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近代科學之發(fā)展及其與哲學之關系

  評近代科學之發(fā)展及其與哲學之關系

  ──三十年六月在縉云山作──

  任鴻雋先生所譯英國丹波爾惠商科學史導言的近代科學之發(fā)展及其與哲學之關系,闡明二十世紀的自然科學與十九世紀不同點,及其重與哲學接近之趨向,是為很明晰公允的;其結論處有尤堪注意的兩段,茲摘錄于此:

  宇宙從機械的抽象的立場看,也許是完全機械的;但從心理的方面看,也許是完全精神的。一條星球的光線,物理學也許可以從遼遠的發(fā)源,尋到感光神經的影響;但當心靈感到他的光色和美的時候,視官的感覺和美的知識,的確存在,而這些既不是機械,也不是物理的。

  這一段很說明了物理的宇宙,但是一種抽象的機械的看法;可見唯物論是決不能成立的了。

  在這個歷史的時期,物理科學好像是至高無上了!但從近代科學的哲學所賦與的意思看來,這從生來的性質和根本的定義上,不過是一個抽象的觀念;而且無論它有多大發(fā)展的力量,它絕難代表生存的全體?茖W可以越出自己天然的范圍,是有益的批評時代思想,和神學家所迷信的教條,但是要能穩(wěn)定的了解生命,并是了解生命的全體,我們不但需要科學,并需要倫理、藝術和哲學,我們需要神圣秘密的了解,一個與至高無上自然力量交通的感覺,這種感覺,也即是組成宗教的最后基礎。

  這里、一方面予了物理科學一個相當的限度,一方面許以去有益的批評時代思想和神學家所迷信的教條,對于一般神教的嚴重威脅仍在。但所謂“一個與至高無上自然力交通的感覺”,無疑的惟佛陀的“無上遍正覺”乃足以當之。(見?硎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