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起信論原文

  大乘起信論原文

  馬鳴菩薩造

  梁真諦三藏

  歸命盡十方,最勝業(yè)遍知,色無礙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體相,法性真如海,無量功德藏,如實修行等。

  為欲令眾生,除疑舍邪執(zhí),起大乘正信,佛種不斷故。

  論曰:有法能起摩訶衍信根,是故應說。說有五分:云何為五?

  一者、因緣分,二者、立義分,三者、解釋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勸修利益分。初說因緣分。

  問曰:有何因緣而造此論?答曰:是因緣有八種。云何為八?

  一者、因緣總相,所謂為令眾生離一切苦,得究竟樂,非求世間名利恭敬故。

  二者、為欲解釋如來根本之義,令諸眾生正解不謬故。

  三者、為令善根成熟眾生,于摩訶衍法,堪任不退信故。

  四者、為令善根微少眾生,修習信心故。

  五者、為示方便,消惡業(yè)障,善護其心,遠離癡慢,出邪網(wǎng)故。

  六者、為示修習止觀,對治凡夫二乘心過故。

  七者、為示專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

  八者、為示利益,勸修行故。

  有如是等因緣,所以造論。

  問曰:修多羅中,具有此法,何須重說?

  答曰:修多羅中,雖有此法,以眾生根行不等,受解緣別。

  所謂:如來在世,眾生利根,能說之人,色心業(yè)勝,圓音一演,異類等解,則不須論。若如來滅后,或有眾生,能以自力,廣聞而取解者;蛴斜娚,亦以自力,少聞而多解者;蛴斜娚,無自智力,因于廣論而得解者。亦有眾生,復以廣論文多為煩,心樂總持少文,而攝多義,能取解者。如是此論  為欲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故,應說此論。

  已說因緣分,次說立義分。

  摩訶衍者,總說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法,二者、義。

  所言法者,謂眾生心;是心則攝一切世間法出世間法;依于此心,顯示摩訶衍義。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訶衍體故;是心生滅因緣相,能示摩訶衍自體相用故。

  所言義者,則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體大,謂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減故;

  二者、相大,謂如來藏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間出世間善因果故。一切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薩皆乘此法到如來地故。

  已說立義分,次說解釋分。解釋分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顯示正義;

  二者、對治邪執(zhí);

  三者、分別發(fā)趣道相。

  顯示正義者,依一心法有二種門:云何為二?

  一者、心真如門,二者、心生滅門;

  是二種門,皆各總攝一切法。此義云何?以是二門不相離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總相法門體,所謂:心性不生不滅。一切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別,若離心念,則無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畢竟平等,無有變異,不可破壞。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說,假名無實,但隨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無有相。謂言說之極,因言遣言,此真如體,無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無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當知一切法不可說、不可念故,名為真如。

  問曰:若如是義者,諸眾生等,云何隨順,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雖說無有能說可說,雖念亦無能念可念,是名隨順。若離于念,名為得入。

  復次,此真如者,依言說分別,有二種義。云何為二?

  一者、如實空,以能究竟顯實故;

  二者、如實不空,以有自體具足無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從本已來,一切染法不相應故。謂離一切法差別之相,以無虛妄心念故。當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非一相,非異相,非非一相,非非異相,非一異俱相。乃至總說,依一切眾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別,皆不相應,故說為空。若離妄心,實無可空故。所言不空者,已顯法體空無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變,凈法滿足,則名不空。亦無有相可取,以離念境界,唯證相應故。

  心生滅者,依如來藏,故有生滅心。所謂不生不滅,與生滅和合,非一非異,名為阿梨耶識。此識有二種義,能攝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為二?一者、覺義,二者、不覺義。

  所言覺義者,謂心體離念。離念相者,等虛空界,無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來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說名本覺。何以故?本覺義者,對始覺義說。以始覺者,即同本覺。始覺義者,依本覺故,而有不覺,依不覺故,說有始覺。又以覺心源故,名究竟覺;不覺心源故,非究竟覺。此義云何?

  如凡夫人,覺知前念起惡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雖復名覺,即是不覺故。如二乘觀智,初發(fā)意菩薩等,覺于念異,念無異相。以舍粗分別執(zhí)著相故,名相似覺。如法身菩薩等,覺于念住,念無住相。以離分別粗念相故,名隨分覺。如菩薩地盡,滿足方便,一念相應,覺心初起,心無初相。以遠離微細念故,得見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覺。

  是故修多羅說:若有眾生能觀無念者,則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無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謂無念。是故一切眾生,不名為覺。以從本來念念相續(xù),未曾離念,故說無始無明。若得無念者,則知心相生、住、異、滅;以無念等故,而實無有始覺之異。以四相俱時而有,皆無自立,本來平等,同一覺故。

  復次,本覺隨染分別,生二種相,與彼本覺不相舍離。云何為二?一者、智凈相,二者、不思議業(yè)相。

  智凈相者,謂依法力熏習,如實修行,滿足方便故。破和合識相,滅相續(xù)心相,顯現(xiàn)法身,智淳凈故。此義云何?以一切心識之相,皆是無明。無明之相,不離覺性,非可壞,非不可壞;如大海水,因風波動,水相風相,不相舍離,而水非動性;若風止滅,動相則滅,濕性不壞故。如是眾生自性清凈心,因無明風動,心與無明,俱無形相,不相舍離,而心非動性;若無明滅,相續(xù)則滅,智性不壞故。

  不思議業(yè)相者,以依智凈,能作一切勝妙境界:所謂無量功德之相,常無斷絕。隨眾生根,自然相應,種種而現(xiàn),得利益故。

  復次,覺體相者,有四種大義,與虛空等,猶如凈鏡。云何為四?

  一者、如實空鏡,遠離一切心境界相,無法可現(xiàn),非覺照義故。

  二者、因熏習鏡:謂如實不空。一切世間境界,悉于中現(xiàn),不出不入,不失不壞,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實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體不動,具足無漏,熏眾生故。

  三者、法出離鏡,謂不空法,出煩惱礙、智礙。離和合相,淳凈明故。

  四者、緣熏習鏡,謂依法出離故,遍照眾生之心,令修善根,隨念示現(xiàn)故。

  所言不覺義者,謂不如實知真如法一故,不覺心起而有其念;念無自相,不離本覺。猶如迷人,依方故迷;若離于方,則無有迷。眾生亦爾,依覺故迷;若離覺性,則無不覺。以有不覺妄想心故,能知名義,為說真覺;若離不覺之心,則無真覺自相可說。

  復次,依不覺故生三種相,與彼不覺相應不離。云何為三?

  一者、無明業(yè)相,以依不覺故心動,說名為業(yè);覺則不動,動則有苦,果不離因故。

  二者、能見相,以依動故能見,不動則無見。

  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見故境界妄現(xiàn),離見則無境界。

  以有境界緣故,復生六種相。云何為六?

  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別,愛與不愛故。

  二者、相續(xù)相,依于智故,生其苦樂,覺心起念,相應不斷故。

  三者、執(zhí)取相,依于相續(xù),緣念境界,住持苦樂,心起著故。

  四者、計名字相,依于妄執(zhí),分別假名言相故。

  五者、起業(yè)相,依于名字,尋名取著,造種種業(yè)故。

  六者、業(yè)系苦相,以依業(yè)受果,不自在故。當知無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覺相故。

  復次,覺與不覺有二種相。云何為二?

  一者、同相,二者、異相。言同相者,譬如種種瓦器,皆同微塵性相。如是無漏無明種種業(yè)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羅中,依于此真如義故,說一切眾生,本來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畢竟無得。亦無色相可見,而有見色相者,唯是隨染業(yè)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無可見故。言異相者,如種種瓦器,各各不同。如是無漏無明,隨染幻差別,性染幻差別故。

  復次,生滅因緣者,所謂眾生依心、意、意識轉(zhuǎn)故。此義云何?以依阿梨耶識,說有無明,不覺而起,能見,能現(xiàn),能取境界,起念相續(xù),故說為意。此意復有五種名:云何為五?

  一者、名為業(yè)識,謂無明力,不覺心動故。

  二者、名為轉(zhuǎn)識,依于動心能見相故。

  三者、名為現(xiàn)識,所謂能現(xiàn)一切境界,猶如明鏡現(xiàn)于色像;現(xiàn)識亦爾,隨其五塵對至即現(xiàn),無有前后,以一切時,任運而起,常在前故。

  四者、名為智識,謂分別染凈法故。

  五者、名為相續(xù)識,以念相應不斷故;住持過去無量世等善惡之業(yè),令不失故;復能成熟現(xiàn)在未來苦樂等報,無差違故。能令現(xiàn)在已經(jīng)之事,忽然而念;未來之事,不覺妄慮。

  是故三界虛偽,唯心所作,離心則無六塵境界。此義云何?以一切法皆從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別,即分別自心,心不見心,無相可得。當知世間一切境界,皆依眾生無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鏡中像,無體可得。唯心虛妄:以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故。

  復次,言意識者,即此相續(xù)識。依諸凡夫取著轉(zhuǎn)深,計我、我所,種種妄執(zhí),隨事攀緣,分別六塵;名為意識,亦名分離識,又復說名分別事識。此識依見愛煩惱增長義故。

  依無明熏習所起識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覺。謂依菩薩,從初正信發(fā)心觀察;若證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薩究竟地,不能盡知,唯佛窮了。何以故?是心從本已來,自性清凈而有無明,為無明所染,有其染心;雖有染心,而常恒不變;是故此義唯佛能知。所謂心性常無念故,名為不變。以不達一法界故,心不相應,忽然念起,名為無明。染心者有六種。云何為六?

  一者、執(zhí)相應染,依二乘解脫,及信相應地遠離故。

  二者、不斷相應染,依信相應地修學方便,漸漸能舍,得凈心地究竟離故。

  三者、分別智相應染,依具戒地漸離,乃至無相方便地究竟離故。

  四者、現(xiàn)色不相應染,依色自在地能離故。

  五者、能見心不相應染,依心自在地能離故。

  六者、根本業(yè)不相應染,依菩薩盡地,得入如來地能離故。

  不了一法界義者,從信相應地觀察學斷,入凈心地隨分得離,乃至如來地能究竟離故。言相應義者,謂心念法異,依染凈差別,而知相緣相同故。不相應義者,謂即心不覺,常無別異,不同知相緣相故。又染心義者,名為煩惱礙,能障真如根本智故。無明義者,名為智礙,能障世間自然業(yè)智故。此義云何?以依染心,能見、能現(xiàn),妄取境界,違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靜,無有起相;無明不覺,妄與法違,故不能得隨順世間一切境界種種知故。

  復次,分別生滅相者,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粗,與心相應故。二者、細,與心不相應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細及細中之粗,菩薩境界。細中之細,是佛境界。此二種生滅,依于無明熏習而有,所謂依因依緣:依因者,不覺義故;依緣者,妄作境界義故。若因滅,則緣滅。因滅故,不相應心滅;緣滅故,相應心滅。

  問曰:若心滅者,云何相續(xù)?若相續(xù)者,云何說究竟滅?

  答曰:所言滅者,唯心相滅,非心體滅。如風依水而有動相,若水滅者,則風相斷絕,無所依止;以水不滅,風相相續(xù);唯風滅故,動相隨滅,非是水滅。無明亦爾,依心體而動,若心體滅者,則眾生斷絕,無所依止;以體不滅,心得相續(xù);唯癡滅故,心相隨滅,非心智滅。

  復次,有四種法熏習義故,染法凈法起不斷絕。云何為四?

  一者、凈法,名為真如。

  二者、一切染因,名為無明。

  三者、妄心,名為業(yè)識。

  四者、妄境界,所謂六塵。

  熏習義者:如世間衣服,實無于香,若人以香而熏習故,則有香氣。此亦如是:直如凈法,實無于染,但以無明而熏習故,則有染相。無明染法,實無凈業(yè),但以真如而熏習故,則有凈用。

  云何熏習起染法不斷?所謂以依真如法故,有于無明。以有無明染法因故,即熏習真如;以熏習故,則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習無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覺念起,現(xiàn)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緣故,即熏習妄心;令其念著,造種種業(yè),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習義則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念熏習,二者、增長取熏習。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業(yè)識根本熏習,能受阿羅漢、辟支佛、一切菩薩生滅苦故。

  二者、增長分別事識熏習,能受凡夫業(yè)系苦故。

  無明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根本熏習,以能成就業(yè)識義故。

  二者、所起見愛熏習,以能成就分別事識義故。

  云何熏習起凈法不斷?所謂以有真如法故,能熏習無明;以熏習因緣力故,則令妄心厭生死苦,樂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厭求因緣故,即熏習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動,無前境界,修遠離法;以如實知無前境界故,種種方便,起隨順行,不取不念,乃至久遠熏習力故,無明則滅;以無明滅故,心無有起;以無起故,境界隨滅;以因緣俱滅故,心相皆盡,名得涅槃,成自然業(yè)。

  妄心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分別事識熏習,依諸凡夫,二乘人等,厭生死苦,隨力所能,以漸趣向無上道故。

  二者、意熏習,謂諸菩薩發(fā)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習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自體相熏習,二者、用熏習。

  自體相熏習者,從無始世來,具無漏法,備有不思議業(yè),作境界之性。依此二義,恒常熏習,以有力故,能令眾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發(fā)心修行。

  問曰:若如是義者,一切眾生悉有真如,等皆熏習,云何有信、無信,無量前后差別?皆應一時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無量無邊無明,從本已來,自性差別,厚薄不同故。過恒沙等上煩惱,依無明起差別;我見愛染煩惱,依無明起差別;如是一切煩惱,依于無明所起,前后無量差別,唯如來能知故。又諸佛法,有因有緣,因緣具足,乃得成辦。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無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燒木,無有是處。眾生亦爾,雖有正因熏習之力,若不遇諸佛菩薩善知識等以之為緣,能自斷煩惱入涅槃者,則無是處。若雖有外緣之力,而內(nèi)凈法未有熏習力者,亦不能究竟厭生死苦,樂求涅槃。若因緣具足者,所謂自有熏習之力,又為諸佛菩薩等慈悲愿護故。能起厭苦之心,信有涅槃,修習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則值諸佛菩薩示教利喜,乃能進趣向涅槃道。

  用熏習者,即是眾生外緣之力。如是外緣有無量義。略說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差別緣,二者、平等緣。

  差別緣者,此人依于諸佛菩薩等,從初發(fā)意始求道時,乃至得佛,于中若見若念,或為眷屬父母諸親,或為給使,或為知友,或為怨家,或起四攝,乃至一切所作無量行緣;以起大悲熏習之力,能令眾生增長善根,若見若聞,得利益故。此緣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近緣,速得度故。二者、遠緣,久遠得度故。是近遠二緣,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增長行緣,二者、受道緣。

  平等緣者,一切諸佛菩薩,皆愿度脫一切眾生,自然熏習,恒常不舍。以同體智力故,隨應見聞而現(xiàn)作業(yè)。所謂眾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見諸佛故。

  此體用熏習,分別復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未相應,謂凡夫、二乘、初發(fā)意菩薩等,以意、意識熏習,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無分別心,與體相應故;未得自在業(yè)修行,與用相應故。

  二者、已相應,謂法身菩薩,得無分別心,與諸佛智用相應。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習真如,滅無明故。

  復次,染法從無始已來,熏習不斷,乃至得佛,后則有斷。凈法熏習,則無有斷,盡于未來。此義云何?以真如法常熏習故,妄心則滅,法身顯現(xiàn),起用熏習,故無有斷。

  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諸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后際滅,畢竟常恒;從本已來,性自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乃至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

  問曰:上說真如其體平等,離一切相,云何復說體有如是種種功德?

  答曰:雖實有此諸功德義,而無差別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義云何?以無分別,離分別相,是故無二。

  復以何義得說差別?以依業(yè)識生滅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來唯心,實無于念。而有妄心,不覺起念,見諸境界,故說無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義故。若心起見,則有不見之相,心性離見,即是遍照法界義故。若心有動,非真識知,無有自性,非常、非樂、非我、非凈,熱惱衰變,則不自在,乃至具有過恒沙等妄染之義。對此義故,心性無動,則有過恒沙等諸凈功德相義示現(xiàn)。若心有起,更見前法可念者,則有所少。如是凈法無量功德,即是一心,更無所念,是故滿足,名為法身如來之藏。

  復次,真如用者,所謂諸佛如來,本在因地,發(fā)大慈悲,修諸波羅密,攝化眾生,立大誓愿,盡欲度脫等眾生界,亦不限劫數(shù),盡于未來。以取一切眾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眾生相。此以何義?謂如實知一切眾生及與己身,真如平等無別異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滅無明,見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種種之用,即與真如等,遍一切處。又亦無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謂諸佛如來,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義諦,無有世諦境界,離于施作;但隨眾生見聞得益,故說為用。此用有二種:云何為二?

  一者、依分別事識,凡夫、二乘心所見者,名為應身。以不知轉(zhuǎn)識現(xiàn)故;見從外來,取色分齊,不能盡知故。

  二者、依于業(yè)識,謂諸菩薩從初發(fā)意,乃至菩薩究竟地心所見者,名為報身。身有無量色,色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所住依果:亦有無量種種莊嚴,隨所示現(xiàn),即無有邊,不可窮盡,離分齊相。隨其所應,常能住持,不毀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諸波羅密等無漏行熏,及不思議熏之所成就,具足無量樂相,故說為報身。

  又為凡夫所見者,是其粗色;隨于六道各見不同。種種異類,非受樂相,故說為應身。

  復次,初發(fā)意菩薩等所見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見,知彼色相莊嚴等事,無來無去,離于分齊。唯依心現(xiàn),不離直如。然此菩薩猶自分別,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凈心,所見微妙,其用轉(zhuǎn)勝,乃至菩薩地盡,見之究竟。

  若離業(yè)識,則無見相。以諸佛法身,無有彼此色相迭相見故。

  問曰:若諸佛法身離于色相者,云何能現(xiàn)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體故,能現(xiàn)于色。所謂從本已來,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所現(xiàn)之色,無有分齊。隨心能示十方世界,無量菩薩,無量報身,無量莊嚴,各各差別,皆無分齊,而不相妨。此非心識分別能知,以真如自在用義故。

  復次,顯示從生滅門,即入真如門。所謂推求五陰,色之與心,六塵境界,畢竟無念。以心無形相,十方求之終不可得。如人迷故,謂東為西,方實不轉(zhuǎn)。眾生亦爾,無明迷故。謂心為念,心實不動。若能觀察知心無念,即得隨順入真如門故。

  對治邪執(zhí)者,一切邪執(zhí),皆依我見,若離于我,則無邪執(zhí)。是我見有二種,云何為二?一者、人我見,二者、法我見。

  人我見者,依諸凡夫說有五種,云何為五?

  一者、聞修多羅說:‘如來法身,畢竟寂寞,猶如虛空。’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虛空是如來性。云何對治?明虛空相是其妄法,體無不實,以對色故有,是可見相,令心生滅。以一切色法,本來是心,實無外色。若無外色者,則無虛空之相。所謂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離于妄動,則一切境界滅,唯一真心,無所不遍。此謂如來廣大性智究竟之義,非如虛空相故。

  二者,聞修多羅說:‘世間諸法畢竟體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畢竟空。從本已來自空,離一切相。’以不知為破著故,即謂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對治?明真如法身自體不空,具足無量性功德故。

  三者,聞修多羅說:‘如來之藏無有增減,體備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謂如來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別。云何對治?以唯依真如義說故;因生滅染義示現(xiàn)說差別故。

  四者,聞修多羅說:‘一切世間生死染法,皆依如來藏而有,一切諸法不離真如。’以不解故,謂如來藏自體,具有一切世間生死等法。云何對治?以如來藏從本已來,唯有過恒沙等諸凈功德,不離、不斷,不異真如義故。以過恒沙等煩惱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無,從無始世來未曾與如來藏相應故。若如來藏體有妄法,而使證會永息妄者,則無是處故。

  五者,聞修多羅說:‘依如來藏故有生死,依如來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謂眾生有始。以見始故,復謂如來所得涅槃有其終盡,還作眾生。云何對治?以如來藏無前際故,無明之相亦無有始。若說三界外更有眾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經(jīng)說。又如來藏無有后際,諸佛所得涅槃與之相應,則無后際故。

  法我見者,依二乘鈍根故,如來但為說人無我。以說不究竟,見有五陰生滅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對治?以五陰法自性不生,則無有滅,本來涅槃故。

  復次,究竟離妄執(zhí)者,當知染法凈法皆悉相待,無有自相可說。是故一切法從本已來,非色非心,非智非識,非有非無,畢竟不可說相。而有言說者,當知如來善巧方便,假以言說引導眾生。其旨趣者,皆為離念,歸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滅,不入實智故。

  分別發(fā)趣道相者,謂一切諸佛所證之道,一切菩薩發(fā)心修行趨向義故。略說發(fā)心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信成就發(fā)心,二者、解行發(fā)心,三者,證發(fā)心。

  信成就發(fā)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發(fā)心?所謂依不定聚眾生,有熏習善根力故;信業(yè)果報,能起十善,厭生死苦,欲求無上菩提,得值諸佛,親承供養(yǎng),修行信心。經(jīng)一萬劫,信心成就故,諸佛菩薩教令發(fā)心;或以大悲故,能自發(fā)心;或因正法欲滅,以護法因緣,能自發(fā)心;如是信心成就得發(fā)心者,入正定聚,畢竟不退;名住如來種中,正因相應。若有眾生善根微少,久遠已來煩惱深厚,雖值于佛,亦得供養(yǎng),然起人天種子,或起二乘種子。設有求大乘者,根則不定,若進若退;蛴泄B(yǎng)諸佛未經(jīng)一萬劫,于中遇緣亦有發(fā)心,所謂:見佛色相而發(fā)其心;或因供養(yǎng)眾僧而發(fā)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發(fā)心;或?qū)W他發(fā)心;如是等發(fā)心,悉皆不定,遇惡因緣,或便退失墮二乘地。

  復次,信成就發(fā)心者,發(fā)何等心?略說有三種。云何為三?

  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

  二者、深心,樂集一切諸善行故;

  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眾生苦故。

  問曰:上說法界一相,佛體無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復假求學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寶,體性明凈,而有礦穢之垢;若人雖念寶性,不以方便種種磨治,終無得凈。如是眾生真如之法體性空凈,而有無量煩惱染垢;若人雖念真如,不以方便種種熏修,亦無得凈。以垢無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為對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歸順真如法故。

  略說方便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謂觀一切法自性無生,離于妄見,不住生死;觀一切法因緣和合,業(yè)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諸福德,攝化眾生,不住涅槃。以隨順法性無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謂慚愧悔過,能止一切惡法不令增長。以隨順法性離諸過故。

  三者,發(fā)起善根增長方便。謂勤供養(yǎng)、禮拜三寶、贊嘆、隨喜、勸請諸佛。以愛敬三寶淳厚心故,信得增長,乃能志求無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護故,能消業(yè)障,善根不退。以隨順法性離癡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謂:發(fā)愿盡于未來,化度一切眾生使無有余,皆令究竟無余涅槃。以隨順法性無斷絕故。法性廣大,遍一切眾生,平等無二,不念彼此,究竟寂滅故。

  菩薩發(fā)是心故,則得少分見于法身。以見法身故,隨其愿力能現(xiàn)八種利益眾生。所謂:從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轉(zhuǎn)法輪,入于涅槃。然是菩薩未名法身,以其過去無量世來有漏之業(yè)未能決斷,隨其所生與微苦相應,亦非業(yè)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如修多羅中,或說有退墮惡趣者,非其實退,但為初學菩薩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薩一發(fā)心后,遠離怯弱,畢竟不畏墮二乘地。若聞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勤苦難行證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從本已來自涅槃故。

  解行發(fā)心者,當知轉(zhuǎn)勝。以是菩薩從初正信已來,于第一阿僧祇劫將欲滿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現(xiàn)前,所修離相。以知法性體無慳貪故,隨順修行檀波羅密。以知法性無染,離五欲過故,隨順修行尸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苦,離嗔惱故,隨順修行羼提波羅密。以知法性無身心相,離懈怠故,隨順修行毗黎耶波羅密。以知法性常定,體無亂故,隨順修行禪波羅密。以知法性體明,離無明故,隨順修行般若波羅密。

  證發(fā)心者,從凈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證何境界?所謂真如。以依轉(zhuǎn)識,說為境界,而此證者,無有境界。唯真如智,名為法身。是菩薩于一念頃,能至十方無余世界,供養(yǎng)諸佛,請轉(zhuǎn)法輪,唯為開導,利益眾生,不依文字;蚴境,速成正覺,以為怯弱眾生故;蛘f我于無量阿僧祇劫,當成佛道,以為懈慢眾生故。能示如是無數(shù)方便,不可思議。而實菩薩種性根等,發(fā)心則等,所證亦等,無有超過之法;以一切菩薩皆經(jīng)三阿僧祇劫故。但隨眾生世界不同,所見所聞,根欲性異,故示所行,亦有差別。

  又是菩薩發(fā)心相者,有三種心微細之相。云何為三?

  一者、真心,無分別故。

  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眾生故。

  三者、業(yè)識心,微細起滅故。又是菩薩功德成滿,于色究竟處,示一切世間最高大身。謂以一念相應慧,無明頓盡,名一切種智,自然而有不思議業(yè),能現(xiàn)十方利益眾生。

  問曰:虛空無邊故,世界無邊;世界無邊故,眾生無邊;眾生無邊故,心行差別亦復無邊。如是境界,不可分齊,難知難解。若無明斷,無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種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來一心,離于想念。以眾生妄見境界,故心有分齊,以妄起想念,不稱法性,故不能決了。諸佛如來,離于見想,無所不遍,心真實故,即是諸法之性,自體顯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無量方便,隨諸眾生,所應得解,皆能開示種種法義,是故得名一切種智。

  又問曰:若諸佛有自然業(yè),能現(xiàn)一切處,利益眾生者,一切眾生,若見其身,若睹神變,若聞其說,無不得利,云何世間多不能見?

  答曰:諸佛如來,法身平等,遍一切處,無有作意故,而說自然,但依眾生心現(xiàn)。眾生心者,猶如于鏡,鏡若有垢,色像不現(xiàn)。如是眾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現(xiàn)故。

  已說解釋分,次說修行信心分。是中依未入正定眾生,故說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說信心有四種,云何為四?

  一者、信根本,所謂樂念真如法故。

  二者、信佛有無量功德,常念親近供養(yǎng)恭敬,發(fā)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

  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諸波羅蜜故。

  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樂親近諸菩薩眾,求學如實行故。

  修行有五門,能成此信。云何為五?

  一者、施門,二者、戒門,三者、忍門,四者、進門,五者、止觀門。

  云何修行施門?若見一切來求索者,所有財物,隨力施與。以自舍慳貪,令彼歡喜。若見厄難,恐怖危逼,隨己堪任,施與無畏。若有眾生來求法者,隨己能解,方便為說;不應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門?所謂不殺、不盜、不淫、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遠離貪嫉、欺詐、諂曲、嗔恚、邪見。若出家者,為折伏煩惱故,亦應遠離憒鬧,常處寂靜,修習少欲知足頭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慚愧改悔,不得輕于如來所制禁戒。當護譏嫌,不令眾生妄起過罪故。

  云何修行忍門?所謂應忍他人之惱,心不懷報。亦當忍于利、衰、毀、譽、稱、譏、苦、樂、等法故。

  云何修行進門?所謂于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堅強,遠離怯弱。當念過去久遠已來,虛受一切身心大苦,無有利益。是故應勤修諸功德,自利利他,速離眾苦。復次,若人雖修行信心,以從先世來,多有重罪惡業(yè)障故,為邪魔諸鬼之所惱亂;或為世間事務種種牽纏;或為病苦所惱;有如是等眾多障礙。是故應當勇猛精勤,晝夜六時,禮拜諸佛,誠心懺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廢,得免諸障,善根增長故。

  云何修行止觀門?所言止者,謂止一切境界相,隨順奢摩他觀義故。所言觀者,謂分別因緣生滅相,隨順毗缽舍那觀義故。云何隨順?以此二義漸漸修習,不相舍離,雙現(xiàn)前故。

  若修止者,住于靜處,端坐正意。不依氣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見聞覺知。一切諸想,隨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來無相,念念不生,念念不滅。亦不得隨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住于正念。是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若從坐起,去來進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時,常念方便,隨順觀察。久習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漸漸猛利,隨順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煩惱,信心增長,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誹謗、重罪業(yè)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復次,依是三昧故,則知法界一相。謂一切諸佛法身與眾生身,平等無二,即名一行三昧。當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漸漸能生無量三昧。

  或有眾生無善根力,則為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亂。若于坐中現(xiàn)形恐怖,或現(xiàn)端正男女等相,當念唯心,境界則滅,終不為惱;颥F(xiàn)天像,菩薩像,亦作如來像,相好具足;蛘f陀羅尼;或說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或說平等,空、無相、無愿;無怨、無親,無因、無果,畢竟空寂,是真涅槃;蛄钊酥宿命過去之事,亦知未來之事,得他心智,辯才無礙,能令眾生貪著世間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數(shù)嗔數(shù)喜,性無常準;蚨啻葠郏嗨嗖,其心懈怠;蜃淦鹁M,后便休廢,生于不信,多疑多慮;蛏岜緞傩,更修雜業(yè),若著世事種種牽纏。亦能使人得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驈土钊,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飲食,身心適悅,不饑不渴,使人愛著;蛞嗔钊耸碂o分齊,乍多乍少,顏色變異。以是義故,行者常應智慧觀察,勿令此心,墮于邪網(wǎng)。當勤正念,不取不著,則能遠離是諸業(yè)障。應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離見愛我慢之心,貪著世間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見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無懈慢,所有煩惱,漸漸微薄。若諸凡夫,不習此三昧法,得入如來種性,無有是處。以修世間諸禪三昧,多起昧著,依于我見,系屬三界,與外道共。若離善知識所護,則起外道見故。復次,精勤專心修學此三昧者,現(xiàn)世當?shù)檬N利益。云何為十?

  一者、常為十方諸佛菩薩之所護念。

  二者、不為諸魔惡鬼所能恐怖。

  三者、不為九十五種外道鬼神之所惑亂。

  四者、遠離誹謗甚深之法,重罪業(yè)障漸漸微薄。

  五者、滅一切疑,諸惡覺觀。

  六者、于如來境界,信得增長。

  七者、遠離憂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

  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為他人所惱。

  九者、雖未得定,于一切時一切境界處,則能減損煩惱,不樂世間。

  十者、若得三昧,不為外緣一切音聲之所驚動。

  復次,若人唯修于止,則心沉沒,或起懈怠,不樂眾善,遠離大悲,是故修觀。修習觀者當觀一切世間有為之法,無得久停,須臾變壞。一切心行,念念生滅,以是故苦。應觀過去所念諸法,恍惚如夢。應觀現(xiàn)在所念諸法,猶如電光。應觀未來所念諸法,猶如于云,忽爾而起。應觀世間一切有身,悉皆不凈,種種穢污,無一可樂。如是當念一切眾生,從無始世來,皆因無明所熏習故,令心生滅,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現(xiàn)在即有無量逼迫,未來所苦亦無分齊,難舍難離,而不覺知,眾生如是,甚為可愍。作此思維,即應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離分別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諸善功德,盡其未來,以無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惱眾生,令得涅槃第一義樂。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時,一切處,所有眾善,隨己堪能,不舍修學,心無懈怠。唯除坐時專念于止,若余一切,悉當觀察應作不應作。若行若住,若臥若起,皆應止觀俱行。所謂雖念諸法自性不生,而復即念因緣和合,善惡之業(yè),苦樂等報,不失不壞。雖念因緣善惡業(yè)報,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修止者,對治凡夫住著世間,能舍二乘怯弱之見。若修觀者,對治二乘不起大悲狹劣心過,遠離凡夫不修善根。以此義故,是止觀二門,共相助成,不相舍離。若止觀不具,則無能入菩提之道。

  復次,眾生初學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諸佛,親承供養(yǎng)。懼謂信心難可成就,意欲退者,當知如來有勝方便,攝護信心。謂以專意念佛因緣,隨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見于佛,永離惡道。如修多羅說:‘若人專念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見佛故,終無有退,若觀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習,畢竟得生,住正定故。

  已說修行信心分,次說勸修利益分。如是摩訶衍諸佛秘藏,我已總說。

  若有眾生欲于如來甚深境界得生正信,遠離誹謗,入大乘道。當持此論,思量修習,究竟能至無上之道。若人聞是法已,不生怯弱,當知此人定紹佛種,必為諸佛之所授記。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滿中眾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頃正思此法,過前功德不可為喻。

  復次,若人受持此論,觀察修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無量無邊,不可得說。假令十方一切諸佛,各于無量無邊阿僧祇劫,嘆其功德,亦不能盡。何以故?謂法性功德無有盡故,此人功德,亦復如是無有邊際。其有眾生,于此論中毀謗不信,所獲罪報,經(jīng)無量劫受大苦惱。是故眾生但應仰信,不應誹謗,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斷絕一切三寶之種。以一切如來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薩因之修行入佛智故。當知過去菩薩,已依此法得成凈信;現(xiàn)在菩薩,今依此法得成凈信;未來菩薩,當依此法得成凈信;是故眾生應勤修學。

  諸佛甚深廣大義,我今隨順總持說,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眾生界。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