闁荤姍鍐ⅱ濞寸鍔戝顐﹀箣閻愮偣鍋�
闂備線娼荤拹鐔煎礉瀹€鍕垫晩鐎广儱娲e▽顏堟煕濞戝崬寮跨紒杈ㄧ矒閺岀喓鈧稒锚缁楁帞绱掗煬鎻掑姦婵﹤顭烽、娆撳礈瑜庨幉锟�

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么不同?

圣嚴法師:個人自修和集體共修有什么不同?

  常聽說“寧在大廟睡覺,不在小廟辦道”,也就是說個人修行不同于集體修行,在明師指導下修行和無師自修,更是大不相同。

  個人修行,應(yīng)該是在已經(jīng)懂得了修行的方法和修行的道理之后,而且也要知道如何來解決修行過程中,所發(fā)生的身心及知見上的疑難和困擾等問題,否則不但無法得益,相反地很可能受害。特別是修行禪定精進勇猛的話,會有種種的禪病和魔障發(fā)生,那就是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反常變化。所以,初學的人,不宜單獨修行。

  集體修行,縱然沒有明師指導,尚有其他同修的彼此照顧,互相糾正,只要知見正確,不會發(fā)生太大問題。

  再說,個人修行很容易成為冷熱不均,忽而勇猛精進,忽而懈怠放逸,乃因為無人約束,也沒有大眾的生活規(guī)制。勇猛過火,會引來身心疲憊而產(chǎn)生禪��;懈怠放逸更會使人放棄修持,退失道心。如果經(jīng)過幾度的冷冷熱熱之后,便會對于修行退失信心。若在團體中修行,由于共同生活的制約,且有同修之間的制衡,會使人逐步前進,所以,比較安全。

  從心力而言,個人的心力是極其有限的,最初修行的人,也無法造成修持道場的氣氛,如果能結(jié)合多人共同修行,以同樣的方式,相同的目標,共同的心態(tài),同樣的作息時間共修,就會形成修行道場的氣氛,其中只要乃至一人正常修行,就會使得全體導入正軌。如果,多半人處于正常狀態(tài),此種心力的共鳴、共感,就會使得每一個人得到全體修行者的全部力量,十個人參加,每一個人都可能得到十個人的力量;一百人參加,每一個人也可能得到一百個人的力量,所以,佛教贊成以集體的修行為初學者的常規(guī)。

  縱然是修行已久的人,偶爾能夠參與集體修行,也是有益的事,所以,當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常有弟子一千多人,追隨佛陀過僧團的生活;在中國佛教史上,不論哪一宗派,人才輩出之時,多是由于集體修行產(chǎn)生。例如:禪宗的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以及馬祖道一、百丈懷海等諸大師,其門下無不龍象輩出,而他們都是集合了四、五百人,上千人等的大僧團。因此,將禪宗的寺院稱為大海叢林,大海是龍蛇混雜,魚鱉居中,但是不容腐尸。修行者的根器,雖有大小、利鈍之不等,如果腐敗了,反常了,就會被海水棄之于外。叢林之中,林木雖有大小、粗細,但是無不挺拔向上,否則就接受不到雨露、陽光,就會自然地被淘汰。

  由此可見,單獨地專精修行,不是初學者所宜。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