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么樣的差別呢?

  好,首先,我們看第一個,甲一的前言。

  前言。先看第一個解釋標題,佛法修學概要有六個字。

  我們先解釋佛。我們說學佛,學佛,那么佛陀跟我們眾生到底有什么樣的差別,什么是佛陀?可不可以用一個最簡單的方式來做一個定義。好,我們看這個釋名的地方,請合掌。

  所謂佛者,梵語佛陀,譯云覺者。如《佛地經(jīng)論》云:于一切法,一切種相,能自開覺,亦能開覺一切有情,如睡夢覺,如蓮花開,故名為佛。

  好,我們把這個經(jīng)文作一個簡單的消釋。佛呢,他的原來的印度話叫做佛陀,那么這個佛陀把他翻成中文就是覺悟,他是一個徹底覺悟的眾生。當然這個覺悟就是他心中有智慧,做什么事情是先有智慧的判斷然后才有行動,他有觀照力,誓愿力,才有行動。

  那么在《佛地經(jīng)》上說呢,什么是佛呢?他能夠?qū)σ磺械姆?這個法當然包括凡夫的雜亂法和也包括了圣人的清凈法,那么一切的種相,這個種就是它的因地,這個相就是它的結果,對一切染凈諸法的因緣果報,他自己能夠了解,他也能夠以種種方便法門來開導一切有情,使令眾生了解。就好像一個人在睡覺當中,迷迷糊糊的他醒過來了,又好像蓮花,打開蓮花,如睡夢覺偏重在破惡,如蓮花開,偏重在生善,破惡基本上偏重在自力,我們修行內(nèi)觀外慈,內(nèi)在的觀照是破惡,外在的慈悲這個是偏重在生善。

  這個地方是說明一件事情,就是說,佛陀他也是有生命現(xiàn)象的,諸位我們看到佛陀的歷史,他也不是高不可攀的,他也是有一個明了性的,他也是有感情的,他也有眼耳鼻舌身意,他有六根的作用的,只是說我們這個明了的心,當然本體都是一樣的,都是清凈的空性,但是作用不一樣,我們的明了心性是比較情緒化的,我們?nèi)菀资茏约旱母杏X來引導;佛陀的心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受自己的感覺引導,他是一種智慧的判斷,完全由真理來引導,該怎么做,他就怎么做。

  這個地方就說明一件事情,好人和道人是不同的。你看這個外道,或者說慈善事業(yè),他也做很多慈善事業(yè),但是你學了佛法以后,你行菩薩道,你也做慈善事業(yè),但是結果不一樣,為什么呢?因為一般人在做慈善事業(yè)那是一時的感動,他有惻隱之心,他看到悲憫眾生,也觸動他的這種惻隱之心,他會做一些利他的事業(yè),這個叫做善念。善念它是由感覺來觸動的,所以一定要有外境的刺激。所以他的心是不決定的,他有時候造善,但是有時候就不一定造善。換句話說,只要你用惡因緣刺激他,他就造惡。但是,佛法的覺悟就不一樣了,佛法的覺悟,他的斷惡修善度眾生是決定性的,我一定要斷惡,我一定要修善,我一定要度眾生 。

  我希望我們凈土宗人慢慢了解一個概念,我們心中所發(fā)的愿是有不同的,有些人他發(fā)愿求生凈土,是我很想要往生,那么你這種情況是感情的,你這個是一時的相應一時的沖動,你不一定會往生。但如果你是經(jīng)過佛法的訓練,對三界生死如實的觀察,對極樂世界功德莊嚴如實的了知,而做出一種智慧的選擇,智慧的判斷,你說我一定要往生,不管什么情況發(fā)生,就算來生給我做國王什么,通通沒有用,這個就是善根啊。所以宗教師跟慈善家是不同的,慈善家是我很想要做善事,這是一個慈善家,菩薩的道是我一定要做善事。所以,你看受了戒跟沒有受戒就是有不同,你有戒體。這個包括了你的智慧的觀照,包括了你心中的愿力,誓愿力,觀照力。

  所以我們學佛剛開始可能我們有些行為跟世間人看起來是相同,但是我們的內(nèi)心世界完全不一樣。我們經(jīng)過教育過以后我們心中是有觀照力,有誓愿力。所以這個地方佛陀就是說,身為一個佛陀,他的內(nèi)心是有一種決定的力量的,如睡夢覺,如蓮花開,因為他已經(jīng)對宇宙的真理,產(chǎn)生了覺悟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