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無我”能適應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嗎——大安法師(圖文)

  居士:“無我”是一種心態(tài)嗎?有時當什么事都一起來的時候我就會不管不顧,什么都無所謂。無所謂成功,無所謂名利,甚至無所謂時間從旁流逝。這樣又被人說是人生態(tài)度不積極、不上進,真的很矛盾。如今的世界太過現(xiàn)實,有些事我們不得不面對。如果“無我”了,那還能適應這個機械、繁忙、競爭的現(xiàn)代社會嗎?

  法師:一定要正確理解這個“無我”。“無我”不是什么事情都無所謂,“無我”是擺脫我執(zhí)、我見、我愛、我慢這些與生俱有的煩惱習氣,不要受它控制。“無我”的狀態(tài),要從空性中去領悟。實際上,凡夫眾生做不到真正的“無我”,真正能夠“無我”到家的,那都是斷見思惑,證到人我空的人,是圣者了。

  雖然我們不能做到真正的“無我”,但是我們要有這種智慧的見解。在遇到任何的事情時候,要有這個無我智慧的空性的觀照,不受我執(zhí)、情執(zhí)的控制。

  《金剛經》中說,“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法界不存在能主宰的、永恒的我,這就是無我相。人相是和我相對待成立的,沒有我相,也就不會有人相。建立“無人相”的觀念,就不會執(zhí)著那種眾緣和合的幻相,把幻相執(zhí)為真實,無眾生相。

  壽就是涅槃的意思,就是無為法的涅槃,“無壽者相”告訴我們,因為諸法(包括有為法和無為法)的空性,一切有為法(含攝我相、人相、眾生相)是空的,那么無為法(含攝壽者相),它也是空的,所以也不要執(zhí)著有一個涅槃。

  如果認為萬法皆空就是什么都沒有,什么都不用干了,就陷入斷空、頑空,是斷滅見。在了解諸法空性后還要修一切善法,這樣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要修一切善法,這就是一個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真正的“理即佛”,是要在修一切善法的過程當中,借助這個事相上的修為、修德,來顯發(fā)我們如來藏的德性,最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的。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要修五戒十善,要修菩薩的六度萬行,在修行當中還要珍惜時間,勇猛精進。所以,佛教是一個非常積極的宗教,消極是對世間虛幻的名利消極,但是對真實的佛性,那種終極目標,是如救頭燃的。

  所以作為一個學佛的人,要擺正自己的心態(tài)。在知道諸法空性的同時,在無我當中要生起同體之心、慈悲之心、仁愛之心,了解他人跟我是同體的,能夠利益他人、利益社會。這樣你就會找到人生的意義和價值,就不會說什么都無所謂了。

  我們應該不貪著于名利,但是也不要非得討厭它,討厭它又變成另外一種執(zhí)著了。這就是儒家講的以出世的精神從事入世的事業(yè),這樣就會心里平淡、超然,同時又敦倫盡份,把自己的責任、職責完成得更好。

  天臺講一心三觀,對世間的一法一塵一毛要觀察它當體即空、即假、即中。所以在學習了佛法,了解當體即空的同時,還要做假觀、中觀。擺脫我執(zhí)、我愛,淡泊名利,同時又敦倫盡分、濟世助人,這是應有的學佛的智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