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曉因緣義癡心枉念佛

\

一、佛陀的教育,菩薩的道義

  我們今天來分享一些佛教的基本常識,有興趣的同修可以以此為開端,親近佛法,改變人生。

  首先,我來問大家:什么是佛?佛不是一尊塑像,也不是一個幫助你實現(xiàn)愿望的神,他本來是一個覺者,一個覺悟的人。佛在從前覺悟到了“緣起性空”的思想,而后,將這種思想傳授給他的弟子,讓他的弟子再傳授給其他的人。每一個原始的寺院就是一個學(xué)校,有一個德高望重的覺者在寺廟中,其他人來那里向他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的人越來越多,就必須要有吃飯的地方,住宿的地方,要有僧團組織,漸漸地,佛教就形成了。這種原始寺廟的形制和古代西方的學(xué)院很相似,是以老師為中心而存在的。后來,這種形制也發(fā)展為今天的大學(xué)。

  因此,“寺院”就是一個傳播真理、教義,啟發(fā)人的智慧的場所,F(xiàn)在有一些寺院僅僅只做到塑佛像、燒香、拜佛、讓人許愿,這和佛教原始的建寺理念是不相符的。本來,燒香、拜佛只是佛教的一種儀軌,這是佛教外在的外在。那么佛教的內(nèi)在又是什么呢?其內(nèi)在應(yīng)該起到教化人、啟迪人、影響人的作用,是一種傳播知識的媒介。

  所以,佛教也就是指佛陀的教育。佛是一位自覺覺他,幫助別人得到自他圓滿的老師。每一位佛教的弟子都應(yīng)該向佛學(xué)習(xí)。學(xué)習(xí)自我覺悟,然后幫助身邊的人,最后得到雙向的圓滿。

  每一位皈依佛弟子,都要發(fā)“四宏誓愿”:“眾生無邊誓愿度,煩惱無盡誓愿斷,法門無量誓愿學(xué),佛道無上誓愿成。”因此,佛學(xué)乃是大丈夫所為,絕不是宵小之徒可以學(xué)習(xí)的。佛陀的十個名號中有一個是“勇猛丈夫”,還有一個名號是“人天師表”,這就說明了我們學(xué)佛應(yīng)該努力的兩種方向。不但自己要勇猛精進,而且還要幫助別人成就圓滿。

  佛教中有幾個果位的分別:凡夫、天人、羅漢、菩薩、佛。凡夫是迷失的佛,佛是覺悟的凡夫。這幾個果位既然是通過修行達到的,也就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向好的地方轉(zhuǎn)化,一念天堂,成為佛;向壞的地方轉(zhuǎn)化,一念地獄,又可能變回凡夫。

  今天,你發(fā)下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宏愿,就是菩薩。菩薩是什么意思呢?它是梵文菩提薩埵的簡稱,原來的意思就是“利益有情”。有情指的是什么呢?就是眾生。做菩薩就是要不斷地利益眾生,不斷地奉獻自己,不斷地成就道業(yè),不斷地斷除煩惱。這世上但凡能夠成就大事業(yè)的人,往往有一顆利益眾生的心,即使他不是佛教徒。比如一個員工人數(shù)達到千人萬人的大企業(yè),它的負責(zé)人,如果沒有心包太虛的能量,是很難做到的。沒有大心量的人很難有持久心,沒有持久心,就很難成就事業(yè)。

  作為平凡的人,可能會羨慕那些名人。但是盛名之人,卻非自由之身。那些明星去商店還得喬裝打扮,過馬路也得小心翼翼,可能活得并不自在。因此,我們每一個人所應(yīng)該追求的不一定是名聲,而是要追求活出鮮活的自己,活出獨特的自己。這就是人生最理想的境界。如果一直沉淪在與他人的攀比之中,人生就失去了本來的面目,也失去了全部意趣。

  各位今天能夠聽聞佛法,這是無量世以來所累積的福澤所得的一份幸運;如果此刻就能夠有所領(lǐng)悟,將佛法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去,你的生活在此刻就會發(fā)生質(zhì)的改變。反之,如果聽過算過,不用它來指導(dǎo)自己的生活,那即使來了,也沒有任何意義。寺里的蚊子一直在此聽經(jīng)說法,但它還是要吸人鮮血。如果你聽了佛法,回去依舊按照原來的樣子生活,那么又和寺中的蚊蟲螻蟻又有何分別呢?

  當(dāng)你們走到這里來的時候,應(yīng)該要拿到一把獲取人生寶藏的鑰匙,這把鑰匙比任何物質(zhì)財富更加可貴。佛法運用起來,就能改變自己的人生,否則就如看到寶藏卻空手而歸。

  佛陀的思想教人不要成為迷茫的人,不要成為邪惡的人,不要成為煩惱的人,而要成為智慧的人、覺悟的人。

  那么怎樣才能成為一個智慧的覺者呢?佛陀教育我們要明白“緣起”的思想,明白“無我”的思想,明白“空”的思想,通過對于天地萬物正確理念的覺知來化解生活中的問題。

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

  佛陀悟道時說:“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又認為“萬物皆隨因緣和合而存在,隨因緣離散而消亡。”我們就從“因緣觀”的理念上來做一個理解。

  人在看待問題時,容易將事物看作是固定的、持久的、不變的,或者說,人都有保持好的狀態(tài),規(guī)避不好的狀態(tài)的心理需求。當(dāng)大家獲得一個自己喜歡的東西時,就希望能夠一直擁有這樣?xùn)|西;當(dāng)大家結(jié)婚的時候,總是希望愛情能夠永存;當(dāng)我們年輕和健康時,也希望這種好的狀態(tài)能夠一直保有;當(dāng)我們與朋友相交時,總是希望友情能夠恒久不變,堅固似金。最根本的是,人都渴望永生,渴望不死,渴望恒久燦爛,遠離一切苦。這是一般人所理解的生活狀態(tài),即在寄愿中渴望“美”的永存,渴望“有”的堅固。

  然而,這種狀態(tài)可能達到嗎?以上所說的愿景,沒有一樣是可能的。身體的健康一直都在變化,情感則更加容易改變。我們有時會批評那些感情的叛徒,今天結(jié)婚,明天離婚,朝秦暮楚。但是,即使兩個人在一起五十年、六十年、七十年,對于整個宇宙來說又何嘗不是猶如朝生暮死,一閃而過呢?因此,一個人不能用自己的價值觀去評判別人,別人也不能夠來衡量你的生活方式。每個問題思考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結(jié)果也就不相同。學(xué)佛使你能夠獲得一種智慧,這種智慧不是貪生畏死的,也不是嫌貧愛富的,它能夠使你在任何一個狀態(tài)中都得到受用,使你在每一個狀態(tài)中安住,沒有好和不好的區(qū)分。這種智慧能夠通過禪修落實下來。

  否則,如果你活著完全是依托著某一樣?xùn)|西的話,那樣?xùn)|西消失了,你的生命也就淪陷了。好比你覺得孩子就是你的全部,那么如果有一天他生病了,離開你了,你的生命不也就完結(jié)了嗎?這種思維是需要扭轉(zhuǎn)的。

  昨天,我們這里有些朋友在討論“靜心”的問題。他們看了《功夫熊貓2》,覺得很有啟發(fā),認為人只要靜心,就沒有什么不可能。我對他們說:“一個人想要靜心,一定要有大胸懷,大愿景,大方向才有可能。不然的話,即使通過深呼吸讓自己靜下來,只能得到一刻的清凈。這是不究竟的。設(shè)想在你打坐的時候,你的企業(yè)突然倒閉了,你還能靜心嗎?”如果你將一樣?xùn)|西作為你生命的全部,你就沒有辦法得到根本的靜心。如果你能夠?qū)⑸?dāng)作一個無常的過程,將原來所注重的東西全部都梳理一遍,能夠?qū)⑸退、名和利全部視若糞土,將它們客觀地看作是短暫存在的過程,你的人生就能時時靜心,時時喜樂;就能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經(jīng)常和一些小姑娘講,如果沒有經(jīng)歷過離婚、失去孩子的痛苦,只是因為某個人不理你或者失戀而痛不欲生,那你對于人生的認識就太淺了。苦難對于一些人來說是巨大的,對于另一些人來說可能根本就不存在。為什么面對同樣的失戀,有的人睡一覺就沒事了,有的人卻要選擇了結(jié)自己的生命,因為他們對于苦難的理解是不同的,他們的思維方式是不同的。

  人生在世,每一樣?xùn)|西都在不斷地變化;它們在無形中漸變,而不變的表象,有時迷惑我們的眼睛。我們足下的河流,目前的繁花,頭頂?shù)男强,它們無時無刻不變化,無時無刻不運動,但是我們的肉眼過于渺小,有時拘泥于它們的形貌,而忘記了它們變更的本質(zhì)。

  佛教說,我們的身體無常、觀念無常,世界也無常。哲學(xué)家一直在爭論,那個小小的孩子和那個垂暮的老人何以被認定是同一個人,他們的形貌、思想、狀態(tài),一切都變化了,那么不變的究竟是什么呢?為什么我們生下來的時候月亮是這樣,死去時它依舊如是呢?我們的生命與幾百萬億年的地球的生命相比實在太短暫了。那么,今天誰贊揚了我,誰侮辱了我,這些事情還值得我們?nèi)鞈褑幔?/p>

  因此,我們應(yīng)該用超脫、瀟灑的心態(tài)來看待世間的事情。惟其如此,我們才能夠活得更好、更快樂,也能將事情處理得更好。為什么呢?因為我們能夠如是正確理解事物運行的方式,世界存在的規(guī)律。大凡有所成就者,皆能從事物的存在中解讀出一種規(guī)則。

  我經(jīng)常用佛教緣起性空的思想來解讀企業(yè)運作的規(guī)律、運行的方法,將這些思想與企業(yè)家分享。為什么佛商這兩種看似風(fēng)馬牛不相及的存在可以有共融共通的地方呢?因為,從“道”的理念上說,它們是相通的。在道的層面上,佛教不僅與商業(yè)相通,與家庭幸福、美容養(yǎng)生等都是相通的。無論是做生意、成立家庭,還是交朋友,都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來做思考,不要總是以我見、我思、我想、我慢來看待問題,而要自利利他,多奉獻少索取。這不是佛教與世間諸事業(yè)的相通之處嗎?

  學(xué)佛者隨時觀想事物的變化,能夠認清事物生住異滅的本質(zhì)。我常想:“當(dāng)我一生下來的時候,我的必然結(jié)局就是死亡。那么在死亡來臨之前,我能夠做些什么?”當(dāng)我擁有一樣?xùn)|西的時候,我就會想,下一秒鐘失去它,我又會怎樣?來是去的必然前提,一樣?xùn)|西來到你身邊,就必然有離開的時刻。

  很多年輕人認為,愛情是至高無上的。但是如果你去問問老年人,他們會告訴你,身邊的另一半相處久了,毛病一大堆。世間并沒有完美的愛情,完美的人,完美的物,有的只是無盡的理解與包容。別人是這樣,你自己也是一樣。

  這就佛教中的無常思想、變異思想。當(dāng)你能夠用這樣的思維來理解事物,人生就不會再有悲傷。

三、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

  人世間有三種富貴:第一種是憑借自己的能力得到的富貴,有如山中繁花,春開秋落,了然自明。這種富貴能夠持續(xù)到你生命的盡頭。第二種富貴是憑借一時的戰(zhàn)功,憑借他人得到的,有如盆中之花,澆灌則活,廢棄則死。第三種富貴全憑機會得來,今天把你提拔起來,明天就可以將你貶謫遠地,有如瓶中之花,有枝而無根,雖鮮活可人,但朝生暮死,不可長保。你選擇哪一種富貴,這是憑勇猛精進可以達成的。但是無論是哪一種富貴,最終都要歸于塵土。因此,學(xué)佛要求我們超越外在的名利得失,關(guān)注內(nèi)在的豐足。

  如果不能觀照到這種無常,超越人生名韁利鎖、生離死別,那么即使獲得寧靜,也不可能持久。這種寧靜是短暫且狹隘的,一旦遇到一點困難、挫折,就又馬上起嗔恨怨怒之心,一念進入地獄了。

  如果能夠觀照到這種無常,那么就能做到舉世皆譽而獨醒,舉世皆謗而獨立。這話說來簡單,一個人稱贊你,你可能沒有感覺,能夠保持自己內(nèi)心的寧靜,看清自己的本來面目;但如果稱贊你的人多了,可能就難免會飄飄然。因此,一個自矜自傲的念頭升起,就馬上要看住這個話頭,不可以任由這種念頭持續(xù)下去。如果要做到安之若素,不受外界影響,就必須明白人生的著力點在哪里,聚焦點在哪里,大愿景在哪里。

  所以在我們禪修的過程中,要好好地反省自己,觀照自己的內(nèi)心。

  太平禪師曾用木頭做了六個骰子,每個骰子的每一面都只有一點。凡有人問道,他就將六顆骰子一擲,問:“你懂不懂?”

  若對方稍有猶豫,他就揮杖趕人。

  這六面都是幺點的骰子就是你的自性,就是你的本來面目,也就是真我,他不會隨著時間的改變、外界的毀譽而改變,他是了了常知、分明如月的,你就是一,一就是你?醋∵@個一,就守住了自己做人的核心。這個一里沒有偏執(zhí),有的是大智慧,大自在。

  我很喜歡阿姜查尊者的一句話:“高高山頂立,深深海底行。”我們的心可以超然物外,但是行為一定要與世人接合。我所理解的普法就是要把佛法深深地種進每一個人的心田當(dāng)中。通過認識佛法,使他們改變?nèi)松,得到巨大的喜樂,徹?a href="/remen/jietu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解脫煩惱。這就是我們苦心經(jīng)營道場的意義所在。我們也深深希望在香海學(xué)習(xí)過的每一位同修能夠?qū)⑺谶@里所學(xué)到的東西回去以后和身邊的每一個人分享,利益更多的人。因此,我們會無償?shù)赜“l(fā)許多許多的小冊子給大家。只有做事情的時候沒有任何欲求,才會做得很坦然。

  這也就是因緣、無我、緣起思想在生活中的具體運用。今天的生在若干時間以后就會變成死,今天的得到在若干時間以后就會變成失去。反之也是同理,今天問題的爆發(fā)在若干時間以后就會得到解決,今天的軒然大波在若干時間以后就會變得風(fēng)平浪靜。遇到苦難的時候,不要畏懼它;遇到好事的時候,也不要得意忘形。事情總是在兩端中反復(fù)變化,因此保持住平靜的心比隨波逐流要明智得多。

  昨天已經(jīng)過去,明天尚未到來,把所有的注意力集中在當(dāng)下吧,因為人生就是由很多個當(dāng)下所組成的過程。禪修就是要我們把注意力不斷地吸引到當(dāng)下,持續(xù)下去,你的生活就不會再生苦惱,再生掛礙。

四、勇破思維壁,勤耕心中田

  人為什么要朝向一個定勢去思考問題呢?如果大家的思維朝向都是一樣的,很可能就會產(chǎn)生出很多的不幸。有人說,中國的房市是被丈母娘們炒起來的。因為每一個母親都會要求女兒嫁人時一定要有房子,沒有房子就多加阻撓。這就導(dǎo)致了兩代人的不幸福。為什么都要以房子、車子、票子作為衡量婚姻幸福與否的標志呢?這種衡量可能本身就是荒誕的。

  我在普陀山認識一個女孩子,十幾年以來一直是好朋友。她是一個酒店的前臺經(jīng)理,她的先生是一家酒店的保安。她一直覺得先生這種安分的生活狀態(tài)很好,白天上班,晚上回家,有時找朋友喝個小酒,沒有很大的夢想,平平淡淡,過得很幸福。這樣的一位先生,如果是和某些大城市的女孩子相處,肯定要天天被罵,覺得沒有上進心啦,不能給她好的生活啦?墒钦l規(guī)定好的生活就是要有名車、豪宅呢?誰說平靜、安穩(wěn)就不是好的生活呢?只是某些思維定勢令人自生煩惱,迷失自性而已啊。

  還有一位朋友,原本生活好好的,拿著一份穩(wěn)定的工資?墒撬磩e人炒股票,一夜暴富了,就把自己的房子抵押了,去炒股票。沒多久大盤猛跌,他所有的積蓄都沒有了,房子也被沒收了,他覺得自己除了自殺別無選擇。早知現(xiàn)在,何必當(dāng)初呢?老老實實過生活,平平淡淡才是真。沒有一技之長,想要依靠投機的方式獲得財富,即使獲得,也會很快失去的。

  有一位老板娘很有智慧,她對我說:“別的老板都去學(xué)習(xí)企業(yè)管理、教練技術(shù)、投資、金融等等。但是我覺得,一個沒有福報的人,學(xué)再多也一無所用。一個有福報的人,不用學(xué)習(xí)什么技術(shù),自然會成功。”這句話說中了事物存在的一些規(guī)律。一個人勇猛精進固然重要,但是命中的定數(shù)需要我們抱著隨順的心態(tài)來面對,不要強求自己做一些做不到的事情。既精進,又隨順,同時注意積累福報,這才是正道。

  你看那些突然中到六合彩的人,沒有幾個能夠得到善終。本來拿著工資擁有很平靜的生活,一旦發(fā)了橫財,親戚朋友反目的,炫富而遭橫禍的,真是不勝枚舉。所以,不要想著依靠這些邪門歪道來發(fā)財,不如扎實地學(xué)習(xí)一些東西,積累一些福德,慢慢努力反而會更好,也更符合天道。我們積累的過程,也就是在廣種福田,基礎(chǔ)打扎實了,才會有成功的憑臨。

  武則天之所以能夠成為一代女皇,也并不是一日之功。當(dāng)她還是一個才女的時候,她就在唐太宗身邊做文案侍女,認真觀察太宗怎樣處理事情。后來,高宗總是生病,很多事情委托給武則天來處理,慢慢地,她就成長了起來。

  古話說“水到渠成”,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生活中慢慢培養(yǎng)自己的人格,長養(yǎng)自己的福德,提升自己的能力。時間到了,成功自己歸附于你。

  有人問我,師父你如何用僅有的三十萬資金,使香海禪寺發(fā)展到今天這個程度呢?我對他們說,三十萬啟動資金,只是一個火星而已,前面二十年我在普陀山教書所積累下來的人脈才真正是香海發(fā)展起來的動力。

  任何一點點的成績都不是憑空能夠得來的。世界上學(xué)計算機的人那么多,為什么比爾蓋茨只有一個,喬布斯只有一個呢?多少人進軍股市,為什么巴菲特只有一個呢?不是應(yīng)該屬于你的錢財就不要去掛念,你所擁有的錢財就好好去珍惜。

  這次來到這里禪修的鮑先生夫婦,他們的女兒鮑云我很熟悉。這個女孩子非常優(yōu)秀,第一次來到我們禪寺,就把我們的雜志寄給了她身邊所有認識的人,因為她覺得好東西應(yīng)該和大家一起分享。正是這種精神使她累積了許多正面的能量。她結(jié)婚的時候,上海市最著名的司儀愿意以最優(yōu)惠的價格為她主持。這就是她的福報。

  我們剛成立香海讀書會的時候,許多好書我們每本都購買了好幾千冊,發(fā)給周圍的朋友,在很短的時間內(nèi)就拿出二三十萬資金來買書、贈書。我們?yōu)槭裁匆@樣做呢?因為我們認為,香海禪寺應(yīng)當(dāng)是一個弘揚佛教文化的現(xiàn)代化道場,應(yīng)當(dāng)要利益有情。別人只要有需要,我們就盡力寄給他們。只要我們有好東西,就一定要和別人分享。這就是利他的思想,布施的思想。我們幫助別人,不要求什么回報,我們的內(nèi)心就會很快樂、很富足,回報也就是自然歸附的東西。

  名望與地位、財富與影響都是你人格與福澤積累起來以后的附屬品,隨著德行與能力的提升,很多東西自然而然就來了。有的人利用旁門左道,通過詆毀別人取得某個位子,這個位子即使被你得到了,也肯定做不長。當(dāng)你一直想的只是與別人爭,與別人搶,那么最終也只能是狗咬狗,一嘴毛。

  佛法就能夠讓我們從原有的局限中解脫出來,不斷地自我超越、自我提升。當(dāng)你能夠看透名聞利養(yǎng)、死死生生的幻象以后,你就能非常喜樂地活在這個世間,每一秒鐘都很快樂,而不再被那些塵世的競逐所綁縛。這時候,你就是一尊佛。

  最后,給大家講一個故事。從前有座山,山上有個廟,廟里有個年高德劭的老和尚。他為人正直,學(xué)問精深,山下的村民們都非常信任和仰慕他,經(jīng)常上山供養(yǎng)。有一次,山下村里的一個非常漂亮的姑娘突然懷了孕,消息一經(jīng)傳出,父母覺得非常丟人,恨不得打死那個姑娘。他們逼問那個姑娘,孩子的父親是誰。姑娘沒有辦法,就說是山上的老和尚。那些村民知道了,都非常氣憤,從此以后就百般唾罵、侮辱那個老和尚。孩子生下來以后,那個姑娘的父母就把他扔給了老和尚,并說了許多難聽的話。老和尚說:“是這樣的嗎?”就很淡然地接過了孩子。為了給孩子喂奶,老和尚天天下山化緣找牛奶,村民們吐口水、羞辱他,他都忍受了下來。過了一段時間,那個姑娘實在看不下去了,就跟父母說了實話,原來那個孩子不是老和尚的,而是隔壁那個賣梨的年輕人的。那些村民感到慚愧極了,紛紛上山對老和尚表示歉意,姑娘和她的父母也上山跪在老和尚面前請求原諒,并接回了那個孩子。老和尚也只是淡然地說了一句:“是這樣的嗎?”

  這樣或者那樣,各種情況都是應(yīng)時而變的,不到下一個轉(zhuǎn)折點,解釋與掙扎也都是無濟于事的。在時時變化的世界中,唯一能夠保持平靜的,就是你自己的心。那個老和尚真正做到了“八風(fēng)吹不動,端坐紫金蓮”。這就是禪修對于生活的改變,它教你勇猛精進,更教你“一動不如一靜”。

五、答此胸中問,釋爾了然心

  最后的時間,留給各位同修提問。

  同修一:請問師父,觀音殿落成的時候,請觀音像的時候是否需要開光?

  賢宗法師:實際上,開不開光都是一樣。我們前面說到,拜佛、拜菩薩,是為了學(xué)習(xí)他們身上的精神,儀軌是其次的。如果要舉行儀式,那么在儀式開始之前,只要將新請進來的佛像用紅布蓋住,將門窗打開通風(fēng),等到開光儀式舉行的時候,將紅布取下就可以了。

  同修一:那么寺廟的建設(shè)有什么講究?

  賢宗法師:凡所有建筑,總有一定的講究。這個講究是為建筑的功用定位服務(wù)的。如果是禪宗寺院,對于禪堂就會特別重視;如果是講經(jīng)寺院,對于講堂就特別著力;如果是一般的旅游寺院,就要形成山門殿、大雄寶殿、鐘鼓樓、左右配殿、法堂等布局才能使游客感到舒心。

  同修一:我曾聽一位密宗的師父說起“中陰身”的事情,不是很明白,請教師父。

  賢宗法師:佛教確有中陰身的說法。一個人從斷氣之后到投胎之前的時間就被稱為“中陰身”,也稱“中有身”。一般人的這段時間有七七四十九天,四十九天以后投胎。再次投胎不一定還會成為人,也有可能進入天人道、畜生道、鬼道等等。大善大惡的人不經(jīng)歷中陰身而直接投胎,善者進入極樂,惡者墮入地獄。人死以后不直接成為鬼,而成為中陰身。中陰身是一個凈體,他只有一個小孩的大小,大概是六七十公分,但他的色身非常微細,連銅墻鐵壁都能穿透,是無表身。

  有一次,一位領(lǐng)導(dǎo)對我說了他自己休克的經(jīng)歷。他說,在他休克以后,他感覺自己成為了一個能量體。這個能量體在一片漆黑的環(huán)境當(dāng)中,很遠很遠的地方有光,那個能量體便用最快的速度穿過時光隧道,向著光明飛去。這個狀態(tài)就像我們所說的中陰身投胎一樣。

  同修一:佛教中的坐化是怎樣的?

  賢宗法師:佛教中的坐化有幾種。高僧大德感到自己大限將至?xí)r,有的會自己產(chǎn)生出一把火,將身體焚掉;有的就提前遁跡山林;還有的高僧坐化以后真身不滅,會化作真身佛。禪宗六祖真身佛現(xiàn)在還保存著。我們會對一些老年人說,當(dāng)感到自己大限將至?xí)r,應(yīng)該馬上把自己的心安頓下來,只有平靜、不畏懼,才能進入到上三道,否則就很容易被邪惡的下三道的負面能量所吸引。

  同修二:請教師父,我在禪修時無論使用數(shù)數(shù)還是什么其他的方式都靜不下來,怎么辦呢?

  賢宗法師:不要在意自己靜還是不靜,越想靜就越靜不下來。用一個舒服的姿勢坐下來,如果數(shù)不到十,就數(shù)三,數(shù)到三再從頭來。妄想一起來的那個瞬間就看住它,不要等到想了許久以后才回過神來。初期練習(xí)打坐,有妄想紛飛的情況非常自然,堅持修坐,慢慢會有精進。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阿彌陀佛。

精彩推薦
熱門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