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釋道是一家嗎?印祖文鈔為何有很多儒家思想?

宏海法師:儒釋道是一家嗎?印祖文鈔為何有很多儒家思想?

問題:

  法師您好,弟子在學習導讀《復鄧新安居士書》這篇文章,您說到儒釋道不是一家。弟子有疑問如下,《華嚴經》說: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儒釋道不是一家,佛的這句經教怎么理解?師父您在帶我們學習印祖文鈔,而印祖經常教人,就是讓大家學習《太上感應篇》、《安士全書》、《了凡四訓》,您也說印祖講法圓滿,如果儒釋道不是一家,印祖為啥叫人學習?您為啥說他老人家講法圓滿?

宏海法師:

  這話我講過。印祖是儒家思想很濃,但他并不完全是“儒釋道大同主義者”。這一點,大家一定要明白。

  說起儒釋道思想,也有人講,以儒家為用,佛家為體。但是,從最究竟的層面來講,我們常說:般若波羅蜜多是無上咒,是大神咒、大明咒、無上咒、無等等咒。什么叫無等等咒呢,就是沒有法能夠跟它持平。大家一定要有這個見地。什么意思呢?就是佛法講到究竟處圓滿處,是不共法。任何世間法,任何其他的外道、學說體系或者修證次第,都達不到佛法的究竟圓滿。這是佛弟子最根本的正見。這一點大家要搞清楚。

  講到“儒釋道不是一家”,印祖也有過開示。就是我們不能盲目地在事相上把這三家混為一談。因為世間的差別相,各有各的說法,各有各的高度,各有各的視野角度。每個宗教、學說體系、哲學思辨,甚至一般的自然科學,它都有自己解釋世界的角度。在這一點上來講,它是不可以混為一談的。

  《華嚴經》所說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這是立足于徹底證到無等等的境界以后,回過頭來講他的巨大包容性,才講到“一切法皆是佛法”。所以,佛法要看你站在哪個層面來論,不可以混為一談,也不可胡亂對接。你角度站得對,佛法怎么說都對,它是圓融無礙的。從理上性上來講,儒釋道確實是一家,因為從真如自性上來講,一切大乘經典都是以真如實相為體,實相就是一切相,包括儒釋道之相,那當然是一家。但是從事相上來講,也就是從它在世間流傳住持的方式方法來講,大家在學習它、理解它、受用它的時候,所站的角度,所得的利益,就不一樣了。這一點,大家一定要厘清。

  我們常有一句話,叫做“不能用差別講理”!度A嚴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是講理。講理的時候,你不能用差別相去說。講理的話,根本沒有儒釋道的分別。你也不能用平等之理去講事。講到儒家、道家、佛家的時候,那這就是有差別相了,這時候你就不能用平等之理去給它不容分說的做會通。事理要圓融,才能叫二諦圓融三昧印。

  儒釋道不是一家,那《印祖文鈔》里邊為什么會講到很多的儒家思想呢?他為啥叫人家學習《安士全書》、《了凡四訓》呢?

  這里要告訴大家,文鈔的圓滿體現在,他能不廢世間法而成就佛法。這也是印祖弘揚凈土最根本的一個立足點。首先在當時來講:《印祖文鈔》所針對的應機眾以在家弟子居多。其次,凈土雖然說三根普被,上中下根什么樣的人都可以修,都可以成就,圓滿。但是要記住,它并不是沒有差別次第。比如說《了凡四訓》就是講人天善法,以善法的面貌來弘揚凈土法。《安士全書》并不只講儒家思想,后面也有直指凈土,也講空法、解脫法,不同的次第都有,這才是圓滿的佛法。印祖就是這樣講,《文鈔》里面有世間的為人之道,處事之法,家庭和睦之道等等諸如此類。

  如果你一定認為,“儒釋道是一家”才叫圓滿,說它不是一家就不圓滿,那就大錯特錯了。就好比我們講學校教育,其中有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大學、碩士、博士,都可以有,這個是對的!队∽嫖拟n》的圓滿,就是立足于這個點來說的。但是你現在要說,小學生跟博士生徹底扯平,說他們都一樣才叫圓滿,這個就錯了。同樣的,你說“儒釋道大同才叫圓滿”,這樣的理解點就錯了。

  錯在兩點,一個是你事、理沒有厘清,用事來說理,用理來破事。第二點,你對圓滿這個概念的理解有點混淆。你認為圓滿就是大家一股腦都對,不分高低上下,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圓滿是說,他次第分明,點滴不漏。

文章轉自微信公眾號:芬陀利講堂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