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的根本是什么?發(fā)心
修行的根本是什么?發(fā)心
正確的發(fā)心,為出離心和菩提心。以往,許多人將兩者對立起來,這顯然是錯誤的。我們?yōu)槭裁?a href="/remen/xuefo.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學佛?正是因為認識到三惡道的恐怖,認識到輪回的本質是苦。若不具備這一前提,決無可能從凡夫心中真正出離。修行核心有二:一是舍凡夫心,一是成就佛菩薩的品質。相對而言,舍凡夫心甚至比成就佛菩薩的品質更為艱難。因為凡夫心是無始以來形成的,有著巨大的串習力。無論我們做什么,乃至學佛、修行、弘法,大多未脫離凡夫心的影響。
心是非常微妙的,因而,多數人對自己的心行并不了解。尤其在做事時,往往落入外在結果,只在乎寺院蓋得多么壯觀、弘法做得多么成功、說法場面多么隆重,等等。事實上,這種追求和世人追求錢賺了多少、事業(yè)發(fā)展得多大相差無幾。當然,兩者成就的福德相距懸殊,因為前者所行事業(yè)能利益大眾。但我們要知道,兩種追求在用心上并無本質區(qū)別,這和達摩祖師當年講的“沒有功德”是同樣道理。若以著相的、有所得的心行善,所做無非培植福德而已。
我們每做一件事情,都會有兩種結果。在成就客觀結果的同時,也在成長某種心行。以什么心做事,最終就會成就什么。以貪心去做,最后成就的是貪心;以我執(zhí)去做,最后成就的是我執(zhí)。我們可以發(fā)現,許多人做了幾十年,最后只增長了一大堆我執(zhí)、我慢及對事業(yè)的貪著,并且陶醉其中。表面看來做了很多佛教事業(yè),內在成就的心行,卻與佛法了不相干。
所以,修行首先要以出離心為基礎。時時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否則,極易落入凡夫心中,使生命毫無意義地空過。出家,本身是對世俗生活的出離,但真正要出離的,則是我們的凡夫心。每一種心,都有對應的環(huán)境,也就是唯識所說的見分、相分。正因為環(huán)境會引發(fā)相應的心理活動,故修行需在特定環(huán)境進行,減少它的活動機會。但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了最終擺脫凡夫心,這才是修行的實質內容。遺憾的是,很多人看不到這一點,往往是“出一家,入一家”,由放棄世間貪著,轉而進入佛門的貪著。所以說,唯有強烈并正確的出離意愿,才有可能擺脫凡夫心干擾。
出離心真正發(fā)起時,我們不要忘記,六道一切眾生還在輪回中受苦,他們是我們過去生的父母和兄弟姐妹,這就要進而發(fā)起菩提心。菩提心為大乘不共法,與空性見同為大乘佛法的兩大核心。但空性見為三乘所共,若無菩提心統(tǒng)攝,將趣入涅槃。判斷是否大乘佛子,正取決于是否生起菩提心。
任何事情都需要心的參與,不同的只是以什么心去做。若不以出離心、菩提心去做,必然是以貪嗔癡、以我執(zhí)之心去做。在我們的內心世界,有無數的貪、嗔、癡、慢、疑。修行所要做的功夫,正是從這些紛繁復雜的無明煩惱中走出來,安住于正念正知。
菩提心的心行基礎是悲心。“悲憫之心,人皆有之”,但我們的悲憫之心只有一點點,和佛菩薩的大慈大悲有天壤之別。因為凡夫的悲憫是透過自我所呈現,而佛菩薩的慈悲象虛空一樣,以本來狀態(tài)所呈現。如何將這種渺小的悲心擴大到諸佛菩薩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唯有借助于菩提心的修習。修習菩提心,不僅是利益眾生,更是成就自身的悲心。
凡夫心是有限的,起心動念皆以自我呈現出來,是相對的、充滿“能所”的心。佛法修行,正是為了粉碎“能所執(zhí)”的對立,從而契入空性,契入生命本然的無限狀態(tài)。如何完成這一轉變?菩提心就是非常好的渠道。菩提心的心行特征是利他,起心動念,皆應以利益一切眾生為目的。如此,使心量逐步打開,乃至無限。真正能夠心系一切有情,必定不會沾于某一點,也不存在區(qū)別和界限。如是,心便能回復本來狀態(tài)。
通常,我們都將發(fā)心當作學佛開始,將成佛作為最終結果。從開始到結果,是漫漫的三大阿僧祗劫。若依《華嚴經》的見地,則“初發(fā)心即成正覺”、“初發(fā)心即與三世諸佛功德相等”。換言之,初發(fā)心和最終成就的無上佛果,并無本質區(qū)別,并不是兩個心。只要菩提心發(fā)得純正、到位、圓滿,當下就和佛菩薩的心無二無別。
各種世俗能力的獲得,無論是學習文化知識,還是技術技能,都是逐步培養(yǎng)起來的。同樣,每一種心行的獲得,也要通過反復不斷的訓練。我們現有的心行,代表著無盡生命的積累,即唯識所說的“種子生現行,現行熏種子”。訓練,就是重復的過程。每天訓練貪心,自然成就貪心;每天訓練嗔心,必定強化嗔心。真正意識到這些心行對生命的傷害,最有效的對治方法,就是訓練生命中的正面力量。修行,無非是擺脫錯誤的習慣,熟悉正確的習慣;擺脫錯誤的心行,強化正確的心行。在此過程中,發(fā)心的作用非常關鍵,此處出現偏差,其余一切免談。
成佛,并不是成就某種外在結果,而是將生命本具的慈悲和智慧開發(fā)出來。發(fā)菩提心,就應通過不斷重復和觀修,使慈悲心真正生起。具體修法,有寂天菩薩的自他相換、阿底峽尊者的七因果和省庵大師在《勸發(fā)菩提心文》中總結的十種因緣。
佛法講緣起,菩提心的發(fā)起也需要因緣成就。如何轉變我們現在的,充滿好惡和不平等的凡夫心?首先是通過思維和憶念,在觀念上進行調整,對一切眾生生起好感,這一點非常重要。如果對眾生漠不關心,甚至充滿嗔恨,又如何能夠發(fā)心利益他們?
我們不僅要對眾生生起好感,還要認識到,作為大乘佛子,利益眾生既是修學途徑,更是修行目的,所謂“為利有情愿成佛”。若不如是,就無法從我執(zhí)的巨大陷阱中走出來,生命也是沒有出路的。通過這種反復不斷的“觀察修”,才能將所學教理真正落實于心行。“觀察修”并非純粹的理論思維,而是通過對某種理論的思維調整心行。我們應該有過這樣的經驗,想起某些不愉快的事,不及時轉移目標的話,會越想越多,越想越氣。最后,被開始的一點不快調動起極大嗔心。這也是觀察修的成果,當然是負面的觀察修。
正確的觀察修,為念死無常、念三惡道苦等等,以此激發(fā)出離心和向道之心。進而通過憶念一切如母有情的恩德,將慈悲心調動起來。當然,僅僅憶念還是不夠的,需通過禪修證得空性后,才能真正體悟到十方諸佛和六道眾生在根本上是平等無二的,達到諸佛菩薩那樣的“同體大悲”。
- 上一篇:佛與眾生的根本差別在哪里?如何跨越?
- 下一篇:六度的建立有什么依據嗎?
- 持大悲咒有何禁忌?
- 精進念佛后家庭和事業(yè)為何會出現很多逆緣?
- 玄若法師答:為什么夜里持大悲咒會害怕?
- 元音老人:成佛的訣竅
- 楞嚴經大致是在說什么?如何修楞嚴法門?
- 不孝有三是哪三個?不孝有三的含義是什么?
- 大悲咒問答
- 印光大師問答
- 佛咒問答
- 在夫妻臥室睡著后念佛,有罪嗎?
- 大安法師:家中佛堂的佛像應如何擺放?
- 在家居士能看楞嚴經或法華經嗎?晚上能念地藏經嗎?
- 地藏經問答
- 妙量法師答:大悲咒當手機鈴聲如法嗎?
- 心經問答
- 大安法師問答
- 心里整天默誦楞嚴咒,方式對不對?
- 楞嚴咒問答
- 帕奧禪師答:天生有陰陽眼的人是否前生曾修行禪法?
- 南懷瑾問答
- 明一法師答:晚上能不能上香?為什么拜佛會哭?這是流淚佛?
- 星云大師問答
- 誦一部地藏經能一起回向給在世去世的親人嗎?
- 念佛后,孩子的成績反而下降,是怎么回事?
- 金剛經問答
- 舊財神像可以隨便丟掉嗎?該怎么處理?
- 養(yǎng)純白的貓是不是不吉祥?
- 佛前供水時需要打開供水杯的蓋子嗎?
- 因果問答
- 念佛問答
- 念大悲咒后感到胸中一朵蓮花盛開,這種感應好嗎?
- 阿彌陀佛像可以佩戴嗎?有什么禁忌和需要注意的嗎?
- 星云法師答:運氣不好時如何轉運?
- 良因法師答:散念《心經》將近一年,改念《地藏經》可以嗎?
- 念完阿彌陀佛圣號后,是否需要回向?
- 怎么判斷人死后是否去了西方?去極樂世界有何標準?
- 印光大師:如何得金剛經的真實利益?
- 給老父母、丈夫等念《金剛經》、《心經》、往生咒可以嗎?
- 大安法師答:家中爬蟲成災怎么辦?
- 元音老人答:《金剛經》說:‘無人相,無我相’。誰說誰聞?
- 回向給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什么意思?
- 念誦觀世音菩薩圣號時如何觀想?用觀想菩薩形象嗎?
- 佛教為什么有這么多法門,有區(qū)別嗎?
- 看恐怖電影時,明知所演皆是幻相,為何還是恐懼?
- “上報四重恩”的“重”怎么讀?
- 違五戒不殺生的愿,是不是破了不殺戒、不妄語二戒?
- 安樂八法的正命跟八正道的正命,是不一樣的嗎?
- 信愿念佛是專修,怎樣持咒念經?
- 來生生到佛前是什么意思?
- 戒體是不持續(xù)的嗎?
- 如果一切法由心想生,那外境也是自己的心想出的嗎?
- 念佛號有沒有方向?
- 菩薩戒從善知識獲得,需要反復在佛像前自受嗎?為什么?
- 佛教的正命是什么意思,如何理解?
- 念佛修行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往生?往生的條件是什么?
- 往生西方必須要一心不亂,發(fā)菩提心才能往生嗎?
- 如何看待善知識,要如何依止世間的善知識?
- 往生一定要培植甚深的善根、積累廣大的福德嗎?
- 學佛人可以化妝嗎,學佛后化妝打扮是否如法?
- 發(fā)不起度眾生的菩提心,只想先往生,這樣能往生嗎?
- 佛菩薩圣誕時,在家供佛需像寺院一樣按儀軌做嗎?
- 何者是“心”?是六識嗎?如何定義、理解和界定?
- 在特殊佛教日做供養(yǎng),功德有差別嗎?
- 為什么拋妻棄子的男人不遭報應,反而過得很好?
- 可以重復受戒嗎?
- 學佛學偏了,是因為沒有真的深信嗎?
- 受五戒后犯了不飲酒戒和不邪淫戒,該怎么辦?
- 什么是“仰信” 、“通身靠倒”、 “作得生想”,如何運用到念佛中?
- 如何可以讓愿力大過業(yè)力?
- 在家居士是可以自己審罪還是該請師父?
- 為什么度他人容易,度自己的家人卻很難?
- 小孩念佛怎樣回向?要回向嗎?
- 怎樣讓年輕人接受并歡喜聽經聞法?
- 寺院為犯煞星順星是否如法?佛弟子能否順星?
- 為什么一念經就有很多妄想,如何對治?
- 念經過程中,可不可以有法喜?
- 為什么要知母、念恩、報恩,對眾生有意義嗎?
- 親人去世后,皈依證怎么處理?
- 遇到假和尚化緣該怎么辦?
- 幻化出來的眾生有貪愛嗎?
- [放生起源]寺院設立放生池在經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
- [感應故事]心經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該怎么做?
- [佛學常識]八關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