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棲本師行略
(明)釋廣潤撰
師系古杭仁和縣人,居會城之忠清里,姓沈氏,世為著族。父諱德鑒,號明齋先生,母孺人(1)周氏,均有懿德。師生而穎異,十七歲為諸生(2),即嘖嘖有聲,德行、文章俱極一時之選(3)。然于名譽紛華澹如(4)也,其所以未拋鉛槧者,養(yǎng)親志耳(5)。故燕居屏幾之間,輒書“生死事大,無常迅速”;蜷L坐不臥,夜以繼日。由是同學少年,業(yè)已知其非功名之士矣。二十七歲,父喪。三十一歲,母亦喪。越明年,葬事既竣,拜之墓所,殊不勝其風木之悲,因大慟,絕而再蘇。復自慶云:“親恩罔極,此正吾報答之時也,何以拘世之服闕(6)為哉?”意遂決。
時繼室湯氏年甫十九,克全婦道。師弗顧也,瀕行囑曰:“從來恩愛不常,設大限到時,伊誰可代?汝自為之計,吾從茲逝矣。”湯亦灑然,絕無牽衣繾綣之態(tài),對曰:“唱隨之意,已熟籌之。君先往,吾徐行耳。”師出家,從南五臺性天理和尚(7)祝發(fā),受具戒,進菩薩戒。法諱上袾下宏,字佛慧。別號蓮池,志西方也。后湯果踐前約,為比丘尼,事具本傳中。又先師一載而逝,亦大奇矣。
師既得戒,遍訪名山,歷參知識。時辨融、笑巖兩禪師,宗風并振。師往詣入室,多所契合。六載崎嶇坎壈,行頭陀行(8),辛苦萬狀,履險如夷。
隆慶五年,孤錫南還。愛云棲山水幽勝,臨流趺坐,居然興在澗之思。竊自念云:“吾于此得袈裟地,建草團□(音瓢),投老于中足矣。”尚未知其為伏虎禪師之道場也。但見蓁莽蕭蕭,而斷碑、遺礎,猶埋沒于蒼苔積蘚間。門人陳如玉等,為薙草開林,結廬于上,延師居之。師于是面懸崖而成壁觀,聞鳴瀨以證圓通,伴雜麏麚(9),居同木石,將終身焉,不啻泌水衡門,棲遲暫適而已(10)。
先是居民多虎患,早夜咆哮,一由旬內,被其害者,歲幾二十余人,而犬豕牛羊,難以更仆(11)。師以慈力加被,為誦經持咒,作瑜伽施食,而虎心皆善,自是不復傷人。歲大祲,禱于山靈,雨旸時若(12)。民大悅,以師之福庇一方也,相與踴躍建寺,遂成叢林。詳《云棲紀事》,茲不復贅。
師之名言法行,散見于群集者,多從筆授,而手澤存焉(13)。其所未聞者,則同門耆宿皆能記之,茲亦不贅。惟是時當像季(14),風會愈漓。僧有飲酒食肉,馳獵于聲利之場,而恬然不以為異者。良由不諳毗尼,甘自棄于佛海邊外也。所謂袈裟底下,一失人身,萬劫難復。斯時也,即欲聞三聚(15)、四分(16)之名,終不可得。雖千佛興慈,莫能救拔,可勝悼哉!師于是刪定律儀,先止其淫殺盜妄之根本。發(fā)明《梵網》,次折其輕重開遮之隱微。綱舉目張,詳于指掌。秉降魔之慧劍,乘渡海之慈航,悲智弘深,得未曾有。緣奉國家明禁,雖杜攝授之門,然而行者學戒好修,元無拒理。亦必三衣(17)具足,然后付與應持戒本,令受之于佛像之前,師為證明而已。慮操持之易怠也,則半月誦戒,復千載久廢之權衡。恐瑕疵之或覆也,必弘誓當神,凜一念自欺之鈇鉞。兼之維那唱名,書記宣約,勸善懲惡,恒在于斯?v華袞之榮,市朝之辱,不過是已。如是而有不畏神羞,仍庇其隱忒者,吾不信也。故人稱云棲布薩(18)之嚴,杰出諸方,上嘉千古,亶其然乎(19)!是以學戒傳衣者,往返于空山窮谷之中,趾錯肩摩而無虛日者,有由然矣。
又以禪、教二宗尚多流弊,禪門恒執(zhí)理而廢事,講席多歧路以亡羊。甚至竊佛語為詞章,以機緣成戲論。如來慧命埒于懸絲(20),而法輪幾于覆轍矣,滔滔皆是。此非學者之過,抑亦唱導者之過也。師實愍焉,以為欲挽頹波,必須方便,因闡凈土之一門,用作狂瀾之砥柱。疏鈔《彌陀》一經,而性相雙融,事理無礙,俾賢知者不沉溺于偏空,而中下之流咸知向往,庶不至如弱喪而忘歸耳。于是約諸凈侶,純攝一心,單持名號。遠公以蓮開待漏,師以香消紀時。輪僧次以巡香,懸過牌而書罰,內外有約,東西有銘,晝夜提撕,以防昏散。果然數(shù)十年中,海內向風,其間得念佛三昧者不知其幾,而往生法眷亦時時有之。東林千載之后,師一人而已。以故天下名公巨卿、長者居士,洎(21)諸善信,無論百千萬人,雖傾心事師,不足為異。獨異夫異域緇流,有遠涉流沙、險逾弱水,不計歲月之深,而惟愿俄頃之一覯者。既而瞥見慈顏,不覺五體投地,如崩厥角(22),涕泗潸潸下矣。非至誠之動物也而若是乎?
嘗觀歷朝以來諸大老門庭,其法席之盛,雖赫奕當世,然或四事未敷(23),不免募諸檀越。本山主伴數(shù)百余人,曾無化主(24),一聽其自來。尚有余糧,以供十方賢圣,及諸凈室,乃至兩目、天臺、補陀、雙徑。移粟飯僧,不計其數(shù),且歲以為常,迄今未已,此震旦叢林前所未有者也。師謂菩薩以檀度(25)為先,故每一受施,隨即散之,不擇遠近親疏。孤貧疾難,凡有所須,無不與者。歲出銀錢,恒以千計。雖種種種福田,而三輪空寂,未始有福田之想。獨放生一事,猶覺惓惓(26),所謂智不得有無,而起大悲心,師之本性然也。道風遐播,從者如云。至兩宮尊信,遣中貴人贈紫衣一襲,齋金若干,問法要。師為開陳要道而拜登焉。使者出,金歸常住,衣奉高閣,終其身未敢一掛體也。師尚真實而黜虛浮,敦儉樸而薄華靡,崇戒德而勵精修,實踐躬行,則八十年來儼然一日。
時當?shù)雷越ㄑ蓝?以逮藩臬諸公(27),多有奉師一言為蓍龜(28)者。借曰興隆佛事,孰不遵之?而師之奉法惟謹,若將浼焉(29),但愿以無事為福。嚴扉常鎖,恍嚴夷夏之防(30)。林屋深居,尚切淵冰之戒。即二時粥飯,每至食指千余,凡圣龍蛇,最為繁雜,而一聞磬聲,闃如空谷,他可知矣。故隆、萬以來,法門之以事波及者(31),亦往往聞之。獨此地青山白云,依然無恙,而流風余韻,身后猶存。誠哉百煉金剛,足為千古模范,不特一代典刑(32)而已。
師于六月廿九日,忽下堂設茶,普請別大眾,駕言(33)他往。眾以師欲謝客,居長壽庵,習以為常,但漫為勸止,竟不知其所以也。三十日,復設齋呼首座,及眾居士,潤亦與焉。別如初,不及他語。向晚,仍下堂羯磨(34),將入觀,始還方丈。明發(fā)為孟秋朔(35),潤詣關問訊。師曰:“正欲見汝。”命之坐,令侍者設茶果,邀法師四人,及徐裕湖諸居士同集。茶訖,謂曰:“予將暫別,聊一敘耳。”潤等猶然不解其意,懇留愈堅,師頷之(36)而已。是日命執(zhí)事諸師清理庫房,各項帳目,皆井井有條,無一未了者。至晚,分囑語于宰官、居士等數(shù)人。夜分示疾,閉目偃臥,禁一切飲食,絕口不復言。初三日,大眾哀慕,求付囑。則曰:“老實念佛,莫換題目。”初四日,日當午,命扶西向坐,目張端視,頃復閉,安詳而逝。面作黃金色,準頭雙箸下垂,接唇而止。頂中暖氣如生,逾時不散。數(shù)十里內聞師圓寂,無問老少男女,靡不雨淚滂沱,號泣之聲振于林木,嗚呼痛哉!世壽八十有一,僧臘五十。
嗚呼!師主叢林者數(shù)十余年,其因果分明,纖毫莫濫。假以貿燭之錢,償燈油之值,勿許也。凜凜芳規(guī),昭然具在。未嘗構一精舍,容膝及肩,聊蔽風雨而已。未嘗更一新服,粗衣破衲,足御寒暑而已。未嘗蓄一美器,繩床草具,瓦缽瓷甌,可供寢食而已。至于莊嚴佛土,縱使黃金七寶,竭其心力,猶以為歉也。噫!無間然矣。方其未估唱(37)之先,有不諒者,逆(38)師容有厚積。及簡所蓄,止碎銀六緡。尋常衣履之外,更無長物,惟斷簡殘編數(shù)帙已耳。夫然后知師之大光明藏炳照寰宇,豈區(qū)區(qū)情識所能測哉!
師嘗說法南屏,潤得躬逢其盛,七眾(39)咸臻,四民同集,星馳霧合,每至萬人。惟當撤講下座之時,并執(zhí)香花,羅拜于道,幾無置足之地。是皆結歡喜緣于無量劫前,非一生一世之故也。師之愿海洪深,義天高朗,四心無量,六度齊修,荷擔一代時教,以攝授群迷。顧退然以身居學地,雖童稚沙彌,未嘗受其一拜。至耄年不能起伏,猶必跏趺合掌,稽首于席,致不安之意焉。唐沙門道宣(40),兼通三藏,而精于持律。序《法華弘傳》,世世宗之。宣謂持律,小乘之學也,不許稱為大乘師。棗柏長者(41)誓宏佛乘,然未始一語及單傳心要。洪覺范曰:“宣公甘以小乘自居,竟能為百世師者,但博觀約取,知宗用妙而已。”唯師亦然。故凡所定條約,立之則極其森嚴,而行之必存乎慈恕,天下歸仁,所由來矣。師之愛人無己,其相接也,若甘雨條風,慈云卿月。即有跳梁強項之夫,但飲之以和,而意自消,不覺其盛氣平而雄心下矣。有質疑者,師辭約而義豐,言簡而意盡,縱奧旨奇文,一剖而徹。師于三藏十二部,無不再三披閱,悉詣其微。著《戒疏發(fā)隱》、《彌陀疏鈔》、《禪關策進》、《緇門崇行錄》、《戒殺放生文》、《竹窗》等書,并行于世。
師居恒常誡學人曰:“蓋凈土一門,乃十方如來之所共贊,而天臺、永明諸大宗匠咸愿往生,有不信者,非吾徒也。”又曰:“佛說無量法門,皆標月之指。獨是念佛一指,尤為親切。昧者執(zhí)之為月,而怪其無照夜之清光,即《楞嚴》所謂并亡其指者也,悲夫!”又曰:“性、相兩宗,雖二諦融通,如鳥雙翼,然而初學當知先后。”有僧問曰:“生死事大,如何得解脫去?”師曰:“一心念佛,便得解脫。”曰:“念佛是生死門頭事,如何一心念佛便得解脫?”師曰:“即此便非一心,如何解脫?”客有問于師曰:“和尚曷不一提正令(42),而顧屑屑于葛藤乎?”師詰之曰:“子以正令、葛藤為二為一?”客無以應;蜃I師為義學沙門,而末后一句未嘗拈出(43)。嗟夫!師既闡西方圣人之教,專在持名,則一心不亂是即末后句耳。若然,則師已隨順能仁世尊,向舍利弗及釋提桓因無量諸天拈出久矣。汝于何處不與聞耶?或艴然而去。師以佛法從緣起,即大通智勝(44)不能外因緣以為教,于今之時節(jié)而欲提唱宗乘(45),猶適越而北其轅也已。故向上一途(46),三緘其口,有默諭而無顯言,亦若宣尼之性道(47),有不可得而聞者也。況潤之承事門庭最晚,而于群弟子之中又最為庸劣。何敢強所不知,漫浮一事,以重誣先師哉?至于密行隱德,唯師自知。姑敘其見聞之粗跡云爾。
師于嘉靖乙未年正月廿二日卯時降生,萬歷乙卯年七月初四日午時示寂。本年八月廿三日入塔于寶刀巄之陽,即五云之麓也。伏乞明公大人,真實一言,以垂不朽,則法門幸甚。潤等無任泣血稽首哀懇之至。
弟子廣潤力疾謹述。
--------------------------------------------------------------------------------
(1) 孺人:古時對婦人的尊稱。
(2) 諸生:明清時指已入學的生員,俗稱秀才。
(3) 極一時之選:在當時無人可比。
(4) 澹如:淡然。
(5) 鉛槧(qiàn):古代書寫的文具,指撰文著述。養(yǎng)親志:指順從父母的意愿。
(6) 服闕:父母亡后守喪三年,期滿除服,稱為服闋。闋,完畢。
(7) 性天理和尚:蓮池大師的歸依師和剃度師。印光大師《與高鶴年居士書》云:性天文理老和尚,于明嘉靖時,隱居南五臺山無門洞,后云游至杭州,住西山黃龍庵。蓮池大師仰其道風,與夫人湯氏,歸依座下。不二三年,又依之出家。大師出家后,老人復歸關中。又其派為:“宗福法德義,普賢行愿深,文殊廣大智,成等正覺果。”大師正在“殊”字輩。其改為“袾”者,以洪武時,有一高僧,洪武詔見,甚加優(yōu)寵,特以玉盞賜乳令服。因詠謝恩詩,有“一盞瓊漿來殊域,九重恩德自上方”之句。洪武姓朱,遂謂“殊”者,歹朱,是罵己,即令斬之。及斬,乃悟其非罵,而已悔無所及矣。蓮池大師以此之故,去歹加衣,而用“袾”字。世多不察,每每訛作從示之“祩”。其不識字義,粗心浮氣,有如此者。而大師慎微杜禍、正名順言之道,遂因之埋沒,惜哉!
(8) 頭陀行:意指棄除對衣食住等的貪著,以修煉身心。常用指僧人之行腳乞食。
(9) 鳴瀨(lài):湍急的水流聲。麏(jūn):獐。麚(jiā):雄鹿。
(10) 言蓮池大師決意終老于此,而不僅是臨時暫住而已。不啻,不僅。泌水,泉水。衡門,簡陋的房屋。棲遲,暫時居留。
(11) 難以更仆:常作“更仆難數(shù)”,形容數(shù)目很多。
(12) 祲(jìn):指自然災害。雨旸時若:猶言風調雨順。旸(yáng),日出。若,順從。
(13) 筆授:又作“筆受”,將別人口授的話用筆記錄下來。手澤:手跡。
(14) 像季:像法時代之末期,也常指末法時代。
(15) 三聚:三聚凈戒之略稱,屬于大乘戒法,包括攝律儀戒、攝善法戒、攝眾生戒。
(16) 四分:即《四分律》,出家僧眾所尊奉的戒律典籍。
(17) 三衣:亦稱袈裟。按戒律規(guī)定,比丘可以擁有大中小三件法衣,即僧伽梨、郁多羅僧、安陀會。
(18) 布薩:佛制規(guī)定,出家僧眾每半月集會一處,請精熟律法的比丘說戒。若有犯戒者,則于眾前懺悔。
(19) 亶其然乎:確實如此。亶(dǎn),誠然、確實。
(20) 埒于懸絲:形容危急之極。埒(liè),如同。
(21) 洎(jì):及。
(22) 若崩厥角:形容叩首如山崩一般。角,額角。
(23) 四事:指衣服、飲食、臥具、醫(yī)藥等四種日常生活所需。敷:足夠。
(24) 化主:專門負責向信眾募化,以維持寺院日常所需的僧職。
(25) 檀度:即布施,為六度之一。
(26) 惓惓:同“拳拳”,真摯誠懇之意。
(27) 當?shù)?當政者。建牙:指武將。藩:藩司,即布政使,負責一省行政事務。臬:臬司,即按察使,負責一省司法事務。
(28) 蓍(shī)龜:蓍草和龜甲,古代作占卜之用,可以探知隱微,預決吉兇。
(29) 若將浼焉:好象擔心自己會受到不潔之物的污染一樣。浼(měi),污染。
(30) 夷夏之防:儒家基本觀念,尊崇華夏傳統(tǒng)禮儀規(guī)范,避免受到偏遠地區(qū)不良文化習俗的影響。
(31) 隆、萬:指明朝隆慶、萬歷年間。以事波及者:如達觀大師于萬歷三十一年因“妖書”案被誣,于獄中坐化。憨山大師于萬歷二十三年被誣下獄,以“私創(chuàng)寺院”罪充軍。
(32) 典刑:可資效法的典范。刑,同“型”。
(33) 駕言:聲言出行。
(34) 羯磨:指僧團按照戒律規(guī)定,處理僧眾或個人事務的各種活動。
(35) 明發(fā):第二天早晨。孟秋朔:農歷7月初一。孟,指四季的第一個月,孟秋即農歷七月份。朔,指農歷每月初一。
(36) 頷之:點頭示意。
(37) 估唱:清點帳目。
(38) 逆:預先猜測。
(39) 七眾: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沙彌、沙彌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前五眾是出家眾,后二眾是在家眾。
(40) 道宣:唐代僧人,因久居終南山宏律,又稱南山律師,為南山律宗之祖。
(41) 棗柏長者:唐代居士李通玄,精《華嚴》,世稱李長者,又稱棗柏大士。
(42) 正令:指佛祖心印、禪門之旨。
(43) 義學:指對佛教名相、教義理論的系統(tǒng)研究和闡釋。末后一句:大徹大悟之后所述佛道極妙境地之語。
(44) 大通智勝:即大通智勝佛,過去三千塵點劫出世之如來名,釋迦牟尼佛及西方阿彌陀佛,均為其未出家前王子。其佛出世,宣講《妙法蓮華經》,后來有緣參與釋尊靈山法華會座的聽眾,皆為其時之結緣眾。
(45) 宗乘:禪門義旨。
(46) 向上一途:指極力參究,證悟真如本體,直入諸佛境界。
(47) 宣尼:即孔子!論語·公冶長篇》:“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而聞也。”
-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經》原文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佛說長壽滅罪護諸童子陀羅尼經全文
- 佛說高王觀世音經全文
- 如何修法才能得神通?神通怎么修?
- 十八層地獄分別叫什么?十八層地獄詳細圖解
- 戒除邪淫得清涼
- 《佛說圣者無量壽智大乘陀羅尼經》原文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讀誦無量壽經的利益
- 念佛怎樣“發(fā)愿和回向”?
- 最常用回向偈、回向文
- 佛前懺悔發(fā)愿文
- 凈土五經一論是什么?有哪些內容?
- 簡單的早晚課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佛說十善業(yè)道經原文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生死關全集
- 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簡介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凈宗朝暮課本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凈修捷要
- 極樂輔臣觀世音菩薩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佛說無量壽經
- 凈土十要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佛說阿彌陀經全文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觀經四帖疏
- 西方發(fā)愿文(圖文)
- 娑婆教主釋迦牟尼佛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一朵蓮含一圣胎,一生功就一花開的解釋
- 凈土三經是指哪三經?主要內容是什么?
- 一位老人自在往生的真實故事
- 瀟灑的東門乞丐往生記
- 百歲老居士崔成貴往生紀實
- 慈母虔誠念佛,終微笑往生凈土
- 今生做眷屬,必有前世因緣
- 兩位法師一同發(fā)愿,感佛來迎同時往生
- 無神論者歸彌陀,敬禮往生放光佛
- 有因才有果,不要只認果不認因
- 曹操投胎轉世變?yōu)樨i 因果輪回不可思議
- 持燭專注觀想憶念佛,往生三天后身體依然散發(fā)奇香
- 將所有善行功德都回向往極樂世界
- 念藥師佛能不能往生呢?
- 對于念佛求往生,你有做到“至心”嗎?
- 因果是行事的準則,不可不信
- 凈土宗祖師論專修
- 專心一志念佛,體發(fā)異香往生
- 徐清賢往生紀實,亂心念佛佛也迎
- 九殿閻王——平等王
- 信佛因緣,皆得往生
- 在家居士修凈土宗早晚課的內容
- 欲決定往生者,請從持戒念佛真實行去
- 念佛要兼念觀世音菩薩圣號
- 《了凡四訓》:功名富貴能向外求嗎?
- 什么是因緣果報?因果是如何運行的?
- 民國一貧婦往生記
- 念佛求往生能提前走嗎?趁年輕先走可以嗎?
- 百歲老人往生記
- 《太上感應篇》原文及白話譯文
- 《凈土圣賢錄》上的令人震撼的往生實例
- 凈土宗歷代祖師是誰?凈土宗十三代祖師介紹
- 為什么要見到自己的過失,不要看別人的不是?
- 往生論節(jié)要
- 因果輪回及天堂地獄果然有么?
- 印光大師十念法(文白對照)
- 十念記數(shù)念佛方法
- 蓮池大師發(fā)愿文
- 拜佛與醫(yī)學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佛說無量壽經全文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全文
- 阿彌陀經白話文
- 大方廣佛華嚴經普賢行愿品講義
- 凈土十要
- 觀經四帖疏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記
- 大般涅槃經全文
- 《佛說長阿含經》原文【姚秦 佛陀耶舍共竺佛念譯】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表解
- 《悲華經》原文
- 地藏菩薩本愿經導讀
- 大佛頂首楞嚴經
- 凈土法門疑難問題解答
- 心經的理論和實踐
- 當代往生紀實
- 拜佛與醫(yī)學
- 往生紀實
- 谷響集
- 早吃素
- 五福臨門
- 念佛法要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
- 法藏法師:凈土深義
- 凈土十疑論
- 諦閑法師:普賢行愿品輯要疏
- 佛說無量清凈平等覺經
- 正信的佛教
- 凈土宗教程
- 印光大師論外道
- 大通方廣懺悔滅罪莊嚴成佛經
- 蓮池大師戒殺放生文圖說
- 佛說無量壽經義疏
- 蕅益大師法語
- 《賢劫經》原文
- 明信因果
- 阿彌陀佛和他的極樂世界
- 《佛說大乘造像功德經》原文
- 印光大師文鈔
- 臨終關懷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