凈土法門的信和疑
信和疑,是求生凈土中極為重要的二法。信是從好的方面說,華嚴(yán)經(jīng)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yǎng)一切諸善根」。一切善法的枝葉,沒有信根不會增長。成唯識論說:「信,於實德能,深忍樂欲,心凈為性;對治不信、樂善為業(yè)」。又說:「信如清水珠,信清濁業(yè)水」。清珠投以濁水,濁水不得不清,佛號投以亂心,亂心不得不佛。疑是從壞的方面說,唯識論云:「於諸諦理,猶豫為性,能障不疑善品為業(yè)」。疑神疑鬼,猶豫不決,就會破壞了正信,故唯識宗把疑列為六種根本煩惱之一。
大乘佛法八宗,除禪宗作下手工夫要注重疑情,其他各宗佛法都重信不重疑,且必要斷疑才能生信。至於禪宗因為要參禪,要參究各種公案或問題,如參萬法歸一,一歸何處?諸法唯心,心在那里?參「念佛是誰」?「誰在念佛」?要你找出這個誰來,所以必須要起疑情,才能參究。所謂「小疑小悟,大疑大悟,不疑不悟。其他七宗的佛法入門,都要先建立信仰,沒有信仰,便沒有基礎(chǔ)。正如瓔珞戒經(jīng)說:「初入佛門,以信為基,住在佛家,以戒為本」。凈土宗的修行方法,以深信、切愿、力行的三資糧為根本,首重於信,因
凈土為佛果功德,是「一切世間難信之法」,如果不先深信,那 切愿力行, 都無從做起!如信佛陀是三覺具足,萬德圓滿的大覺圣者,沒有妄語,他在彌 陀經(jīng)說:「從此西方過十萬億佛土,有世界名曰極樂」,我們要相信其為事實 ,并非理想或寓言。因佛是不可思議的,凈土法門更不可思議,可列出幾個特 點:
1.蓮花化身、不可思議;
2.依正莊嚴(yán)、不可思議;
3.帶業(yè)往生、不可思議;
4.三根普被、不可思議;
5.他力加被、不可思議。
這五個不可思議中,「依正莊嚴(yán)」與「他力加被」的兩個特點,是通於其 他多宗佛法的,其他蓮花化生,帶業(yè)往生,三根普被三種,才是凈土宗的特點 ,為他宗所無的。但我們須要深信不疑,如果有疑,就不到西方,墮在極樂佛 國邊地的疑城,因那邊有一宮殿,七寶莊嚴(yán),若念佛的人,對凈土疑心,猶預(yù) 不定,胎生於此宮殿中,五百歲間不得聞三寶之名,為懷疑凈土者所住,為胎 生之宮殿,故曰胎宮。
凈土祖師慈照大師說念佛者臨終有三種疑與四個關(guān)過得,才能往生,曾撰 「凈土十門告誡」云:「念佛之人,臨終若有三疑,不生凈土:一者疑我生來作業(yè)極重,修行日淺,恐不得生;二者疑我欠人債務(wù),或有心愿未了,及貪瞠 癡未息,恐不得生;三者疑我雖念彌陀,臨命終時,恐怕佛不來接。亂失正念 ,就難以往生」。
或有心愿未了,如李祖留與僧為友,僧多次勸他學(xué)佛,都推說有三愿事未 了?一有男未娶,二有女未嫁,三有祖墳未整好。待了此三愿事,才來學(xué)佛。 不料不久祖留以病忽逝,家人通知僧友,請為封棺說法。僧友得知其死,頗為 傷感。乃說法道:「我的好友李祖留,勸君學(xué)佛有三愿,誰知閻羅無情面,三 愿未了把魂勾」!
或有貪戀家眷,塵緣難以放下,雖然念佛求生凈土,結(jié)果亦難以成功。如 有一老媼天天早晚都在佛堂念佛,求佛慈悲,接引往生。她有個調(diào)皮的小兒子 ,聽得不耐煩。一天小兒子就神不知,鬼不覺的躲在神抬下面,當(dāng)他聽到老母 念佛時,求佛慈悲,快點接引她往西方去!就裝腔作勢地答道:「好啦,我一 定大發(fā)慈悲,明天就來接你去西方啦」!老媼看看四面無人,以為是佛菩薩要 接她去了,她很怕死,就帶著哭喪的臉哀求道:「我不能去呀,我的孫兒還很 小。還有很多家事未做好呀」!如此念佛,真是佛聽到,也恐怕要笑掉大門牙 了。
慈照大師還說,念佛的人,臨終還要過四個難關(guān):
第一關(guān):凡夫的人,雖有信心念佛,但因宿世業(yè)重,合墮惡趣;而乘念佛之力,於床枕輾轉(zhuǎn),重業(yè)輕受,若因病苦悔悟自身,當(dāng)生凈土;可是無智不思 或以為念佛反受苦報而成謗佛,遂不得過關(guān),難以得生了。
第二關(guān):凡夫雖持戒念佛,有些人只是口談凈土,心戀娑婆福樂,夫求出 世凈德,戀家道興隆,臨終貪生怕死,聽信家眷,求神問卜,焚燒紙馬,殺戮 眾生,緣此邪心,無佛攝護(hù),因而墮落,即難過關(guān)。
第三關(guān):凡夫雖然念佛吃素,但工夫不深,或因病苦逼迫,或親友勸促, 臨終改變心志,服食葷腥酒肉,無決定信,喪失善根,就難過關(guān),得生凈土。
第四關(guān):凡夫臨終垂危之際,回想自己平日生活,系念資財,愛憐眷屬, 塵心不放,正念失照,死了之後墮入鬼道,在自己家舍中為祟作怪,攪得家人 心驚膽跳,惶惶不可終日;驗閼a犬蛇身,守護(hù)家產(chǎn),宛如他在世之日。(如 佛在世,為白犬吠逐,就是此關(guān)難過的情形。)
有一個故事,頗可以警策我們念佛之人。從前有一只饑餓的狐貍,深夜?jié)?入一戶人家的廚房去偷東西吃。因為吃得太飽,不知不覺的便呼呼大睡起來。 第二天一早,主人入廚,狐貍被驚醒了,知道逃不了,便閉起眼睛裝死。主人 望了狐貍一眼,說道:這只死狐貍的尾巴甚好,斬下來做衣領(lǐng)頂溫暖的。狐貍 聽了很害怕,但轉(zhuǎn)念一想:斬了條尾巴不致於死,忍痛由他去吧。結(jié)果尾巴被 斬斷了。接著又有人來,說狐貍的耳朵很柔軟,可以把它割下來做帽戴,再好不過。狐貍雖然畏懼,猶是姑息。它心想:割去雙耳,疼痛難忍,尚不致於亡 命。於是,耳朵又被割了。後來,又來了許多人,他們都說狐貍?cè)淼钠r值 很高,應(yīng)該全張剝下來。狐貍聽了膽戰(zhàn)心驚,它想斬尾割耳猶可忍痛,不致於 死,若被剝皮,老命休也。因此再也不敢猶豫裝死,乘人不備,猛的一沖,逃 出了生死關(guān)。
人生少年不念佛,如狐貍被人斬尾巴;中年不念佛,如狐貍被割雙耳;老 年不念,如狐貍將被剝皮,老命休矣。如不奮力沖出生死牢關(guān),勢必永久沉淪 ,難以解脫了!
- 印光大師:一切法門都是依仗自力
- 界詮法師:菩薩所行法門無量以六度為其根本
- 西行法師:對凈土法門生起清凈的信心
- 凈界法師:修習(xí)觀音菩薩法門會產(chǎn)生什么效果功德?
- 凈界法師:佛陀為什么主動宣說凈土法門?
- 明生法師:法門無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機合適
- 道亮法師:厭離娑婆,欣求極樂
- 行策大師:想要念佛求生凈土不妨熾然起忻厭心
- 宏海法師:為什么四眾弟子修學(xué)凈土不能夠真實相應(yīng)?
- 印光大師:想了脫生死大事應(yīng)當(dāng)以凈土五經(jīng)作為常課
- 智者大師:求生凈土為什么要念西方阿彌陀佛?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廣大無邊、承載萬物
- 正如法師:人人在“常寂光凈土”的國土上都是佛
- 宏海法師:修學(xué)法門都要有慚愧精進(jìn)的心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的宗旨是什么?以信愿行三法為宗旨
- 大安法師:誦經(jīng)念咒對修凈土法門弟子算夾雜還是助修?
- 大安法師:凈土一法難信就在不能了解阿彌陀佛的心
- 印光大師:凈土法門是簡便又深遠(yuǎn)廣大的
- 覺醒法師:凈土來自眾生對真美善的追求與統(tǒng)一
- 大安法師:省庵大師對凈土的情懷是如何表達(dá)的?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