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侯羅尊者
羅侯羅尊者
羅侯羅漢譯“覆障”。羅什解釋:母腹六年,胎所覆障,因以為名。他是悉達多與耶輸陀羅之子。關(guān)于他的出生有二說,一說悉達多十九歲(西元前四七五年)時生了他,另說二十五歲(西元前五四一年)時生了他。
佛于成道第六年(西元前五二六年)應(yīng)父親凈飯王之請,從摩竭陀國回到故鄉(xiāng)迦毗羅省親,羅侯羅見到生父非常歡喜,經(jīng)常跟在佛的身后來來去去。佛想到未來迦毗羅衛(wèi)國的王位,一定出王孫羅侯羅來繼承,幼童做萬民之主,非國家之福。佛就叫舍利弗收他出家,做僧團中最初的沙彌;叫目犍連為他剃頭,舍利弗為說沙彌十戒,是僧團中沙彌之始。
初出家的羅侯羅仍舊十分頑皮,當一些宰官、長者、居士來探問佛時,問他佛在什么地方,他總是捉弄別人。佛在竹林精舍時,他騙說在耆阇窟山,有二里多的路程。他看到別人上當,來回奔跑著,哈哈大笑。
這件事傳到佛的耳中,就狠狠地批評說:“你出家做沙門,不重威儀,戲弄妄言。結(jié)果誰也不愛護你、珍攝你,到了命終的時候,還要墮在三惡道中。”佛的懇切、嚴厲教誡,使羅侯羅善根萌發(fā),改正錯誤,重新做人。
密行第一
羅侯羅因是凈飯王的王孫、佛陀的愛子,在僧團中地位很高,經(jīng)常受到稱贊。佛陀對他要求特別嚴格,教育他嚴持毗尼,精進修道。
有一次佛對他說法:“要觀色是無常,受、想、行、識也是無常。人的身體和精神以及宇宙間一切事物,都是無常的,不應(yīng)執(zhí)著。”佛并要求他一人獨自在精舍里,結(jié)跏趺坐,一心思維這個道理;又教他用慈悲觀除嗔恨心,用不凈觀除貪欲心,用數(shù)息觀除散亂心,用智慧觀除愚癡心。羅侯羅依此修行,進步恨快。
佛看他就要證得圣果了,又對他說:‘用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心,來對待一切人和事,你的心量就可以同宇宙一樣的廣闊。把一切眾生容納到心中,即可以滅惡;數(shù)息觀心,可以獲得解脫。’羅侯羅聽了佛陀的說法,即從座起,頂禮佛陀說:‘佛陀,我的煩惱已盡,我已證得圣果。’
佛陀聽后贊嘆說:“在我的弟子中,羅侯羅比丘是密行第一,因為他俱足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偸悄蕹,從不表現(xiàn)自己。”
證得圣果的羅侯羅,在家信徒對他供養(yǎng)很多。迦毗羅衛(wèi)國一位長者供養(yǎng)他一座精舍,使羅侯羅及其弟子在這里修持說法。但那位長者對精舍內(nèi)的事物橫加干涉,使僧眾不愉快。佛知道此事,令羅侯羅告訴那位長者,問他供養(yǎng)精舍的目的何在?如果是施僧,施出去的東西就無權(quán)再過問。如果他要管理,精舍由僧主持。信眾護法則可以,管理則不可行。
羅侯羅將佛的意見告訴長者后,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對羅侯羅怨恨,趁羅侯羅不在的機會,把精舍供養(yǎng)給別的比丘。
羅侯羅回來知道這變化后,又把此事報告佛,佛馬上對所有的比丘說:‘曾經(jīng)一度布施過人的東西,即使那施主要再送給你,你也不應(yīng)該接受。’佛陀制定這條戒律,是為了避免僧團內(nèi)部有爭奪寺產(chǎn)的糾紛。
- [其他漢傳法師]隨緣偈
- [白茶]不炒不揉的白茶
- [禪宗公案]野狐禪
- [生活故事]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 [哲理故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 [佛與人生]三品人生,你要過哪一品的人生呢?
- [佛學(xué)常識]六道地藏名稱何來
- [弘一法師]跟隨內(nèi)心的感覺
- [烏龍茶]永春佛手是烏龍茶嗎?永春佛手茶簡介
- [禪宗典藏]《五燈會元》的作者是誰?
- [宗門故事]禪機處處
- [哲理故事]人生隨時可能落入生死井中
- [楞嚴經(jīng)]蘇轍與《楞嚴經(jīng)》
- [佛與人生]怎樣美化人生?
- [佛學(xué)常識]地藏菩薩形象如何
- [華嚴經(jīng)]以水盥掌,當愿眾生,得清凈手,受持佛法
- [如瑞法師]發(fā)愿后要做到不忘初心,不偏離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