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懺悔?沒有機會當面懺悔怎么辦?

法量大和尚:什么是懺悔?沒有機會當面懺悔怎么辦?

問題:

  頂禮師父!我在與某位法師接觸的過程中,對自己看到的一些現(xiàn)象產(chǎn)生了不好的想法,因而對這位法師退失了信心,沒再聯(lián)系。后來這位法師往生了,我知道自己真的錯了,內(nèi)心自責難過不已。

  大和尚曾教育我們,最好的懺悔就是對著當事人懺悔,得到對方的原諒?墒俏乙呀(jīng)沒有機會向法師懺悔了。請問師父,我現(xiàn)在該怎么辦呢?

法量大和尚:

  懺其前愆,悔其后過

  你現(xiàn)在不是懺悔而是追悔,追悔是跟煩惱相應的。你應該要如理作意——以后遇到類似事情的時候,應該如何去做。

  懺悔是清凈。懺悔很重要的兩點:

  第一,懺除以前的罪行,我知道以前的行為錯了、要改變:“懺者,懺其前愆。從前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悉皆盡懺,永不復起,是名為懺。”

  第二,斷除不如理作意、不如理行為的相續(xù)心所:“悔者,悔其后過。從今以后,所有惡業(yè),愚迷、驕誑、嫉妒等罪,今已覺悟,悉皆永斷,更不復作,是名為悔。”

  懺悔,是對自己從前所犯的過錯,悔悟覺悟后,改過自新,發(fā)愿永不再犯;懺悔,是懺悔內(nèi)心的一些不如理作意;懺悔的目的是為了更好地修行

  緣于正法,改過凈心

  我們凡夫就像《地藏經(jīng)》說的“起心動念無非是罪”,那我們是不是總懊惱自己過往身語意的過失呢?我們不是這樣修行的,而是應該好好學習懺悔的內(nèi)涵,不要一直這樣不如理作意。

  經(jīng)典中說,佛陀最贊嘆兩種人:從來未犯錯的人;犯了錯能改的人。

  我們現(xiàn)在要做的,是緣于正法不斷修行,有了錯誤就不斷改正。畢竟我們都不是圣者,不可能所有身語意都是如理如法的。我們懺悔內(nèi)心放不下的各種牽掛、各種負面的東西,把做得不好的地方改過來、調(diào)整好,就是最好的懺悔。

  我們?yōu)槭裁匆蕖栋耸朔?a href="/remen/chanhuiwen.html" class="keylink" target="_blank">懺悔文》?因為只要還未究竟成佛,我們的內(nèi)心就還會有無明、執(zhí)著、煩惱,身語意還會造作輪回之因,我們的起心動念都會形成業(yè),若未加對治,縱經(jīng)千萬劫,只要遇到適合的緣,就一定會感果報。所以,我們就常常需要懺悔。

  這位法師是修行人,修行人是不會在意別人怎么對自己的,這是他自己修行的境界。但你身語意所造作的業(yè),不會因?qū)Ψ降木辰缍淖,因此你需要依法做好自己應該做的?ldquo;所作不失,未作不得;善因得樂果,惡因得苦果;自作自受”,每個人都必須承擔自己的業(yè)果。

  但是,業(yè)不是固定不變的,業(yè)感果的過程,需要緣的推動。因緣不同,感得的果也會不同。因此,業(yè)可以通過正確的方法去對治、改變。

  我們要常懷善的發(fā)心,調(diào)整自己的作意。假如我們?yōu)闊⿶浪_,與煩惱相應、做了一些不如理的言行,當我們發(fā)現(xiàn)的時候,就需要懺悔。

  懺悔罪障是佛法中重要的內(nèi)容,是每個學佛者必修之課。因為如果不懺罪,無始以來所集之量如虛空的罪垢不能得以消除,罪不消,則阻礙修道。所以,祖師大德說拜懺、懺悔是很好的修行法門。懺悔文里有懺悔的儀軌,懺悔的內(nèi)容包括所造的一切罪業(yè)、煩惱和當下的生命狀態(tài)。

  若據(jù)通懺,理事二別

  我們先要認識懺悔,才能知道如何懺悔,而不是流于形式。懺悔,是為了改變錯誤的認知、錯誤的行為,改變這些不如理作意所產(chǎn)生的相續(xù)心所。

  《事鈔》云:“若據(jù)通懺,理事二別。”通懺指所有懺悔的方法,如大悲懺、梁皇懺、水懺、無生懺……懺法很多,但歸納起來有理懺和事懺兩種。

  無生懺是“理懺”,是最根本的懺悔,“罪從心起將心懺,心若滅時罪亦亡。心亡罪滅兩俱空,此則名為真懺悔。”理懺要觀察空性,我不可得,法不可得,所以罪也不可得。

  在修理懺時,要注意一個很重要的觀念:觀一切法不可得,不是沒有法;罪不可得,不等于沒有罪。如果我們的般若智慧不夠,又沒善知識引導,就很難正確修習“理懺”這種懺法。甚至還會對罪業(yè)毫無恐懼和慚愧之心。

  對一般人而言,修“事懺”更為穩(wěn)妥。事懺有三種:責心懺,作法懺和取相懺。

  責心懺,自責己心,令生厭離。責心懺主要是懺悔比較輕微的過失,即戒律上所說的“下品罪”——只是“起心動念”還沒有付諸行動,就被我們的“觀照力”發(fā)現(xiàn)了、呵責自己的心。這個惡念經(jīng)過你的呵責,而在你心中消失掉。

  作法懺,主要針對“中品罪”,是指不但起心動念而且付諸行動。這種罪業(yè)就必須要發(fā)露?梢韵蚯鍍舻纳税l(fā)露懺悔。如受了菩薩戒,可以向佛菩薩懺悔。若沒適當?shù)娜丝梢园l(fā)露,可以向佛菩薩白告。經(jīng)過一定的懺悔儀式,所犯的戒罪便可消除,犯戒者內(nèi)心重獲清凈。

  取相懺,在佛菩薩像前,發(fā)露過去所造的惡業(yè),禮拜佛菩薩,以求見到瑞相。見到瑞相后,身心就會清凈舒適,不再有煩惱和罪惡感,過去所造的惡業(yè)消除。取相懺的方式,或大悲懺或八十八佛等都可以。重點是在懺悔之前必須具足的資糧——對業(yè)果的思維,對罪業(yè)的畏懼、羞恥。

  懺悔發(fā)愿,自我提升

  只要沒有成佛,我們就是不完美、有缺陷的存在,懺悔自然是永恒的追求?墒現(xiàn)實的懺悔對象是有限的存在,具有瞬間性、脆弱性、易變性的特點,就如你現(xiàn)在想當面懺悔的修行人已經(jīng)往生,如果把現(xiàn)實的人作為懺悔對象,就不符合永恒懺悔的追求。因此,我們只能向“佛”懺悔。

  我們是有限的、不完美的,我們向佛懺悔,至誠發(fā)露自己所造的不善業(yè)及貪嗔癡煩惱,承認錯誤,決心改過。諸佛智慧福德圓滿,具足大慈大悲,是無限的、完美的。我們祈求諸佛引導、救度、加被,通過禮佛拜懺、誦經(jīng)持咒等方式,對治清凈,不斷提升,實現(xiàn)自己的圓滿解脫。這才是懺悔真正的意義。

  隨學菩薩,修尊重行

  《妙法蓮華經(jīng)》中,常不輕菩薩始終不輕視他人,修尊重行。每逢見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為如何,菩薩都會恭敬禮拜:“我不敢輕視汝等,汝等皆當做佛。”常不輕菩薩說,我非常尊敬你們,不敢有所輕視,因為你們都行菩薩道,將來都要成佛。

  我們應該學習菩薩,視所有人都是佛,唯獨自己是凡夫;學習菩薩,對所有人都恭敬尊重,隨喜所有人的功德。這樣可以對治自己的慢心。慢心生起時,就會喜歡觀察別人的缺點,評論別人的過失。

  慢心是一種錯覺,既不如實了知自己,也沒如實了知別人。本來我們的認識就不全面,再加上煩惱和情緒,看待問題就更加偏頗了。

  所以,我們先要從認識自己的煩惱開始,少一點去想“別人為什么會這樣”,多一點去想“我應該怎么做”——時刻把善的放在心上,多觀察他人的優(yōu)點而生信心,多思考他人的付出而生敬心,多尊重、隨喜他人。

文章轉(zhuǎn)自微信公眾號:六榕書院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