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中論》第十次課程 第十九講之:遍行因、異熟因

  《入中論》第十次課程總第十九講之:遍行因、異熟因

  主講人: 上明下賢法師

  主辦:北大禪學

  時間:2009年5月30日晚

  地點:北京大學理科1號樓1114室

  遍行因、異熟因

  第五種因叫做“遍行因”(Sarvatraga-hetu)。

  《俱舍論》云:“遍行謂前遍,為同地染因。”

  “遍行”是什么意思呢?你前面動的是嗔心的因,我后面得來的第二個念頭就是嗔心的果。你前面動一個貪心的因,我后面得一個貪心的果,我就把我的貪心繼續(xù)下去了。這個推動的前因和后果幾乎在同一個類別中,這叫遍行因。

  遍行因是同類因的分支,其實可和同類因合并,這里單獨列出,成為第五種因,是為讓我們了解得更清晰,不會有了解不到位之處。若只說同類因,不說遍行因,有可能產(chǎn)生一個失誤,因為同類因里,往往從前到后,只要同一類別,都算同類因,而遍行指的是因的普遍性:很多因不是只生一個,它能生很多。比如,一篇文章出來,若產(chǎn)生同樣觀點的第二者,這屬同類因的作用;一篇文章出來,一千人看后產(chǎn)生同樣觀點,這就是遍行因的作用。

  “論曰。遍行因者。謂前已生,遍行諸法。與后、同地、染污諸法為遍行因。遍行諸法。隨眠品中,遍行義處,當廣分別。此與染法為通因故,同類因外更別建立。亦為余部染法因故。由此勢力,余部煩惱及彼眷屬,亦生長故。”

  遍行因,指發(fā)生在前、在同一地中普遍遞傳的因,只在染法之中。

  普遍遞傳的法(遍行諸法),在隨眠品中分析過。發(fā)生在前,指已經(jīng)過去或現(xiàn)在。是同一地中、其后染法的遍行因。

  普遍遞傳的法(遍行諸法)只是染法的因。它們可以是同一類染法的因,也可以是其它類染法的因:由于它們的作用,可以生起其它類的煩惱、隨煩惱。因此,就此而言,遍行因不同于同類因。

  這里,類、部,即前面講過的五部。諸法分為五部,五個范疇。見到苦諦,可以斷掉一部分法,這些法是一部。見到集諦,可以斷掉一部分法。見到滅諦,可以斷掉一部分法。見到道諦,可以斷掉一部分法。通過修行,可以斷掉一部分。

  第六種因叫做“異熟因”(Vipāka-hetu)。

  《俱舍論》云:“異熟因不善,及善為有漏!

  “異熟”的意思其實很簡單,就是在異處成熟。比如,前世殺人,這世遭果報,這就屬異熟因成熟。不是殺人同時馬上得果報,而是到了下一世,換了地方成熟,異地成熟、異處成熟。善與不善的有漏因都可是異熟因,但異處成熟的特性不變。

  “論曰。唯諸不善及善有漏是異熟因。異熟法故。何緣無記不招異熟。由力劣故。如朽敗種!

  只有有漏的惡法和善法是異熟因。因為他們從本性上講要成熟。無記法不是異熟因,因為它們是很微弱的。就像腐爛、敗壞的種子不生長。

  “何緣無漏不招異熟?無愛潤故。如貞實種,無水潤沃。又非系地。如何能招系地異熟!

  無漏法不是異熟因,因為它們沒有被愛執(zhí)所潤濕。就像完好的種子,沒有水滋潤,也不能生長。

  又由于無漏法不屬于任何一地(存在界域),怎么可能產(chǎn)生存在界域中的異熟果?

  “余法具二。是故能招。如貞實種,水所沃潤!

  既不是無記法,也不是無漏法的,則擁有感召異熟的條件,即自身的力量和愛執(zhí)的滋潤,就像完好的種子,被水潤濕。

  “變異而熟,是異熟義。不應但異,簡別余因。”

  異-熟,異表示差異,不同。熟是果,果與因不同。

  “然異熟果,無與業(yè)俱。非造業(yè)時,即受果故。亦非無間。由次剎那,等無間緣,力所引故。又異熟因,感異類果,必待相續(xù),方能辦故。”

  異熟果并不與業(yè)同時,因為并不是在造業(yè)的同時,就感受到果。異熟果也不立即(沒有間歇)隨業(yè)而至,因為,無間歇地引導業(yè)之后下一個剎那的,是等無間緣。異熟因必須依賴相續(xù)的發(fā)展,才能實現(xiàn)異熟果。

  雖然把因歸成六類,但在我們生命中,事實這些因隨時都可能互相交叉。

  談“因”這個詞,即使翻遍三藏十二部,也一定只有這六種,不可能再有第七種。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