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華人佛教 > 禪宗 > 禪宗文化 >

良價《悟道詩》的禪意

\

悟道詩

〔唐〕良價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應(yīng)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

【作者】

  良價(807—870),會稽諸暨(今屬浙江)人。唐代曹洞宗開山祖師。晚唐禪宗大師,曹洞宗創(chuàng)始人。在江西洞山傳授禪法,其弟子本寂在曹山說法,后人稱為曹洞宗。

【譯文】

  切忌不要從別人那里來尋找,

  愈求愈遠乖離了真正的大道。

  我獨自前往走在追尋的路上,

  在在處處都能看到它的容貌。

  它如此莊嚴正是原本的自己,

  我如此卑污與他還不能相比。

  應(yīng)當(dāng)這樣來體會本我與大道,

  才契合纖塵不染的自性如如。

【禪意】

  洞山禪師有一天乘船過河,看到河面上映著自己的影子,豁然有所省悟,就作了這首詩。洞山的悟道經(jīng)歷和這首詩遂成了禪門佳話。

  詩中借談形體與影子的關(guān)系來表示對真我、佛性的體會。影子代表本體界的我,形體代表現(xiàn)象界的我,本體不能離開現(xiàn)象尋求。

  “切忌從他覓,迢迢與我疏。”追尋真我的開悟,必須從自己的親身歷煉中得來,切不可向別人去尋求。如果不內(nèi)求自己而外求他人,就會與真我越來越遠。

  “我今獨自往,處處得逢渠。”正因為能獨自擔(dān)當(dāng),奮然前往,去尋求真我,才能處處見到真我的本來面目。“渠”,在古漢語中是“他”的意思。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真我、自性是修煉到了極至的狀態(tài),它包容了我;而“我”尚有形體之累,俗事之纏,距離真我還有距離,不能與它等量齊觀。佛性在凡不減,在染不迷,在塵心、俗心之中,但塵心、俗心并不是佛性。修行,就是一個超凡入圣、轉(zhuǎn)染成凈的過程。

  “應(yīng)須恁么會,方得契如如。”必須這樣來領(lǐng)會,才能契合如如不變的真我、自性。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