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4年,師74歲
印光大師年譜
沈去疾著
公元一九三四年 甲戍 民國廿三年 七十四歲
在蘇州報國寺關中。
正月十九,曹培靈居士率嚴德彬、秦效魯、丁希尹等詣蘇皈依大師(一)。
春,張覺明皈依大師(二)。
五月初二,弟子趙茂林居士偕妻子高春芳及子達觀、友人喬大經(jīng)由滬至蘇州報國寺皈依大師,叩關謁見。大師詢彼皈依后一兩年中,“信愿堅定如何,”“念佛功課定否?”并隨即開示曰:“訂念佛功課,信愿才算堅定。不定念佛功課,信愿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三)
孟夏,作“南通佛教居士林唐閘分林緣起”(四)
九月初五,復拜竹居士書二(五)
十月初五,復拜竹居士書三(六)。
十月十二,復寧德晉居士書十一(七)。
十一月十五,復寧德晉居士書十二(八)。
十二月初三,復倪慧表居士書(九)。
孟冬,作《南通金沙區(qū)佛教居士林成立宣言》(十)
冬,嚴德彬函求大師,開示青年學佛法要(十一)。
大師于上一年及本年分別致函安徽、山西有關當局。先是,安徽阜陽古剎資福寺、山西五臺碧山寺廣濟茅蓬,二寺皆己瀕廢滅、涉訟官廳,幾己不保。得大師一函,忽轉(zhuǎn)厄逆,遂得保全,漸次復興(十二)。
郭慧泰到報國寺叩關禮覲,收為皈依弟子,賜其法名“慧泰”(十三)
戴滌塵居士在大師座前受五戒,并蒙開示(十四)。
皈依弟子周圣定病歿于滬,其夫李慧澄函稟大師,并述臨終前后情形。大師復書告以當于朝暮課誦時,稱彼法名,回向三七,以盡師生之誼(十五)。
孫傳芳夫婦自天津函求皈依大師,并捐法幣二千圓,寄匯大師。大師未予收錄,轉(zhuǎn)介紹其皈依北京某法師(十六)。
復覺明居士書(十七)
復幻修大師書(十八)。
復德暢居士書(十九)。
與李慧澄居士論焚化經(jīng)灰及往生錢書(廿)。
復無錫佛學會少年學佛社書(廿一)
作《凈土五經(jīng)后附華嚴經(jīng)凈行品緣起》序(廿二)。
作《重修峨眉山志》序(廿三)。
作《天臺山國清寺創(chuàng)開放生池碑記》(廿四)。
作《天臺山國清寺創(chuàng)建養(yǎng)老養(yǎng)病助念三堂碑記》(廿五)。
作《吳縣香山草庵香光蓮社創(chuàng)修西方三圣殿碑記》(廿六)。
作《常熟蓮華庵放生池碑記》(廿七)。
作《智積菩薩贊》(廿八)。
作《徹悟禪師像贊》(廿九)。
作《林文忠公行與日課發(fā)隱》(卅)。
作《揚州江都揚善壩蓮修精舍募建大殿疏》(卅一)。
(一)見《紀念文集·三周紀念話師恩》:“民二十三年正月十九日,由邑人學佛先進曹培靈居士之領導,赴蘇州皈依印公座下,蒙賜法名‘德彬’。同皈者有秦效魯、丁希尹諸居士。時德彬十八歲,為正式學佛之始,亦初次受師恩也。”
(二)見《紀念文集·恩師生西二周感言》。
(三)見《永思集續(xù)篇·追述學佛因緣并以紀念印公恩師》:“先母往生之次年,即二十三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二日,我偕內(nèi)子及大小兒達觀、友人喬大經(jīng),由上海至蘇州,皈依印公師父。達觀時年七歲,初次乘火車大樂,途中面對窗外,飽覽向未見過的農(nóng)村風物。曾記得看見一條牛,大驚失色地問我這是什么東西。黃梅天氣,時風時雨,因此著了涼,我們都很擔心,不過兩小時就到了蘇州,徑往報國寺拜請明道師,叩關看見師父,仰之彌高的風采依然。行禮后,開口先問我這一兩年來信愿堅定嗎?念佛的功課訂定嗎?我嚇得張口結舌,囁嚅的說:“因為經(jīng)理大江南飯店、天瞻玻璃廠等事務繁忙,念佛功課還未訂,可是信愿已深切的堅定不移了。”恩師正色的說:“訂定念佛功課,信愿才算堅定;不定念佛功課,信愿未夠堅定,還得要痛切的用功念佛!”真是未開口三十棒,這一頓棒喝使我提高了警覺不少!于是請求為內(nèi)子及喬君說皈依。正在這時,小兒達觀哭叫肚子痛,便瀉亦不止,且微有熱度,因入夏以來,時疫流行,霍亂病猖獗,又值風雨陰冷的氣候不正常,在途中受了點涼,我們都很焦急。老法師聞聲探首窗外,連說:“那小孩子有病,抱來!抱來!”我遂將達觀抱至窗口,經(jīng)老法師摩摩頂,在啤酒瓶中倒出冷水大半碗,令達觀吃下去。我暗想受到不正常氣候的影響,以至腹痛瀉下,何能再吃冰水?遂低聲叫達觀少吃一點。那曉得兩只小手,緊抓住碗一飲而盡,掙脫懷抱,下地跳躍頑皮,恢復常態(tài),我們才輕松了緊張的情緒。明道師說:“這是師父持的大悲水,真靈驗哪!不知救世主治了多少危難病癥。”
(四)見《三編》卷三第七九二頁。
(五)見《三編》卷二第三六六頁。
(六)見《三編》卷二第三六六頁。
按:大師曾云“言三皈五戒在佛前自受者,《文鈔》‘與徐州徐福賢女士書’中有說此事,祈查閱。”諄諄示之也。
(七)見《三編》卷一第二0六頁。
按:此函中大師告知寧德晉,計擬明年遲早出關,離開蘇州。“然總在南方,不回北方,以年老畏寒,棉衣等拿不動,棄了又置不起,故不敢回北耳。”觀此數(shù)語,大師之真實苦修可知矣!
(八)見《三編》卷一第二0七頁。
(九)見《三編》卷二第四三四頁。
(十)見《三編》卷四第八二二頁。
(十一)見《紀念文集·三周紀念話師恩》。又,見《三編》卷二第五二二頁有《復嚴德彬書》共二通。大師于第二函謂嚴曰:“汝年己十八,何不認真學字?并寫字之稱呼等,均不甚適宜。”此兩通書后亦俱無年份記錄,一署“九月十一”,一署“十月十八”,似亦皆可歸入本年(民廿二年)條內(nèi)。嚴氏謂大師開示青年學佛法要,是否即其次函。嚴文:“是年冬,函求本師,開示青年學佛法要。蒙師慈悲賜諭(是諭己載本刊第八期遺教中),并詳示勤惰之利害甚切,為再受師恩。”
(十二)見《永思集·行業(yè)記》“民國二十二三年(七十三四歲——原注),安徽阜陽古剎資福寺,唐尉遲敬德造供三佛存焉。全寺為學校占據(jù)。山西五臺碧山寺廣濟茅蓬遭厄運。兩皆涉訟官廳,當?shù)榔犚幻嬷o,二寺幾將廢滅,各得師一函,忽轉(zhuǎn)視聽。廣濟因此立定真正十方、永遠安心辦道之基礎,資福亦從此保全。”
(十三)見《永思集·本師光公老人垂慈攝受之因緣》。
(十四)見《永思集·印光大師恩德追記》。
(十五)見《永思集·詩偈·十四》:
同心人去黯銷魂,敢效蒙莊亦鼓盆。
中品下出經(jīng)判定,為伊回向感深恩。
(民國二十三年秋,圣定以疾沒于精舍。曾將其臨終以及前后情形稟師,且詢其能生西方與否?據(jù)師函示,判為中品下生,且告以當于朝暮課誦時,稱彼法名回向三七,以盡師生之誼。故當時余有挽聯(lián)云:“持齋共禮金仙,卿每云塵世聚散靡常,何似樂邦同名鳥;示疾遽登寶地,我自嘆凈業(yè)機緣難熟,獨為忍土未歸人。”自圣定之亡,忽忽七年,不意師竟又西去。嗚呼!傷己!)
(十六)見《紀念文集·先師印公生西周年頌并序》:“猶憶民廿三年因事至津,孫馨遠約往會餐,談次謂伊己皈依先師,并應先師為贛州壽量寺所作募捐啟捐法幣二千圓。當時俱信為實。及至蘇州謁師,乘便述及,師曰:‘孫之捐款,確己如數(shù)匯到,但伊與其夫人來函皈依,予未收錄,己介紹皈依北京某法師矣。”仁初不甚注意,至次年某月,見報載施劍翹剌孫一事,始恍然師之不收孫為弟子者,良有以也。”
(十七)見《續(xù)篇》卷上第十七頁。
按:張覺明居士,女畫師。由范古農(nóng)居士介紹,致函皈依大師,大師即于此函中接受皈依賜法名‘朝覺’。大師寄與張女居士佛書善書多種,如《凈土十要》、《凈土圣賢錄》、《救劫編》、《觀音頌》、《木版歷史感應統(tǒng)記》等,并諄諄指出“《一函遍復》實為一切人傳家之寶,文字雖膚淺,無一無用之語“。張女士曾于未謁大師面之時為大師畫像,及畫成,頗肖似。今《續(xù)篇》收大師致彼函三通,《三編》中收十一通,亦無互相重復者。
(十八)見,《續(xù)編》卷上第十九頁。
按:此函簡明扼要開示念佛用功之根本妙法。
復幻修大師書念佛的宗旨,是生真信(即信),發(fā)切愿(即愿),專持佛號(即行)信、愿、行三為念佛宗旨。念佛用功最妙的方法,是都攝六根,凈念相繼。
“都攝六根”者,即是念佛之心,專注于佛名號,即攝意根;口須念得清清楚楚,即攝舌根;耳須聽得清清楚楚,即攝耳根。此三根攝于佛號,則眼決不會亂視。念佛時眼宜垂簾,即放下眼皮,不可睜大,眼既攝矣,身須恭敬,則身亦攝矣。六根即攝而不散,則心無妄念,唯佛是念,方為凈念。六根不攝,雖則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紛飛,難得實益。若能常都攝六根而念,是名凈念相繼,能常凈相繼,則一心不亂,與念佛三昧均可漸得矣。按:攝者,收也。佛氏切誡“放逸”,謂“慎勿放逸”,即以此之“收攝”與“放逸”對逆。“一心不亂”,目的也,效果也。念佛億萬遍,唯求得此四字耳。非僅臨終之時,往生西方仗此;平素茍遇厄難危急之際,亦可沉著應變,轉(zhuǎn)危為安也。大智慧由此四字而生,三昧定境由此四字而得,吾人唯日日于此四字上下功夫而己焉。
(十九)見《續(xù)篇》卷上第二十五頁。
按:此函可與《復理聽濤居士書》(一九三三年癸酉九月),《三編》第四0八頁)并看,闡明人生因果之理詳矣。此信中且舉北通州王鐵珊所遭之實例,可獲對癥下藥、療治愚頑之效。“故人當有不如意之境遇,只可發(fā)懺悔罪業(yè)心,不可生怨天尤人想。”“是以常人總不見自己有過,圣人總不見自己有德。不見有過,故其過山積;不見有德,故其德天高。”印光大師此數(shù)語者,即梁氏所謂“覷破時節(jié)因緣,因機調(diào)伏眾生”之語也。古德弘法宗旨在斯,儒圣、佛祖皆同此淵藪也。
(廿)見《續(xù)篇》卷上第一二七頁。
按:大師于此函指出,焚經(jīng)求功德者,若焚燒時不細心周密,致遭受穢污經(jīng)灰,則其罪過遠大于功德,甚且有愆無益。又言及南方女人,拜佛手方印有佛菩薩名號及打上各寺之印,用以鋪地拜佛或墊坐,亦是罪過不小。此種種惡風陋習,大師予以堅決反對。
(廿一)見《續(xù)篇》卷上第二0八頁。
按:此函至佳。大師指出:“由其最初一步,未曾在自己身心上檢點,從茲愈趨愈遠,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全文僅四百九十字,道出古今“聰明人”之根本病根矣!。
《復無錫佛學會少年學佛社書》(《續(xù)篇》卷上第二0八頁)
(廿二)見《續(xù)篇》卷下第六頁。
(廿三)見《續(xù)篇》卷下第四十頁。
(廿四)見《續(xù)篇》卷下第一五一頁。
(廿五)見《續(xù)篇》卷下第一五二頁。
(廿六)見《續(xù)篇》卷下第一五五頁。
(廿七)見《續(xù)篇》卷下第一七四頁。
(廿八)見《續(xù)篇》卷下第一八四頁。
按:智積菩薩,江蘇吳縣靈巖山道場祖師之一。據(jù)《靈巖山志》:唐宰相陸象先(蘇州人)之弟,病于京師,國醫(yī)無效。一僧求見云能治,令取凈水一盞,向之念咒幾句,含水噀之,立即痊愈。謝以諸物皆不受,曰:“我名智積,汝后回蘇,當往靈巖山會我。”后其人至山,問之,無有名“智積”者,心甚惆悵。遍觀各殿堂,見壁間畫像,乃為己治病之僧也。因特建智積殿!吨尽份d之智積菩薩以畫像現(xiàn)身,顯示道妙之事頗多。此其一也。今靈巖山猶存一古井,名智積井,尚供僧眾飲用焉。
(廿九)見《續(xù)篇》卷下第一八九頁。
(卅)見《續(xù)篇》卷下第二0三頁。
(卅一 )見《續(xù)篇》卷下第二三七頁。
- 上一篇:1935年,師75歲
- 下一篇:1933年,師73歲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上卷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下卷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一)
- 華嚴經(jīng)要解(1)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一)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圓瑛大師(一)
- 觀經(jīng)四帖疏(卷一)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一)
- 大般涅槃經(jīng)卷上(一)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一)
- 大乘無量壽經(jīng)白話解—黃念祖居士(一)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李炳南老居士(上)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二)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二)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卷第一)-海仁老法師(1)
- 善導大師全集-觀經(jīng)四帖疏(上)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一)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三)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徐恒志居士(上)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卷上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二)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注解)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四)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卷一【一】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卷第一
- 凈土十要(第一) 阿彌陀經(jīng)要解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五)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作七安心)
- 悲華經(jīng)卷第一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三)
- 萬善同歸集(一)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一)
- 《凈修捷要》報恩談
- 華嚴經(jīng)要解(2)
- 拜佛與醫(yī)學 第一講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濟群法師(三)
- 復李德明居士書四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四)
- 與妙真大師書七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