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1mbt9"></dfn>

    隨緣自在 第三章 禪詩意境

      隨緣自在

      第三章 禪詩意境

      《山中歲月》

      雞啼日未出,山色霧朦朧,

      一杯清香茶,至心供佛前;

      掃塵除心垢,拂鏡見本性,

      自性何曾染,無妨隨緣修;

      經(jīng)行入林中,不覺路已窮,

      回首來時徑,只見落飄零;

      依石片刻坐,一念歷萬年,

      起身余暉照,夕陽伴人歸;

      入夜萬籟寂,息緣好禪定,

      諸法本性空,明日待緣起。

      《春在枝頭》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

      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無盡藏比丘尼

      眉毛長在眼睛上,為何不見此眉?真佛本在汝心中,為何不見此佛?大道皆在平常里,為何不見此道?眾生的心,到底在想什么……

      修行者!一心想要明白大道,故終日到處參訪。不論多遠的天邊海角,多高的山崖峭壁,只要有善知識所在,縱然踏破無數(shù)草鞋,也在所不辭?上У氖恰赶蛲馇蠓,了不可得!构实莱:「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破嶺頭云。」不知經(jīng)過多少寒暑,春花秋月,在追尋不得其解下,終于回到原點。此時暫且不起任何妄求,只以平常心來生活,就在那個當下,聞花香而開悟。故自訴「歸來偶把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春天不在外面,而在汝心;真佛不向外求,而在內(nèi)覓。柴陵郁禪師,一日乘驢度橋,不小心墜落而大悟,便道出:「我有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guān)鎖,今朝塵盡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無事可量》

      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守安禪師

      想要透過靜坐,把心靜下來,往往適得其反。何不思惟:心為何動蕩不安?有何罣礙不平?

      心攀外緣,妄起不靜,于境上生心,則貪瞋癡一并而起。如能似香煙裊裊,不住一處,時時無心,隨風(fēng)而逝,自可凝然一心,萬緣放下,故言「南臺靜坐一爐香,終日凝然萬慮忘!

      然而妄本從真出,故無須除妄求真,只要不執(zhí)一切,妄念自然止息。世間人事紛爭,皆是緣生緣滅,實無一法可得,悟此「緣起性空」之真諦,則無事可求,無心可得,故說:「不是息心去妄想,都緣無事可商量!

      不要去創(chuàng)造障礙,來折騰自己;不要去想象事情,來折磨內(nèi)心。只要明白,所有的罣礙,都由妄想而出,您便能體悟到,無門禪師所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低頭便見》

      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身心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無德禪師

      所謂:「登高必自卑,行遠必自邇!狗彩陆允且徊揭徊蕉瓿傻。修行亦不例外,貴在「老實」二字,離此則無事可久,無法可成。

      農(nóng)夫老實插秧,才有收成之日;行者老實修行,才有證道之期。若肯「手把青秧插滿田」,自然就會謙卑低頭,恭敬待人,能如實修行,便可消融自我,使內(nèi)心如天空一般清明,便能「低頭便見水中天」。

      當六根清凈,六識出六門,不染六塵;如人處紅塵,心不染著,故說「身心清凈方為道」。若要徹底悟道,就當破除一切習(xí)氣、無明的慣性,故不可隨過去的習(xí)氣而為,應(yīng)逆轉(zhuǎn)而上,故借「退步原來是向前」來說明修行的過程。

      理可頓悟,事要漸修,法無頓漸,人有利鈍。憨山大師曾言:「門外青山朵朵,窗前黃葉蕭蕭,獨坐了無言說,四看妄想全消!沽,就了;不了,何時能了?

      《云水自在》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

      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守凈禪師

      日出日落本乎自然,花開花謝本是常理。非人弄日,使其變化;非神主宰,讓花生滅。陰陽消長,成住壞空,是天道之循環(huán),自然之法則,不是你我可以改變矣!

      正如-流水無意往何方,只隨因緣任漂流;浮云無心飛何處,只順因緣去飄蕩。無情如此,有情亦是,萬物如此,人事亦同。故云:「流水下山非有意,片云歸洞本無心!

      人不知因緣,故刻意處世;因不懂隨緣,而到處攀緣,終究弄得精疲力盡,為塵勞所累。不明無為之妙,故有心造作,妄念不斷,執(zhí)心越重,使得神識日益昏沈,為煩惱所苦。

      若能觀云水之道,悟緣起之理,則有意歸于無意,有心契入無心,就可隨緣而過,處處自在,故言:「人生若得如云水,鐵樹開花遍界春!

      《無憂無慮》

      偶來松樹下,高枕石頭眠,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

      王維

      當一個人已無時間的概念,便是活在當下;已無空間的分別,便可隨遇而安。

      「偶來松樹下」,您多久沒有散步了,是否該出去走走?或許覺得還有很多事情未處理,但事實上做得完嗎?仔細想想,事情是永遠做不完的,暫時放下它吧!走出去,去享受您的人生,不要葬身在辦公桌前。

      「高枕石頭眠」,吃得下、睡得著,是有福氣的人。是什么讓人擔(dān)心、害怕及不安呢?是我們無知的想法!使人坐立不安,寢食難眠,一切的煩惱罣礙,皆因心迷而被蒙蔽。不要再胡思亂想、胡言亂語,將身放松,讓心柔軟,安心的休息睡覺吧!

      「山中無歷日,寒盡不知年!共灰獢(shù)日子,但要過生活,人生短短數(shù)十年,自己要好好的過,快樂的活。聰明的人,想讓日子過得更好;智慧的人,是懂過好每個日子。想一想,如何呢?

      《與世無爭》

      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

      白居易

      「蝸牛角上爭何事」,此句言事。蝸牛喻人,寄生天地之間,實為渺小而微不足道,卻為了一點利益,彼此爭執(zhí)不休,如同蝸牛頭上的兩角,時時在碰觸。人們總是短視近利,因小失大,為了瑣事而喪失大事;為了名利,而失去快樂,那值得嗎?

      「石火光中寄此身」此句言身。以古往今來而論,此身短短數(shù)十年,剎那生滅,停留不住,故經(jīng)云:「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姑靼無常之變化,當即時醒悟,切勿執(zhí)著此身,隨緣放下,生死自如,時時活在每個當下!

      「隨富隨貧且歡樂,不開口笑是癡人!勾藘删溲匀。富人亦非樂,貧者亦非苦。苦樂并非決定于物質(zhì),而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故不因貧而不笑,不因富而樂歡,苦與樂皆在迷悟之間!

      《禪家自靜》

      禪家能自靜,住處是深山,

      門外事雖擾,坐中人亦閑。

      真凈禪師

      看“禪詩”請你不要看表面性,若只看一個角度,那你將不知他個中的奧妙。

      所謂「禪家」,講的就是真正懂得禪的人。一個禪者,他的內(nèi)心時時刻刻都能夠保持清凈。不論外境如何,不因沒有聲音才會清凈,亦非搬離此處才會清凈,更非哪里花香才會清凈。也就是說,他念念都能夠保持內(nèi)在的清凈,所以說「能自靜」。

      「住處是深山」,住處就是你的心。你的心深不可測呀!「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挂粋禪家以心為住處!金剛經(jīng)》云:「云何應(yīng)住?云何降伏其心?」直心就是道場,道場就在你心中,所以禪家自己能清凈,他能住在內(nèi)心的深山里面。

      「門外事雖擾」,「門外」指的是世間。簡單說,離開你的心,你就出門了。世間的紛紛擾擾很多,人、事、時、地、物,有形無形,順與不順都一樣。

      所以我們今天修行,要有禪定的功夫!什么叫禪定?處在任何時空,不被影響,這才叫「禪定」。所以說「坐中人亦閑」,這個世間,一切外境,別人對我們怎么樣,我們內(nèi)在總是悠閑的、清凈的,這便是禪者的心境。

      《事事如鏡》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龍牙禪師

      以日跟年比,日是短暫的;以年跟一生比,年是短暫的;以此生跟無限的時間比,人生是短暫的。人常忽略了現(xiàn)在,而去想象未來;忽略了已有,而去追逐未有。故始終活在悔恨之中,常有遺珠之憾過好每個當下,才是最重要、最真實的。

      「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有朝必有暮,花開必花謝,此現(xiàn)象是必然的,故無須付予太多的感傷及無奈?辞逅,則不為所惑;了解它,則不為所苦。一切境界,皆是因緣生滅、聚散離合,此是真理、是道呀!

      「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萬物包含人,人是萬物之一,故花如此,人亦如此!自然有陰陽消長,人生有成敗興衰,此事本一同。

      事事猶如一面鏡,鏡中之人要知曉,鏡里鏡外皆不實,鏡破人消入性空。

      《心無兩般》

      一樹春風(fēng)有兩般,南枝向暖北枝寒;

      現(xiàn)前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佛印禪師

      人有兩種,一迷一悟,迷的是現(xiàn)象,悟的是真理。迷人常于相上打轉(zhuǎn),被境所牽;悟人了知真相,便于世間來去自如,不為所動,正如「一樹春風(fēng)有兩般!

      飛蛾之所以撲火,因不知其害;愚人之所以自殘,因不知其苦。有人覺醒,愿意向上提升;有人執(zhí)迷,甘愿向下沉淪,真是「南枝向暖北枝寒!

      迷悟皆在一念,圣凡同屬一心,哪來身外有佛,哪有心外求法之事呢?樹還是樹,人依舊是人。樹歷寒冬之鏈,才迎春風(fēng)拂面;人經(jīng)修行之路,方可明心見性。故言:「現(xiàn)成一段西來意,一片西飛一片東。」

      《到底是誰》

      人生猶如幻中幻,塵世相逢誰是誰,

      父母未生誰是我,一息不來我是誰。

      中峰禪師

      人生如戲,每人皆是自編、自導(dǎo)、自演。編出喜、怒、哀、樂,導(dǎo)出動、靜、語、默,演出愛、恨、情、仇,戲一出一出演,劇一幕一幕落。不是成,就是敗;不是興,就是衰;不是男,就是女;不是少,就是老。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故「人生猶如幻中幻」。

      生死輪回,隨個人業(yè)力,流轉(zhuǎn)于世。人進紅塵,步入社會,彼此相逢,卻不知誰是誰?說者叫人為“張三”,聞?wù)卟恢菏钦l;若問“李四”汝是誰說者自身亦不知,此謂「塵世相逢誰是誰」。

      因緣所成,父母生我,今有此身,感念雙親。人長之后,常思生前,誰是我?又從哪來?為何而來?此生不解,又待何生!所以起疑「父母未生誰是我」。

      花開必然花謝,有生必定有死。現(xiàn)在活活潑潑,生氣依舊,不知何時,一息不來。若大限已至,世間假名不存,合眼蒙眬,我是誰呢?將往何處去?又為何而走?想未來之路,起不解之疑,故感嘆「一息不來我是誰」。

      禪意須心悟,實修方為貴;人生如夢幻,切勿迷中迷;身相有來去,自性不生滅;若問我是誰,見性便知曉。

      《無喻可說》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寒山禪師

      真心若是可以言說,就非真正的心,只是假名為心,強名為說呀!讓我寒山假借萬物來比喻吧!

      吾心似秋月,碧潭清皎潔。

      我的心!猶如天上的秋月,那樣的圓滿、光明好比地上的碧潭,這般的皎潔、清澈。就像月光,灑落在碧潭上,彼此相互輝映。秋月比喻是心之體,碧潭則是心之用。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月只一心,卻可照映千江啊!

      無物堪比倫,教我如何說。

      無論怎樣的譬喻、比擬,這天上人間沒有一物可以來說明“我的心”是如何…如何…的呀!所以您們要寒山說,我也無法言語,更無法形容,只能「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垢髯匀ンw悟吧!

      結(jié)語:

      老子言:「道,可道,非常道!剐谋無相,故不可言說。「名,可名,非常名!剐谋緹o名,強名為之。此偈,便如同此意。

      寒山禪師借秋月、碧潭,來形容吾人的自性。正如圓滿代表自性具足一切,光明象征自性能生智慧,皎潔反應(yīng)自性能生萬法,清澈則是自性本來清凈。修行唯靠自身體悟,何必向外尋覓呢?

      《形問影從》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聯(lián)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泣露千般草,吟風(fēng)一樣松。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寒山禪師

      可笑寒山道,而無車馬蹤。

      寒山大士,人顛心不顛。世人笑他,他笑世人,眾人不解寒山,嘲笑他為一瘋僧;寒山反笑眾人,不知人生如夢幻一樣,何必千般計較,萬事去求。人人都去追逐名利,又有誰會騎車馬來尋寒山呢?

      聯(lián)溪難記曲,疊嶂不知重。

      寒山所居之處,是高峰險峻,常人難以到達。要走過彎曲的溪水,卻使人難以記憶;又要爬重重的高山,讓人難以數(shù)清。在修行的道路上,要不畏艱辛,去參訪明師。

      泣露千般草,吟風(fēng)一樣松。

      一路走來,只見到地上的草,山上的松。露珠如同哭泣的眼淚,灑遍千般的青草;微風(fēng)如同詩人吟詠,吹上滿山的蒼松。正如修行之人,受到善知識法雨滋潤,身心如沐春風(fēng),已入了大道。

      此時迷徑處,形問影何從。

      不知走了多久,此時卻迷在小徑中。四下無人,只能自問自答,用我的形體,來問影子,接著該往何處走?佛不能度眾,唯有眾生自度,不可只依賴外面的善知識,而要向內(nèi)在的大善知識參悟才是啊!

      結(jié)語:

      真人不露相,露相非真人。時時都有明師,處處皆有善士。若能恭敬求法,必遇菩薩指點、大士現(xiàn)身。所謂:「迷時師度,悟了自度。」一切還須自悟、自行,自成佛道呀!

      《虛名無益》

      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

      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

      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

      寒山禪師

      重巖我卜居,鳥道絕人跡。

      世人夢寐以求,人間富貴,想住瓊樓玉宇,雕梁畫棟金屋。我卻獨自選擇,居住重巖洞窟,山高鳥絕,人煙稀少之地。

      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

      庭院的地上,空無一物,只有天上的白云,懷抱著幽石。正如我寒山,心無一物可牽掛,如同幽人隱士,與大自然融為一體,已忘了自我。

      住茲凡幾年,屢見春冬易。

      所謂:山中無甲子,寒盡不知年。我住此重巖,不知幾載。只是常見春去冬又來,年復(fù)一年的變化忘了時間,亦忘了歲月。

      寄語鐘鼎家,虛名定無益。

      送給世間人的話:名利使人貪婪,富貴讓人沈淪,不要盲目去追逐這些虛名,此對自己定是無所益處。

      結(jié)語:

      重巖是我心,他人走不到,群鳥飛不至,只有我能臨。心中本無物,方可體道心,白云抱幽石,吾心攬?zhí)斓。一念悟萬年,萬年是一念,春去春又來,生滅亦如是。

      寄語世間人,富貴如黃花,功名似流水,一點留不住,一片帶不走,早早悟無常,一切盡虛名,此生不再迷,當下悟無生。

      《本來無事》

      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為貴,如何塵外人,

      卻入塵埃里?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

      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況復(fù)不遂者,

      虛用平生志,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

      拾得禪師

      心無罣礙,名為「清」;念無妄想,本自「閑」。有誰能出煩惱家,便是世間富貴人,故一語道破「出家要清閑,清閑即為貴。」

      若不知世事如幻,故有人我之爭,無事惹事,自找麻煩,如今怎會落得「如何塵外人,卻入塵埃里?」

      不明五蘊本空,六塵非有,故要“利”來滿足于我,“名”來炫耀于世,自迷不悟,為欲所牽,正是「一向迷本心,終朝役名利!

      由于欲心不斷,為得名利權(quán)勢,故虛情假意,鞠躬作揖,送往迎來,片刻不閑;縱得短暫虛榮,也已精疲力盡,如同「名利得到身,形容已憔悴。」

      日不可追,因追不到;空不可抓,因抓不著。一切夢幻,因緣假合,要及早覺醒,而知「況復(fù)不遂者,虛用平生志!

      人因妄想,而盲目追求;但因執(zhí)著,而戀戀不舍。所以感嘆「可憐無事人,未能笑得爾!谷糁牟豢傻,則妄想自除;若悟無常不可求,則執(zhí)著自破。

      《蠅鉆故紙》

      空門不肯出,投窗也太癡。

      千年鉆故紙,何日出頭時?

      古靈禪師

      常人追逐外在有形的名利,而忽略內(nèi)心真正的清凈;修行者屏棄一切物欲,而執(zhí)泥于空的精神狀態(tài)。一是著于有,二是落于空。

      雖不貪求一切,亦莫否認所有,故勿「空門不肯出」。今知要出,也不能如蠅不知紙窗,見光便盲目亂飛,故言「投窗也太癡」。

      因此當深入經(jīng)藏,才有方向,但卻不明經(jīng)義,反被經(jīng)轉(zhuǎn),而「千年鉆故紙」,執(zhí)迷于文字,只會于紙上談兵,口中說禪,而不悟本心,不見本性,「何日出頭時」?

      讀經(jīng)不行經(jīng),只不過知解之徒。禪非文字能現(xiàn),心非口頭可言,而是要在生活中參究,平常中領(lǐng)悟。故馬祖禪師開示:「平常心是道!無造作,無是非,無取舍,無斷常,無凡無圣。只今行住坐臥,應(yīng)機接物,盡是道!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