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孔明精神
什么是孔明精神?孔明精神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個字為“忠”:另一個字為“敬”。
忠是忠誠的忠,是指孔明對劉備的忠誠,對蜀國的忠誠?酌髦夜w國的精神,生前深受蜀國人的愛戴,死后更是長期受到后人敬仰,現(xiàn)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一份寶貴遺產。他的忠誠精神具有很強的特殊性,那就是善始善終,言行一致。
善始善終:孔明不僅在劉備生前,自首懇跟隨劉備出山,傾獻隆中對策,舌戰(zhàn)群孺,火燒赤壁,據(jù)占荊益,挺入巴蜀,至天下三國鼎立之勢形成,都一如既往地盡忠職守,且在劉備過世之后,對劉備之子——劉禪也是一樣忠心耿耿,不因劉禪是個弱智、庸君而改變其對劉家的初衷和忘掉在白帝托孤的劉備。這種善始善終的忠誠并非人人都能做得到的,就連身為唐王朝皇后、皇太后的武媚娘,不僅做不到善始善終的忠誠,就連起碼的忠誠都做不到,不僅如此,她還絞盡腦汁,找出各種理由,自立為皇,取而代之。而與劉備毫無任何血緣瓜果,且有很多理由和無數(shù)機會可以取而代之的孔明卻做到了,且不說取而代之,就連來一個四足桌立——自已做老板的念頭都絲毫沒有過。他的胸中永遠懷揣著一顆感激劉備知遇之恩的心。他善始善終的忠誠是人類忠誠史上一朵艷麗而罕見的奇芭,這朵奇芭讓無數(shù)朝秦暮楚之輩自慚形穢,讓無數(shù)同床異夢之徒汗顏羞愧,讓無數(shù)得隴望蜀之流無地自容。
言行一致:“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這句話是孔明在《后出師表》中寫給蜀漢后主劉禪的,類似這樣的話在當時、當今或在將后都會有很多人,不用吹灰之力脫口而出。而真正能做到的人,亙古至今,幾人能夠。而孔明做到了,眾所周知,孔明不是壽中正寢的。劉備稱帝后,孔明任丞相,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抑制豪強,任人唯賢,推行屯田政策,并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系,推動了當?shù)亟洕、文化的高速發(fā)展。劉備死后,劉禪即位,孔明"受遺詔輔后主",封武鄉(xiāng)侯,領益州牧,主持軍國大事。不負劉備之托,六出祁山以攻魏,力圖收復中原。公元234年,與魏將司馬懿激戰(zhàn)于渭水之南,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軍中,葬于定軍山(今陜西省勉縣東南)。謚號忠武。年五十四?酌鳛槭駶h帝國的創(chuàng)立與壯大,耗盡了二十七個春秋,真正地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是位言行一致的忠誠之士。
“敬”就是敬業(yè)的敬,是指孔明對事業(yè)的無限熱愛和無私的奉獻精神。他的敬業(yè)精神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真才實干和全心全意。
真才實干:孔明的敬業(yè)精神是建立在真才實干的基礎之上的,并非是那種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敬業(yè),他是既有心又有力,他敬業(yè)的實力非同凡響。他非同凡響的敬業(yè)實力其實是來源于平素的勤讀書,勤思考和勤交游。先是在襄陽城南的“學業(yè)堂”博求儒術,在這里,他得到一位儒學大師良好的啟蒙教育,進而受到了系統(tǒng)的儒學訓練。并結識了徐元直、石廣元和孟公威等人,且成為密友,經常一起“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又先后認識了襄陽名士龐德公、黃承彥和中廬縣的司馬徽、蒯良、蒯越等人,這樣就開闊了政治視野,增長了各種各樣的見識,并得到了龐德公和司馬徽兩位儒家大學者的真?zhèn)?且掌握了司馬徽的治學之法,善于領會書中的實質內容,而且勤于思考、有自己獨立的見解。他曾經廣泛學習諸子百家的經典。在名師的指點下,孔明讀書邁入了一個新的境界。為未來敬奉的事業(yè)鋪墊了堅實的多維文化基礎。著名的“隆中對策”其實就在這個時候和這些人交往中萌芽了。孔明的真才實干不僅表現(xiàn)在戰(zhàn)略決策方面有獨到的見地,而且他的神機妙算,靈活機智更是堪稱一杰?酌魃钪挥芯邆湔娌艑嵏傻娜藢ν獠拍芸藬持聞,對內才能遏制和抵御嫉賢妒能之輩的百般刁難?酌鞯穆斆鞑胖窃缫炎尲刀市臉O強的周瑜折服了,草船借箭只不過是孔明牛刀小試而已。他善于利用自然科學知識為實戰(zhàn)服務,草船借箭,火燒赤壁,其實就是巧妙、靈活地運用了天文學、地理學知識的結果。他"長于巧思",革新了連弩,能同時發(fā)射十箭;制造的"木牛流馬",利于山地運輸。他的真才實干讓他在極為殘酷、復雜和嚴峻的爭戰(zhàn)中揮戈自如,游忍有余。的確是一位百年難遇的天才,俊才,奇才。這位天才告訴后人:“夫學須靜也,才須學也,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淫慢則不能勵精,險躁則不能治性。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
全心全意:所謂全心全意就是全身心地投入,無任何后顧之憂,無絲毫牽腸掛肚。歷史上的帝王將相,明的,哪個不是三妻六妾,二奶成群;暗的,誰不是金屋藏嬌,風流成性。然而,孔明一生只娶了一個女人,而且一生忠貞于她。當時的孔明雖然還是一介儒生,但憑他的才學、人品和名望要娶一個美貌的大家閨秀是易如反掌,而他毅然決然地娶了一個丑媳婦——黃碩。黃碩身體壯碩,人如其名,黃頭發(fā),黑皮膚,皮膚上長滿了雞皮疙瘩,令人毛骨悚然。而孔明卻視之如西施,關于這一點,請不要誤認為他是一個不知女色為何物的人,聰明絕頂?shù)目酌髯匀恢佬闵刹偷淖涛?但他更知道要全身心地投入到敬奉的事業(yè)中去必須要遠離禍水紅顏的道理。要治國安邦,就得淡泊寡欲,擇妻的首選是才德俱佳,并非是花枝招展。他的這個媳婦外表雖丑,但她內秀心善,聰慧過人。這個丑媳婦后來成為他在事業(yè)發(fā)展上一個強有力的支柱,不但使他一生出師必捷,無后顧之憂,更重要的是他一生一世都得到黃碩溫柔的照顧。從此事可以看出孔明全心全意的敬業(yè)精神達到了何種境界。如果明朝將領吳三桂多少有點孔明的這種精神,也不致于沖冠一怒為紅顏,放如狼似虎的清兵入關,蹂躪中原。如果李自成的下屬將領也多少有點孔明的這種精神,也不致于為了爭奪一個陳媛媛而導致整個闖王霸業(yè)功敗垂成。如果當今的高層腐敗份子多少有點孔明的這種精神,也不致于一不小心墜入了石榴裙下,身陷囹圄,終日以淚洗面,在鐵窗中了卻殘生。
孔明忠誠和敬業(yè)精神,長期以來影響著華夏后人,他的精神如同一顆永遠閃爍的明星,照耀著人們的心靈。大文學家、思想家魯迅先生的著名詩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與孔明的忠誠敬業(yè)精神有異曲同工之處。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總理周恩來為“中華之崛起”而發(fā)憤讀書,無不是受到孔明精神的影響。
孔明的肉身早已不復存在了,但他的忠誠與敬業(yè)精神永世長存。我們不求孔明肉身轉世,只求他的忠誠與敬業(yè)精神再煥光芒、無處不在和無處不生。如何做到讓孔明精神再煥光芒、無處不在和無處不生?首先要弄清楚一個問題:孔明精神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客觀條件。換一句話說是誰用什么妙法讓孔明如此忠誠和敬業(yè)的?是誰用什么高超的手段讓這樣一位天才死心踏地,忠貞不二的?
這個能得心運手地駕馭曠世奇才的高手就是劉備。劉備其人,人人皆知,但是他究竟用了什么妙法和高招并非家喻戶曉了。讓一個庸才巨服者易,讓一個俊才俯首者難,讓一個天才忠心者更是難上加難。其實劉備也并非是什么世外高人,不過是一介販夫而已。用他自已的話說“志術淺短,遂又猖厥,然志猶未已”。劉備姓得好,是漢室后裔,世稱劉皇叔。他善于挖掘、開發(fā)和利用現(xiàn)有優(yōu)勢和潛在資源,制造品牌效應。他高舉“匡扶漢室”大旗,名正言順地發(fā)展帝王霸業(yè)?锓鰸h室是符合當時廣大儒士心愿的,也能夠得到天下人的擁戴和支持,自漢武帝劉徹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后,經濟發(fā)展了,劉徹的皇位穩(wěn)固了,儒學得到了空前發(fā)展,大師級別的儒學者輩出。儒家學說的鼎盛是得助于漢室,要光復漢室,儒學之士當任不讓,理所當然。聰明的劉備親身讀懂了漢與儒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的依賴關系和歷史淵緣。他明智的打出了這一旗號,是有深刻的政治遠見的。如孔明這等受慧于儒家學說之輩投靠和報效欲“匡扶漢室”的劉備是在情理之中。曹操,三次頒布“求賢令”,到處張貼招聘廣告,孔明不去應聘,仿佛在等待什么,這也是可以理解的。這就是劉備在延攬人才方面施展的第一招。這也是成就孔明精神的社會根源之一。
孔明能夠跟隨劉備出山,輔佐劉備成就霸業(yè),是因為劉備用人的誠心實意。三顧茅廬是證明劉備用人誠懇與真實的曲型事例。劉備三次造訪孔明都有關、張二人跟隨,這并非完全是考慮安全問題,主要的原因是出于一片真誠。關張二人是劉備的得力助手,成就霸業(yè)不可或缺的基礎性人才,是劉備采用情感之術——桃園結義,捆住的生死兄弟。如果關張二人對孔明的加盟有異議,將對整個事件都極為不利,讓關張二人一同跟隨,頂北風、冒寒雪,目的是證明給孔明看的:不僅我劉備是誠心的,我的兩個兄弟也是誠心的,不用擔心我這兩個掌管兵權的兄弟日后為難你孔明。新人才的引進,原有人才或多或少都有反應:明的,公開對抗。暗的,陽奉陰違;蚴┱龟幹\鬼計,或埋圈套設陷井,使之自動退出。關張二人也是凡人,并非完美無缺的圣人,做好二人的思想工作,是個關鍵性的問題,直接關系到能否請動孔明出山和孔明出山之后能否對劉備忠貞不渝。在這個方面劉備是成功的,細心地開導了關張二人,讓二人從內心深處能接納這位世外高人。他成功地為孔明創(chuàng)造了忠公體國和全身心投入事業(yè)的客觀條件。
孔明的時運很好,首先他遇上了對他十分真誠的劉備,而不象孔子遇上了葉公,再就是他有如關、張一般的好同事,關羽是義薄云天,說一不二的好漢,張飛是豪爽耿直,披肝瀝膽的英雄。關張二人的人品頗佳,既然認定了劉備是大哥,那就得對大哥的事業(yè)忠誠,對大哥請來的人才也一樣忠誠,不怕新來的孔明擠掉自已的位子或者是爬到自已的頭上指手劃腳。只要他有能耐成就大哥的霸業(yè),要他們做什么都行。實際也真是如此,孔明能運籌幃幄,決勝千里,能在短短的幾年之內坐上軍師大將軍之職,全權掌握軍事大權,與關張二位同仁的通力配合分不開。如果關張二人不配合,那怕孔明有通天之能,只要關張二人聯(lián)手作梗,屢進讒言,暗中使鬼,就能使孔明功虧一簣,逃之夭夭,另謀高就。所以說關張二人的忠肝瀝膽和俠義風范也是成就孔明精神的客觀條件。
在劉備這里孔明不用擔心“杯酒釋兵權”的不幸,更不用害怕遭受“免死狗烹”的厄運,劉備善始善終的忠厚仁義讓孔明無任何后顧之憂。從創(chuàng)業(yè)之初到建成蜀國,從四處亡命的喪家之犬到獨占一方的霸主,劉備都對自已的部屬仁愛有加。劉備體恤下屬,更體恤天下的百姓。在三國時代的亂世混戰(zhàn)中,劉備對百姓和下屬的體恤和關愛,無疑讓長年飽受戰(zhàn)亂之苦的百姓和有識之士感到了溫暖。在曹操大軍緊追其后的緊急情況下,他更是堅決不放棄跟隨他們大軍的十萬余民眾。其“仁”和“義”的信念始終保持一致。無論對前期跟隨他的人還是在荊州跟隨他的人、入川后歸附他的人,劉備都量才使用、一視同仁、不存偏見,處事公正。劉備一生重用諸葛亮,如魚得水,成就了大業(yè)。在這里孔明的命運勝過韓信和張良。
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是劉備用人的策略。他對屬下文武眾臣充滿信任,尤其對孔明更是高度的信任,他大膽地派遣孔明去吳國聯(lián)孫抗曹就是很好的證明。當時孔明的兄長諸葛瑾就在吳國做大將軍,想從孔明的口中套取一點軍事情報的可能是有的,想說服孔明棄劉從孫的可能也是有的。而劉備相信自已的眼光,更相信孔明的人品,絲毫沒有做任何防范,更無任何惴度和猜忌,讓孔明心中充滿被人信任的快感和慰藉,且順利地完成了使命。相信人其實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而對有的人來說卻非常困難。舉棋不定,猶豫不決,過度猜測,疑心多端,使許多優(yōu)秀人才同他失之交臂,或者是使之身在曹營心在漢,或者是使之按部就班,庸碌無為。如果要孔明精神在這種疑云重重的環(huán)境中再煥光芒倒有點強人所難了。
孔明一樣的人才人人都喜歡用,誰不希望自已的手下或雇員個個象孔明一樣忠誠、敬業(yè),且有真才實干。僅僅只知道喜歡用還不行,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挖掘和造就孔明一樣的人才和他的精神?赡茉诂F(xiàn)實社會中,同孔明一模一樣的人才實在難尋,但是具備孔明某一方面優(yōu)勢的人才大有人在,如果能將這些人的優(yōu)勢整合在一起,突出孔明精神的勢力,不就等于擁有了一個完整的孔明了。俗話說得好: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
愿孔明精神無處不在、無處不生和永煥光芒。
作者張正新
- 因果報應
- 嫖娼有報應嗎?真實的嫖娼報應
- 佛典故事
- 禪宗公案
- 邪淫現(xiàn)世報:二男女車上縱欲釀車禍被燒死
- 我懺悔,我的報應來了-淫人妻者,妻淫人
- 學佛與富貴
- 與賣淫女風流一次 70歲花心老漢染惡疾
- 被燒死的蛇
- 佛學故事
- 百喻經故事全集譯注
- 阿彌陀佛的故事
-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簡介
- 邪淫的隱形果報 誰都逃不掉
- 念地藏經招鬼?不敢念地藏經的請進來
- 民間故事
- 地藏經感應
- 金剛經感應事跡
- 大難不死 意外獲得足以致富的特異功能
- 一行禪師:《故道白云》
- 鳥為食亡,人為色死
- 孝的故事
- 金剛經故事
- 一盆洗腳水的警示
- 損友導淫 精盡喪命
- 佛教因果報應的真實案例
- 淫色最容易觸犯,不斷淫欲心難清靜
- 人和動物的感人故事
- 念誦《心經》,心想事成
- 念誦地藏經的真實感應六則
- 佛咒感應
- 善護口業(yè),免遭大難
- 智慧故事
- 心經故事
- 戒邪淫故事
- 這兩個因果故事,讓你了解什么是業(yè)障
- 兩性關系
- 地藏經故事
- 心經故事
- 十大弟子傳
- 持蓮觀音是什么菩薩?持蓮觀音的故事
- 三歲小孩都懂得的道理,八十高齡也未必做得到
- 愚人食鹽的原文和譯文及道理
- 迦旃延尊者度化惡生王的故事
- 心平氣和 自度度人
- 馬需調教,樹要修剪,人需約束
- 心性要平和柔和
- 用實際行動展現(xiàn)自己的魅力、體現(xiàn)自己價值
- 從來不丟東西的婦人,只因她前世做了這件事
- 世俗王子從圣人走向神壇,釋迦牟尼佛的一生簡介
- 盲人摸象告訴我們一個什么道理?
- 《大方等如來藏經》萎花喻的故事
- 人生不管是順境還是逆境,都要用好心情來對待
- 借花獻佛的由來,釋迦牟尼前身以花供養(yǎng)燃燈佛
- 以感恩的心面對世界
- 以平等心面對蕓蕓眾生,是菩薩的道德
- 梁武帝與佛教有什么關系,四次舍身入寺的是哪個寺?
- 佛陀度化慳貪長者修大布施
- 宋文帝問法求那跋摩的故事
- 知足并感恩,要知道別人的好并懂得回報
- 盲人打燈籠,即與人方便,也與己方便
- 禪師救蝎子,不因天性而放棄天性
- 從惜?锤F三代還是富三代
- 大乘心難發(fā),不愿再發(fā)大乘心的舍利弗
- 聽經的蛤蟆,命終后脫離畜生道,上升四天王宮
- 學佛貴在實行,堅持不懈地去修一個法門,終會成功
- 熟悉經藏的比丘與精進修道的比丘
- 佛教歷史上與水陸法會有因緣的高僧
- 借事磨練,善用其心,讓心走出煩惱的牢獄
- 薄拘羅尊者,五次被后母加害,卻都毫發(fā)無損
- 馬鳴菩薩抵億金的故事
- 人活著根本不需要很多,少欲知足自得安樂
- 九月初四,弘一大師圓寂日,德行與精神常存我們心間
- 釋迦牟尼佛修忍辱,忍辱仙人與歌利王的故事
- 舍棄對五欲的貪著,成功飛出籠子的鴿王
- 寺廟為什么喜歡種銀杏?佛珠變銀杏的故事
- 鳩摩羅什是誰?東晉高僧鳩摩羅什的一生
- 短暫的快樂與長久的快樂,你選擇哪個?
- 三年不吃飯的出家人
- 急性子與慢性子,人與人要學會理解和忍耐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