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教故事 > 人物故事 >

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究竟因何而起?

歷史上四次滅佛運動究竟因何而起?

  佛教,一直都給人一種與世無爭的印象。佛教的教義也是勸人向善。就是這樣一個「溫情脈脈」的教派,卻在中國的歷史上遭遇到了四次劫難,這四次劫難被后人合稱「三武一宗滅佛」。

北魏太武帝滅佛

  第一位提出滅佛的人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魏的成立可以說是非常不易的。作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其君主是鮮卑族拓跋氏。

  拓跋氏在歷經被秦滅國后,忍辱負重多年,最終抓住秦國淝水之戰(zhàn)戰(zhàn)敗,國內混亂的時機,復國成功,并統(tǒng)一北方建立北魏。

  拓跋燾在研究北魏的歷史后決定增強軍隊建設,希望能將北魏建成一個全民皆兵的國家。但這時候,問題出現(xiàn)了,佛教徒不用服兵役。不僅不用服兵役佛教徒還不用交稅。

  你不來當兵就算,還占著國家的土地讓國家養(yǎng)著你,這門兒都沒有。于是在444年,拓跋燾下令「上自王公,下至庶人,一概禁止私養(yǎng)沙門,并限期交出私匿的沙門,若有隱瞞,誅滅全門」。

  本來拓跋燾只是想讓僧侶們去服兵役,沒有想殺人。但緊接著一件事情的發(fā)生卻讓拓跋珪改變了想法——445年,杏城起義爆發(fā)。

  446年,拓跋燾親自率兵鎮(zhèn)壓起義,當拓跋燾帶兵打到長安時,在一所寺院中發(fā)現(xiàn)了大量兵器及錢財。這時的拓跋燾徹底憤怒了。

  北魏的建立十分不易,所以拓跋燾對皇權看的很重,不允許任何人冒犯皇權。這座寺廟里的發(fā)現(xiàn)讓拓跋燾認定佛教與杏城起義有關,于是拓跋燾下令誅殺該寺所有僧眾。

  事后,拓跋燾又聽從了身邊的大臣的勸導,決心徹底滅佛并下令「誅戮長安的沙門,焚毀天下一切經像」。這便是第一次滅佛運動。

北周武帝滅佛

  在經歷了第一次滅佛運動后不到兩百年,又一次的滅佛運動展開了序幕。而這次滅佛的決定者是北周武帝宇文邕。歷史上宇文邕是一位明君,為什么他也要滅佛呢?這里面原因復雜,還牽扯出了儒釋道三家的地位問題。

  要說宇文邕本是當不上皇帝的,因為他不是長子,他是北周文帝宇文泰的第四個兒子?墒撬娜齻哥哥全被一個人殺死了,這個人就是他的堂哥宇文護。

  宇文護本是北周文帝的侄子,文帝臨終前讓宇文護輔佐自己的兒子。沒想到宇文護的野心頗大,只要皇帝小皇帝不按自己的心意辦事,他就將其殺死。這一殺不要緊,一口氣連殺了三個,不得已宇文邕當上了皇帝。

  宇文邕在當上皇帝后,在567年有人上書,希望皇上能抑制一下佛教的傳播。宇文邕本身是重視儒家思想的,于是便同意了這個提議。但宇文邕沒有獨斷專行,而是十分民主地將道教、佛教里面的權威人士和大臣召集在一起,大家一起商議一下儒釋道的排名問題。

  然而這次會議并沒有商議出結果。作為「顧命大臣」的宇文護是忠實的佛教支持者,他反對將佛教放在最后,直接導致這次會議以失敗告終。

  572年,宇文邕誅殺了宇文護,始掌朝政大權。573年,宇文邕又召集臣、道士、名僧進行第二次辯論。按照宇文邕的意思,希望儒教為先,道教為次,佛教為后。然而這次會議又沒能如宇文邕所愿。

  原因在于這次請來的高僧辯論水平太高,硬是揭穿了道教迷信方術和教義的虛妄,這使得本來還想維護道教的宇文邕只得作罷。已經兩次會議還討論不出結果,宇文邕很生氣,后果很嚴重。

  于是宇文邕也不打算維護道教了,直接下令「斷佛、道二教,經像悉毀,罷沙門(即僧尼)道士,并令還民」。

  同年六月宇文邕下令建立通道觀,這通道觀內飾儒釋道三家的名流,任務是探尋三教的真意,彌合三教的分歧。這就是第二次滅佛運動。

唐武宗滅佛

  而第三次滅佛運動竟然是發(fā)生在民風開放的唐朝,這次下令滅佛的是唐武宗。

  掀起宗教熱潮的是唐憲宗。唐憲宗曾敕迎佛骨(即所謂舍利)于鳳翔法門寺,使得全國開始推崇佛教。他本人也比較有能力,控制住了社會局面,并沒有因為佛教而出現(xiàn)社會矛盾。

  但隨后的唐穆宗、唐敬宗、唐文宗就不行了,他們依舊依舊推崇佛教,但朝廷腐敗,朋黨斗爭,國勢日衰。不僅如此,佛教的興盛還使得僧尼之數(shù)繼續(xù)上升,寺院經濟持續(xù)發(fā)展,大大削弱了政府的實力。而且很有許多罪犯為逃避法律選擇出家,這讓寺廟成了藏污納垢之地。

  等到唐武宗的時候,國力大不如前,842年,唐武宗不得已下令滅佛:「僧尼中的犯罪者和違戒者還俗,并沒收其全部財產,充入兩稅徭役」。

  844年,唐武宗再次下令,「敕令毀拆天下凡房屋不滿二百間,沒有敕額的一切寺院、蘭若、佛堂等,命其僧尼全部還俗。」

  可以看出,唐武宗的滅佛還是有針對性的,并沒有「一竿子打死」。只是要求犯罪和違反戒律的僧人還俗接受應有的懲戒,拆除的寺院也都是規(guī)模較小僧人較少的?梢哉f唐武宗的滅佛更加人性化。

后周世宗滅佛

  最后一次滅佛運動發(fā)生在后周。后周世宗柴榮個人沒有任何宗教的愛好,這次的滅佛更像是為了經濟。

  后周時期,戰(zhàn)爭不斷,后周的政權也在風雨飄搖中。柴榮登基后,國家經濟狀況很差,根本無力支持后周南征北戰(zhàn)和穩(wěn)固政權。于是柴榮想到了寺廟。

  公元955年,柴榮下詔開始禁佛。其中規(guī)定:不許私度僧尼,不許無侍者的出家,出家必須考試和國家批準,禁止燒身焚指等修行方式,收繳不經官府核準的寺院和財產,收繳民間的銅金佛菩薩像。

  柴榮這次滅佛較前三次相比更為仁慈。柴榮沒有對僧人大開殺戒,只是將寺院的土地收歸國有。那些收集上來的銅器也都被從新鑄造成銅錢,用于流通并恢復國家經濟。這次滅佛運動被世稱一宗法難。

  三武一宗滅佛運動的起因多是為了鞏固皇權,增強國力。滅佛運動的規(guī)模也是越來越小。其中很有意思的一點,在每一次滅佛運動后,下一任皇帝都會再一次扶持佛教,恢復佛教的地位。一句話,神權必須服從王權,宗教必須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