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認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

  問:在傳統(tǒng)的觀念中,許多人認為:“儒家是入世,佛教是出世”,于是年青時候選擇入世做官、做事,官場失意或年紀大了,才考慮選擇佛教信仰。你怎么看待這種現(xiàn)象?如何正確理解佛教的出世思想?

  答:官場失意或年紀大了才選擇佛教信仰,這只是一小部分人的寫照,并非所有的人。在歷史上很多士大夫或文人,在年青為官之時就選擇佛教為信仰,如唐宋文人中白居易、王維、柳宗元、蘇東坡、王安石等人。今天也有不少成功的企業(yè)家,他們一方面獲得了世俗的成功,得到了社會的認同,但同時也開始尋找生命智慧,有著虔誠的宗教信仰。所以,覺得只是官場失意或年紀大了才選擇佛教,這是對佛教出世思想的片面理解。

  那么,佛教所說的出世是什么意思?出世有出離、超越之意。這并不是說,必須放棄世俗的生活和事業(yè)。有些人遠離塵世,入山修行,那只是個人的選擇,或者是修學某個階段的選擇,不是學佛的必經(jīng)之路。如果具有正見,在紅塵中一樣可以修行。因為我們真正要出離的并不是環(huán)境,而是生命內在的迷惑和煩惱。從佛教的觀點來看,人們在迷惑和煩惱中度日,那就是世間。一旦超越這種迷惑和煩惱,在世間的當下,便是出世間。這也就是《六祖壇經(jīng)》所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猶如求兔角。”

  信仰所關注的是人生大事。比如我是誰?活著的意義?生命的歸宿等,這些問題是人類永恒的困惑,對于每個人都存在。只是因為人的根機不同,有的人慧根深厚,從小就能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要;也有的人要經(jīng)歷世俗生活的歷練才開始思考。當然,還有一些人終日沉迷于物欲中,只會關注眼前的需要和欲望的滿足,他們可能永遠也想不到人生還有這樣的大問題。不過,人生一旦觸及這些問題,必然就要面臨解決。如果想要圓滿解決,自然離不開佛教的信仰。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