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八字概括佛陀精神

\

  一個全國性的政府官員組成的代表團,來到著名古剎參觀,我被指定去接待。走進大雄寶殿,忽然一位長者向我問道:“法師,能不能請你講一講,佛和菩薩區(qū)別在哪里?”我說:“自利利他,是菩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就是佛。”他先是睜大了眼睛望著我,接著,他會心地笑了。

  是的:佛陀的精神,正是“毫不利己,專門利人。”請讓我介紹佛陀《本生經(jīng)》中一個著名的“尸毗王割肉貿(mào)鴿”的故事:

  釋迦牟尼佛過去世為尸毗王時,帝釋天為了考驗尸毗王是不是真正行布施波羅蜜,他化作了一只鷹,并派遣毗首羯摩天化作了一只鴿。鷹追鴿,鴿飛到尸毗王懷中請求救護。鷹請尸毗王還鴿,以救它的饑餓之軀。尸毗王誓愿救度一切眾生,既要保護鴿,又要布施鷹,于是同鷹達成協(xié)議,以自身的肉,秤好與鴿等量(等重),來換取鴿的生命。他自剜盡了腿肉、臂肉,仍然不足鴿的份量,就想以自己的整個身體上秤,結(jié)果昏倒在地。醒來后,他責(zé)怪自己為身所累,為了一切有情眾生,布施自己,正是時候,豈可懈怠?此時,大地出現(xiàn)了六種震動,諸天神祗贊嘆不已。帝釋天使尸毗王恢復(fù)原形后,再探詢尸毗王的本心之愿,尸毗王說,我割肉流血時,既沒有嗔心,沒有煩惱,也沒有一點點悔恨之心,我只有為來世得成正覺、度脫眾生所發(fā)之大愿。

  這則佛陀的故事,讓我們驚心動魄。為了慈悲救鴿(生命),為了施舍救鷹(饑餓),甘愿忍受巨痛,無畏布施其身,無怨無悔,心無執(zhí)著,這不正是佛教“四弘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的高度概括么?這不正是佛教六度六波羅蜜)——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的高度實踐么?這不正是佛的精神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典型體現(xiàn)么?

值得我們探討的是,佛教的這種精神來源于何處?

  我們的教主、人天導(dǎo)師釋迦牟尼佛,生于公元前六世紀的古印度,他本是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太子,但他舍棄了王位,舍棄了人間的名聞利養(yǎng)一切享受,為了尋找人生和宇宙的真理,他在菩提樹下靜坐四十九天,終于獲得證悟而成佛。佛者,覺也。覺者,覺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覺察到一切事物的真相(法性)。他不但自己覺悟了,他還要幫助我們這些迷誤困惑之中的眾生,因機施教,引導(dǎo)我們,救度我們,讓我們也得到覺悟(棄惡趨善,破迷得悟,斷惑證真),獲得智慧的解脫。所以這叫自覺覺他,最終達于覺行圓滿——這就是佛?梢,釋迦牟尼佛住世說法四十九年,佛教在中國傳播、發(fā)展了二千多年,就是為了救度眾生。我們用一句話可以來說明,佛教的本質(zhì),就是眾生關(guān)懷、關(guān)懷眾生。

  佛教的宗旨——救度眾生;佛教的本質(zhì)——眾生關(guān)懷。為了關(guān)懷眾生、救度眾生,可以犧牲自己,這正是佛教“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來源。用人類的“終極關(guān)懷”來說明佛教,那是最為確切不過的了。鴿飛到了尸毗王的懷中,尸毗王以自己的生命來保護它的安全;鷹向尸毗王說,我受饑餓之迫,不吃鴿無以療饑。尸毗王以自己的肉換鴿以救鷹之饑,這正是終極關(guān)懷的最好證明。尸毗王與鷹達成“以身貿(mào)鴿”的協(xié)議,是終極承諾,達于完滿度脫眾生之悲愿是終極目標,最終實現(xiàn)正等正覺便是終極真實,“終極關(guān)懷”的四元素在佛教的義理中得到了最完整的驗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