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凈土宗 > 凈土旨歸 >

華嚴念佛三昧論講記(黃念祖老居士)【二】

  貳、辨體

  本論之‘體’,就是一真法界。華嚴宗說一真法界,就是天臺宗所常說的‘諸法實相’。諸法實相與一真法界實際是一回事。法界就是統(tǒng)攝一切萬法,所以叫法界。怎么說一真法界呢?體是絕待的,沒有對待,不是二,稱為一。是真實無妄,所以叫真。不二,離妄,統(tǒng)攝萬法,就稱為一真法界。

  一真法界之另一解釋,‘無二曰一,不妄曰真,交徹融攝’。這比統(tǒng)攝萬法又深了一步。一切互相‘徹’,你能‘徹’我,我能‘徹’你,此交徹也。融攝:互相融,互相攝;ハ嗳、互相攝、互相交、互相徹,可以拿屋里的燈光作比方。燭臺有光,頂上的燈各個有光。屋子里的光亮,是由于燭臺與全部電燈所發(fā)的光。誰能分別這室內(nèi)哪一塊是燭臺的光?那一塊是頂上的燈光?不可分。所有的光,每一個光都遍滿全室。每一處都有各各發(fā)的光。這就是交徹、交融、相攝之意。你攝了我、我攝了你,你融到我里頭,我融到你里頭,交徹融攝。以我們的譬喻推廣到一切法,一切法無不如是。

  這樣的一個不二不妄一真的法界是什么?就是諸佛平等的法身。佛的法身是平等的。《金剛經(jīng)》說:‘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法身還有什么高下,不但佛與佛的法身無有高下,一切都不二,還有什么高下,大平等之法。從本以來就不生不滅、非空非有、離名離相、無內(nèi)無外、唯一真實不可思議。都沒有,那不就是斷滅了?不,唯一真實。唯一真實,那你說是不是有?你要想!告訴你不可思議。剛一要想,禪宗多少捧打下來,趕出去。所以稱為一真法界。

  一塵一毛無不是一真法界。不但廣大無邊的是一真法界,極微細的電子、比電子小多少萬倍的中微子,都是一真法界。到了華嚴境界,小就包括大,‘毛端剎海’。一個毛端就能容納剎海,小中可以包括大。咱們的常情大包括小,多包括一,但華嚴一多相即。一萬包括一包括二,一跟二包括一萬。又華嚴延促同時,一秒鐘和一萬年是一樣的時間。艾雷斯艾,愛因斯坦,懂此道理。他的一個朋友死了。他說:‘你死了,不久我也就會來了。’他又說這都是錯話,時間是人的錯覺,物質(zhì)也是錯覺。錯覺與妄想正好相似。錯似妄,覺似想。我們說妄想,他們說錯覺。時間就是錯覺,F(xiàn)在時間、空間、物質(zhì),這些概念都在發(fā)生變化,所以我們佛教前途光明。要知道不是指現(xiàn)在,信佛的人多了,交供養(yǎng)的人多了,有大光明在前頭。科學家非常驚訝釋迦牟尼的大智慧,現(xiàn)在如此努力,才以實驗做出來,可是兩三千年前釋迦牟尼佛早已了知了。

  為什么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本體?因為清涼大師把華嚴的一真法界,分為四:理法界、事法界、理事無礙法界、事事無礙法界。事,種種事相,大地山河,男女老少,有凡、有圣、有因、有果,都是事,這是一個法界。理法界,都是本體。離言思、離名相,本來就不生不滅,這也是一個法界。一切空寂而不妨示現(xiàn)種種的大地山河,理跟事不相妨礙,叫理事無礙法界。還有事事無礙法界,是華嚴所獨有的。小跟大,本來有礙,它無礙。大的可以包括小的,小的包括大的。多與一,人們是有礙,多包括一,十包括一。三包括十,一個手指頭包括十個手指頭,常情就不好懂了。它無礙,事事無礙。一秒鐘包括十萬年。華嚴分為四法界,《起信論》云:‘念佛完全可以入四法界。’所以我們說,以一真法界為體,是有所依據(jù)的。

  彭際清(二林居士)如此說:‘一心念佛,不雜余業(yè),就入事法界’。修持是事。要一心念佛不參雜別的。不是念佛之外,還練氣功,那就不是一心。一心念佛,不雜余業(yè),就入了事法界。‘心佛雙泯,一真獨脫,入理法界’。念著念著,心與佛在自己心中都沒有了;本有的一真獨然透露,就這一句佛號明明朗朗。就入理法界。寂然不動,生佛俱泯,這些事相都沒有了。‘即心即佛、大用齊彰、入理事無礙法界’。這個心就是佛,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從體起用,從性起修,全修在性,大用齊彰。一人念佛,光明遍滿全法界。小說一人念佛有四十里光明,此對凡夫說的。要是圓人,遍滿一切,大用齊彰,理事無礙。所以不起于座,分身塵剎,廣度無邊眾生。一人念佛之功遍滿一切處,此大用也。‘非心非佛、神妙無測、入事事無礙法界’。非心非佛就離開一切了。神妙不測,此境界非凡夫所能知,事事無礙。

  所以念佛就入四法界,四法界就是一真法界。所以華嚴念佛三昧論以一真法界為體,以諸法實相為體。凈修捷要:‘無量光壽是我本覺’。我們所念的阿彌陀佛就是我們的本覺。‘起心念佛方名始覺’,生起念佛之心才是開始覺悟,故名始覺。念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就是本覺,始覺就合本覺,‘始覺合本’,此最重要。始覺合本覺才稱為覺悟。‘始本不離,直趨覺路,’就到究竟覺。由于一真法界為體,所以你本心就是佛,起心來念,念什么?念佛。佛是什么?佛就是你自己,無量光壽就是你的本體。

  參、明宗

  我個人體會本論以‘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為宗。整個華藏世界就是毗盧遮那說的法。說華嚴經(jīng)時四處在天上說、三處在人間說。七處八會、或九會,由于兩種譯本不同。華藏世界講十方一切佛、一切菩薩、一切莊嚴,持名就入華藏,極樂世界就是華藏世界。持名往生,就入了華藏。再加上一句‘華藏入名字’,如果能夠信、能夠理解,這個名字有這樣殊勝的功德,信解就深入了。信解深入了,就是往生的主要因素。

  為什么說‘華藏入名字’?根據(jù)此論所言:‘彌陀全體遮那,極樂不離華藏’。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一切一切就是華藏世界。‘華藏依正悉入彌陀名字’。華藏世界一切依報,就是一切佛土莊嚴,一切正報,就是一切佛菩薩;都入在阿彌陀佛名字里面。所以說‘華藏入名字’

  ‘持名入華藏’,彭二林又說:‘持一佛名入全法界’。持一佛名,全法界的功德都在里面。論云:‘名字即法身’,‘名字不異報化’。一個名字,法身、報身、化身全在里面。

  又云:‘此土行人(即娑婆世界之人),以專念力,修諸功德,回向西方,惑業(yè)未斷,(大多數(shù)人是此情況,還起惑,有疑惑)生同居土’。西方有四土: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實報莊嚴土、常寂光土。這種惑業(yè)未斷,但專念、修功德、回向的人生到凡圣同居土。

  第二種人‘欣厭既切’,欣慕極樂的心,厭離娑婆的心都很切。厭離的心很要緊,很多人厭離的心沒有生出來,對娑婆世界還是很留戀,那就欣愿不切。‘粗漏漸除’,惑業(yè)即漏,所謂見惑、思惑。見惑有十:身見、邊見、邪見、見取見、戒取見、貪、嗔、癡、慢、疑,斷了見惑成初果。思惑就是貪、嗔、癡、慢,細的。一直到無色界的貪嗔癡慢都斷了,證阿羅漢。現(xiàn)在不去證小乘極果。但欣厭很切,粗漏漸漸消除。粗漏指粗的邪見、身見、邊見、粗的貪嗔癡慢漸漸消除。并且‘聞法增進’,這樣念佛求生,可以生方便有余土。比凡圣同居土高。

  ‘若修圓教為因’。我們所講的華嚴是圓教,以圓教作因,從這里發(fā)心。‘深達實相’,很深的了達實相。‘以普賢行愿’,以普賢十大愿王作自己的愿,‘回向西方’,就生實報莊嚴土。‘親承佛記、分證寂光’。

  所以,此論不但希望大家持名往生,生凡圣同居土,還希望大家以圓教為因,可以上升到實報莊嚴土。生實報莊嚴土,就是大菩薩,一生大成就。上品上生,分身到無量佛國去聞法、去受記,到無量的世界說法廣度眾生,分身無量無邊。凈土宗的成就是如此的成就,但須以圓教為因。若沒有圓教為因,那只是前面同居土、方便土的成就。此即造論的意思。把‘華藏入名號’,華藏的一切都入名號之中,如此念,深達實相,不但往生,而且品位很高。此即‘宗’,‘華藏入名字,持名入華藏。’華藏就是極樂世界。

  肆、論用

  ‘用’是以‘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往生極樂,一生成辦’為用。首先叫你發(fā)菩提心,三輩往生要發(fā)菩提心。論如此細說,就是要你發(fā)菩提心。菩提心淺說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結合,此是最粗淺的說法。以大智慧來說,此論所表達的就是大智慧。發(fā)起此心,一向?qū)D?是《無量壽經(jīng)》所說三輩往生的共同條件——‘發(fā)菩提心,一向?qū)D?rsquo;,如此可往生極樂世界,‘一生成辦’,過去多少生沒有成功的事,現(xiàn)在這一生成功了。

  我還可以抖膽的向大家說,修什么法門,如果不求生凈土,一生成辦就沒有可能?v然是有,那是極少的。密法,統(tǒng)計下來,從解放到現(xiàn)在,有六個人化光。中國有十億人口,解放以來四十年。四十年來,十億人之中,只有六個。一億人也攤不到一個,一萬萬攤零點六,經(jīng)過四十年。北京才一千多萬人口,離一萬萬還遠啦?傊,此百分數(shù)看來,是很不容易的。

  論上說:‘行者誠能決定信解,知一切佛不離自性’。如果真正能夠有決定的信、決定的解,知道一切佛不離開自性。‘起勇猛心,起擔荷心’,要覺他,既要覺他,先要自覺。‘便與本師初發(fā)心時等無有異’。勸人發(fā)菩提心,如果信心有了,決定的信心,知道一切佛不離自性,起了勇猛心、擔荷心,就跟釋迦牟尼佛初發(fā)菩提心的時候一樣。

  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這就是華嚴的道理,因果同時。都是‘超情離見’。如果大家都在情見之中,對于這些事就是懷疑,這怎么行?咱們的情見都是錯覺。愛因斯坦說都是錯覺,佛早就告訴你是妄想出來的。

  而且《無量壽經(jīng)》說如果對于佛的不可稱智、無等無倫智、最上勝智,不能明了的話,就是往生,也在邊地。若對于佛的智慧能明了,但對于自己的善根不能生信,不能相信自己具有佛性,不能相信自己的本性就是法身,跟法身佛平等平等,無所欠少,你也只能生邊地。所以造論者的用心即在此。不但希望大家往生,還希望往生的品位高一點。此即造論的苦心。我們今天有這個共成會聚,也就是希望在這個地方提高一點。這個提高一步,往生之后,你到那邊大大的提高一步。如是因,如是果啊!

  第四個就是‘用’,就是勸你發(fā)菩提心,你這樣發(fā)菩提心,就跟釋迦牟尼佛當年發(fā)菩提心是一樣的。初發(fā)心時便成正覺。這樣往生,不會落到邊地疑城里,多少年不見佛,只有菩薩來跟你說法。為什么?佛跟你說,你也不懂,華嚴會上的阿羅漢們都如聾如盲。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