣囊裏o「治」字。

萬物作而不辭,

畢沅曰:河上公、王弼並作「萬物作焉而不辭」。陸希聲及太平御覽引皆無「焉」字。

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三本均無「焉」字。

謙之案:遂州碑本、傅奕本亦無「焉」字。又「不辭」,遂州、敦煌、傅、范本作「不為始」。范應(yīng)元曰:「王弼、楊孚同古本。」是范所見王本亦作「不為始」。

易順鼎曰:考十七章王注云「大人在上,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為始」數(shù)語,全引此章經(jīng)文,是王本作「不為始」之證,但比傅本多一「焉」字耳。

謙之案:作「不為始」是也,當據(jù)訂正。畢沅曰:「古始、辭聲同,以此致異,奕義為長。」勞健曰:「說文『〈受辛〉』籀文從臺作『辝』,夏竦古文四聲韻引石經(jīng)『詞』作『〈臺丂〉』,古孝經(jīng)『始』作『〈臺丂〉』,蓋二字古文形本相近!菇癜磪问洗呵镔F公篇曰:「天地大矣,生而弗子,成而弗有,萬物皆被其利而莫知其所由始。」又審分篇曰:「全乎萬物而不宰,澤被天下,而莫知其所自始。」蓋皆出老子此章,作「始」義長。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羅振玉曰:「生而不有」,敦煌本無此句。謙之案:遂州碑本亦無。群書治要卷三十四引同此石。

成功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嚴可均曰:御注、王弼作「功成不居」,河上作「功成而弗居」。

羅振玉曰:景福本作「功成不居」,敦煌本作「成功不處」。又「夫唯弗居」,景龍、御注二本「弗」均作「不」,敦煌作「不處」。

馬敘倫曰:王弼注曰:「因物而用,功自彼成,故不居也!箘t王作「不居」。今王「不」作「弗」者,或後人據(jù)河上改之。

蔣錫昌曰:按淮南道應(yīng)訓及後漢書朱雋傳注引「弗」並作「不」,易繫辭正義引「而弗居」作「不居」。強本嚴注:「夫唯不敢寧居。」是嚴「弗」作「不」。強本引成疏經(jīng)文「成功不處」,是成作「成功不處」。古本所引「弗」皆作「不」。二十四章「故有道者不處」,三十八章「不居其薄,不居其華」,七十七章「功成而不處」,「不居」或作「不處」,「居」「處」蓋可互用。惟「弗」均作「不」,以老校老,可證老子原本如此。

謙之案:王注舊刻附孫礦古今本考正云「『弗居』,一本作『不居』!褂旨o昀校據(jù)永樂大典本「功成而弗居」,無「而」字,「弗」與「不」同,作「不」是也。又論衡自然篇曰:「故無為之為大矣。本不求功,故其功立;本不求名,故其名成!挂嗉创苏隆阜蛭ú痪,是以不去」也。蓋天下之物,未有無對待者,有矛盾斯有前進。故有美者,則有更美者與之相爭,而美之為美斯不美已。有善者,則有更善者與之相爭,而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一對待也;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一對待也;難以易顯,易以難彰,無難則無以知易,無易則無以知難,此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一對待也;寸以尺短,尺以寸長,無長則無以明短,無短則無以見長,此長短之相形也。高下,一對待也;山以谷摧,谷以山頹,無山則無以見谷,無谷則無以知山,此高下之相傾也。音聲,一對待也;安樂悲怨,其出不同,無悲則無以知樂,無樂則無以知悲,此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一對待也;先以後見,後以先明,無後則無以知先,無先則無以知後,此先後之相隨也(用嚴君平義)。由此觀之,天下之物,無處不有矛盾,即無處不在其對待之中各自動作。夫唯無心而順自然者,不求功,不求名,因天任物而治。「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深澈乎萬物相反相成之理,消息盈虛,與時俱行。萬物並作,而吾不為始;吾所施為,而不以跡自累;功成事遂,退避其位。不可得而美,故不可得而惡;不可得而先,故不可得而後。立於對待之先,是謂不居;超乎有無六境之外,是謂不有。有而不有,物不能先;居於不居,是以不去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生、成、形、傾韻(耕部),和、隨韻(歌部,隨,徐禾反),事、教、辭、有、恃韻(之、宵合韻,教協(xié)音記,辭,去聲,有音以),居、居、去韻(魚部,去,平聲)。姚文田、鄧廷楨同,惟未及事、教。又陳柱以已、已為韻。

謙之案:「辭」,敦、遂本、傅、范本作「始」,「居」,敦本作「處」。高本漢以始與事、教、有、恃協(xié)韻,處、處與去協(xié)韻。又教,宵部,事、辭、有、恃,之部,之、宵合韻。

顧炎武曰:「隨」,古音句禾反,引老子「音聲相和,前後相隨」,和、隨為韻。旁證:管子白心篇:「人不倡不和。」又「不始不隨」。韓非解老:「大姦作則小盜隨,大姦唱則小盜和!褂帧腹鼠南葎t鐘瑟必隨,竽唱則諸樂皆和」(唐韻正五支)。

江有誥曰:辭,似茲切,按古有「去」聲,老子養(yǎng)身篇「萬物作焉而不辭」,與「事」「教」合韻。又曰:「居」,九魚切,按古有「去」聲,當與御部並收。老子養(yǎng)身篇「功成而不居」,與「去」協(xié)(唐韻四聲正七之、九魚)。

右景龍碑本七十八字,敦煌本八十五字,河上、王弼本八十八字,傅奕本九十三字,范應(yīng)元本九十七字。河上本題「養(yǎng)身第二」(一作「美善章」)。王弼本題「二章」,范本題「天下皆知章第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