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般若凈土中道實相菩提論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毗婆尸佛經(jīng)
- 普賢菩薩行愿品白話解釋
- 凈土修學導引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百喻經(jīng)》原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原文
- 凈土探微
- 彌勒凈土論【松本文三郎 著】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慈悲道場懺法
- 大乘無上續(xù)論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佛說七佛經(jīng)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般泥洹經(jīng)原文【西晉 白法祖譯】
- 般泥洹經(jīng)
- 中阿含經(jīng)
- 佛說千佛因緣經(jīng)
- 《賢劫經(jīng)》原文
- 安樂集
- 歧路指歸
- 清蓮飄香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凈土風光
- 念佛速證菩提心要
- 了然法師:入香光室
- 思歸集
- 導歸凈土
- 印光大師文鈔
- 李濟華居士遺集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與佛學報館書(節(jié)錄)
與佛學報館書(節(jié)錄)
大覺世尊,于無量劫,剝皮為紙,析骨為筆,刺血為墨,以髓為水,流通常住法寶,普度一切眾生!斗饘W叢報》一書,直使佛法流通中外,含識盡證一乘。但以世俗讀書,絕無敬畏。晨起則不加盥漱,登廁則不行洗濯;蛑米,或作枕頭。夜臥而觀,則與褻衣同聚。對案而讀,則與雜物亂堆。視圣賢之語言,同破壞之故紙。漫不介意,毫無敬容。甚至書香家之婦女,花冊皆是經(jīng)傳。世祿家之仆隸,揩物悉用文章。種種褻黷,難以枚舉。積弊已久,習矣不察。若不特示禍福,決定難免褻黷。未曾得益,先獲大罪。憫斯無知,須預指陳。若以愚見,皮面圖畫,可不必印。名標其傍,如常書式。中間或作伽陀,或作散文,少則數(shù)句,多則十余。言須簡明,字須粗大。誡令視者,加意珍重,毋或褻污。大覺法王,度生妙道,敬則獲福,慢則致禍。皮里宜用小字,詳陳此書雖名報書,實同佛經(jīng)。而且首有佛菩薩像。內(nèi)中之文,或錄經(jīng)文,或宗經(jīng)義,不同世諦語言,理宜格外敬重。再引經(jīng)論傳記中敬褻經(jīng)典,罪福案證。庶知好歹者,不致仍存故態(tài),誤造惡業(yè)。此二或一冊一換,或間次一換,或永遠不換,只用一種文字,皆無不可。若換,則只可換文,不可換義。則庶乎師嚴而道尊矣。書后皮面,不可印字,以免涂污而昭敬重。西天二十一祖婆修槃頭尊者,自言往劫將證二果,因誤以杖倚壁畫佛面,遂全失之。吾謂二果尚失果位,若是凡夫,則永失人身,常處惡道無疑矣。譬如巨富犯大辟,盡家資以贖死,貧人則立見斬首矣。事載《傳燈錄·二十祖阇夜多尊者章》。故知褻慢,其罪非小。
乾為大父,坤為大母,四海內(nèi)外,同是同胞。清朝雖屬滿洲,畢竟同一父母。況列廟圣德,直同天高地厚,雖堯舜湯武,亦不過如是。近以兵歉疊遭,強鄰見逼,政憲更新,稍有參差。然推究皇仁,仍復如故。但以境緣不嘉,致見傾覆。今既成共和,正好一體同觀。論政體,則盛稱共和。論前清,則褒美皇仁。譬如新官上任之后,不妨豎碑立祠,以彰舊官之德。共和既成之后,二百余年之撫育栽培,豈可頓忘?吾見第三冊中,有獨夫、專制、奴隸等語,心甚怏怏。夫吾國自開辟以來,其繼天立極、君臨天下之大圣人,亦未必不慮及此;蚩置袢魪姾,則號令有所不行,而反致亂亡。此圣人傳子孫之本心,豈羲、農(nóng)、湯、武,盡欲私受其利乎?以非此不足以振綱常、息爭端,亦時勢使之然也。非羲農(nóng)諸圣,皆有慚德也。今人各為公,共和郅治,亦時勢使之然也。非今人便優(yōu)于羲農(nóng)等諸圣也。似宜推美共和,不必苛論前清。方合共和之體,免蔑古圣之愆。佛世毗耶離國,即用此法。如來于諸經(jīng)中,亦未深斥輪王世世相承之非。善乎孔子之言曰:“君子之于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義之與比者,因時適宜之謂也。夏葛而冬裘,渴飲而饑食,不可互非,亦不可專主一法。唯求其適宜,則有大利而無少弊矣。然人心不一,倘再有投稿者,帶此詞意,祈略事筆削,以歸完善。俾天下后世之閱者,佩服諸君大公之量,佛法平等之懷。所有言論,唯理是尚,毫無偏私。因茲古今來大圣大賢,無不歸心而崇事焉。
世出世間之理,不出心性二字。世出世間之事,不出因果二字。眾生沉九界,如來證一乘,于心性毫無增減。其所以升沉迥異,苦樂懸殊者,由因地之修德不一,致果地之受用各別耳。闡揚佛法,大非易事。唯談理性,則中下不能受益。專說因果,則上士每厭聞熏。此書科分十門,法不一律。正好事理并進,頓漸齊驅(qū)。庶得三根普被,利鈍均益。宜將古今來由學佛得力,發(fā)之而為大忠大孝、純義純?nèi)手论E,與夫恭敬三寶、謗毀三寶之禍福,及高人淑世導俗之嘉言,戒殺放生之至論,于后數(shù)科,冊冊登載。則愚夫愚婦,有所稟承。而通方哲士,因悟理而亦欲實踐。從茲不敢搖頭掩耳,更急急于愿樂欲聞也。然因果、心性,離之則兩傷,合之則雙美。故夢東云:“善談心性者,必不棄離于因果;而深信因果者,終必大明乎心性。此理勢所必然也。”而末法眾生,根機陋劣。禪、教諸法,唯仗自力,契悟尚難,何況了脫?唯有仗佛力之凈土法門,但具真信切愿,縱五逆十惡,亦可永出輪回,高預海會。此不可思議之最上乘法,宜理事并談,誡勸齊施。震海潮音,霈大法雨。破魯川輩之邪執(zhí),續(xù)蓮池等之法脈。俾普天同受佛法之益,庶大地悉感諸君之德。則法滿寰宇,世復唐虞,道通天地有形外,恩遍飛潛異類中矣。
刻論佛法式微,實不在于明末。明季垂中,諸宗悉衰。萬歷以來,勃然蔚興。賢首則蓮池、雪浪,大振圓宗。天臺則幽溪、蕅益,力宏觀道。禪宗幻有下四人,而天童、磬山,法遍天下。洞下則壽昌、博山,代有高人。律宗則慧云中興,實為優(yōu)波;見月繼踵,原是迦葉。而妙峰、紫柏、蓮池、憨山、蕅益,尤為出類拔萃,末法所不多見。雖不及唐宋盛時,亦可謂佛日重輝矣。及至大清啟運,崇重尤隆。林泉隱逸,多蒙禮敬,如玉林、憨璞、木陳等。世祖遂仰遵佛制,大開方便。罷除試僧,令其隨意出家。因傳皇戒,制護戒牒,從茲永免度牒矣。佛法之衰,實基于此。在當時高人林立,似乎有益。而世宗以大權(quán)乘愿,建中立極。其發(fā)揮佛祖慧命之言論,精深宏博。入藏流通者不必言。外有御制《揀魔辨異錄》,八卷四冊,系吾友子任氏,乞食京師,于書肆中得之,送于楊仁山,令寄東洋,附于新印《大藏》之內(nèi)。想其書已出,好古探奇之士,試一讀之。不但于性命有益,而學識文章,當頓高十倍矣。嗚呼盛哉!世宗實為法流震旦,皇帝中之絕無而僅有者,其君如此,則宰官僧侶,概可知矣。迨至高廟以后,哲人日希,愚夫日多。加以頻經(jīng)兵燹,則鄙敗無賴之徒,多皆混入法門。自既不知佛法,何能教徒修行。從茲日趨日下,一代不如一代。致今僧雖不少,識字者十不得一。安望其宏揚大教,普利群生耶?由是高尚之士,除夙有大根者,但見其僧,而不知其道。厭而惡之,不入其中矣。
夫流通佛法,非一朝一夕之故。須深謀遠慮,隨機設法。佛制固不可不遵,而因時制宜之道,亦不可不亟亟研求,以預防乎世變時遷,庶不至顛覆而不能致力,有如今日之佛法也。倘諸君不乘時利見,吾恐此時震旦國中,已無佛法聲跡矣。嗚呼險哉!佛法高深,非淺見所能窺。若欲深知,必須由教而入,次及禪宗,方可無弊。宋儒若周、程、張、朱等,夙世固有靈根。奈最初所親近者,皆屬直指宗師。于一席話,一公案下,仿佛領會得個虛靈不昧、具眾理而應萬事之意義,實未徹悟自心。遂自以為得,畫地自限,不肯前進。良由一向在義路上著腳,絕未曾真參力究也。且見宗家法法頭頭,指歸向上。因此縱看經(jīng)教,亦作宗意解會,謂佛法但止如此而已。而因果罪福之實事實理,亦皆以指歸向上之意見領會。遂致瞞昧自心,撥無因果。攘人之物,以為家寶。拾佛法之遺余,扶儒教之門墻。又恐后生高推釋氏,因巧設方法,作盜鈴計。橫造謗議,陳其禍害。關閉后生,永不能出。又恐或不死心,遂現(xiàn)身說法,謂:“吾昔求道,亦曾旁及釋老,然皆了無所得,后反求于《六經(jīng)》而得之,從此釋老之破綻,一一徹見矣。”夫諸子誠意正心,躬行實踐,誠足為儒門師表。但以扶持門墻之念過重,致于最宜感佩表彰之處,反掩人之長以為短。以己之得于人者,反謂人不我若。竟使誠意正心,躬行實踐,不能圓滿完備,徹頭徹尾。噫!可哀也已。一乘居士,謂其入室操戈,喧賓奪主,其言甚確。然不詳陳其故,關里人決不肯服。宜將諸子學佛得益處,及以宗意錯會教意,因茲不信因果、不信輪回,不唯悖佛,亦悖儒經(jīng)處。及自謂求道于釋老皆不得,后于《六經(jīng)》反得處。詳陳而明辯之。則贓證具在,不但閉關者佩服而直下出關?v諸子復生,亦當任過自責,無從置喙強辯。從茲慧風掃蕩障翳盡,佛日重輝宇宙中矣。
- 上一篇:與悟開法師書
- 下一篇:復泰順謝融脫居士書二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jīng)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jīng)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jīng)》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讀誦無量壽經(jīng)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jīng)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nèi)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jīng)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jīng)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jīng)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jīng)是指哪三經(jīng)?主要內(nèi)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zhuǎn)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nèi)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jīng)》全文
- 阿彌陀經(jīng)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jīng)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jīng)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記
- 大般涅槃經(jīng)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jīng)》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表解
- 《悲華經(jīng)》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jīng)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jīng)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jīng)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jīng)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jīng)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jīng)》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jīng)》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