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分鐘讀懂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楞嚴經:七處征心、八還辨見
首先,世俗間都是有分別性的,二分性的,相對論是最好的代表。而佛法是講平等性的,無分別性的,稱為不二法門。只要是有分別性的就是污染,不清凈,所以一切世間法都是污染不清凈的,人一出生來到世間就是污染的,基督教叫做原罪。在楞嚴經中說,我們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可以區(qū)分為內的勝義根和在外的浮塵根,但一出生就已經被世塵污染;勝義六根雖是地、水、火、風所造之凈色,似乎是清凈的(只是相對的清凈),但在此岸眼睛已被明暗、耳被動靜、鼻被通塞、舌被恬變、身被合離、意被生滅這些對立性而污染,(此污染是相對于彼岸的佛性絕對的清凈),勝義根質凈而細,相當于神經如眼根猶如琉璃,惟佛眼天眼可見,浮塵根即我們的眼、耳、鼻、身等肉體可見的五官和腦袋部分。
楞嚴經里說只有佛性是清凈無污染的,它既屬于這世間又不屬于這世間,說它不屬于這世間,是因為它是絕對的,永恒不生滅不來去不動搖的,它是屬于彼岸出世間的;說它屬于這世間,是因為萬法都是因它而有,佛性能生萬法但又不是萬法,它很客觀的絕不干涉萬法。父母的淫欲時,佛性亦入,受精卵成型有了心跳生命,來到世間本身就是進入五濁亂世,從此煩惱不斷生死不離。
佛法的精髓是“緣起性空”,所有的世間萬事萬物都是因緣和合而生,有生必有滅,人身體也是物質當然會死亡。然在生滅中還有一個不生滅的東西——佛性。佛陀在楞嚴經中用三歲到六十歲身體逐漸衰老而“見性”不變,來說明有個不生滅的“佛性”。
我們可以這么說明,佛性是出世間彼岸絕對的絕對(不二),屬于涅盤(寂靜)清凈(不污染)平等(不分別)常恒(不生滅)的佛土;世間此岸則是對立、動態(tài)、分別、煩惱、生滅的娑婆世界,此岸相對眼、耳、鼻、舌、身、意有明暗、動靜、恬變、通塞、合離、生滅的分別而污染,所以世間法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一個絕對的存在。所謂的“空”也是相對于有的空,沒有一個絕對的“真實空”“畢竟空”存在。而佛法追求的卻是這個涅盤畢竟空,這是佛法難懂的原因之一。
七處征心、八還辨見,楞嚴經里,阿難說了七次心在哪里:一、心在身內;二、心在身外;三、心潛在根里;四、心在內外明暗之間;五、心在隨所合處;六、心在根塵之中;七、心在無所著處。
其實佛陀問的是真心即佛性在哪?世間里都是分別污染的,那里有清凈的佛性?所以阿難找不到。接著佛陀又引導阿難用世間萬物緣起和合的解析方法,既然我們是用眼睛看東西,把明暗,通塞,空有,凈染八個組成的部分一個一個丟掉,還有一個丟不掉的見性(六分之一佛性),就是我們的真心。
八還辯見:明還日輪、暗還黑月、通還戶牖、壅還墻宇、緣還分別、頑虛還空、郁孛還塵,清明還霽。
?佛祖說“諸可還者,自然非汝。不汝還者,非汝而誰?”把能還的都還了,剩下的就是見性。煌瑯勇犘、聞性、嗅性、觸性、知性統(tǒng)統(tǒng)是佛性,我們可以說原來無所不能,無所不在的佛性,化為六根,一分為六,而且禁錮在身體里,不得自在。
佛法認為世間法可以用十八界來概括:認識功能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認識對象的六境(色、聲、香、味、觸、法),六根和外塵相觸生起六識(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在六根中,耳根滿功德1200,最為伶俐,最有智慧的文殊菩薩替后世眾生選了觀世音菩薩的耳圓通法門,不要向外求,返聞聞自己的自性方法。所以我們修佛要隨時保持“正見”“正念”,不但不能讓六根向外攀緣外塵,產生妄念,還要舍識用根,更要進一步返本歸原,才能直達佛性本源。萬法歸一,只能歸到一心不亂的意根!一歸何處?佛說:“見見之時,見非是見。見猶離見,見不能及”,即不可思不可議不可說的彼岸“佛性”。
禪門一公案,文遂禪師參謁法眼禪師,法眼問他:“《楞嚴經》不是有一段八還辯見的經文嗎?”文遂說:“是的”。法眼曰:“明相還給什么?”文遂說:“明相還給日輪”。法眼又說:“那日還給什么?”文遂懵了。請問日還給什么?答:分別里還有分別,如何開悟!明心見性,則要“能所雙亡啊”,沒有能認識的根,沒有被認識的境,空也要空掉就是它。唉,知易行難,道理簡單,做起來不易啊,更何況大多數(shù)人連道理都沒弄懂!活到老修到老,修行是一輩子的大事。
記住,世間法包括空和色,是以物質為主的相對法則?招曰蚍鹦允菣M跨出世間法和世間法,也包涵空和色,它也超越時間空間,是絕對的絕對,所以又叫真空或畢竟空?招杂纸腥鐏聿啬苌f法;世間法的性空指萬法沒有自己的本性,因為它們都是因緣和合而生。
- 上一篇:在線抄寫楞嚴經
- 下一篇:生死凡夫有資格學楞嚴經嗎
- 地藏經注音版
- 無量壽經注音
- 妙法蓮華經全文
- 《心經》誦讀、讀誦的步驟
- 《金剛經》全文-金剛經原文、譯文及釋意
- 地藏經原文
- 楞嚴經白話文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念誦及回向儀軌
- 《妙法蓮華經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注音版
- 普賢行愿品原文
- 藥師經原文
- 金剛經注音版
- 妙法蓮華經注音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注音版
- 無量壽經原文
- 楞嚴經注音
- 金剛經原文
- 圓覺經原文
- 無量壽經原文
- 妙法蓮華經原文與白話文對照版
- 楞嚴經全文
- 普賢行愿品注音版
- 《心經》全文-心經全文注音及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普門品儀軌,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完整儀軌
- 金剛經全文及譯文
- 華嚴經原文
- 無量壽經全文
- 地藏經解釋-地藏經全文白話解釋
- 心經注音版
- 維摩詰經原文
- 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心經的作用和好處,心經有什么作用?
-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全文)
- 佛說阿彌陀經原文
- 《心經》全文、心經譯文解釋
- 無量壽經白話文
- 金剛經譯文
- 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惡自受罪,善自受福,亦各須熟,彼不相待的解釋
- 圓覺經講的是什么內容?圓覺經概說
- 《大寶積經》共有多少卷,是誰翻譯的?
- 楞嚴經是怎么來的?楞嚴經的由來故事
- 佛經的序分、正宗分、流通分是什么意思?
- 玄奘大師版《心經》講記
- 念地藏經期間總做噩夢,這是為什么?
- 《華嚴經》是怎么來的,是誰從龍宮帶出來的?
- 念經時,可以跟著文字去理解內容,感受景象嗎?
- 《六祖壇經》的四種版本
- 維摩詰經主要講了什么?
- 華嚴經是大乘經典嗎,有哪些漢譯本?
- 真正的佛在哪里?真如自性是真佛,邪迷三毒是魔王
- 《壇經》處凡愚而不減,在賢圣而不增的意思
- 《法句經》偈頌:人生在世間,應實行善德的講解
- 百佛名經注音版
- 增一阿含經是誰翻譯的,多少卷,講什么?
- 《華嚴經》偈語“汝等眾生,不能自救”是什么意思?
- 妙法蓮華經是誰說的?
- “空”與“色”相依相存,無有差異
- 《法華經》的四安樂行是指什么意思?
- 《法句經·智者品》偈頌:智者不為得失心動
- 《維摩詰經》的漢譯本與注疏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誰翻譯的?心經譯者玄奘大師
- 佛語法門經注音版
- 法華經是誰翻譯的?妙法蓮華經譯者鳩摩羅什介紹
- 《無量壽經》三輩往生是通途菩提心還是凈土菩提心?
- 《法句經》偈頌:此心難覺察,隨欲望流轉的解讀
- 《心經》的大智慧
- 圓澄禪師翻跟斗作禮講《金剛經》
- 《父母恩重難報經》提倡孝道的偈語
- 《六祖壇經》中的兩處“念”是指什么?有什么不同?
- 佛說菩薩行五十緣身經注音版
- 大方等如來藏經注音版
- 如何擁有幸福的生活?常修慈悲心,煩惱自然無
- 《法句經·心品》偈頌:飄浮不定心,不明了正法的講解
- 九品往生出自哪部經典?
- 蓮池贊的全文及拼音
- 華嚴經有幾個版本?四十華嚴、六十華嚴、八十華嚴
- [如瑞法師]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在家修行]學佛者在聞思修的過程中,應當遵循四依法
- [佛學常識]如何供香?供香的方法
- [在家修行]我們要學會借境修行,不被境所牽
- [佛與人生]人生苦短,應學會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什么是原始佛教,主要教義是什么?
- [明海法師]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漢傳人物問答]如何平衡努力和舍,怎么判斷自己已經足夠努力了?
- [人物故事]武則天、獻明肅皇后和玉泉寺的故事
- [在家修行]怎樣把五戒十善落實到現(xiàn)實生活工作中去?
- [生活故事]施者的放下
- [佛經故事]遇事不加分析,妄下判斷,只會犯下可笑的錯誤
- [佛學常識]佛教的世尊是誰?
- [妙法蓮華經]以慈修身,善入佛慧,通達大智,到于彼岸的解釋
- [綠茶]乾隆與龍井茶的故事
- [漢傳人物問答]怎樣觀察自己內心的念頭?
- [佛化家庭]孩子不聽話,該怎么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