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詰經(jīng)

《維摩詰經(jīng)》簡稱《維摩經(jīng)》,全名是《維摩詰所說經(jīng)》,亦名《不可思議解脫經(jīng)》。維摩羅詰是梵語Vimalakirti之音譯,維摩羅意即“凈名”、“無垢”,詰即為“稱”,故《維摩詰經(jīng)》又名《凈名經(jīng)》或《說無垢稱經(jīng)》。摩羅詰又譯為維摩羅詰、毗摩羅詰,略稱維摩或維摩詰。意譯為凈名...[詳情]

《維摩詰經(jīng)》講解 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2)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于身;

  文殊又問怎么樣安慰有病的菩薩呢?答言:先要說身無常,但不說厭離此身。小乘說身無常,目的是要人厭離,《阿含經(jīng)》多處說,觀無常、無我則喜貪盡,喜貪盡故厭離,厭離故解脫。小乘道解脫的要點就是厭離,厭離還可能導致自殺。大乘不厭離這個不完美、無常的肉體,因為厭離本身就是一種妄見,也是一種煩惱,其本性也是空。

  說身有苦,不說樂于涅槃。

  小乘四諦只是說身是苦本,涅槃常樂,而大乘則說身雖然是苦,但不說“樂于涅槃”,“樂于涅槃”在這里是貪著、住著于涅槃而獨享的意思。

  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

  小乘講色身無我,不是自己所主宰的。菩薩既說此身無我,又要拿這個無我之身作為工具去教導眾生,

  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小乘說此身空寂,追求畢竟寂滅,入無余涅槃。大乘雖然也說此身空寂,但是不說畢竟寂滅而入于無余依涅槃,因為住在無余依涅槃里,只是獨享法樂而沒有利益度化眾生的功用,不能發(fā)揮心性的積極妙用,被大乘貶稱為“焦芽敗種”。菩薩不以永入無余涅槃去誘導眾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于過去。

  小乘也說懺悔,先罪就是以前所犯的罪,包括過去世、無量世所造的惡業(yè)。小乘懺悔主要是懺悔今生現(xiàn)在所造的惡業(yè)、所犯的戒,出家人懺悔主要是犯戒后向僧眾悔過,以求繼續(xù)留在僧團里。大乘雖然更重視懺悔業(yè)障,但“不說入于過去”,因為過去是空,現(xiàn)在是空,未來也是空。正觀三世空、業(yè)障空,是大乘懺悔的訣要,叫做實相懺悔!峨s阿含經(jīng)》里講,有一群比丘發(fā)了宿命通,在那里各自說自己的前世是什么,被佛聽見以后狠狠批評了一頓,說這是不如法,因為知道前世,那也只是世俗諦,執(zhí)著我的前世如何,是一種違背諸法無我的我見,乃煩惱之根。比丘應該講勝義諦而求解脫,不應該在世俗諦里津津樂道,墮于我見。許多人很想知道自己前世,其出發(fā)點便是一種我見。

  以己之疾,愍于彼疾。

  菩薩為什么生病呢?因為和眾生同病相憐,自己有病,才能夠體會到眾生的病苦而生起憐憫、悲心。

  當識宿世無數(shù)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患病時,應從現(xiàn)世的病苦推想到無量無數(shù)劫的病苦,輪回生死中誰都飽受這種苦,這樣來增長慈悲心,發(fā)愿饒益無量眾生,度無量眾生遠離病苦。

  憶所修福,念于凈命。

  又應回憶往昔今生所修的福報,常念應該凈命,以清凈的正道謀生,不邪命而活。凈命與邪命相對,就是清凈無染的謀生方式。

  勿生憂惱,常起精進。當作醫(yī)王,療治眾病。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有病了不要焦慮煩惱,要以病苦為助緣,鞭策自己精進修行;發(fā)愿做大醫(yī)王,為眾生治療眾病。應當這樣安慰教誡有疾菩薩。這里說的有疾菩薩,指初發(fā)心菩薩、小菩薩,這種菩薩如果生病,應該聯(lián)想到無量劫來眾生都飽嘗這種病苦,以此增長菩提心,以病苦為榮幸而生歡喜心,發(fā)愿度盡一切病苦眾生。這即是以病苦為道。竹巴噶舉派藏巴嘉熱大師的大手印“六平等法”之一,便是“持病為道”。

原標題:《維摩詰所說經(jīng)》講解—文殊師利問疾品第五(2)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陳兵教授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