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群法師《如何懺悔》

  無始以來造下的無數罪業(yè),應該如何懺悔?普賢菩薩告訴我們:“我今悉以清凈三業(yè),遍于法界極微塵數,一切諸佛菩薩眾前,誠心懺悔,后不復造,恒住凈界,一切功德。”從前我所造成的惡業(yè),周遍法界,現在我用清凈的三業(yè),在十方諸佛菩薩面前,誠心仟悔自己犯下的罪業(yè),以后永遠不再造惡業(yè),永遠安守在清凈戒律的一切功德上。那么,無始以來所積累的罪業(yè),都可以消除了。

  不過,懺悔的效果有好有壞,比如你今天做了一件很對不起別人的事,隨便說兩句道歉的話,嘴巴在向別人道 歉,心里并不自責、改過、痛恨自己,這種懺悔的效果就很差,你的罪過也許就消除不了。相反,如果在懺悔時,用一顆十分虔誠的心,對這件事感到非常地后悔,埋怨自己當初不應該那樣去做,心里感到難受,懺悔時甚至痛哭流涕。這樣去懺悔,效果就好,你的罪過才能消除。真正的懺悔應該表現在身口意三業(yè)上,懺悔時我的思想、語言、行為三者高度集中起來,渾身的每一個毛孔都有悔罪的表現,這才是清凈的三業(yè)懺悔。

  佛教的懺悔方法大體有三種:

  第一種是作法懺。僧團每半個月做一次布薩,這是僧伽自新的會議。在會上,把你這半月以來,做了哪些不應該做的事,一一說出來,作自我批評,求得大家的原諒,達到消除業(yè)力的效果。僧團的這種懺悔,有一套很嚴格的規(guī)定,根據你犯罪的大小、多少,來看你犯的是哪一種罪,你必須在多少人的面前懺悔,如有的罪要對十個人懺悔,有的罪要對二十個人,甚至更多的人面前去懺悔。僧團每隔半個月,僧人要做一次這樣的懺悔,這種懺悔叫作法懺。

  第二種叫取相懺。通過拜懺,如拜水懺、拜梁皇懺的形式,之后,你的心才能清凈、安樂、輕松。不然,心里老是有一種負擔。罪業(yè)的包袱沒有放下,心情就會沉重,F在社會上有的人,把古代祖師制定流傳下來的懺法,拿去替別人懺悔,利用這種方法賺錢,若是古代祖師看見一定要痛哭流涕。其實,懺悔本身是為自己,而不是為別人。我也念三昧水懺,經常把這種懺悔作為自己的功課去誦,每次念的時候,還是有感應的,覺得自己無始以來真是造下不少的罪業(yè),懺悔之后,感覺特別地好,輕松很多。

  第三種叫實相懺。觀罪業(yè)本空,罪業(yè)也是因緣所生,并沒有一個實實在在的罪;但是不要以為觀罪業(yè)本空,我造罪業(yè)多少也無所謂,反正罪是空的,我可以繼續(xù)造罪,但是果報是空還是不空呢?肚子餓了,還要吃飯;肚子痛了,難受的是你,不是別人。實相懺從觀空著手,是一種很高的修懺悔的方法,不是一般人能夠做到的。如果能體會罪業(yè)的實相本空,我也本空,罪也是空,造下的罪業(yè)也就消失了。但是一般人的思想境界達不到,所以還是從作法懺、取相懺下手。所謂“誠心懺悔,后不復造”,誠心懺悔自己從前所犯下的罪業(yè),以后永遠不再造惡業(yè)。

  “恒住凈戒一切功德”。要永遠持戒,守住在清凈戒律的一切功德上。佛教對一般歸依弟子要求持五戒十善。具足戒的條件和要求就更高,比丘有二百五十條,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條。五戒十善對在家佛子來講非常重要。修學佛法首先就從持戒下手,通過持戒,知道哪些事情應該去做,哪一些事情不應該做。通過持戒分清善惡,去惡從善,用戒律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使我們的人格趨向完善。

  “如是虛空界盡,眾生界盡,眾生業(yè)盡,眾生煩惱盡,我懺乃盡。而虛空界,乃至眾生煩惱不可盡故,我此懺悔,無有窮盡。念念相續(xù),無有間斷;身語意業(yè),無有疲厭”。這段話告訴我們,懺悔不是一天兩天,而是要不斷地懺悔,盡未來地懺悔。眾生的業(yè)、煩惱不會窮盡,所以我的懺悔也不會窮盡。懺悔的念頭一個接著一個,永遠沒有間斷。用身口意清凈的三業(yè),不知疲倦,至誠懇切地修懺悔。

  要記住,在我們的修行中,要經常懺悔,這樣才使我們有一個清凈的人格,才能使你在修學佛法上有所成就。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