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老佛學思想管窺

  遍老佛學思想管窺

  宗性

  一、緣起

  蒙樂山市佛教協(xié)會相邀,由樂山市佛教協(xié)會、峨眉山佛教協(xié)會、樂山烏尤寺聯(lián)合舉辦的紀念遍能大師圓寂五周年及樂山佛教文化研討會將于2002年9月1日在烏尤寺舉行,本應整束與會受教,然他方會務,無從抽身不能與會。昔日同窗,烏尤寺滿霖法師又電話相邀,稱雖不能與會,文章照寫。想來樂山佛教文化內(nèi)涵應十分豐富,如普賢菩薩道場——峨眉山的沿革、樂山麻浩崖墓造像、樂山大佛等。本人對以上遺產(chǎn)只是膚淺的了解,沒有深入研究,故不敢造次。而會議的另一主題是紀念遍能法師示寂五周年,作為遍老的學生,總應該寫點東西。于是,想起在四川佛學院求學時,曾見遍老詩作一首,至今記憶難忘。茲遵滿霖法師所囑,略敘因緣及思想分析。一者可以緬懷先德,二者可以充實烏尤寺新的佛教文化內(nèi)涵。

  記得在四川佛學院學習期間,曾擔任學生領(lǐng)導職務,有一段時間負責組織墻報編排工作。大概是九三年春,省府“兩會”剛結(jié)束,在佛學院執(zhí)教的馮修齊老師「1」交給我一首詩,說是遍老參觀“西游歷險樂園”「2」后的題詩,希望我能將之編排在墻報上,讓同學都能有機會領(lǐng)受。然種種因緣,此詩未能見于墻報,諸同學并未見到,至今引以為憾!時值遍老示寂五周年,以此因緣將詩錄出,與當年佛學院諸位學友共同分享,并告慰遍老于常寂光中。

  諸持八戒,僧須悟空。

  沙彌悟凈,龍馬行蹤。

  如幻如化,鬼斧神工。

  作如此觀,世界大同。

  此詩是遍老參觀“西游歷險樂園”時即興之作,語言精煉,內(nèi)容深廣。遍老巧妙地將《西游記》中的人物名字加上自己的理解,與佛學思想完美地結(jié)合在一起「3」,用詩的形式表現(xiàn)出來,可謂天衣無縫,爐火純青。筆者擬從詩中包含的佛學思想對此詩略作賞析,從中可以窺見遍老在佛學造詣上實屬“上乘”。

  二、遍老的佛教徒修養(yǎng)觀

  ——“諸持八戒

  僧須悟空

  沙彌悟凈”

  1、“諸持八戒”

  “八戒”,也稱“八關(guān)齋戒”「4」,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在特定的日子里必須遵守的八條規(guī)定和行為規(guī)范。佛教制定戒律的特點之一就是“諸惡莫作”,修行者應當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磨礪自己的身心,這是斷除煩惱,達到覺悟解脫的基本要求!鞍岁P(guān)齋戒”就是屬于這一范疇的在家信徒的戒律。從八戒的內(nèi)容上來看:(1)不殺生,不能故意殺害有生命眾生;(2)不偷盜,未經(jīng)允許不能占用(挪用)和拿取別人的東西;(3)不邪淫,即除了正常的夫妻關(guān)系外,不允許存在男女間非正常的關(guān)系(婚外戀、三者插足);(4)不妄語,即不能說欺詐性、挑撥性、中傷性、下流性的語言;(5)不飲酒,不能吸食一切有麻醉性的食品(以酒為例);(6)不著香花蔓、不得香油涂身、不故往觀聽,此系根據(jù)印度風俗習慣發(fā)展而來,如從我國現(xiàn)行的情況來看,就是不裝飾打扮和觀聽歌舞。目的是為了讓信徒免受世俗影響,干擾正常修行活動;(7)不坐臥高廣大床,此戒是為了讓信徒減少物質(zhì)的享受,生活淡泊,磨煉人的意志,追求精神的解脫;(8)不非時食,即要求信徒過了正午后不能再進食,目的是讓信徒身心輕快,減少妄想雜念。以上八條規(guī)定,是在家的佛教信徒,在每個月的六齋日,即農(nóng)歷每月的初八、十四、十五、二十三、二十九、三十共六天,在這期間,應該嚴格遵守以上八條規(guī)定。

  遍老在詩中指出,“諸持八戒”,表明了遍老對所有在家佛教信徒寄予的厚望。遍老希望所有的在家信徒在六齋日期間,都能嚴持戒法,淡泊生活,不受世俗法的干擾,踏上了脫生死的門徑,體現(xiàn)出一代高僧慈悲利生的博大胸懷。

  2、“僧須悟空”

  “僧”是“僧伽”的簡稱!吧ぁ笔欠鸾躺、尼團體的通稱。源于梵語samgha的音譯,意譯為“眾”,也就是僧團組織,一般要三人以上才能成立一個僧團組織。僧團內(nèi)部的人必須是志同道合「5」,懷著對佛教的虔誠信仰,愿意遵守佛教的戒律,并自愿出家到寺院過集體生活。因此,所謂“僧”應是指所有取得了正式出家資格「6」的僧(比丘)、尼(比丘尼)。

  “空”是佛教的核心理念,但佛教所說的“空”,并不是什么都沒有才是“空”。佛教所說“空”,是佛陀人生宇宙一切生命、一切事物的真實狀況的描述。佛教所說的“空”,是指人生宇宙一切現(xiàn)象都沒有常一不變性(永恒性),沒有獨立存性。因為在佛教看來,人生和宇宙一切現(xiàn)象都是由因緣所生(條件組合),因緣所生的事物時刻都處于變化中。如果認為人生宇宙一切現(xiàn)象內(nèi)有常一不變、外有獨立存在的因素,或者超自然的力量在支配人生宇宙,這些錯誤的認識是沒有的,是不存在的,這應是佛教“空”的理念的基本內(nèi)涵之一。

  遍老在詩中指出,“僧須悟空”,表明了遍老對于所有出家僧尼的要求,希望所有的出家僧尼都能夠用功修學,覺悟到人生宇宙“緣起性空”的真理,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宇宙觀、價值觀,從而達到覺悟解脫。這也是僧、尼“遁入空門”的實際意義。

  3、“沙彌悟凈”

  “沙彌”「7」,是梵語sramanera的音譯,意譯為“息慈”、“勤策”及“求寂”等,意思是息惡行慈,求取寂滅解脫道果。在佛教界,“沙彌”通常是指剃發(fā)緇衣后,但還沒有取得正式出家身份的資格,還處于考察期間的預備出家群體,包括沙彌(男性)、沙彌尼(女性)。在考察期間,他(她)們必須養(yǎng)成內(nèi)心清凈、安于樂道的品格,能適應出家僧團的集體生活。

  遍老在詩中所說“沙彌”,也應是包括預備出家的沙彌(男)及沙彌尼(女)。“沙彌悟凈”,表達了遍老對處于考察期間的預備出家群體的關(guān)注。遍老希望處于這一階段的沙彌及沙彌尼,能徹底完成世俗的不良習慣及不適應出家生活的行為的根本轉(zhuǎn)化,讓身心清凈(悟凈),養(yǎng)成內(nèi)心無染、安于樂道的品格,能適應出家僧團的集體性的樸素生活。

  從遍老以上三句詩的內(nèi)容來看,可以說明遍老對所有佛教徒如何完成自我修養(yǎng)的愿望!爸T持八戒”,表明了遍老對所有在家信徒的修養(yǎng)要求;“僧須悟空”,表明了遍老對已經(jīng)取得出家身份資格的比丘、比丘尼的修養(yǎng)原則;“沙彌悟凈”,表明了遍老對處于考察期的預備出家的“沙彌”“沙彌尼”的修養(yǎng)希望。總之,這三句詩,表明了遍老的佛教徒修養(yǎng)觀。

  三、遍老的佛教人生觀

  ——“龍馬行蹤”

  古德云:人生如白駒過隙。意即是說:人生變化無常的速度,就象一匹奔馬從門縫飛馳而過那樣快,稍縱及逝。儒家文化的奠基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對人生也有如此的深刻慨嘆“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孔子站在河邊上嘆惜說:時間一切事物的變化,就象河中的流水一樣,瞬息萬變。而佛教《梵網(wǎng)戒本誦戒儀式》中也說道:“壯色不停,猶如奔馬,人命無常,過于山水,今日雖存,明亦難保,眾等各各一心勤修精進,慎勿懈怠……”「8」。這段文字的含義也是表達人生十分的短暫,佛弟子應當珍惜,努力修學,不應虛度光陰。筆者以為,遍老詩中說道的“龍馬”,即《西游記》中,伴隨唐僧去西天取經(jīng)的交通工具,由龍王的太子小白龍變成的白馬!褒堮R行蹤”,正表明了遍老對人生的看法。人生就象快馬飛奔,轉(zhuǎn)瞬即逝,非常短暫。然而,人生雖然短暫,佛教徒更應積極地珍惜人生,覺悟人生,奉獻人生,絕不踐踏人生。遍老的一句“龍馬行蹤”,正好表現(xiàn)了佛教積極的人生觀。

  四遍老的世界觀

  ——“如幻如化,鬼斧神工。

  作如是觀,世界大同!

  以上四句詩,是遍老參觀“西游歷險樂園”時即景即興之作!拔饔螝v險樂園”是根據(jù)《西游記》的內(nèi)容,采取現(xiàn)代的人物造型技術(shù)及燈光,展現(xiàn)唐僧取經(jīng)途中的艱難險阻。遍老參觀后,并沒有被形態(tài)逼真的人物及情景造型所迷惑,不無感嘆地指出,盡管人物及情景造型逼真,但都是“如幻如化”,都是不真實的幻化之景。遍老樸實的即景詩句,展現(xiàn)出作為一代高僧所具有的敏捷和睿智風范。同時,遍老又對眼前的場景工藝給予了贊嘆。一句“鬼斧神工「9」”,高度贊揚了建筑、雕刻等技藝精巧,其高超和神妙達到了好像是神鬼之力而非人工之力能制造的境界。這句詩充分展示了遍老作為一代“儒僧”的人文風范。在詩的最后,遍老總結(jié)性地指出,“作如是觀,世界大同”。所謂“如是觀”,就是說,每個人如果都能保持對眼前美好的事物有“如幻如化”的認識,以此類推,便“世界大同”,世間中的每一件事物,又何嘗不是“幻化”之景呢?

  因此,遍老以上四句詩,表明了遍老對世間事物深刻認識的世界觀,也符合佛教“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薄10」的根本意趣。

  五、結(jié)語

  遍老,是我非常尊敬的大德。但由于與法師之間相處不多,對法師的事跡知道也有限。在奉讀《遍能法師傳》時,方知法師一生多富色彩。數(shù)讀其傳,感慨萬千,淚濕衣襟,內(nèi)心對遍老的崇敬又徒然上升。從《遍能法師傳》中可以知道,遍老先后經(jīng)歷了戰(zhàn)亂、動亂等特殊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正是遍老思想成熟的階段。但由于以上原因,遍老在佛學上的造詣并未得到充分的展現(xiàn),以至在遍老示寂后,所留著作甚少,讓后世無從了解法師的思想。這是時代留給后世的遺憾!

  綜觀遍老一生,幾乎將他的身心全都奉獻給了佛教事業(yè)。“在近80年的奉佛生涯中,博覽經(jīng)史、精研佛學、精通詩文、擅長書法;他終生熱心佛教教育事業(yè),至誠授業(yè),誨人不倦;他虔誠向佛,甘守清貧,待人謙和,嚴于律己,受到佛教界的廣泛擁戴和社會各界人士的普遍崇敬,無愧于當代高僧的盛譽”「11」這是遍老示寂后,教內(nèi)、教外對他老人家的評價。然而,對于遍老一生的行跡及佛學造詣,到目前為止,研究和整理的成果尚未見到。筆者希望有更多的有識之士,能給予廣泛的關(guān)注,讓遍老的功德恩澤后世!是所祈禱!

  注釋:

  「1」馮修齊老師,新都文物管理所副所長。系四川佛學院歷史兼職教師,于遍老執(zhí)弟子禮。

  「2」“西游歷險樂園”,是由商人投資,根據(jù)《西游記》故事,采取現(xiàn)代手法塑造的供人參觀的旅游景點。現(xiàn)已拆除。遍老參觀是在省兩會結(jié)束時,有省佛學院副院長海山法師、佛學院導師宏根法師、馮修齊先生作陪。

  「3」“諸持八戒”系由“豬八戒”而作,“僧須悟空”由“僧悟空”而作,“沙彌悟凈”由“沙僧”而作,“龍馬行蹤”由白龍馬而作。

  「4」“八關(guān)齋戒”,即在家信徒必須遵守的八條行為規(guī)范。其中“不非時食”,名曰“持齋”(持齋并非吃素),故名“八關(guān)齋戒”。

  「5」僧團本著理合和事合的精神生活,故曰“志同道合”。理合,即都是證悟同一空理,修學同一佛道;事合,即“六合”:身和同住、口和無爭、意和同悅、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利和同均。

  「6」取得正式出家資格,必須受“具足戒”,守持二百五十條戒律。

  「7」“沙彌”是取得正式出家資格的考察階段,須守持沙彌十戒

  「8」《梵網(wǎng)經(jīng)菩薩戒本》,(臺灣)佛教出版社,1980年初版,第五頁。

  「9」“鬼斧神工”原出于《莊子.達生》:“梓慶削木為鐻成,見者驚猶鬼神!焙笫浪烊〈艘,凡見精美建筑,贊曰:“鬼斧神工”。

  「10」語出《金剛經(jīng)》,此偈深受佛教徒喜好。遍老生前擅書法,每有人索書,便書此偈為贈。筆者曾在多處見到遍老手書此偈墨跡。

  「11」見《在遍能法師追悼大會上的悼詞》。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