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印光祖師偈語的體會

  學佛的目的,是真為生死。了生死的捷徑,是念佛求生凈土。

  凈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是乘愿再來的人。弘一大師稱之為三百年少見的高僧,并懇求為弟子。印祖一生專修專弘凈宗,皈依者五十余萬人!段拟n》廣傳海內外,影響深遠。被尊為凈宗十三祖。

  印祖這首偈語,是對凈宗十二祖徹悟禪師那首偈語(“真為生死,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的繼承和發(fā)展,是末法眾生專修念佛法門的綱領,是念佛人今生了生死的捷徑。偈語說:

  真為生死——(學佛的目的) 發(fā)菩提心——(學佛的動力) 老實念佛——(念佛的要領) 求生凈土——(了生死的捷徑)

  我們要想今生了生死,生凈土,必須認真學習,深入領會,依教奉行。

  下面分四點講:

  一、真為生死——學佛的目的

  我們學佛究竟為了什么?在佛教徒中,不少人對這個問題認識模糊,不加重視,有的甚至是錯誤的。一般人學佛的目的,常見的有三種:

  1、為求消災免難,保家庭平安

  這也是合情理的要求。佛是眾生慈父,如小孩遇到危險必定喚父母,眾生遇災難,佛菩薩自然來救!普門品》說,水、火、刀兵、強盜等災難,只要稱念觀音菩薩名號,菩薩“即時觀其音聲,皆得解脫。”印祖說:“一切事情都可念佛求保佑,求得到解決。除了做壞事!碧貏e是我們生在末法時代的眾生,各種災難,層出不窮。許多人正是因為這樣祈求而使災難消除,得到利益,才對佛法生起信心。

  但,必須認識,佛陀出世度眾生的目的不是這個,這只是教化眾生的方便法門!跋纫杂^牽,后令入佛智。”讓我們凡夫先嘗點甜頭,生起信心,進一步才提高到了生死,生凈土,成佛道,度眾生的境界。這就明白,求消災免難并非不可以;但如當作學佛的目的,就錯了。好像把一個價值連城的寶珠,換個糖吃,這太不合算了。

  2、為求無病無痛,健康長壽。

  病苦,對我們的折磨很厲害。不少人因受病苦,而信佛、念佛;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疾病解除,增強信心;也有不少人因信佛、念佛而得到健康長壽。等等。

  這是什么道理?一句彌陀,叫做“阿伽陀”藥,是萬病總持的特效藥。還有,學佛人清心寡欲,飲食清淡,思想包袱輕,免疫功能強,再加上平時種戒殺、放生等善因,必定獲得疾病消除,健康長壽的福報。但,這只算是學佛的副產品,并不是學佛的目的,更不是佛陀度眾生的本意?v然你活到120歲,不能了生死,出輪回。有什么用呢?

  3、求世間福報,有的求今生享福,有的求來生的福報。

  有些人感到人生太苦,實在不想再活下去,想好好修來世,下一世才有好日子過。

  有這種想法的人,從根本上說,對于人生的苦,輪回的苦,并沒搞清楚。還想下一世來享福,這太糊涂,也太危險了。因為,你今生修福德,來世享福報。福報愈大,造的惡業(yè)(殺、盜、淫)也越大。享福即消福,到第三世,福報享完了,惡業(yè)造就了,你就到三惡道去受報。所以,叫它“三世怨”,第一世,修福德;第二世,享福報(造業(yè)、消福);第三世,墮三途,受惡報。

  我們修念佛法門的人,當然要修福德(念佛是正行,修福德是助行),沒有福德也不能往生。還有,印祖教導說:“真能念佛,不求世間福報,而自得世間福報。若求世間福報,不肯回向往生(福報是往生資糧),則所得世間福報,反為下劣(很差,很少);而心不專一,往生便難決定矣!”

  上面所說的,求消災免難,健康長壽和求世間福報,都是學佛的副產品,只要我們認真持戒、念佛,都是必定得到的。如果只去追求這些,決不能了生死,出輪回。

  所以,必須明白:只有“真為生死”,才是學佛的目的,也是修凈土的目的。以上講的第一個問題。

  二、發(fā)菩提心——學佛的動力

  這是發(fā)愿心的問題,是修念佛法門的關鍵問題。

  首先,看你發(fā)的什么愿心?有的唯求自己往生,不管別人。這把念佛法門修成小乘法,與彌陀愿力不相應,怎么蒙佛接引?有的雖在念佛,不想了生死,只求世間福報。這把凈土法門修成人天乘,永遠出不了輪回,還談什么往生!

  發(fā)菩提心是學佛的動力。佛菩薩不為名利,舍己為人,度化眾生。他們巨大的動力來源于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就是自覺覺他、自利利他的心。具體說就是上求佛道(修智慧)、下化眾生(培福德)的心。

  發(fā)菩提心,就是要以“無我”的偉大精神(就是大智慧),做種種利他事業(yè)(就是大慈悲)。所以說,它是一種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相結合的愿心。

  我們凡夫,開始學佛發(fā)心不大,往往是為個人,如疾病纏身,環(huán)境困難,遭受災難等。這也是人之常情,只要能信佛、念佛,持戒修行,佛菩薩不舍棄一個眾生,都會滿足你的心愿。但決不能僅停留在這個上面,一定要擴大心量,從為“小我”,逐步擴大為“大我”。念佛求生凈土,是為上求佛道,見佛聞法;乘愿再來,普度有緣。因此,必須具有自度度人的菩提心。所以,發(fā)菩提心是學佛的動力,是求生凈土的動力。

  我們凡夫之所以在生死輪回中出不來,之所以煩惱很多、業(yè)障重重,根本原因,就在我執(zhí),把這個假的軀殼當做“我”。學佛要從“破我執(zhí)”下手,少想點“我”,煩惱會少些;多想想眾生,心量就會擴大些。菩提心就是在破我執(zhí)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

  發(fā)菩提心的重大意義。菩提心能生長、培養(yǎng)一切善法。所以,菩提心稱為“善中之王”。

  《無量壽經》的綱領:“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三輩往生都必須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這就是凈土法門修行的綱領。發(fā)菩提心包括了信和愿,必須深信切愿才能發(fā)起菩提心,有大愿心,才能老實念佛,求生凈土。所以,省庵大師《勸發(fā)菩提心文》說:“什么叫做多善根?莫過于發(fā)菩提心,只要發(fā)了菩提心,就超過你歷劫修行的功德!

  這就很清楚,發(fā)了菩提心,能夠消除多生累劫的業(yè)障,增長善根、福德,這正是往生的重要條件。印祖說:“菩提心者,自利利他之心也。此心一發(fā),如器受電,如藥加硫,其力甚大,而且迅速,其消業(yè)障,增福慧,非平常福德善根之所能比喻也。”

  歸納起來,說明發(fā)菩提心是學佛的動力,是我們消業(yè)障,培福德,生凈土,成佛道的保證。以上談的是第二個問題“發(fā)菩提心”。

  三、老實念佛——念佛的要領

  念佛,是成佛的正因。念佛是種因,成佛是結果。也是修凈土法門的正行,其余四攝、六度都是助行。

  怎樣念佛?《無量壽經》說:“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睆匚蜃鎺熣f:“發(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庇」庾鎺熣f:“老實念佛”。提法不同,基本精神是一致的。歸納起來,“發(fā)菩提心,一向專念阿彌陀佛!焙汀鞍l(fā)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號!本褪恰袄蠈嵞罘稹薄R驗楸仨殞δ罘鸱ㄩT具有深信切愿,才能發(fā)起菩提心,只有真正發(fā)菩提心的人,才能一向專念,即“老實念佛”。

  “老實念佛”四個字(因系偈語,言簡意賅),包含對念佛的認識和態(tài)度,原理和方法在內。說明如下:

  老實念佛,是念佛的認識和態(tài)度問題。

  首先,要認識“十法界不離一念心”。凡夫做不到無念,我們的心一天到晚,都在十法界里打轉。不念佛法界,便念九法界;不念天堂,便念地獄。只要意念一動,就落入八識田變?yōu)榉N子,遇緣便起現行。所以,印祖說:“心造佛國,臨終佛國相現;心造地獄,臨終地獄相現!本哂羞@種認識,自能老實念佛。

  老實念佛也是念佛的態(tài)度問題。夏蓮居大德的念佛偈說:“三字真?zhèn)骼蠈嵞!薄袄蠈嵞睢比?即念佛的真?zhèn)。印祖說:念佛的秘訣,就是“至誠懇切”四個字。只有“至誠懇切”,才能“老實念佛”。五逆十惡,臨終地獄相現,恐怖到極點。有善知識勸他念佛,只念十聲,甚至一聲,都蒙接引。因他這時老實到極點,誠懇到極點,就是“一心”,就感應道交。

  念佛的方法,“都攝六根,凈念相繼”就概括完了。六根,六個窗口,其中意、耳兩根最難收攝。這兩根攝住,其余四根就不難了。“心念耳聞”是有效方法。就是心里念得清清楚楚,耳里聽得清清楚楚。這句佛號從心里出來,又回到心中(八識田)成為金剛種子。人到臨終,八識田中的善惡種子(業(yè)力),齊向外涌,即種子起現行。業(yè)力支配神識去投生。善業(yè)重的生三善道,惡業(yè)重的生三惡道。金剛種子這時作用很大,它一出來,與彌陀的愿力(光明)相應,感應道交,便蒙佛慈接引往生。

  對念佛認識清楚,態(tài)度端正,原理明白,方法對頭,才能做到不懷疑、不夾雜、不間斷(見倓虛大師:《念佛論》)。這就是“老實念佛”的具體要求。能這樣念佛,今生必能成就。

  是否老實念佛,可用下面三條對照一下:

  1、不懷疑

  凈土是易行難信之法。易行:三歲兒童都能念;難信:連阿羅漢都還不信,所以《彌陀經》是無問自說。因此,不懷疑難,只有兩種人:一種是上根利器;一種是愚夫愚婦。中間一大批,既非上根,又不甘當愚夫愚婦,很難不懷疑。

  要想真正老實念佛,首先要不懷疑。要信釋迦佛決無妄語;信彌陀佛決無虛愿;信我們親見親聞的往生事跡是真人真事。懷疑消除,念佛才能老實。

  2、不夾雜

  必須一門深入,長時熏修。有的同修雖在念佛,總覺得一句佛名太簡單,不保險。要加強保險系數,加念這樣咒、那樣經,甚至還兼修其他法門。以為修得越多越保險。有的同修照寺廟僧人的功課做,每天早晚花兩個多小時,功課一大堆,剩下來念佛時間就很少。這叫雜修。

  明代蓮池大師,是菩薩再來,凈宗八代祖師。他提出:“一句佛號,一部經(指小本《彌陀經》,大本《無量壽經》也一樣),一生成就。”他自己這樣做,他是得大成就的祖師。也這樣教導我們。要想一生成就,必須照辦。

  有人懷疑:提倡“一句佛號,一部經”。是不是就不需要“深入經藏,智慧如!蹦?不能這樣理解。因前者說行門,后者說解門。解行雖不可分,但各有側重。凈宗二祖、唐代善導大師說得明白:“若欲學解,從凡夫地,乃至佛地,一切諸法,無不當學。若欲學行,當擇其契理契機之一法,專精致力,方能速得實益。否則,經劫至劫,均難出離!

  再者,“深入經藏”,不能理解為“博覽群書”;而是要“解如來真實義”,方能“智慧如!;還有,修學佛法也不同于研究世間學問,而是一經通,一切經通。所以說一句佛號,包括三藏十二部。佛法是“心地法門”,與世間向外馳求、分門別類的學問完全不同。不要誤解祖師的開示。

  所以,必須一門深入、長時熏修,一句佛號念到往生,才叫老實念佛。

  3、不間斷

  俗話說“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就是間斷。我們要想今生了生死,出輪回,不下番死功夫是不行的。在家念佛,就算退休,也有家務瑣事,人客來往的干擾。出家人也得遵守常住的安排,一切要隨眾,念佛時間也不能完全自由支配。關鍵還是自己的認識,時間是擠得出來的。不間斷,并不是一切事都不做,而是說需要辦事時,就一心辦事,做完事再提起佛號。

  要做到“不間斷”,應該制訂功課,每天念多少,必須按時完成。每天3,000—10,000聲,應當計數。這是主要的。至于行、住、坐、臥,隨緣默念,是輔助功夫。

  能夠這樣“老實念佛”必定一生成就。

  四、求生凈土——了生死的捷徑

  佛所說的一切法門,都是要讓眾生了生死。但是時節(jié)因緣不同,眾生根機各異。我們生在末法時代的眾生,如果自己又不屬于上根利器,正如佛在《大寶積經》所說:“末法億億人修行,罕(少)一得道;惟依念佛,得度生死!币彩墙呱涝捶◣熣f的:“末法時代的眾生,非念佛無以了生死;非念佛無以度有情!(道源法師:《佛七開示錄》)”這說明仗自力和仗佛力了生死的難易有很大差別?梢愿爬樗木:

  仗自力了生死難、仗佛力了生死易

  在娑婆了生死難、到極樂了生死易

  印祖說,一切法門都是仗自力了生死。念佛法門,兼仗佛力了生死。仗自力了生死,非一生、兩生能了。證初果的人,還要七次投生天道,七次投生人間。要證到四果才算了生死。又說,參禪雖已明心見性,大徹大悟,如未證果,仍是凡夫,不是圣人,再來娑婆都難免不迷。又說:“念佛法門,乃佛法中之特別法門,仗佛慈力,可以帶業(yè)往生。(指在此界,尚未斷惑業(yè)名帶業(yè)。若生西方,則無業(yè)可得,非將業(yè)帶到西方去。)無論功夫深淺,若具真信切愿,至誠念佛,無一不往生者!(見《印光大師全集問答擷錄》185頁。)

  蓮池大師說:“今人喜談參悟,談了生死。不知在娑婆世界了悟(了生死、開悟)甚難,名豎出三界。斯陀含(二果羅漢)因后三品思惑未斷凈,還須再至人天道一度受生。此土眾生,多是先生西方,然后了悟。(永明大師說:“但得見彌陀,何愁不開悟”。)往生西方法門,名橫超三界,萬無一失者。”(見《云棲法匯》)”

  蓮池大師說,我觀察歷代士大夫中,才華出眾,聰明絕頂的人,前世多是出家人。再投生娑婆,十人當中,九人都迷。五濁惡世,退緣太多,賢者也難免。(見蓮池大師輯《往生集》)《龍舒凈土文》說,五祖戒禪師,再來為蘇東坡,以三毒習氣,今生多緣詩語、受竄謫。吉老四十年不睡,坐禪精苦。坐化后,紙襖亦燒出舍利。再來享大富貴,多憂苦。這證明靠自力在娑婆了生死,難度這樣大。

  如果是仗佛力往生極樂,就最容易,最穩(wěn)當?v然是五逆十惡,帶業(yè)往生;一旦往生,永不退轉;蓮花化生,壽命無量,一生成就。

  從上面講的,仗自力在娑婆了生死,那樣困難,仗佛力在極樂了生死,那樣容易。但是,我們凡夫,業(yè)障深重,還有兩種人,不愿“求生凈土”。印光祖師說:

  一種人很狂妄。說自己本來是佛,何須念佛?我自心清凈了,佛土就清凈,何必再“求生凈土”呢?從理上講,眾生都有佛性,都能成佛;境由心生,心凈土凈,是正確的。但,凡夫與佛,相差天淵。只有歷劫修行,才有希望?照劺碚,不講實修,誤導眾生,破壞佛法。這種人死后定墮無間地獄去受報。

  一種人很愚癡。說我們是凡夫,不敢妄想超凡入圣,求生凈土。只求消災免難,保住人身就夠了。這種人太愚癡,雖學佛,不求了生死。如將摩尼寶珠換個糖吃,太可惜了!

  總起來說,印祖這首偈語,給我們指出了生死的捷徑,修凈業(yè)的綱要。第一句首先提醒我們,修行的目的,是真為生死。至于消災免難、健康長壽,世間福報,都是念佛的副產品,不求自得的。第二句指出學佛的動力,是發(fā)菩提心。就是自度度人的心,是我們求生凈土的愿力保證。第三句老實念佛,包含對念佛的認識、態(tài)度等在內。第四句求生凈土,告訴我們:仗佛力了生死易,生極樂了生死易。

  我們大家都修凈土法門,要想今生了生死,生凈土。應該把這首偈語,作修行的指導,切實奉行,必能滿愿。希望與各位同修共勉!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