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上)
《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上)
報告人:武漢歸元寺能利法師
一 佛教的人生哲學境界
1、哲學:愛智慧
以智慧的心生活:如何對待自己(身體、心靈)、他人、社會、環(huán)境、宇宙……
——建立人生觀、宇宙觀。
2、佛教的境界
A、佛之覺:覺悟宇宙人生的真理。
B、佛教的宇宙觀:
a、時間:過去、現(xiàn)在、未來——過去無始,未來無終
空間:三千大千世界——世界無窮,宇宙無窮
b、形態(tài):十法界
六凡: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人、阿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四圣:佛、菩薩、辟支佛、阿羅漢
c、多維之空間(境界不同故所見不同)、時空之統(tǒng)一、時空之虛幻(唯識宗之不相應行法,假名而立)、
d、佛性一如:三身(應身化身、報身、法身)、人人本具佛性、本來成佛
3、宇宙人生的真相:
A、煩惱:無明——貪、嗔、癡
二執(zhí):我執(zhí)、法執(zhí)
B、緣起性空:緣起即因果、
四緣:因緣(內因)、所緣緣(他力)、等無間緣(時間相續(xù)性)、增上緣(其它助緣、蝴蝶效應)
D、一實相印:實相、無相、無不相
4、佛教的修證
A、證悟真理:即物我一如、人法合一;
理論:勤修戒定慧,息滅貪嗔癡
方法:聞慧、思慧、修慧
B、通途之法修證:
由戒入定、由定發(fā)慧
a、戒:身語意三業(yè)的規(guī)范:止持、作持
——戒為無上菩提(最上智慧)本、戒為五乘共基
b、定:身語意三業(yè)專注于一境、制心一處無事不辦
——定為三乘共學(修)
c、慧:天地人合一,通達理事。
C、南傳之法門修證:
b、三十七道品: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
四念處:觀身不凈、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yè)、正命、正念、正精進、正定
c、五停心觀:多貪眾生不凈觀、多嗔眾生慈悲觀、多癡眾生因緣觀、多障眾生念佛觀、散亂眾生數(shù)息觀
d、破五蘊: 色、受、想、行、識
十二處:眼、耳、鼻、舌、身、意
色、聲、香、味、觸、法
D、大乘之法門修證
通過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方式解脫煩惱、苦難、生死
——利他即利己、度他即度己
a、禪宗:
禪者靜思維義,此法是將心專注在一法境上一心參究,以期證悟本自心性,這叫參禪。是教外別傳,教內真?zhèn)。又稱佛心宗、達磨宗、無門宗。指以菩提達磨為初祖,探究心性本源,以期見性成佛。
有一次,釋迦牟尼在靈山會上說法,他拿著一朵花,面對大家,一言不發(fā),這時聽眾們不知所以。只有迦葉會心地一笑。于是釋迦牟尼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本宗與其他諸宗之相異處,在于不立正依之經典,即使引用經典亦為一時之方便施設,最主要者莫過于依佛心,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以期‘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然為在不涉思惟計度之情形下,以明取本心之故。乃有清規(guī)之創(chuàng)設,尊宿、大眾于一定之規(guī)矩下,定時起臥、打坐;尊宿為大眾開示諸佛列祖之機緣以提撕之。又閱讀經典雖非要務,然仍以楞伽、維摩、金剛般若、首楞嚴等諸經為眾經之核心。古來尊宿亦遺有語錄,成為后世禪徒習禪悟道之重要參考資料。
如來禪、祖師禪:一般來說,如來禪是修行體悟的按照四禪八定的次第來修,是漸修的道路。祖師走的頓悟的道路,即六祖所謂:“指授即無,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
頓漸的爭論,宗密曾歸納禪師和經論的說法為六種:①漸修頓悟,②頓修漸悟,③漸修漸悟,④頓悟漸修,⑤頓悟頓修,⑥法無頓漸,頓漸在機。
- 上一篇:佛教誠信觀
- 下一篇:《佛教境界與世界文化融合》報告題綱(中)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福慧獲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人與眾生的關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學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學法就是為了導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