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遺書與臨海鎮(zhèn)將解拔國述放生池
智者遺書與臨海鎮(zhèn)將解拔國述放生池
[隋]智者大師 撰
貧道少懷靜志,愿屏囂塵。微悟苦空,得從閑曠。是以去西陜之舊里,將領門徒,游憩天臺,十有二載。但此山溪接江源,連亙海際。漁捕滬業(yè),交橫塞水。殺戮既多,煮炙無算。夭傷物命,有足悲者。亦是公私去來,頻遭沒溺。以此死亡,不可稱數(shù)。貧道不惟虛薄,愿言拯濟。仍率勵山僧,貨衣資什物,就土民孔玄達等,買茲滬業(yè),永作放生之池。變此魚梁,翻成法流之水。故臨海內史計尚兒,敬法心重,仍請講說《金光明經》,至《流水品》。檀越羊公賀等,聞斯妙句,咸舍滬業(yè),凡五十五所。遂使水陸沾濡,人蟲荷澤。
蓋聞雨華滿室,答長者之恩。明珠照夜,報隋侯之德。斯固植妙行于前修,播芳風于末代。福不唐捐,善無虛失。仍以此事,表白前陳。敕云:“此江若無烏賊珍味,宜依所請,永為福池。”國子祭酒徐孝克,宿植德本,才地兼美。聞斯積善,請樹高碑。冀此洪基,與岳同固。愿茲勝業(yè),將日月俱全。
昔陳氏江東地不過數(shù)千里,猶若此慕善忘懷。仰惟皇帝陛下,秉金輪而御八表,握寶鏡以臨四民。風雨順時,馬牛內向。信以道高堯舜,德邁軒羲。加復躬行十善,等赤子于群分。自運四弘,總下生而普濟。且不麑不卵,著自外書。救蟻救魚,聞之內典。豈有富天下而吝惜一江源,恩洽宇內而獨隔數(shù)百里。改蓮華之池,興燒煮之業(yè)。使軍民恣其傷殺,水族嬰其酸楚,身首分離,骨肉糜潰。以貧道意,度皇帝之心,豈其然乎?豈其然乎?
但晉王殿下,道貫今古。允文允武,二南未足比其功。多材多藝,兩獻無以齊其德。茂績振于山西,英聲馳于江左。管淮海之地,化吳會之民。不以貧道不肖,曲垂禮接,躬膺世范。謬荷人師,具述事源。爰降符命,在所恭承,莫敢違越。假令別有嚴使,的奉敕符,毀所樹之碑,復民滬業(yè)者。貧道即振錫披衣,擔簦躡履,遠游京輦,詣闕上書,殞首碎身,以全物命。
況今上旨,總使江南收捕海族。而江溪山水,不出海魚。披省符文,事不相涉。特由在斯茍欲是非,毀壞放生,興殘害業(yè)。當今太平之世,路不拾遺。若恣軍民收羅采捕,則是奪人現(xiàn)財,公行劫盜。若以至尊欲令軍民豐沃,不許放生者。昔貧道西游,路經岳州,刺史王宣武,仍結香火,稟受大乘。而彼地民不事農桑,專行殺捕之業(yè)。學士曇揵請講,遂即停留。一州五縣,咸舍其業(yè),凡一千余所。以事表臺,降敕開許。自是岳州頻降祥瑞,使君宣武旌賞倍常。至尊神智高明,有感皆應,豈容為軍民口味,奪人善業(yè)?縣尉此啟,恐成僻見。且江溪狹小,不及岳州一基之地,又止有雜魚,本無海族。至尊以晉王殿下有文武奇才,故遍加委任。江南諸州,事無大小,皆由決判。今若不得注言,王教不聽者,則是是非由于縣,裁斷不關晉王。如此之言,豈可聞于王耳?且大王親有符旨,開許放生,何容在所私行壅遏!
貧道辭還幽谷,有二因緣:一為大王功德,治葺舊寺。二為案行江溪,修營福會。共諸檀越,遠建菩提,爰被存亡莊嚴。永愿一人有慶,保盤石之基。使十千之魚,恣相忘之樂。貧道至止,已久頻荷優(yōu)任供給資須。人功影響,每思往彼,未展來游。逖聽所聞,頗傳惠化。境有三異之德,民謠五褲之歌。餐味高風,誠深隨喜。但君臨稍畢,旋返非賒。唯希善始令終,以全嘉譽。攀轅臥轍,無愧昔賢。
貧道反覆九思,徘徊三省。北方人士,壽長有福,豈非慈心少害,感此妙齡。東海民庶,多夭殤漁獵,所以短命貧窶。乃是世間現(xiàn)見,可為鑒誡者也。今若斷三歸之命,養(yǎng)五陰之身。斯則廢凈土之華業(yè),起無邊之重過。事既反常,恐非養(yǎng)生之術。余州鎮(zhèn)防,不邊江海,既處高原,采捕無地。未聞亡身他境,帶病還鄉(xiāng)。豈復必須水族以資身命?直令采捕,尚乃非宜。況有毀他放生,以給軍士?
明府在鎮(zhèn)清嚴,遠近稱嘆。一錢不納,一犢方留。噲參養(yǎng)鵠,卒獲寶珠。孔愉放龜,終佩金印。檀越若不逆晉王符旨,不乖貧道之言,則是再灑法流,奉宣帝道。有德必酬,無善不報。玉佩雕弓,不求自至。金印紫綬,應念便來。
今遣弟子普明,赍舊事往簡。但明府總此邦之務,執(zhí)一鎮(zhèn)之兵機,有教必行,如風靡草。愿以貧道此書,宣示百姓,訓誨軍民。使遵九言之教,無為始禍。改十惡之心,永符元吉。事爭信人口具,不復委陳。沙門智顗白。
。ㄤ涀浴秶灏黉洝肪硭模
·據(jù)《大正藏》電子本、《永樂北藏》點校
- 上一篇:慈悲緣苦眾生論
- 下一篇:放生儀軌(上海佛學書局版)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