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梵網(wǎng)經(jīng)講錄 貳 列重輕戒相(分二) 四十八輕戒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第十六‧為利倒說戒

  若佛子。應好心先學大乘威儀經(jīng)律。廣開解義味。見后新學菩薩。有從百里千里來求大乘經(jīng)律。應如法為說一切苦行。若燒身燒臂燒指。若不燒身臂指供養(yǎng)諸佛。非出家菩薩。乃至餓虎狼獅子。一切餓鬼。悉應舍身肉手足而供養(yǎng)之。然后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使心開意解。而菩薩為利養(yǎng)故。應答不答。倒說經(jīng)律文字。無前無后。謗三寶說者。犯輕垢罪。

  「好心」:即是上求下化之心;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也!赶葘W」:是自利利他之本。勢必先對經(jīng)律真有所解,方能饒益后學來問者,啟迪迷津!竿䞍x」:是化導之軌范。凡舉止動靜,行住坐臥,四大威儀,八萬細行,務必皆如法次第,方堪為人師表!附(jīng)律」:是進修之門戶!笍V開解意味」:極廣大而盡精微,即非皮毛膚淺,似是而非,一知半解。

  「燒身臂指供養(yǎng)諸佛」﹕是與眾生同悲仰而上求佛道之極致。「舍身肉手足供養(yǎng)餓鬼虎狼獅子」:是與如來同慈力而下化眾生之極致也。行菩薩道,乃甘愿舍盡身肉四肢,頭目腦髓,以圓滿「上求下化」之愿心。故菩薩當先為來者說此如法苦行,以大其心志,堅其誓愿,然后一一次第為說正法之階段(即三賢十圣位,乃至等覺妙覺)循序漸進。且要隨問而說,說時中肯如法,不顛倒說,不邪謬說,方能使其心開意解。此是先學菩薩之職任。若「應答不答」:應答時不答,則不是一一說!傅拐f」:則不是次第,即前后顛倒說!钢r三寶」:說出來的話是毀謗三寶,則非正法。

  此是遮業(yè)。不先學,是一過。不正說,又一過。若為利,是染污犯。若無知機智,非染污犯。

  開遮者:(1)若知其機性而故不說。(2)或為斷其邪命,破其偏執(zhí),而訶苦行。

  怎么叫做斷邪命呢?因貪名利的心,而修燒身、燒臂、燒指,等等苦行,這都算邪命。在佛教里頭,你發(fā)心是為了生脫死,或是為上求下化,這可以;若是為名利發(fā)菩提心,這個菩提心就不正確了;蛘邽槊六度,這都是一種墮落因。六度是一種菩薩行。這菩薩行,你是發(fā)菩薩心去修六度,這可以;要是為名利而修六度,這就不好了!這就是一種墮落因了。譬如,六度之中第一度是布施,為名譽行布施,那這就是一種墮落因;蛘邽槊纸,假裝很精進地燒身臂指,為名利而這么樣做,這就糟了。

  又者,破愚執(zhí)而談理行。有些外道專修苦行以自豪,其實鉆牛角尖而走火入魔。對此類眾生,不宜贊嘆苦行,應當破其愚昧執(zhí)著。故凡說法者,必善觀察來者之因緣、根性,始為說法,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

  在中國浙江省的寧波府貿(mào)易縣,那地方有個阿育王寺。阿育王寺有一個舍利塔。這塔大概有五、六寸高,黑色的,里頭有一個小金鐘,金鐘下邊懸個舍利。凡是去拜舍利塔時,香燈師會拿出來讓你看,有的人能看得到,有的人看不到,有的人看成白色,有的人看成紅色,有的人看成黑色。所謂「一顆金鐘四小珠,青黃赤白現(xiàn)無窮。自心浮現(xiàn)自身相,非是如來色不同!惯@說的就是舍利的作用力。

  在舍利塔那地方,有的人燃指,有的人燃香,有的人燃燈,在那兒供養(yǎng)。供養(yǎng),為的是什么呢?為報佛恩,這可以;要是為名利去,這就不好了。中國東北,有位比丘尼想燃指,但常住不肯給燃。為什么呢?因為男眾容易,男眾燃完指就隨男眾入廣單,常住不用另外開銷。女眾就不行,女眾得請一個女工照應她,還得另給她單屋子,常住里頭就得多開銷。多開銷,所以常住不給她燃。不給她燃,這比丘尼說﹕「真是啊!女眾想要做這供養(yǎng)就不行!」她就拿刀把手指剁一段。剁一段,這就感動了一位女居士給她出錢,之后她又燃了指。這是為報佛恩,可以。

  有一位年輕小和尚,總也沒有人供養(yǎng)他。別人勸他:「你發(fā)點心,你燃個燈,將來人家知道你是修行的,你就有供養(yǎng)了!顾腿紓燈。燃個燈,很苦惱,他根本沒心燃嘛!燃燈,熱得很,很痛的。結果燃完了還是沒人供養(yǎng)。他就埋怨人,說:「你說燃燈就有人供養(yǎng),到現(xiàn)在還沒人供養(yǎng)我!」你看!他這為的就是名利,這就糟糕了!這不是正念,而是一種邪念。燒身臂指時,有一種上求下化的心,這是報佛恩的心,這樣才可以。如果為名利修一切善法,這都不是正念,都是墮落之因。

  修行人,切不能為名聞利養(yǎng)故而發(fā)菩提心,或以貪瞋故而志修六度萬行。所謂「因地不真,果招紆曲」,其因不堅固,將來必會墮落。所有戒律,不外教人遠離貪瞋癡。貪瞋癡是怎樣來的呢?都是熏習的,都是過去劫中與那樣環(huán)境接近,就接受那樣環(huán)境的熏習,熏成熟后,就不能改了。所以人生一世,各人性質(zhì)不同,有貪重的,有瞋重的,有癡重的,這都是一種熏習性。

  佛經(jīng)上有這一段引證:有一位國王,他有一頭香象,這象很有戰(zhàn)斗力。譬如,對方敵軍來了,這象見到人就用鼻子把人卷起來往地下摔,用腳踩人,它就是一種最厲害的武器。這象后來住的地方,旁邊有座廟,常聽沙門誦經(jīng)的聲音,慢慢地,把這象熏習得沒有戰(zhàn)斗力了。之后,它遇戰(zhàn)爭,它不戰(zhàn)了!它不殺人了,它既不踩人,也不拿鼻子摔人了。這國王就害怕了,說:「咱們養(yǎng)這象是預備防備敵人的,現(xiàn)在它這樣,這怎么辦呢?養(yǎng)它!這不就沒用了嗎?」有位智慧之臣說:「它因為住的地方離沙門近,常聽經(jīng),所以它現(xiàn)在沒有戰(zhàn)斗心了。若把它拴在屠戶跟前,天天看殺豬、殺羊、殺牛,慢慢就能把它性情改過來!挂肋@大臣的方法,就把象拴在屠戶旁邊,它常看到殺生。結果,這象的兇性又發(fā)起來,又能戰(zhàn)斗了。

  所以人的貪瞋癡就是因為環(huán)境的熏習,遇著什么境就起什么心,F(xiàn)在,我們想要除去以前所熏習的,那么就得用點方法。方法是什么呢?小乘教有五種停心觀,專為歇止狂心野性。今略釋之:

  (一)多貪不凈觀:

  通常作九種不凈觀。人身死后,于其尸首作(1)腫脹想、(2)青瘀想、(3)壞想、(4)血涂想、(5)膿爛想、(6)噉想、(7)散想、(8)骨想、(9)燒想。作如是觀照,知身體是穢物,不堪依戀,乃可減輕貪欲。

  (二)多瞋慈悲觀:

  人若多瞋,應對一切眾生起慈悲觀照。當想云:一切眾生,皆是過去生之父母兄弟,六親眷屬,焉能起瞋?慈悲觀又分三種:

  (1)生緣慈:對一切眾生作父母親屬想。此觀成就,能證生忍。

  (2)法緣慈:觀想諸法從緣生,諸法從緣滅。諸法生而無生,滅而無滅,終歸于寂靜。譬如,地水火風,寒暑冷熱等,皆是因緣法,終歸于無。成就此觀,能證法忍。

  (3)無緣慈:此是最究竟,最圓滿之觀想。即是毫無分別心,不分善惡美丑,不被稱譏毀譽所搖動;有如太虛,無所不容;有如日光,無所不照。若能成就此觀,則證得無生法忍。

  (三)愚癡因緣觀:

  佛教里所說的愚癡,非是一般人所說的呆傻、白癡等義,而是謂人不明因果。不明因果,心識暗昧,靈知不顯,故曰愚癡。逢愚癡者,當會修十二因緣觀。十二因緣: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若能修還滅門,推溯明白,究其本源,則是破除愚癡之良方。

  (四)散亂數(shù)息觀:

  心緒散漫,不易專一者,可以觀呼吸數(shù)息。吸入云入息,呼出云出息。息,是出入中間接連之鼻息。很多修行人都用數(shù)息觀,兼不凈觀;此二法門能斷妄想、貪心,又名二甘露門。唐道宣律師曾提倡:青年人數(shù)出息(助消化);老年人數(shù)入息(能提氣)。但一般人認為隨其發(fā)展亦可。

  (五)多障念佛觀:

  念者,此處是指思惟法門;是攝意憶念執(zhí)持,非口念佛號義。障有三種:(1)昏沈暗塞障,宜念應身佛。(2)惡念思惟障,宜念報身佛。(3)境界逼迫障,宜念法身佛。今略釋之。

  (1)昏沈暗塞障:昏沈即容易困乏而入睡。這是由于大腦缺乏分別作用所起之遮障。此時當念應身佛,思惟佛身三十二相,八十隨行好,一一辨別清楚。心識起此分別,則不會昏沉或入睡。

  (2)惡念思惟障:惡念與善念不可以同時俱。通常惡念一起,很難制止。若用善念而止惡念,宜念報身佛。憶念佛「百劫種相好」,而每種相好,是由多種功德而成就。以此種善念而止惡念。

  (3)境界逼迫障:是人或有逆境來臨,惡緣逼迫。遂懷憂悲苦惱,唏噓嗟嘆;蛴衅髁开M窄者,逢不順之緣,甚至萌自殺之念。此時當念法身佛。法身佛是無形無相,遍一切處,無所不包,無所不容。作此觀時,能宏大其心量,擴充其志愿,則能戰(zhàn)勝境界逼迫障。

  通常,善念與惡念不可同時俱。惡念一起,當以善念止之。一旦放肆縱容,任其發(fā)展,很快便瀕臨危險之懸崖。故吾人不能不慎,要時刻管制妄念,不使其生起而得方便。永明壽禪師曾說:「惡從情起,如鐵生垢,而自毀鐵形。善由心生,猶珠現(xiàn)光,還照珠體。」惡念乃由妄情所生,能害人害己,猶如鐵銹,終毀鐵形。善心乃由本性所生,能自利利他,猶如珠光,還照珠之本體。故修道人,要時刻擯除惡念,培養(yǎng)善念。若能如此積福積慧,離菩提道果則不遠矣。

精彩推薦
推薦內(nèi)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