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對佛教的誤解
※神佛不分
中華文化兼容并蓄,對于勸善的宗教皆能廣為接納。流傅至今,凡持香禮拜者,皆誤以為佛教,實則,諸多民間信仰之神只,如:城隍爺、土地公、三太子、媽祖......皆被門外漢披上佛教外衣,不知神佛二者,其本質、愿力迥異,應當究明。
神為六道輪回的眾生,屬于鬼道之有福德者;蛞陨皩摇⑷祟愗暙I卓著,后代為追思其恩澤,立廟祭祀;蛞蛎裰俏撮_,對自然現(xiàn)象無知,遂于山川雷電產生敬畏之心。
人們認為神有掌控萬物的生殺大權,主宰吉兇禍福的能耐,卻不知神本身即是世間凡夫,其宗旨不外以勸善為主,并無圓滿縝密之思想體系。拜神尋求的是現(xiàn)世的庇佑、消災,但無法究竟解脫。其他宗教對所認定的神,神與人是主仆關系,永遠無法平等。
佛則是放下王位、妻兒,尋求真理的修行者,是出世圣人,徹悟宇宙人生真理,證得通達本性的智慧。他主張一切吉兇禍福,皆由人自招,若不在心地下手,徹底改善自己的思想行為,盲目的崇拜無法趨吉避兇,更不能凈化自己的人格。佛以慈悲喜舍對待一切眾生,他是一個指導者,因此佛與人是師生關系,只要依循其教法,人人皆可成佛,因此就本性而言,佛與人是平等的。
※智迷不辨
常有人批判信佛為迷信。何謂迷信?不經審慎思考和理性明辨,迷迷糊糊相信,稱為迷信。批判者往往未曾聽經聞法,甚且連“佛”之本意亦無言以對,即主觀認定佛教為迷信,此批判者豈非更為盲從、迷信?
何謂智信?凡透過智慧判斷,冷靜觀察,確知為善良美好,能令人解脫者,方去接受、相信,稱為智信。梁啟超嘗言:“佛教乃智信而非迷信。”佛教非但不認同迷信,甚且鼓勵以理性探索質疑,此種寬容大度,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便是智信的表征,也是佛教與其他宗教最大的不同。
※民俗外道誤為佛教
民間有許多習俗,或外道種種作為,皆非正信佛教,茲列舉如下:
⊙算命看相:以抽簽、卜卦、紫微斗數(shù)、摸骨......等方式,斷言一生禍福。此系由于人對自身未來迷惘無措,盼能藉此指引方向,佛教則主張“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來世果,今生作者是。”自己的起心動念就能決定今后的命運,毋須仰賴算命,應自轉因緣。
⊙ 地理風水:地理風水與南北極、磁場、地下的水流等有關,是有科學依據(jù),合乎自然的。對未斷惑證真的凡夫,確有影響。但已證阿羅漢果者,則所到之處皆是光明凈土,此正可為“凡夫境轉心,圣人心轉境。”做最佳注腳。然而,佛教注重的是心法,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內在的心性遠比外在的地理更重要。
⊙跳神扶乩:此系民間信仰的儀式,以靈媒為橋梁,進行種種祈求。此絕非佛教的產物,而是巫術的范疇。
⊙擲杯筊:人無法與神鬼溝通,便依我見自問自答,揣測神意.
⊙燒冥紙:始于漢朝紙商的促銷術,沿襲至今,甚且衍生出紙扎冥具,祈令亡者受用的習俗。佛教主張,若欲做功德,當以亡者之名布施、印經、供養(yǎng)三寶,更能利益亡者。蓋火化冥紙、冥具,僅鬼道受用,然亡者卻未必投胎鬼道。
再者,往生錢萬不可燒,以其上印咒文,若火化則視同焚毀經書,罪過不小。
⊙殺生害命以為供品:不知情者往往以雞鴨魚肉供佛,以示誠意。然則佛教以慈悲為懷,主張眾生平等,尊重一切有情之生存權。且六道眾生,生生世世互為眷屬,焉知所殺者,非過去生父母骨肉?是以其根本戒規(guī)即是--不殺生。
※錯誤認知--消極、悲觀、崇拜偶像
佛教揭開生命的面紗,徹見其本質是苦、空、無常的,對于佛法未深入者,往往依文解義,認定佛教是消極而悲觀的。其實,佛教對造惡消極,對行善度眾則抱持舍我其誰的態(tài)度,十分積極。佛教愿拔一切眾生之苦,因此是慈“悲”觀,而非“悲”哀觀。更有人批駁出家為不孝、逃避責任。殊不知,多元化的社會,需要各種人才。心靈救度的大任,正有賴僧寶來承擔。出家乃大丈夫之事,非將相所能為。出家才是真正大孝,因為出離的是煩惱之家,所做的是紹隆佛種,弘法利生之事。地藏菩薩發(fā)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眾生度盡,方證菩提。”這是何等積極!
外教徒常批評佛教崇拜偶像,但不知佛教施設佛像,乃是方便契合根器,讓禮拜者見賢思齊,學習佛的精神和行為,并非祈求保佑。就如同國旗、國歌、十字架,皆為精神的表征,佛像亦是表法的。
- 上一篇:年輕人,你為何學佛?
- 下一篇:您對佛教誤解有多深
- 最全的燒香圖解,燒香有何含義與講究?
- 皈依之后需要注意什么嗎 皈依佛門后的注意事項
- 開天眼后究竟能看到什么?
- 楞嚴咒簡介,什么人不能念楞嚴咒?
- 常犯邪淫者得十種苦報 從婚后出軌事件看出的因果報應
- 地藏經簡介,地藏經主要講什么?
- 《華嚴經》簡介,大方廣佛華嚴經講什么?
- 佛教基礎知識
- 最簡單的三皈依儀式-如何授三皈五戒居士儀軌
- 持咒打坐的方法 持咒打坐的姿勢圖
- 為什么要學佛?有什么用呢?
- 心經簡介,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內容介紹
- 心經入門
- 2020年佛教節(jié)日一覽表
- 佛教唱贊時法器打法
- 什么是佛教?佛教的精髓是什么?佛的定義呢?
- 為什么要燒香拜佛?燒香的含義是什么?
- 什么是咒語?佛教最神奇的九個咒語
- 佛教名詞
- 準提咒簡介,準提咒功德及妙用
- 學佛前要了解的基本內容
- 佛教和印度教的區(qū)別
- 持咒是什么意思?如何持咒?
- 佛咒入門
- 文殊菩薩心咒簡介
- 皈依是什么意思?皈依三寶又是什么意思?
- 誦經有訣竅嗎?誦經的十二條訣竅
- 初入佛門該怎樣修行?
- 在家燒香有什么講究?一些禁忌千萬不要觸碰!
- 皈依證怎么辦理?辦皈依證后的忌諱是什么?
- 女眾出家前須知,一生只有一次出家機會
- 往生咒簡介,念往生咒要注意什么?
- 給去世的人上香的規(guī)矩
- 楞嚴經簡介,楞嚴經大致在講什么?
- 求佛有沒有用?為什么說佛菩薩可以保佑人?
- 觀自在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
- 金剛經入門
- 佛教因果定律
- 清心咒簡介
- 涅槃是什么意思?涅槃的四種分類分別指什么?
- 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明末四大高僧是誰?明末四大高僧簡介
- 鹿野苑是佛的什么地方?
- 為什么要修習八正道?八正道的重要性
- 怎么知道一個人有沒有大福報?
- 為什么得道的人很自在而普通人不能?
- 心存佛念 不忘念佛
- 弘法利生道場的人才應當順于法去成就保護
- 假如有人問自己幸福嗎?怎么回答才好?
- 怎么轉煩惱?
- 佛法里怎么看待人與人交往?
- 佛教法器磬的作用是什么?
- 生病后感覺沒精進、學習落后了,對不起師父怎么看?
- 慧遠大師的《廬山東林雜詩》解釋
- 什么叫做“三藏法師”?
- 妨礙善行,損耗錢財?shù)牧N過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世間的孝有幾種,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間最圓滿的孝道?
- 放下過去,期待明天,對未來心存一份期望
- 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說四圣諦的目的
- 有方法抹去過去的記憶嗎?
- 佛教的橫三世佛指的是哪三個佛?
- 感覺勸別人念佛很難,怎么辦?
- 父母與孩子是什么關系,佛弟子如何與家人相處?
- 信仰的核心是以利益安樂眾生
- 圓滿供養(yǎng)一切成就供養(yǎng)的因緣
- 能無欲無求地度過此生挺好,可做起來不容易怎么辦?
- 舉心動念成善惡,善觀其心,止惡念向善念
- 大乘佛教與小乘佛教的區(qū)別
- 佛教忍辱法門的五個層次
- 一切的煩惱皆源于心,心態(tài)決定你所看到的世界
- 娑婆世界教主釋迦牟尼佛一生簡介
- 什么是和尚,和尚的稱謂是如何來的?
- 應該怎樣做慈善,平衡與工作生活的關系?
- 如何勸說愛說臟話的親友?
- 彌勒菩薩為什么是未來佛?
- 普皆回向是什么意思?凈業(yè)行人如何回向?
- 居士每日應該做哪些功課、定課?如何實修?
- 何謂慈悲?
- [夢參法師]念經時忽然看見異相是怎么回事?
- [黑茶]黑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思想]禪門機鋒盛行于唐宋兩朝原因是什么?
- [生活故事]我欠乞丐一塊錢!
- [人物故事]以「慈悲觀」離「瞋念」
- [在家修行]放松對修行有什么幫助?
- [入門須知]佛教和佛像什么時候傳入中國?
- [凈界法師]念佛是心力帶動佛力,還是佛力帶動心力?
- [黃茶]黃茶是怎么做出來的?
- [禪宗公案]親者不問,問者不親
- [生活故事]一串佛珠 無限祝福
- [哲理故事]事從容則有余味,人寬容則有余年
- [心經]《心經》的大智慧(一百四十四)
- [佛與人生]寬恕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佛學常識]《宋高僧傳》是怎樣一部書?
- [凈界法師]煩惱罪業(yè)生起的病根是什么?
- [白茶]白毫銀針是白茶嗎?白毫銀針名字的由來與沖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