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學(xué)派之分裂
第六章 學(xué)派之分裂
第一節(jié) 二部、三系、四派
佛世一味之教,以七百結(jié)集,初分為圣大眾部及圣上座部,謂之根本二部。次于佛元百三十年頃,于上座部出分別說者,合為大眾、上座分別說及上座之三系,成鼎立之勢。迨大天等率眾南行,其上座系之沿恒河北岸及雪山麓而東進(jìn)者,別出犢子部。其在西北印者,自稱說一切有部以別之,成四大派!杭臍w傳』云:「諸部流派,生起不同,西國相承,大綱唯四」,蓋謂此也。其弘布之區(qū)域,略言之,則大眾系在南印,說一切有系在西北印,分別說系在中印,犢子系則在中印之東北,亦間及西南也。
圖片
┌─上座系────┬──犢子部
┌─圣上座部──┤└──說一切有部
一味之佛教──┤└─上座分別說系…………上座分別說部
└─圣大眾部…………大眾系…………………大眾部
[P98]
五百結(jié)集時,多聞第一之阿難,說小小戒可舍;辯才第一之富樓那,說內(nèi)煮等八事可開。以視頭陀第一之迦葉,持律第一之優(yōu)波離,誠有間矣!經(jīng)、律多不滿阿難之辭,佛滅且數(shù)年,迦葉猶責(zé)阿難以不諳律制如童子;陀娑婆羅猶責(zé)其袒釋種而啟諍。不必有此事,而「戒勝于聞」,戒律第一者之上座獲勝,則顯然可見也。時釋尊涅槃未久,未有部別之名,而戒、慧之各有所重,實啟分化之緒矣。后之學(xué)者,法宗阿難,律推優(yōu)波離,仰之如日月;法、律雖等學(xué)而未嘗不軒輊其間。七百結(jié)集時,波利系與跋耆系相左,亦不出重戒、重慧之爭。律典惟傳其判決十事,一若圣教還復(fù)其和合清凈者,然依銅鍱者所傳,波利系未能屈跋耆系就范,且或受黜于毗舍離。跋耆系自行結(jié)集,初為二部之分:波利系多耆年上座,稱上座部;跋耆系眾至萬人,稱大眾部。
佛教僧制,尊上座而重大眾。行、坐、食、宿,以戒臘為次,尊上座也。羯磨則集眾,斷諍則從眾,重大眾也。僧制尊上座而重大眾,合之則健存,離之則兩失,必相資相成而后可。以上座多耆年,急于己利;重律則貴乎受持,謹(jǐn)嚴(yán)篤 [P99] 實是所長,而常失于泥古。大眾多少壯,重于為人;重慧則貴乎巧便,發(fā)皇揚(yáng)厲是所長,而常失于好異。佛世之相資相成者,百年而相爭,惜哉!僧事決于大眾,大眾之勢必日張,非上座者傳統(tǒng)之可限也。然輕上座而重大眾,必至尚感情,薄理智,競新好異,鹵莽滅裂而后已!此二部之分,大眾系及分別說系,謂因于戒律之歧見;說一切有及犢子系,則視為教理之爭,理應(yīng)兼有之。然二部分裂之初,律猶重于法,蓋多聞?wù)咂鹋c持律者異也。大眾系于律,貴得其大體,而上座系深入其微。得大體則開遮貴通,作法務(wù)簡,或不免于脫略。入微則開遮從嚴(yán),作法惟密,未免拘滯瑣碎。法則反是,大眾好博,得力于歸納,直觀;上座則尊舊,得力于推衍分別。一則多聞求悟,學(xué)貴化他;一則持律守寂,學(xué)務(wù)律己。此二系精神之異,其初甚機(jī)微,及其至也,已將背道而馳,而況加之于師承之別,語言、交通之礙,民族文化之激蕩于其間哉!七百結(jié)集,乃分裂之一緣,非其本也。大眾系所傳,如『舍利弗問經(jīng)』(參『僧祇律后記』)說:中印佛法,經(jīng)一度破壞已,后有善王信佛,佛法乃復(fù)興。一長老比丘增益迦葉結(jié)集大眾常用之戒 [P100] 律,佛教以是起諍,行籌以公決之!笇W(xué)舊者多,從以為名,為摩訶僧祇部。學(xué)新者少而是上座,從上座為名」!荷崂柦(jīng)』置此事于弗沙密多羅滅法之后,固犯有時代之錯誤,然其以較簡要者為舊來大眾所常用,以上座之推衍繁密為后起,則深得其實。與上座者所傳,若相反而實同也。錫蘭『島史』云:「大眾之徒,違背佛教,破壞根本結(jié)集,別為結(jié)集,雜亂經(jīng)文,壞五部(四含及雜)義。不知異門說、無異門說,了義、未了義及密意說,變更其義,附會解釋。于是棄甚深經(jīng)、律之一分,別作疑似之經(jīng)、律。又廢波利婆羅(律之眷屬)、六分阿毗曇,波致參毗陀(無礙道),尼涕娑(解釋)及本生一分,別為更作而用異名。別為僧服,條色皆異,各自集會」。上座學(xué)者責(zé)其廢「波利婆羅」等,蓋亦言其略也。此等典籍,若例以儒家,猶『易』之有翼,『春秋』之有傳,『詩』之有序,『禮』之有記。學(xué)有師承而不無推衍附會,尊為根本結(jié)集之舊固不可,直棄之亦無當(dāng)也!副旧怪畡e作,則傳說之或異;服色各異,亦諸部同風(fēng);別為制作,即別為結(jié)集。得大者好略,入微者從詳,正不必?fù)?jù)此為是非也。 [P101]
次二部而起者,傳說不一,以大眾部之傳說(藏傳)為近似;即次成大眾、分別說及上座三系。彼不明分別說之所出,然尋其流出之學(xué)派,證以錫蘭之所傳(分別說之一),可見其出于上座部,而取舍大眾系之善說成之。次于上座出一切有及犢子,此即合于義凈「大綱唯四」之說。上座系學(xué)者馬鳴于『大莊嚴(yán)論』序云:「富那,脅比丘,彌織諸論師(北方分別說系之主流),薩婆室婆眾(一切有部),牛王正道者(犢子),是等諸論師,我等皆隨順」。此亦于敬禮其師長富那及脅尊者而外,等視上座三系而尊敬之。上座有此三系,為探究學(xué)派源流者所不容忽略者。自二而三,三而四,其經(jīng)過不詳。分別說系之形成,即跋耆系之學(xué)說,影響于中印之波利系。當(dāng)迦王之世,帝須即以「分別說者」自居,折中于東西之間,其成立應(yīng)略早。學(xué)說之傳承,銅鍱者自謂遠(yuǎn)承阿難、優(yōu)波離,近接耶舍,悉伽婆之統(tǒng)也。犢子部(真諦譯可住子弟子,勘梵文有弟子二字)之法系,真諦曾敘之:羅!7畝羅是舍利弗弟子,皤雌子(犢子)是羅!7畝羅弟子,此部眾又是皤雌子弟子。藏傳說一切有部律,傳自羅!7畝羅!浩派痴摗恢^犢子部所說,多 [P102] 同說一切有,惟五六事少異,則犢子與有部為同源者。然犢子系發(fā)揚(yáng)之地,多初期大眾游化之區(qū)。犢子之梵語婆蹉弗羅,與跋耆子之梵語同,亦與七百結(jié)集九代表之婆颯婆同;不可說之真我,亦略與大眾系之一心同。古今之論學(xué)派者,無不以犢子為上座系,則殊可異也。今以犢子弟子部,為波利西系之東下,多少折中大眾系者,當(dāng)無大過。依有部之傳說:迦王之世,因大天五事之諍,佛法初裂為二部。犢子系之正量部,亦謂佛滅百三十七年,魔化比丘,以五事破壞佛教成二部。實則分成兩派,非初裂也!鹤谳喺摗灰苑饻绨偈,迦王居位;正量以五事之諍在百三十七年;此與『善見律』之達(dá)磨阿育,灌頂于佛滅二百十八年,滅諍于二百三十六年,相距適為百年。當(dāng)時有大德大天在,則知同其所指,惟銅鍱部多算百年之誤耳。迦王之世,非三部初分,已破為四眾,此如『異部宗輪論』云:「是時佛法大眾初破,謂因四眾共議大天五事不同,分為兩部」。異譯之『部執(zhí)異論』云:「如是時中,大眾破散,破散大眾,凡有四種」(羅什古譯唯三)。當(dāng)時有四眾之存在,固明甚者。調(diào)伏天、蓮華等,并謂佛滅百十六年,佛 [P103] 弟子以四種語誦戒,佛教乃裂為大眾、上座、說一切有、犢子四派,與「大眾破散,凡有四種」之說合。其說四派云:一切有部以雅語誦戒,承羅!7畝羅之學(xué)統(tǒng);大眾部以俗語,承大迦葉之統(tǒng);正量部(犢子系之盛行者)以雜語,承優(yōu)波離之學(xué);上座部以鬼語,承大迦旃延之學(xué)統(tǒng)。此以師承及言語之別,敘四部分裂之因,頗有合佛子內(nèi)以師承之異,外緣不同民族之語言、文化,而圣教乃為離破之實。奘譯『宗輪論』之四眾,即「一、龍象眾,二、邊鄙眾,三、多聞眾,四、大德眾」。『述記』或釋之云:「即持律者名龍象眾,尊者近執(zhí)(優(yōu)波離)之學(xué)徒也。惟是凡夫諸破戒者,名邊鄙眾,大天之類也。善持佛語諸經(jīng)師等,名多聞眾,尊者慶喜(阿難)之學(xué)徒也。深悟幽宗,有道可稱,名大德眾,即阿毗達(dá)磨諸大論師,尊者滿慈(富樓那)之學(xué)徒也」。此以師承分四眾,與藏傳大似。或譯龍象眾為「大國眾」,與邊鄙眾相待,尤富區(qū)域之色彩。此四眾之別配四部,確定其師承,無關(guān)宏詣;知當(dāng)時有師承、區(qū)域、語言不同之四眾存在,可矣。四眾諍五事而分二部者,以雖有四眾共諍,其或贊或否,不出兩大流也。有部與犢子 [P104] 部否決之,大眾及分別說部(后之雪山部,許此有明文,飲光、法藏等或亦許之)贊同之。有兩大流則可,直視為初分大眾、上座二部,則非也。自二而三,三而四,四眾諍五事,形成兩大流之對峙。有部、犢子部被抑,迦王同情于大眾及分別說系。五事之唱自大天,有部及犢子部,乃咒詛之如惡魔也。
第二節(jié) 大眾系末派之分裂
自根本二部分流為十八部,傳說多不同。略舉其要者,世友之『異部宗輪論』所說,可簡曰有部傳;『文殊師利問經(jīng)』、『舍利弗問經(jīng)』、藏傳之上座部說,并大同。錫蘭『島史』及『大史』等所載,可簡曰(南方)分別說傳。藏傳犢子系之正量部,及大眾部,各存一說,可簡曰正量傳,大眾傳。四大派之傳說,猶大略具見。余若藏傳調(diào)伏天及蓮華之說,我國古三藏之說,并游說無稽,不足信。分別說傳:大眾部初出雞胤、一說二部;又從雞胤出多聞、說假二部;后又從大眾出制多山,本末共六部。此與正量傳之本末六部同;特正量傳名雞胤曰牛 [P105] 住,及以制多山為牛住部所出而已。有部傳謂大眾初出一說、說出世、雞胤三部;又從大眾出多聞部、說假部;后又從大眾出說制多山、北山、西山三部。比觀三傳,則知有部傳于初分出者,多說出世部。后多北山,西山者,真諦舊譯缺西山;『文殊問經(jīng)』有東山而無西山;藏傳之上座部說,有東山、西北、無北山,殊出沒不定。分別說者謂佛滅二百年后,又出雪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西王山等六部。則知本末六部,據(jù)其初分而言,后時末派之分,要不出六山之外也。大眾傳謂大眾本末凡八部,即大眾、牛住、制多、雪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于六山不舉西王山;于初期流出之學(xué)派,獨遺一說、說假、多聞、說出世四部,轉(zhuǎn)不若上座三家所傳之一致。其說出世等,不久即式微歟!轉(zhuǎn)化為大乘歟!依分別說者所傳,列表如下: [P106]
圖片
┌─ 一說部
┌───┼─( 說出世部)──────有部傳等多此部
大眾部──┼─┐└─ 雞胤部──────────┬──說假部
│└─── 說制多部└──多聞部
└───── 雪山等六山部(各傳增減不一)
末派分裂之時節(jié)因緣,多難確指,其為內(nèi)積異見,外受熏染,經(jīng)一期之醞釀,藉某一現(xiàn)緣而分裂,則大致同也。茲依傳說而略辨之:大眾部學(xué)者住王舍城北之央掘多羅,以所見不同,初分三部。有好作概略之說者,如以一音說一切法,以一切法皆了義者,別出一說部。有說一切佛語皆是出世間者,別立說出世部。有以「毗奈耶」在調(diào)伏煩惱,衣、食、住小事,但求適宜,可勿拘于舊習(xí),故頌曰:「隨宜覆身,隨宜住處,隨宜飲食,疾斷煩惱」。又以「達(dá)磨」在即解成行以求證,學(xué)者為己非為人也,故頌曰:「出家為說法,聰敏必驕慢,須舍為說心,正理正修行」。從彼部主種姓為名,曰雞胤部。雞胤部學(xué)者多聞精進(jìn)勝余部, [P107] 其學(xué)風(fēng)頗與中國之禪者合;菩提達(dá)磨從南天來,疑多所承襲也。探法、律之本,是能尊法、律者,然一切隨宜,其勢亦不可長矣!大眾學(xué)者,理貴多聞,行務(wù)要約,故初期學(xué)派,多見理精深,行踐篤實,未可以末派之濫而薄之。次有阿羅漢祀皮衣者,本外道仙人,值佛出家,能持佛法。佛滅時,于雪山中坐禪不覺。佛元二百年,從雪山來央掘多羅國,見大眾部惟弘淺義,乃具足誦出淺深之義,于深義中有大乘云。以所傳誦者,多于大眾之舊聞,曰多聞部。次有大迦旃延,佛之大弟子,以論義見稱。初住阿耨達(dá)池側(cè)入禪,佛元二百年頃來摩訶羅陀國,分別大眾傳之圣教,此是假名說,此是真實說;此是俗諦,此是真諦等。即多聞而分別之,故稱多聞分別部。多聞部以無常、苦等五音為出世,今分別謂亦是世間假施設(shè),故亦曰說假部。多聞、說假二部,并料簡舊說,融合新知;并以釋尊及門弟子從雪山來為分部之緣,其機(jī)甚微,其事則可畏。何者?釋尊遺教之湮沒者,事之所必有,然博采舊聞,其取舍應(yīng)如何其嚴(yán)!掘發(fā)新知,料簡舊說,探釋尊之本懷,推陳出新以覺世,亦理所應(yīng)爾,然不應(yīng)濫同佛說,用為教證!(以阿毘 [P108] 達(dá)磨為佛說者,同失)。古德不此之圖,竟概歸諸釋尊及門弟子之所傳!此風(fēng)啟而淳源失,昔之言釋尊及門弟子者,今則言長壽天、龍、夜叉;昔之言雪山者,今則言天宮、龍宮、夜叉宮、古塔、鐵圍山;馴致夢中之所見,定中之所覺,一一視為佛說。相拒則部執(zhí)紛然,相攝則瓦玉雜糅,佛弟子何可不深思之!祀皮衣仙人與唱「優(yōu)波尼煞曇」哲學(xué)者同名,或謂此即暗示外學(xué)之濫入佛法云。
二百年滿已,承大天之學(xué)者,又多所分裂。迦王之世,大天創(chuàng)說五事。大天住雞園,于布薩時,誦其五事之頌云:「余所誘、無知、猶豫、他令入,道因聲故起,是名真佛教」。波利西系之學(xué)者,指為異端,因此起諍。有部等為大天系所抑,乃毀其造三逆罪,以五事邪見欺學(xué)眾,如『大毗婆沙論』九十九卷說。大天之學(xué)德,毀譽(yù)不一;其所傳五事,亦解說或異,姑略言之:「余所誘」者,天魔能嬈阿羅漢,令于夢中漏失(銅鍱者作「余附與」,意謂天魔化作不凈,以啟羅漢之疑也)。「無知」者,阿羅漢有不染污無知,不明事物之相!釜q豫」者,阿羅漢有處非處疑,即疑事物之是否如此!杆钊搿拐,阿羅漢不能自覺, [P109] 要由師之開示而后能入!傅酪蚵暪势稹拐,要痛感生死,誠唱「苦哉」,圣道乃得起(銅鍱者謂證初果之圣者,于定中唱言苦哉)。前之四者,蓋以聲聞無學(xué)果為未盡。說一切有部等,以不染污無知、處非處疑等,阿羅漢已斷而猶現(xiàn)起;不由他悟,自覺自知。大天則指以未斷、不知,此其所以諍也!傅酪蚵暺稹,藉語言以導(dǎo)悟心,開音聲佛事之端,亦非上座系所許。大天受命傳教于摩酰沙曼陀羅(今南印之賣索爾),流衍于安達(dá)羅,!C祖那羯鑠迦(今之海得拉巴)。承大天五事之學(xué)者,又分為多部,如在東山者,名東山部,在西山者名西山部,并從所住得名。『西域記』謂!C祖那羯鑠迦,一名大安達(dá)羅。大城側(cè)之東山、西山,有二古寺,鑿巖所成,舊屬于大眾部;應(yīng)即東山部、西山部之道場也。覺音之『論事』釋,稱東山、西山、王山、義成山四部為安達(dá)羅學(xué)派,其為大天系之后學(xué)甚明。其分裂之緣,有部傳謂:「二百年滿時,有一出家外道,舍邪歸正,亦名大天。于大眾部出家受具,多聞精進(jìn),居制多山,與彼部僧重詳五事,因茲乖諍,分為三部」。銅鍱者以此為達(dá)磨阿育王時事,不言大天,已見前說!簫u史』謂 [P110] 以迦王時賊住比丘之爭,乃有雪山等六部。參詳眾說,其事實亦約略可知。大天乃迦王時之名德,游化南印。數(shù)十年后,學(xué)者以環(huán)境之熏染,不無羼入達(dá)羅維荼神秘表征之文化。學(xué)不厭博,立說務(wù)新,大天系之學(xué)者,本此大眾部之精神,乃形成種種之派別。有部歸之于大天,蓋深惡大天之開其始也。其以重詳五事起諍,不可信。設(shè)以共諍五事而分部,如何東山、西山等,并以五事為善說?迦王逝世不久,南印諸國即宣告獨立,而安達(dá)羅尤強(qiáng)。佛元二百二十年,且北上以攻摩竭陀。大天學(xué)者之?dāng)U展分裂,以在安達(dá)羅政權(quán)之所在地為近情。銅鍱者以此為迦王及波咤厘子城事,揆之事理,有不可信者矣。
第三節(jié)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
上座系末派之分,『異部宗輪論』說:「經(jīng)爾所時(大眾系分裂之時),一味和合。三百年初,有少乖諍」;蛘邠(jù)此謂上座部多耆年,思想多保守,乃得歷久而無異。然銅鍱說:二百年頃,佛教已成十八部。則是上座末派之分,實與 [P111] 大眾系同時。于迦王之世,上座已有三系之分。法藏、飲光、銅鍱、一切有,亦即于此時而顯然分化;優(yōu)婆!5鵋多之后,律分五部,凡此皆與上座系之分裂有關(guān)也。上座思想多尊舊聞,此無可疑,然即舊聞?wù)叨謩e推衍之,于律學(xué)尤甚,較之大眾系,無多讓也。彼有部傳之說,特自贊其所宗耳!上座系末派之分,眾傳不一,尤以關(guān)于分別說系者為甚,茲先舉示于下而后辨之:
圖片
┌──說一切有──飲光──說轉(zhuǎn)──說經(jīng)
┌─┐┌─化地──┤
│分││└──法藏
│別││
│說│上座─┤
│傳││┌──法上
└─┘└─犢子──┼──賢胄
├──六城
└──正量
[P112]
┌─┐┌─ 紅衣
│正│┌─一切有─┬──分別說─┼─ 多說
│││└──師長├─ 法藏
│量│上座─┼─雪山└─ 飲光
│││┌──大山──┬─ 法勝
│傳│└─犢子──┴──正量└─ 賢道
└─┘
┌──紅衣
┌─┐┌─分別說─┼──法藏
│大││├──飲光
│││└──化地
│眾│上座─┤┌一切有────說經(jīng)
││└─┤┌───正量
│傳││├───法勝
└─┘└犢子─┼───賢道
└───六城
[P113]
┌──法上
├──賢胄
┌─┐┌─犢子─┼──正量
│有││└──密林山
││├─化地────法藏
│部│上座部┬─說一切有─┼─飲光
││└─雪山└─經(jīng)量
│傳│
└─┘
上座系末派之分,眾傳之不一如此。然若即眾傳而除其自尊所宗之成見。則學(xué)派之分,猶大略可見。正量、法勝(法上)、賢道(賢冑)、六城(大山、密林山)四部,從犢子部出,眾傳所同。犢子部則有部傳謂其從一切有部中分出,余傳則謂其直從上座部來。此可解,有部者素以上座之根本者自居,宜其以弟兄行之犢子,視為自宗之子派也。經(jīng)部(師長、說轉(zhuǎn))自有部中出,眾傳無諍。分別說傳,說轉(zhuǎn)與說經(jīng)為二部,余傳則視為一部。詳說轉(zhuǎn)部之宗義,與經(jīng)部譬喻師異,應(yīng)有本末之分,如分別說者說。有部傳與正量傳,謂本上座部轉(zhuǎn)名為雪山; [P114] 大眾與分別說傳,則判為大眾之末派,此以有部傳之所說為當(dāng);(護(hù)地、多說)、飲光、法藏、紅衣(銅鍱)四部,依大眾傳及正量傳,系出分別說部。此分別說部,大眾傳謂其與一切有、犢子為弟兄行,且分出為早;而正量傳則視為一切有之子派。有部傳與分別說傳,同唯化地、飲光、法藏三家,無紅衣,亦無分別說部之名。化地等與有部之關(guān)系,有部傳謂化地等為有部之支裔;分別說傳則謂有部從化地部分出;大眾傳則謂其同從上座部出,相為弟兄。傳說之紛亂,至此而極。諸傳中以大眾傳為當(dāng),以彼于上座系學(xué)派之分流,處身事外,不以自尊所宗之成見羼入其中也。于中分別說部之地位,應(yīng)先予審定,否則無從論之。銅鍱者雖不言分別說部,而實以分別說部自居。有部傳之『宗輪論』,雖無分別說部,而『大毗婆沙論』則有之,即分別論者是。分別說與分別論,其實一也!浩派场恢謩e論者,古今學(xué)者多不明其所屬。以『婆沙』抨擊之,或者乃以「諸邪分別,皆名毗婆阇婆提」解之。見『宗輪論』無分別論者之名,見其立心性本凈等同大眾部,或者乃以為即多聞分別部;或以為大眾、上座二部末派之合流 [P115] 。不知即分別說部,即波利之東系,為化地等四部之本;亦為分別說系學(xué)者之總名。其初,稱上座分別說者,嘗與大眾及上座(除分別說之余)鼎立而三,蓋上座三大系之一也。『攝論無性釋』云:「上座部中,以有分聲亦說此識。如是分別說部,亦說此識名有分識」。此上座,分別說部,『成唯識論』卷三,即作「上座部經(jīng)分別論者」!捍蟪顺蓸I(yè)論』謂:即赤銅鍱部經(jīng)中,建立有分識。錫蘭傳來之『清凈道論』,亦有有分識之文。此實銅鍱部者,彼以上座,分別說部正統(tǒng)自居,故或作上座,或言分別論者,或言銅鍱,其實一也。『順正理論』五十一卷之分別論者,立業(yè)果已熟則無,即飲光部!浩派场环謩e論者之「羅漢不退」(六十卷),「定無中有」(六十八卷),「隨眠異纏」(六十卷),「緣起無為」(二十卷),「有五法遍行」(十八卷)等,多與化地部合。或者見分別論者之與大眾部多同,想象其為大眾與上座末派之合流,而不知法藏部之「余義多同大眾部執(zhí)」;飲光部又「余義多同法藏部執(zhí)」;『論事』及『宗輪論』所敘之化地部義,同大眾系者十八九。分別說系之化地等部,其所以與大眾近者,非 [P116] 必轉(zhuǎn)向大眾,亦非合流;正以學(xué)派初分,大義猶近,本不如后代所傳之甚也。若解上座三分論,知分別說或分別論者之地位,則于各傳異說,渙然可解。有部傳以飲光、法藏、化地從有部(分)出,此以有部者之以上座根本及正統(tǒng)自居也。不言分別說而言雪山者,以分別說部自銅鍱部之南移于錫蘭,化地、飲光、法藏之離本宗而分化于大陸,上座分別說部之本宗,日就式微,移化雪山,因之轉(zhuǎn)名雪山部。彼之用大天五事,猶分別說者之舊。學(xué)派初分,大義多同;迨后學(xué)派競興,于此式微之舊宗,或判為大眾,或攝屬上座,不復(fù)能詳也。(正量傳出入于大眾傳及有部傳,于上座系中,舉雪山又言分別說,誤)。有部傳不言銅鍱者,一在北印之山國,一在南印之海南,少所交涉而淡忘耳。銅鍱者之分別說傳,以上座分別者之正統(tǒng)自居;上座與分別說及銅鍱,視為一部之異名,故但舉上座,不復(fù)言分別說及銅鍱。既自以為上座正統(tǒng),則以有部及犢子等為其屬派,亦自尊所宗之通病。正量傳與有部同源,除以自宗之母部犢子部直承上座,余即隨有部說之。知上座三分之說,知分別說者之真,則能不為三傳宗派成見之所拘,見大 [P117] 眾部所傳為平允而最得其實也。
學(xué)派之分裂,乃思想集團(tuán)之分化,雖有師承可談,而實不僅一、二人事。其分裂者,彼此仍多有所同;即和合一派之中,亦未嘗不蘊(yùn)有異見,此吾人所應(yīng)深切記取者也。跋耆系得勢于毗舍離,而后知務(wù)廣博,行貴要約之大眾精神,益趨發(fā)揚(yáng)。波利系之先見者,起而折衷之,成分別說部。分別說者,學(xué)無常師,理長為宗,分別取舍而求其當(dāng)也。繼之而起者,上座部(除分別說之余)又裂為說一切有及犢子二部。說三世及無為法皆有體,與上座分別說及大眾系之過去、未來無,現(xiàn)在、無為有者不同!敢磺杏小贡居诜鹫f,惟何謂一切有,則彼此異解;一分學(xué)者乃舉「一切有」以顯自異他,名說一切有部。然一切有宗,不必即為發(fā)智、婆沙師,彼特依三世實有之義,分別推衍而至于極端者。舊以『發(fā)智論』作者迦旃延尼子出佛滅三百年,乃以說一切有部為三百年始出,非也。自三大系再分,經(jīng)過不詳,疑分別說系之分派為早,即迦王所遣布教師之分化一方,可謂即法藏等分部之始也。有國師(或云國王)化地者,通吠陀、聲明之學(xué),出家得羅 [P118] 漢果。間取吠陀及聲明以莊嚴(yán)佛法,視同佛說,信其說者,從部主為名,曰化地部。又有法藏(曇無德)阿羅漢者,自稱以目犍連為師,習(xí)「經(jīng)」、「律」、「論」、「咒」、「菩薩」五藏云。漢譯法藏部之『四分律』,但明「經(jīng)」、「律」、「論」、「雜」四藏。然卷十一云:「字義者,二人共誦,不前不后,阿羅波遮那」。阿羅波遮那,乃文殊師利之陀羅尼,『四分律』有之,則法藏部之有明咒,信不誣也。信其所說者,從部主為名,名法藏部。又有飲光羅漢者,撰集佛語,以破外道為一類,對治煩惱為一類,亦從部主得名,名飲光部。此三部化行大陸,于圣典多有改作;蛉谌敕屯佣馂榉鹫f;或仰推目連(神通)以證明咒之可信;或以破外對內(nèi)而別為撰集,與大眾之多聞、說假同其作風(fēng)。紅衣即銅鍱部,由迦王子摩哂陀傳入錫蘭,得國王之信奉,改建眉伽園以居之。大陸佛法之變化,所受者少,故今巴利語系之佛教較淳樸,吾人亦得據(jù)之以想象分別說系之初型。上座分別說者重律,故每一分派,即有一不同之律。古傳律分五部,即上座分別說系所出之飲光、法藏、化地三部,及一切有,摩訶僧祇律也。次犢子 [P119] 系之分裂者,犢子學(xué)『舍利弗阿毗曇』,特重論議。于本論之有所不足者,各取經(jīng)義補(bǔ)充之,立義既異,遂分四部。賢阿羅漢之后學(xué),名曰賢冑。以法上為部主,名法上部。正量,言其法之正確。密林山,以住處得名。四部中,正量部之信者尤多,儼以犢子之正統(tǒng)自居,故后之言四派者,每以正量代犢子也。次從說一切有出說經(jīng)者,犢子與有部同源,信守師承,于阿毗達(dá)磨漸為偏頗之發(fā)達(dá)。犢子亦以三世、無為為實有者,唯依蘊(yùn)施設(shè)補(bǔ)特伽羅之假實,及阿毗達(dá)磨之師承,與說一切有者異。迨犢子分離已,說一切有中之一分學(xué)者,不滿于論典之偏重,乃宣稱以阿難為師,以經(jīng)為量,成說經(jīng)部。亦名說轉(zhuǎn)部,以彼立勝義補(bǔ)特伽羅,自此世轉(zhuǎn)至后世,與犢子之不可說我大同。此說轉(zhuǎn)之經(jīng)量,成立亦早,立義多同說一切有及犢子,如以五根為世第一法,即其一例!鹤谳喺摗恢f者,即此;『大毗婆沙論』亦嘗析持經(jīng)及譬喻者為二。佛元三世紀(jì)之初,一切有部中,迦旃延尼子于至那仆底(東)造『發(fā)智論』,阿毗達(dá)磨之面目一新。其貫通舊說,演繹新知,頗多善巧。與之前后者,有鳩摩羅陀(童受),住健陀羅(西),步說 [P120] 轉(zhuǎn)部之芳塵,亦以經(jīng)為量,作『喻鬘論』等,因得經(jīng)部譬喻師之名!何饔蛴洝粋鼬F摩羅陀曾受迦王之敬禮,后朅盤陀國(在蔥嶺之東南境)王,突以兵入健陀羅,迎之移住朅盤陀,則亦佛元二、三世紀(jì)間之大德也。法顯傳佛弟子之沿印度河上流,由烏萇國度險道以入蔥嶺而東來者,在佛元三百年。迦王之世,雖或未能越崇山宏大法于東北之大陸,然二、三世紀(jì)之間,已通蔥嶺之道,佛教之流布東方,固不待迦膩色迦王之世也(1)。
第四節(jié) 五部、十八部
舊傳律分五部,而義凈獨辟之曰:「不聞西土」,別舉大眾、說一切有、正量、上座四宗。以正量當(dāng)犢子而舉四宗,固后期佛教之常談,第據(jù)此以斥五部則失之。傳五部者不一,『大集經(jīng)』以曇摩!5鵋多,薩婆帝婆,迦葉毗,彌沙塞,婆蹉富啰為五部,次曰:「廣博遍覽五部經(jīng)書,名為摩訶僧祇」。則是以五部為一枝,以摩訶僧祇為綜貫遍達(dá)者,其為大眾部之傳說無疑!核_婆多師資傳』以曇 [P121] 無德,摩訶僧祇,彌沙塞,迦葉維,犢子為五部,有大眾而無薩婆多,與『大集經(jīng)』異。其故亦可知,蓋薩婆多學(xué)者,以迦葉至優(yōu)婆!5鵋多為自宗之師承;優(yōu)婆!5鵋 多后而律分五部,則五部為末而薩婆多為本。此與大眾者之自尊所宗,初無二致!荷o律私記』、『舍利弗問經(jīng)』、『大比丘三千威儀』、『佛本行集經(jīng)』,又別傳一說,以曇無德,彌沙塞,迦葉遺,薩婆多,摩訶僧祇為五部,獨缺犢子!荷o律私記』以大眾律為舊來所常用;『舍利弗問經(jīng)』譽(yù)「摩訶僧祇,其味純正」,并大眾部之古說!悍鸨拘屑(jīng)』屬法藏部。律分五部,似以此說為能見古意。蓋分別說之上座,初與大眾及余上座鼎立為三。分別說者重律,又出化地,法藏,飲光三家律。其銅鍱部之傳于海南者,與大陸之關(guān)系不深,故傳者略之。大眾部律務(wù)要略,雖分派而律唯一。余上座又分說一切有及犢子二派,犢子重論義,疑初與說一切有者同用一律。于分別說三家,加大眾、一切有為五部,為大陸佛教律典之初分。迨后犢子別成一律,即成六家。大眾及薩婆多學(xué)者,習(xí)聞五部之說,乃以犢子入五部中,而自居于根本、綜貫之位。古今未見五、六之 [P122] 別,乃疑惑于大眾及犢子之間。
舊傳十八部之說,各傳共許而所說不同。玄奘承后期之說,以十八部為末派,上座、大眾為根本,合于『文殊問經(jīng)』「十八及本二」之說。真諦支離其辭,除大眾而言十八!何氖鈫柦(jīng)』無說假部。依錫蘭所傳之十八軌范說,合上座、大眾于十八部,非二十也。若加后起之學(xué)派,其類實多。藏傳各說,一一求合于十八,而亦彼此不定?傊,佛教演為十八部,于佛元二、三世紀(jì)間,為眾所周知之事實。迨學(xué)派更多,興廢不一,言十八者多無從確指,或加本二成二十也。其最初者究何所指,除眾傳一致者外,似難得決定之。
注【5-001】參閱『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第六章(三三0──三五四)。 [P123]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xiàn)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xué)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dǎo)師
- 印順導(dǎo)師:學(xué)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xué)風(fēng)
- “人間佛教”轉(zhuǎn)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xiàn)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gòu)建和諧世界
- 構(gòu)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xiàn)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xué)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fēng),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xué)佛人要遠(yuǎn)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xué)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jìn),專注于目標(biāo),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