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無我與生死輪回
超定
緣起無我系佛法不共于世間、外道法的特質(zhì)所在;而生死輪回也是佛教徒必備的基本知見。無我與輪回,如何于矛盾中求得統(tǒng)一?宏揚佛教的大德們,為闡述生死輪回,成立神不滅論,往往以搬家作譬喻,搬來搬去,房子不同,主人還是那個人。引經(jīng)言:「譬如伎兒,變現(xiàn)諸趣」,劇場上的演員,扮演不同的角色,演員本身還是前后如一;六道輪回,諸趣不同,輪回的主體不變。如此的方便說法,是否能令未信者起信,已信者增長,尚屬未定之天。但衡之于緣起無我的正法,顯然是背道而馳,絕不相應(yīng)。問題是:諸法無我,沒有輪回主體,又如何避免破壞因果業(yè)報?又如何使前生與后世連接起來?不但印度外道發(fā)難:「若我實無,為何造業(yè)?」「若無我體,誰之我執(zhí)?」「我體若無,誰有苦樂?」「若我實無,誰能作業(yè),誰能受果?」即同為佛教中的學(xué)者(犢子部)也提出質(zhì)疑:「若定無有補特伽羅(我),為誰說流轉(zhuǎn)生死?不應(yīng)生死自流轉(zhuǎn)故!菇袢凈土法門的行者也不免起而反對:念佛往生西方是我的愿望,若無實我,誰念佛誰往生西方?佛門勸信眾發(fā)心布施修功德,假使我體無有,誰來行善,誰去受福報?面對這么一連串的難題,其直捷了當(dāng)?shù)拇鸢?如古德所說:「寧起有見如須彌,不著無見如芥子許!褂形艺,令人確定有善惡,有業(yè)報,有三世,有圣人與凡夫。我怕墮地獄,我不能作惡;我要生天堂,我必須修天福;我厭娑婆苦,我必須念佛求生極樂國;我要解脫生死,我應(yīng)該修出離行;我愿成佛,務(wù)必?zé)嵝娜ザ?a href="/remen/zhongsheng.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眾生。然而,緣起無我是如來圣教,為佛教徒非信受不可的真理。這是三法印之一,印定是否佛法之標(biāo)準(zhǔn),而且是法印的中心;偏離此無我之印,諸行無常則落于斷滅,涅槃寂靜則落常見,不成其為法印了。如為強(qiáng)調(diào)生死輪回的世間法,而揚棄緣起無我的佛法,無論如何,肯定是得不償失的;佛教既失去特質(zhì),與世間法無差別,其存在與否已無足輕重,沒有太大的意義了。
世間法與出世的佛法
誠然,「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世間法是出世佛法的基礎(chǔ),依人天道為階梯,才能趣向聲聞解脫道與大乘菩提大道。從緣起的流轉(zhuǎn)與還滅二門說,世間是緣起的生滅,佛法是緣起的寂滅;佛法是緣起,世間法也是緣起。如來已從世間的生滅,證入出世的寂滅。然寂滅之境,「言語道斷,心行處滅」,離文字相,離心緣相,離四句絕百非。如此妙法,我人如何得以趨入?「諸佛依二諦,為眾生說法」。如來所證的是勝義諦,而所說的是常人能知的世俗諦,依世俗為方便,引導(dǎo)眾生趣向諸法勝義;言教不即勝義,不離勝義,而隨順于勝義的。依俗顯真,依事顯理,依有明空,依方便達(dá)究竟。所謂「先得法住智,后得涅槃智」;「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即是此意。雖然,世俗不即是勝義,世間法不即是佛法。修學(xué)佛法的次第,必先樹立善惡、業(yè)報、三世因果的世間正見。本此正見而修正行,背惡向善,舍邪歸正,于人天道上漸次培養(yǎng)出世無我的正見,依此修出離行——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達(dá)成解脫的目標(biāo)。假如不具足世間正見與正行,缺乏健全的人格,做人的條件尚嫌不足,還談得上出世無我、解脫成佛嗎?
緣起無我是(出世)佛法正見,生死輪回屬于世間正見;前者是勝義諦的范疇,后者為共世間、外道的世俗真理?隙ㄉ垒喕,知善惡業(yè)報,不再作奸犯科,為非作歹,在社會上做個堂堂正正的仁人君子。而信受緣起無我者,則能由世間進(jìn)趣出世間,臻于究竟涅槃的境界。生死輪回的信仰者,未必接受緣起無我;而通達(dá)緣起無我義者,無不相信生死輪回的道理。緣起,既通于世間的雜染,也通于出世的清凈,在凡在圣都沒有跳出緣起法則。但以迷緣起理故起我見,造生死雜染業(yè),流轉(zhuǎn)于五趣中;正見緣起,了達(dá)無我,所以畢故不造新,無量生死息。這是生死輪回與緣起無我的分水嶺,界定了佛法與世間法的差別。佛法雖不離世間法,生死法也是緣起,但世間法只是雜染的因果系列;緣起無我——出世清凈的法則,才是佛法的標(biāo)幟。立足于生死輪回的世間,百尺竿頭求進(jìn)步,修學(xué)緣起無我的正見,通達(dá)無我我所,隨順于涅槃,才是我人的究竟目標(biāo)。
無我與空義
從印度佛教思想的變遷看,早期根本圣典多說無我,后起的大乘經(jīng)論廣說空義?张c無我,二者可說是異名同實。我之定義:(一)、常:常恒不變,(二)、一:獨立自存,(三)、主宰:自己做主,自由自在,能支配他人?帐菬o自性義,自性是不待他的自成性,非所作的不變性,當(dāng)體直感的實在性。自性空,直從一切法體不可得立名;無我,偏就否定有情的獨立自主的意志說。無我:人無我與法無我;人無我為人空,法無我即是法空。一般解說,小乘證我空,不達(dá)法空;大乘則兼悟二空。但初期大乘經(jīng)論,如般若經(jīng)、中觀論等,則主張空性本無二,我空與法空,范圍有廣狹,所空的對象不同,而空性的本質(zhì),如室內(nèi)之空與外在廣大虛空,彼此間的空性是相同的。因此通達(dá)我空、破我執(zhí)者,于法必不起實有執(zhí);如不明法空,法執(zhí)不除,必有我執(zhí),不見我空。我相、法相、非法相,以我相為本,于法相非法相起妄執(zhí);若我相不可得,則法相非法相之見無從生起。
無我即是空,眾生落于自性見中,所以畏懼無我與性空。如上所引,外道畏無我,恐怕生死業(yè)果不能成立,所作善惡業(yè)落空,而成斷滅論者。佛教中有所得的學(xué)者,也以為空不能建立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所以才有阿賴耶、如來藏等各式的方便教。佛法的主題:三寶與四諦,以及因果罪福的觀念,依中觀思想看,這必基于空無我的圣諦才能安立;倘若一切法有實在的自性,有實體的我,則業(yè)果罪福之說,乃至佛法根本——四諦三寶都失去憑借而無從建立。中觀論四諦品里,實有不空的自性論者,對性空論提出莫須有之罪名,認(rèn)定空法破壞四諦三寶、因果罪福,乃至一切世俗法。論主圣龍樹則反駁:「以有空義故,一切法得成;若無空義者,一切則不成」;「若一切不空,則無有生滅,如是則無有,四圣諦之法!蛊茐乃闹B之理,即無修四諦之人,也無見苦、斷集、證滅、修道的一回事。破壞了四圣果,即無僧寶可言;無四圣諦,即無法寶;法寶、僧寶不存在,云何有佛寶?至于因果罪福,也是依空無我而施設(shè)!溉糁T法不空,無作罪福者;不空何所作,以其性定故!巩(dāng)知眾生的罪?鄻,皆從因緣生;「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如果諸法有實體,罪?鄻凡粡囊蚓,它本來就如此地存在,不作罪福而罪福一向自存,不造罪而成罪人,不修福而成仁翁善長,天下豈有此理!依此論證,實我不受輪回,無我論不但不障礙生死輪回,而且必基于緣起無我故,才能成立生死輪回與涅槃解脫。
諸法無我的圣教
破我證空乃修證之主要課題,迷空執(zhí)我為有情生死輪回的癥結(jié)所在。在印度奧義書對我的探討有梵我五藏說:「食味所成我、生氣所成我、現(xiàn)識所成我、認(rèn)識所成我、妙樂所成我」,也即是依我的層次,由形軀的我、生物的我、經(jīng)驗的我、主體的我、而至最高的我。佛教的犢子部綜合一切法為五藏:「過去法藏、未來法藏、現(xiàn)在法藏、無為法藏、不可說藏」,也即是有為法、無為法與不可說我三大類。此不可說我,非有為非無為、非常非無常,依此不可說我,成立輪回主體。其他學(xué)派,一切有部立假名(世俗)補特伽羅,說轉(zhuǎn)部立勝義補特伽羅,分別說系立有分識,化地部立窮生死蘊。這些無非為說明業(yè)果百千劫不失,生死輪回永續(xù)的原理,但這種似我而非我的主張,與外道的神我說,又如何劃清界限?解深密經(jīng)說:「阿陀那識甚深細(xì),一切種子如瀑流,我于凡愚不開演,恐彼分別執(zhí)為我!拐\然,如我等愚癡的凡夫是難以領(lǐng)會、分別「阿陀那識」與神我,究竟是一、異、亦一亦異、非一非異?犢子部的不可說我,被其他部派批評為附佛法外道。在異說紛紜、教派林立的佛教界,緣起無我的圣教,無疑地,實為有志于「直其見、正其行」的佛弟子,必須念茲在茲,慎思明辨,切實遵行的純正佛法。
無我的理趣,依雜阿含經(jīng)的論證:「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觀。」眾生執(zhí)我,當(dāng)于色心構(gòu)成的五蘊身上;離五蘊外而有我存在,不過是虛妄邪思的產(chǎn)物。且看五蘊之法是否有我:色是「無常」敗壞之法,受想行識也是無常敗壞之法;「無常故苦」,不但苦受為苦(苦苦),樂受也不免樂盡而苦來(壞苦),不苦不樂的結(jié)局還是逃不了苦的下場(行苦);「苦即非我」,因為我是主宰、自在義,自己能自主,又能支配一切,隨心所欲,自由自在,這樣的我,絕無苦的可能。事實生命是無常、苦迫,三苦八苦,無量諸苦襲擊著我們,可見我是不存在的;我的實體既然無所有,歸屬于我的東西(我所)又在那里?所以說「非我者亦非我所」。
無我論,在如來圣教中,到底是方便說抑或為究竟說?真常大乘經(jīng)論說佛性、如來藏,「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即是我義!埂溉鐏碚T進(jìn)化眾生故,初為眾生說一切法修無我行。修無我時,滅除我見;滅我見已,入于泥洹。除世俗我,故說非我方便密教,然后為說如來之性,是名離世真實之我!箵Q言之,佛說無我法是方便,有我才是究竟真理。生死雜染法是無常、苦、不凈、無我;清凈涅槃是常、樂、我、凈。印度佛教的變遷,由佛世的根本佛教,佛滅的部派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乃至后期大乘佛教,真常唯心的思想已融合梵我論,難怪要說無我為不究竟了。
在佛教根本圣典記載,有普行沙門請示世尊:有我否?無我否?世尊默然不答。侍者阿難百思不解,于普行沙門離開后白佛言:何故世尊于有我無我之疑,不予回答?佛告阿難:若答言「有我」,則與常住論者同流;若答言「無我」,又恐彼落于斷滅見。有人據(jù)此經(jīng)文而主張:佛陀不是徹底無我論者。其實,這是佛陀無言之秘,主要因為問者本其自性見,于緣起義不信不解,如為說有、說無,無異肯定其自性有與自性無的邪見,加深其二邊的戲論。佛陀拒答所問,使他自我反省,覺察所見的錯誤,迷途知返,契入于緣起空寂的深義。
中觀論頌言:「諸佛或說我,或說于無我,諸法實相中,無我無非我!巩(dāng)知此處的「諸法實相」,是約理智一如的現(xiàn)證說。依緣起幻有,安立假名我;依緣起自性空,說無我之教。依世俗諦說善惡、邪正、凡圣、有我、無我、生死、涅槃;于勝義諦中,則一法不立,有我無我皆不可說。生死如幻如化,涅槃如幻如化,如有一法勝于涅槃,也是如幻如化。真俗有無應(yīng)善巧分別:「般若將入畢竟空,絕諸戲論;方便將出畢竟空,嚴(yán)土熟生!狗鹜诱f空、說無我,旨在破邪顯正,破斥凡夫外道的神我、真我,對治凡情無始以來,習(xí)以成性的妄執(zhí),通達(dá)緣起無我的真理。破邪即是顯正,我執(zhí)既破,空性即顯現(xiàn);不是破邪后,另有一正可顯,空無我是了義的。「大圣說空法,為離諸見故」,如執(zhí)有一實體的無我、空性,又是落于二邊戲論。
永嘉大師證道歌:「夢里明明有六趣,覺后空空無大千。」我想這兩句法語,或可幫助我人對無我與輪回的了解。緣起現(xiàn)象,如幻如化,有生有滅;而追尋諸法最終實在,則無一法體可得。但所謂如幻、如夢,卻也不同于龜毛兔角的虛無。睡夢中的夢境是假,而夢幻中所現(xiàn)的或驚恐、或喜樂的感受,在當(dāng)時是千真萬確。同理,緣起如幻,未見空理、未破無明的凡夫,生死輪回是不爭的事實:我在天上享福,我在地獄受苦。如聽聞?wù)ê?一旦從睡夢中醒過來,才覺知這都是庸人自擾,無明造成的夢想妄見。佛說「有業(yè)有報,作者不可得!够谑浪椎姆懂,立足于社會上,每個人的人格、意志、行為是不能抹煞的,不能因為空無我,而否定善惡行為的價值。因緣果報,自作自受,依蘊、處、界的緣起,安立假名我,以方便說明生死流轉(zhuǎn)與涅槃還滅的現(xiàn)象。但愚癡的凡夫,妄執(zhí)有常、一、實體的我,才起煩惱造生死業(yè),于六道中輪回不已。我今依如來教,于五蘊和合的生命,正觀無常、苦、無我,業(yè)盡情空,油盡燈滅,證入于涅槃。中論云:「雖空亦不斷,雖有而不常,業(yè)果報不失,是名佛所說!怪(jǐn)錄此頌作本文結(jié)論!
西元二千年二月十日于山仔腳丈室
- 仁德上人:問我歌
- 仁德上人:敵我慈悲歌
- 湛然澄禪師:生死到來該如何預(yù)知時至?
- 仁德上人:佛無遺教歌
- 仁德上人:到頭虛榮歌
- 仁德上人:達(dá)到無私無我不執(zhí)著的境界即是正修真修
- 仁德上人:大腦思維分析觀察歌
- 仁德上人:悟我無我無求轉(zhuǎn)境歌
- 仁德上人:知道快樂歌
- 仁德上人:無我究竟平等歌
- 濟(jì)群法師: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仁德上人:無我無過歌
- 靜波法師:無人無我觀自在,非空非色見如來
- 仁德上人:極樂世界的宗旨是無我
- 仁德上人:五首不二歌
- 仁德上人:四首通達(dá)歌
- 仁德上人:新圓覺歌
- 憨山大師:唯在真心實行,為出生死之要
- 仁德上人:三首聽聞歌
- 凈界法師:第六意識是什么呢?受用緣起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