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課、法相宗(三)
第十六課 法相宗(三)
六、種子與現(xiàn)行
前七識所作的善惡業(yè),其氣分感入第八識中,留下與本業(yè)同樣的習氣,將來能發(fā)生自類果者名為種子;亦如植物中,種下那一種的核,將來一定會生出那一種的果。第八識中,或善或惡的種子熟時,必會生出或樂或苦的遭遇,名為現(xiàn)行,這便是因果報應了。
本宗立百法,以阿賴耶識為根本,此識所含藏的種子,包括有漏與無漏,善與惡,各具無限能力,因而生起宇宙萬有。種子的來源有二說:一為本有,二為新薰,本有者:言無始時來,第八識中,十法界 (1) 種子俱全,此類種子皆是本有的,不從新生,但都要等待染凈的外緣,予以薰發(fā),然后乃化為現(xiàn)行 (2)。如瑜伽師地論說:「無始時來,諸法種子,性雖本有,而由染凈薰發(fā)!故且。新薰者:言種子不是原來有的,都是染凈法,互相薰習而來,如多界經說:「諸有情心,染凈諸法,所薰習故,無量種子之所積集。」是也。這種本能和學習的兩種學說,都言之成理,由是乃有折衷派的發(fā)生,主張折衷說者,是護法論師,他接受了本有和新薰兩說,言本有種若不經新薰,則無由化為現(xiàn)行,新薰種若無本有者,作薰習根本,亦不得成,此兩者有極親密的聯(lián)帶關 系,不能偏廢。
染凈諸法,薰成種子,藏入第八識中,俟薰習成熟后,等待外緣引動,然后發(fā)而為果報,這在唯識學中,已成天經地義,不可移易。但是,這其間復有種子與現(xiàn)行的相互關系,不可不知:一切眾生的發(fā)起輪回,是先以本有的種子為因,生起前七識的現(xiàn)行,又以現(xiàn)行為因,回薰第八識,成各類新薰種子,然后再以新薰種子為因,復起前七識的現(xiàn)行,如是輾轉相生,無有已時,這便是本宗的因果論。
七、四分及三境
本宗對于心境的關系,認為由主觀的識,用以了別客觀的現(xiàn)象,可以分作四分來解釋:第一是相分,就是由識所變現(xiàn)的外境。眼耳鼻舌身五識的相分,是色聲香味觸五塵,意識的相分是法塵,末那識的相分,是阿賴耶識的見分,阿賴耶識的相分,是種子、根身、器界。第二是見分,就是能緣境的見照作用,自緣其所變的相分。第三是自證分,就是證知見分者。第四是證自證分,即自證分的內向作用,由返照的結果,證知其自證者。所以自證分為證的自體,見分是它的緣外作用,證自證分是它的緣內作用。
上述四分,是統(tǒng)主觀的識,和客觀的境而言,若單就境的方面說,則分為三類:第一性境,是一切實境,各有其性質,如石之堅,水之汪,不可能加以改變者。第二獨影境,獨有影像也。六識緣過去的事物,名有質獨影,緣一切幻像,如龜毛、兔角、月里嫦娥、名無質獨影。第三帶質境,帶質者,帶彼質也。以心緣心,如第七識緣第八識,名真帶質,以心緣境,如第六識緣五根五塵,名似帶質。
【注釋】
(1)
詳?shù)诎苏n注十四。
(2)
詳中級第七課注二十。
【習題】
(一) 何謂種子?現(xiàn)行?
(二)
一、本有的種子,從何而來?二、新薰的種子,從何而來?三、接受此兩說者是何人?四、他如何的折衷?
(三) 種子與現(xiàn)行的相互關系是怎樣?
(四) 一、心境四分是什么?二、前五識、第六識、第七識、第八識,它們的相分是什么?
(五) 解釋有質獨影,和無質獨影。
(六) 何謂真帶質及似帶質?
- 上一篇:第十七課、法相宗(四)
- 下一篇:第十三、十四、十五課 綜合指要
- 第一課、佛
- 第一課、佛的意義
- 第一篇 法身、報身、應身
- 第一冊、自序
- 三十七道品 序文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一節(jié) 何謂佛
- 第一課、佛教的真理
- 第二課、如來十號
- 第二課、釋迦牟尼佛 (一)
- 圣典篇 大念處經
- 大架構篇 二、五根、五力
- 第三課、佛身
- 第一課、律宗(一)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二節(jié) 釋迎牟尼佛
- 第九課、中國四大名山 (一)
- 第一課、修觀對治淫欲
- 第一、二、三課、綜合指要
- 十三、懺法
- 1:佛學是怎么一回事?
- 第四課、藥師佛
- 編者序言 作者序言
- 練習1 有意識的呼吸 一 正念觀身
- 第三課、釋迦牟尼佛(二)
- 第一章 佛法僧三寶 第三節(jié) 何謂法
- 十五、焰口
- 上座部佛教修學入門 目錄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三節(jié)、佛教的實質
- 第十五課、四攝法 四無量心 四弘誓愿
- 第二篇 受持五戒、八關齋戒、菩薩戒
- 第三十課、焰口召請文(宋·蘇軾)
- 第八課、四圣諦
- 一一念不生
- 第七課、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
- 第十四課、菩薩十地
- 第十八課、聲聞四果
- 第四課、轉輪圣王
- 第十課、修學佛法的次第
- 第二十六課、悟道詩
- 第九課、十二因緣
- 第一章、什么是佛教 第二節(jié)、佛陀教導的是什么
- 什么是文字禪?
- 善根指的是什么?
- 腳踏實地的付出才會有收獲,所有的付出都不會白費
- 佛教戒律是怎樣產生的?戒律的由來
- 忉利天主是誰?
- 授記有幾種方式?授記的四種類型
- 人不要想太多,餓了就吃飯,困了就睡覺
- 佛經中的世尊指的是誰?
- 釋迦牟尼成道是什么意思?
- 覺性是永恒的、沒煩惱、證佛國
- 皈依后做事還是不順,對佛法心灰意冷,該怎么辦?
- 佛教的經變是什么意思?
- 阿彌陀佛圣誕是哪一天?農歷十一月十七恭迎彌陀圣誕
- 剛念經時聲音響亮且快,后來就沒有了,為什么?
- 以佛心來凈化自己內在的妄心
- 嘴笨不會安慰人怎么辦?
- 馬鳴菩薩是誰?馬鳴菩薩的簡介與故事
- 為什么在世間行善的功德勝于極樂百倍?
- 學會順其自然,在晴天時愛晴,在雨天時愛雨
- 念經時可以控制妄念嗎?
- 什么是“五蓋”?菩薩沒有厭怠心
- 趙州和尚是哪個朝代的,哪里人?趙州和尚的簡單介紹
- 什么是莊嚴國土?
- 在家居士怎樣才能讓現(xiàn)在和將來的生活具足幸福安樂?
- 八正道是為人處世乃至成佛的八種正確方法和途徑
- 阿逸多菩薩是誰,是彌勒菩薩嗎?
- 佛教說的隨緣是什么意思?隨緣的含義
- 管好自己,但行好事,莫論他人
- 四大皆空是哪四大,是什么意思?
- 神通有哪幾種?佛教六種神通的簡單介紹
- 求神不如求己,命運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 十八不共法是什么意思,指什么?
- 念經時犯困,打盹后又從頭開始念,該怎么辦?
- 人幫人,心靠心,人心是相互的
- 不用花錢的七種結緣方式
- 殺生、妄語、不敬,在家居士不可以做的三件事
- 佛教的四無畏指的是什么?
- 佛教的大慈大悲是什么意思?
- 面對親人的病,家里的經濟條件,心很亂,該怎么辦?
- 什么是信心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