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的意義
咱們這兒已經(jīng)講過《金剛經(jīng)》、《心經(jīng)》、《十善業(yè)道經(jīng)》、《法句經(jīng)》。從今天開始,我們要講《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
那每次在咱們這個講堂上講經(jīng),只能是通講,就是把佛經(jīng)的一些道理,和我們的生活結(jié)合結(jié)合起來講。這種講,也稱為俗講,就是通俗地講,是最生活化的一種講法,今天講《四十二章經(jīng)》,也是一樣的。
這個《四十二章經(jīng)》,是中國佛教翻譯過來的第一本經(jīng),因此,這本經(jīng)很重要。在中國佛教的歷史地位上,這本經(jīng)的作用也非常大。所謂四十二章,是一章一章地翻出來,翻譯者是摩騰和竺法蘭,是印度的兩位高僧。講這部經(jīng),就要涉及到佛教傳來中國的過程。我大概給大家介紹一下,不然,大家就不清楚這本經(jīng)是怎么來的。
佛教在中國的緣起
摩騰和竺法蘭這兩個高僧為什么會來到中國呢?佛教最早傳入中國,有官方文字記載的時間是東漢永平十年。那佛教為什么能傳進(jìn)來呢?它有個因緣,任何東西,它都有個因緣。
佛教傳入中國,完全是官方行為,是官方去邀請來的。當(dāng)時,正是漢明帝當(dāng)政的時候。漢永平七年的一天,漢明帝做了一個夢,他夢見什么了呢?他夢見一個身體都是金色的人飛到了皇宮里面,頭上還有一個金色的環(huán)。第二天早上醒來后,漢明帝搞不清這個夢的含義,于是,就在早朝上和大臣們說了,讓他們來解釋解釋。
過去的中國人,很重視自己的夢。帝王做夢以后,經(jīng)常會在早朝上說出來,讓大臣們解夢。早朝一般是從三四點鐘開始,所以,過去當(dāng)皇帝也不是那么好玩的,一大早就得起來上朝,跟現(xiàn)在廟里的作息時間一樣。今天廟里的作息習(xí)慣,實際上就是從過去的皇宮里來的。
漢明帝因為不理解這個夢,就在早朝上跟大臣們說了,問大家它是什么意思。有一位叫傅毅的文官就站出來說:“陛下夢到的這個金人啊,應(yīng)該是印度的一種神。臣曾見典籍中記載說,印度有一種神,叫佛,會飛。陛下夢見的可能就是這種佛。”他一說完,另一個叫王遵的博士也站起來說,周朝周召王的時代有一本書,叫《異記》,里面記載了許多奇奇怪怪的事。這本書里說,在印度那個叫佛的圣人出生的時候,周朝所有的河水都溢了出來,天上還有五色光,當(dāng)時有人卜了一卦,結(jié)論是印度出了一個圣人,這個圣人會傳一種教,一千年以后,這種教會傳到中國。周召王讓人把這事刻到了一個石碑上,然后埋到了城南。
我沒查資料,也不知道這個碑后來給挖出來了沒有?偠灾,《異記》這本書中記載說,一千年以后,佛教將會傳到中國。王遵就把這個記載向漢明帝秉明了。
聽兩位大臣這么一說,漢明帝就說,那好啊,那我們應(yīng)該去印度把佛請來。于是,漢朝就組建了一個正式的18人使團(tuán),去印度請佛來中國。這個使團(tuán)最后就請來了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
這兩位來到中國以后,開始是住在鴻臚寺。這之前,佛教還沒有傳入中國,但中國就有寺。今天,我順便給大家說一下這個寺是的來歷。
寺本來是漢朝一些政府機(jī)關(guān)的名稱。漢書中記載說,凡是官舍,也就是官府的所在地,就叫寺。所以,大家要清楚,寺在漢代,和漢代以前,其實就是一個政府的部門,如我們今天的建設(shè)部什么的,但那時不叫部,而叫寺。當(dāng)時,有大理寺、太常寺這一類的官衙名稱。那鴻臚寺是干什么的呢?就相當(dāng)于今天的外交部國賓館,是專門用來接待外國友人的,安置他們吃了、住了,就是在鴻臚寺這個地方。
這兩位高僧來到中國后,先是住在鴻臚寺。他們是來傳法的,不是住一下就走,所以,長期住在鴻臚寺也不行,于是,政府就在鴻臚寺旁邊專門給他們建了一個地方,供他們翻譯經(jīng)書使用。這個地方修建好后,就取名白馬寺。為什么取這個名呢?因為他們來的時候,是用白馬來馱經(jīng)書的,為了感念白馬的辛苦,就取名白馬寺。白馬寺是中國第一個廟。
此后,慢慢地,寺就變成了廟的專用稱呼。摩騰和竺法蘭兩位高僧在白馬寺翻譯出來的第一本經(jīng),就是《四十二章經(jīng)》,也就是我們今天開始要給大家講的這部經(jīng)。
度五比丘
今天我們只能講講開頭,也即經(jīng)序:
世尊成道已。作是思惟。離欲寂靜。是最為勝。住大禪定。降諸魔道。于鹿野苑中。轉(zhuǎn)四諦*輪。度憍陳如等五人而證道果。復(fù)有比丘所說諸疑。求佛進(jìn)止。世尊教敕。一一開悟。合掌敬諾。而順尊敕。
這段經(jīng)文是說,釋迦佛成佛后,開始講經(jīng)說法度的第一批人,就是鹿野苑的五個比丘。這五個人都是釋迦佛出家時,由佛的父親凈飯王派來服飾、保護(hù)、陪同釋迦佛的。他們都是佛的親戚,屬于堂兄、堂弟、舅舅這一類的。釋迦佛出家修苦行的時候,這五個人一直跟著佛。后來,釋迦佛明了修苦行不是一個正確的路,就舍離苦行,接受了牧羊女的供養(yǎng)。他喝了羊奶,又洗了澡,然后坐到了菩提樹下。不過你如果現(xiàn)在到印度找這棵菩提樹,那是找不到的。菩提樹是我們中國翻譯的時候給的名稱,這棵樹在印度,是叫畢缽羅樹。這是題外話。釋迦佛接受過供養(yǎng),坐到菩提樹下,夜睹明星,忽然開悟了。但之前,因為他接受了供養(yǎng),沒有再修苦行,陪同他修行的那五個人,就認(rèn)為他破戒了,修道的心退轉(zhuǎn)了,所以,先后離開了他。
這五個人離開后,就到了鹿野苑。鹿野苑是個地名,是一座山。過去,這里曾有鹿王出世,因此得名。這五個比丘到了鹿野苑后,還在這里修苦行。釋迦佛開悟以后,首先就到鹿野苑來度他們。很快,這五個人開悟了。之后,其他一些比丘也有很多疑惑、問題,釋迦佛就給他們一一開示、回答,告訴他們怎么修行、怎么開悟,每一次講一點,共講了四十二章,即是今天的《佛說四十二章經(jīng)》。
何為出家
第一章講的是“出家證果”,這一章的經(jīng)文是:
“佛言。辭親出家。識心達(dá)本。解無為法。名曰沙門。常行二百五十戒。進(jìn)止清凈。為四真道行。成阿羅漢。阿羅漢者。能飛行變化。曠劫壽命。住動天地。次為阿那含。阿那含者。壽終靈神。上十九天。證阿羅漢。次為斯陀含。斯陀含者。一上一還。即得阿羅漢。次為須陀洹。須陀洹者。七死七生。便證阿羅漢。愛欲斷者。如四肢斷。不復(fù)用之。”
今天我們重點來講講“出家”兩個字。
經(jīng)常有人問我:“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樣出家,那這世界不是要滅亡了嗎?大家都出家了,誰還干活嗎。”這個世界上的許多人,都愛操閑心,操過頭的心,問我這個問題的人,就是操心操過頭了。
這世界上的所有人,從來都不會去干同樣一件事。這是真理,你完全可以相信。這就等于是問:如果所有人都去當(dāng)總書記,誰還當(dāng)老百姓?這可能嗎?不可能。如果所有的人都去當(dāng)科學(xué)家,誰來種地?有沒有這個可能?沒有。世界的存在,社會的存在,總是由多方面綜合起來的,大家各干各的,因此,大家永遠(yuǎn)不需要擔(dān)心,所有的人出家會怎么樣,因為永遠(yuǎn)不會有所有的人都去出家這件事。
但是佛告訴我們,所有的人都應(yīng)該出家。所以,今天我要給大家說說,什么叫出家!希望大家先把“出家”這兩個字弄明白。
為什么說每個人都應(yīng)該出家呢?出家的意思有三層,第一層,是出世俗之家。所謂世俗之家,是指束縛我們,讓我們不得自在、不愉快的那些事情。這些事情是枷鎖,我們出家,首先是要從這些枷鎖中走出來。
世俗之家都有哪些呢?其實,以前給大家講到的好多問題,都是屬于這個范疇的。能困惑我們?nèi)说?能左右我們一生的這些枷鎖,其實就是五種欲望,即: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把我們每個人都控制了,掌握了,左右了。被這些東西控制的時候,人就不得自在,就會有很多煩惱。佛教我們出家,首先是要我們從這些東西里面剝離出來,是要我們不受這些東西約束,不受這些東西管制。反過來,讓我們來管制這些東西,這就叫出家。
那這是不是說,我們從此以后,就不要錢了,不要財了。出門坐車,口袋里面也不裝錢?那你上去試試看!你肯定不行,上去也得給人家轟下來。我們這里說的從五欲之中剝離出來,是指不貪這些東西,而不是不要這些東西。所謂貪,就是看過了沒有,過則為貪。我們眾生,在沒有開悟之前,都是在這五欲之中。學(xué)佛,就是慢慢脫離這些東西,F(xiàn)在,雖然還在五欲當(dāng)中,但懂得給自己建立一個尺度,懂得不貪這些東西。不貪的標(biāo)準(zhǔn),就是沒有過分。比如說,你這個月拿了1500元工資,但看見別人拿了2000,心里不平衡,也想拿2000,或者3000,如果這么想,就是超出了你的能力范圍,就是貪了。那我們每個人,如果給自己建立了一個度,做到剛好為止,就是沒有貪。
人的一生,總是在貪個什么,不貪財,就談色;不貪色,就貪名;不貪名,就貪吃;不貪吃,就貪睡。明明定好早上三點半起床,可是,鬧鐘叮鈴鈴一響,手一拍,還接著睡。這個時間,睡魔產(chǎn)生了,自己控制不了自己,手很自然就拍下去了,因為你體內(nèi)的睡魔很大,它時時干擾著你,給你找理由,找臺階,說:呀,昨天睡得太晚了,再睡會兒吧;我很累,今天好像沒有太多事,等等。為了讓你多睡會兒,它給你找很多很多理由;蛘呓o你說,再睡五分鐘,就迷瞪五分鐘,認(rèn)為五分鐘也是一個補(bǔ)充。然而,只要迷瞪過去,一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這是魔性。你起不起來,其實關(guān)鍵就在那么幾秒鐘之間。那個時間,你如果立志要起來,就是在破魔。貪這個睡還是不貪,就在那么幾秒鐘之間。
那我們出家,首先就是控制五欲,而不被物欲所控制。我們給自己建立一個度,劃分一個合理的度,這是第一層出家。
出離攀比就是出家
出世俗之家,還有什么呢?人都是活在虛榮之中。對錢財、對事業(yè)這些東西,人的追求,它是沒有止境的,永遠(yuǎn)不會滿足。人一天到晚,拼命工作,說是為這位那,其實沒有那么多為,僅僅是為了滿足自己的一個虛榮而已。因為虛榮,許多人都承受了很多負(fù)面的壓力。比如,現(xiàn)在有許多人拼命把孩子送到國外讀書。這是孩子的需要嗎?不一定,常常是大人自己的虛榮。大人之間常常會比,說誰的孩子在哪個國家讀書,那自己的孩子如果沒有出去,就會覺得自己特別不行,臉上掛不住。而不是說,孩子是不是真的需要到國外去接受教育。孩子是不是需要,反而是其次的。還有穿衣服,住房,所用的這些東西,常常都不是自己真正的需要,而僅僅是因為老跟別人比,是一個虛榮的需要。這些,就屬于世俗。
佛教我們出家,就是要從世俗的虛榮中走出來,過一個真實的生活。比如吃飯,我們吃飯的目的,是要把這個身體保護(hù)好,那只要對這個身體有益的東西,我們就吃,但不貪,吃飽就可以了。能做到這樣,就是出家了。在所有的事情上,我們都要明白是非對錯,明白自己生活的準(zhǔn)則,過一個真實的人生。
再比如穿衣服。衣服是為了遮體和御寒,能起到這么一個作用,它就夠了。這樣,只要根據(jù)身體的需要安排就行了。而不是說,去跟別人比,這是什么牌子的衣服,值多少錢,等等。佛教我們出家,就是要我們從這種虛假的攀比中走出來。
許多人之所以有煩惱和壓力,就是因為沒有從這些世俗的事情中走出來,也就是沒有出家。
沒有從虛榮的比較當(dāng)中走出來,活在這些虛假當(dāng)中,一生會過得很累。虛榮的比較,是永遠(yuǎn)沒有頭的,這個苦海是沒有邊的。因為你總也比不過別人,所以,你也就沒有快樂的那一天。當(dāng)你剛從學(xué)校出來,花300塊錢買一件衣服,就很奢侈了。這個時候,大家如果都花300塊錢買衣服,而你花一百塊錢買,就覺得不行,覺得掉價。但是,當(dāng)你也買了300多的衣服的時候,別人可能已經(jīng)在買五六百的了;在往上比,還有一千多的,一萬多的,是永遠(yuǎn)沒有頭的。所以,你始終找不到快樂。
這些比較,不是你身體的需要,是因為你腦袋里面的知見顛倒了。佛說我們眾生顛倒知見,以苦為樂。但世俗社會都是這樣的,都是在虛假里面度日子。買房子不是為了自己住,住你能住多少,一張床需要多大,當(dāng)今世界,最大的、最豪華的床也就是2.5米×2.5米。人所需要的,就一張睡覺的床而已。所以,多數(shù)人買房子,買的是臉皮的問題,不是為了生活。如果家里的人多,需要一個寬松點的房子,僅僅是因為生活需要,那去買一個大房子是對的。但是,現(xiàn)在多數(shù)的人買大房子,不是生活真正需要,而是和世俗社會攀比的需要。像這種狀況,就屬于沒有出家。
當(dāng)你明白這些道理了,根據(jù)自己的實際需求,以有一個住的地方為原則去買房子,這樣,就算是出家了。是出了世俗之家,從世俗社會中脫離出來了。
人生三層樓
從世俗之家脫出來了,我們就會得到真正的善果。當(dāng)你從世俗社會這一層中離開了,不再一天到晚花時間跟別人攀比了,那你的人生就會開始走向真正的進(jìn)步了,你的人格就會真正提高了,不再在低層次上了。
但存在攀比的時候,哪怕你穿著一萬塊錢一件的衣服,那你的人生也還是在物質(zhì)層面上,是在最底層上。
所有的動物,最底層上的需求,就是對物質(zhì)的需求,對物質(zhì)的占有。你們看老鼠、螞蟻,所有的動物,每天把眼睛一睜開,就干什么?就尋找物質(zhì),尋找吃的。人眼睛一睜開,去上班、去工作,也是滿足自己的最基本的物質(zhì)需求。尋找物質(zhì),是每一種動物都有的生存本能。所以,在物質(zhì)層面上,不管你有多么富有,但只要你存在比較的心理,不管是比較一百塊錢還是比較幾個億,那你還是屬于低級的物質(zhì)層面,還沒有上到第二層樓。
豐子愷先生曾用三層樓來比喻人生的三個境界,屬于物質(zhì)層面的,都屬于一樓。處于一樓境界的人,只是懂得滿足欲望,滿足吃喝,滿足物質(zhì)的需求。到了二樓,就屬于文化藝術(shù)了。有追求有理想的一些人,明白吃飽喝足不過是所有動物的本能,沒有趣味。跟別人比一件衣服花了一萬塊錢,也沒有什么意義。這時候,他一抬頭,發(fā)現(xiàn)人生還有一個二樓,就會走上二樓來。在二樓的人,就開始懂得追求人生的價值了,一些情調(diào)的東西也出來了,文化藝術(shù)就產(chǎn)生了。
但二樓滿足完以后,又該干什么呢?就是上三樓。哦,我們現(xiàn)在就在第三樓。三樓有什么呢?就是宗教,是超物質(zhì)、超精神的境界。一樓是物質(zhì),二樓是精神,三樓是超物質(zhì)、超精神的境界,就是宗教。所以,我今天要恭喜大家,大家的人生已經(jīng)上到三層樓了。
所以,我們出家,就要明白,先從世俗社會中走出來,然后開始往二樓這個臺階里面上,這樣,你的人生就是在進(jìn)步。但出家不是說,以后單位發(fā)工資,你說這是物質(zhì)的、低層次的,我不要。你如果是這樣,那你就是腦袋進(jìn)水了,不是說你很高尚。我們出家,只是說我們不去奢求。你的工資是你的,你應(yīng)該拿,這是你該得的,這才是一個正確的觀念。如果說,因為學(xué)佛了,從此以后就不掙錢了,那就是錯的。學(xué)佛要學(xué)中道,偏向一邊都是錯的。
不貪不是不要
我們明白佛的道理后,只是不貪財色名食睡這些東西了,而不是不要這些東西了。因為我們還活著的時候,還必須有這些東西,只是,在我們內(nèi)心世界里邊,不再貪這些東西了。你不貪了,就不會再被這些東西操控,也不會因為這些而感到痛苦和煩惱。你若貪這些五欲的東西,它們就會給你帶來傷害。但如果沒有貪,這些五欲的東西只是給你帶來便利。通過這些便利,你可以幫助別人,可以行善,行菩薩道,可以修行。其中的關(guān)鍵所在,是不貪。
貪和不貪,不在于拿和不拿。這兩個概念,大家一定要弄清楚。不要聽我這么一說,大家回去都不工作了,都把工作一辭,把公司一關(guān),準(zhǔn)備上二樓了,從此再也不去一樓了。你們?nèi)绻@樣想,那就錯了。正確的態(tài)度是,在做這些事的過程中,我們心里面很明白,這才是佛教我們的本意。出家,只是內(nèi)心從這些事里面超離出來,大家一定要記住這一點,這是很關(guān)鍵的。許多人學(xué)佛,不明白這一點,一學(xué)佛,就說佛告訴我們要出家,要遠(yuǎn)離一切境界,就認(rèn)為應(yīng)該是不工作了,不工作就遠(yuǎn)離了。并不是你不工作就遠(yuǎn)離了,關(guān)鍵是你的內(nèi)心!不是你看不見了,不去工作了,你心里面就不存在了。
過去,佛教里面有一個公案,說有一個廟,里面住著一個小和尚和一個老和尚。小和尚從很小就到了廟里,一直在廟里關(guān)著,從來沒下過山,也沒見過女人。當(dāng)他長大后,老和尚帶他下山去化齋。下山后,一看到女人,小和尚就覺得很好看、很心儀,但他不知道這是什么動物,就問老和尚。老和尚說,那是老虎。再回到廟里后,小和尚什么都沒記住,只記住了老虎。
這是一個笑話,但也是在說人性。人性里面存在的這些問題,它不是這輩子的。你貪和不貪,不是說你現(xiàn)在把公司一關(guān),就不貪了;把工作一辭,你就視金錢如糞土了。不是的!你不工作,那是你沒有本事工作,而不是說你很高尚。你是不是視金錢如糞土,只有等你把金錢裝到口袋里的時候,看你怎么來花這個錢,才能說明問題。
貪從無始劫來
至于在你的腦袋里面,對五欲的這些東西有沒有一種貪,不是你現(xiàn)在建立的,而是在無始劫以來的輪回中,你已經(jīng)儲備著這個貪的種子了。只有境界出現(xiàn),它才會就會貪。別人給你十塊錢,你肯定不貪。過去說,紅軍到了老鄉(xiāng)家,不取一針一線,F(xiàn)在也是,當(dāng)官的到了哪個地方,也不取農(nóng)民一針一線,這是可以保證的。因為一針一線太少了,不值得一取,取它能干啥?所以,給你十塊錢,你肯定不貪,因為十塊錢啥也干不了。那給你100塊錢,你也不貪;給你一萬塊錢,你也不貪;給你一百萬,還不貪;然后給你一千萬,不斷地給你增加,這個時候,你還能抵制嗎?
當(dāng)給你的數(shù)字很小的時候,你的理智、你修煉的功力,或許可以抵擋住你內(nèi)心的魔,一看,不過是十塊錢,根本看不上。你自身的修養(yǎng),可以很輕易地抗得住內(nèi)心的魔,因此,即便出現(xiàn)了這個境界,也根本不會有事。但如果給你幾個億,那你內(nèi)在的修為、功力,能抵抗得住嗎?無始劫以來,我們內(nèi)心就有貪存在,碰到這么大的誘惑,貪魔就出來了,就招架不住了。所以,貪不貪只是在不同程度而已。
我們內(nèi)心這顆貪婪的心,不是你拿不拿工資就能說明什么的,那只是表皮的東西。能不能真的舍,不在于你在表象上做出什么,只有到了真正的利益關(guān)頭,才能夠看出來你的修行如何。這個世界是充滿誘惑的,你的功力如何,只有面對真正的考驗時,才能夠看出來。
出家的第二層,就是出煩惱之家。遠(yuǎn)離一切煩惱,不生煩惱。前面的世俗之家如果出來了,那我們的煩惱,也就很容易斷了。人的所有煩惱,都是因為貪產(chǎn)生的。之所以在五欲之中斤斤計較,是因為你貪求了五欲,總是不會滿足。不會滿足,就會生出種種煩惱,這是很自然的。我們修行,就是讓產(chǎn)生煩惱的一切事情,都對我們失去作用。
第三層出家,才是出三界之家,就是脫離六道輪回,決定生死。我們生命的層次提高后,我們的靈魂就成為覺靈,由自己來掌握自己的生命,就成為阿羅漢。成為阿羅漢,就能夠自己決定生死,不再受六道輪回之苦,脫離三界,這樣,才真正稱為出家。出家的三層意義就在這兒。
那么,像我們這樣,穿著這身衣服,住在廟里,如果沒有做到上面這三層,那就只是表象出家,等于沒有真正出家。而在座的各位,在家學(xué)佛,如果做到了上面這三種,就等于是出了家,是真正的出家。像我們這樣住持三寶,穿這種衣服,來引領(lǐng)大眾,維持佛教的一種狀態(tài),如果沒有做到上面這三種,就只是一個形式而以。從修道的層面上說,我們大家都是一樣的。
從出家的根本意義來說,每個人都應(yīng)該出家。但不是說,每個人都要到廟里去,把這身衣服穿上,才是出家。而是我們要出三種家,先從世俗社會相互比較的虛榮中走出來,不再攀比什么,自己清楚自己的生活,很真實地生活,不生煩惱,斷除一些煩惱,然后脫離生死,這才是真正的出家。
經(jīng)文的第一章告訴我們,出家證果,這也是出家的意義所在。你出家了,就能證果,就能解脫了。有解脫了,人才有真正的快樂,真正的開心,真正的自在。證果了,就自在了。所以,從此以后,你們?nèi)绻P(guān)心別人,就只關(guān)心這個人出家了沒有,不要再關(guān)心他的孩子出國了沒有,別墅買了沒有。我們?nèi)松绻嬲M(jìn)步了,活得有意義了,生命就能展現(xiàn)光彩和意義。如果你一天到晚都在五欲之中斤斤計較,在攀比,沒有從世俗之家走出來的話,那你這一生,就很快會在庸庸碌碌之中過去的。但我們?nèi)绻黾伊?明白這些道理了,那我們的生活就真正地自在和快樂了。
一個人進(jìn)步或沒有進(jìn)步,就要看他出家了沒有。只有出家了,他才能證果。所以,大家要記住出家的真正意義。每個人都需要真正出家,祝愿大家早日出家。阿彌陀佛!
- 上一篇:四季養(yǎng)生
- 下一篇:佛超出一切科學(xué)
- 覺醒法師:戒律規(guī)定出家后不滿二十歲不能受具足戒
- 星云大師:出家后會牽掛父母該如何克服?
- 星云大師:出家后的前二十年要學(xué)習(xí)些什么?
- 星云大師:出家生活容易嗎?要如何適應(yīng)?
- 星云大師:如何保持初發(fā)心讓出家路順利走下去?
- 星云大師:出家后除同門師兄弟外要如何與友寺的師友保持關(guān)系?
- 星云大師:出家后萬一生病了應(yīng)該怎么辦?
- 星云大師:出家后應(yīng)該如何規(guī)劃學(xué)習(xí)、自我養(yǎng)成?
- 仁德上人:在家或出家的修行人都要具備真實的出離心
- 大安法師:佛為什么贊嘆出家?
- 界文法師:出家的本質(zhì)是一種出離
- 慧廣法師:在家和出家修行哪里不同?在家居士該怎么修行?
- 智隨法師:出家不是一個形式,是非常慎重嚴(yán)肅的事情
- 靜波法師:三世諸佛皆出家 不出家不能成佛
- 圣嚴(yán)法師:信仰佛教必須出家嗎?
- 靜波法師:出家人要給自己一個定位
- 仁清法師:對于女眾來說出家的因緣和條件是什么?
- 賢書法師:出家前后我看的那些人生無常
- 佛欣法師:悉達(dá)多太子不是為自己出家,而是為所有眾生出家
- 妙智法師:妙智法師:你適合出家嗎?
- 星云大師: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fēng)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jié)。
- 正如法師:念《心經(jīng)》比《大悲咒》更好嗎?
- 印光大師:安士全書白話解
- 凈慧大師:凈慧法師《楞嚴(yán)經(jīng)》淺譯
- 星云大師:星云大師談《心經(jīng)》
- 文珠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
- 大寂尼師: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讀誦《地藏經(jīng)》嗎?
- 仁清法師:聽說誦大悲咒對鬼不好,請法師開示
- 星云大師:解讀普賢菩薩十大愿王(附普賢行愿品全文)
- 圣嚴(yán)法師:關(guān)于靈魂與鬼的終極真相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金剛經(jīng)
- 惟覺法師:修行人應(yīng)做到的三大精進(jìn)
- 心律法師:吃虧是福
- 夢參法師: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心律法師:什么人與佛有緣?
- 文珠法師:大方廣佛華嚴(yán)經(jīng)
- 星云大師:千江映月
- 虛云法師:多誦讀《普門品》和《地藏經(jīng)》
- 星云大師:手把青秧插滿田,低頭便見水中天;六根清凈方為道,退步原來是向前。
- 達(dá)摩祖師:《破相論》原文
- 永明延壽:宗鏡錄
- 正如法師:誦心經(jīng)比大悲咒功德大嗎
- 凈善法師:凈善法師:看風(fēng)水與算命能否改變命運(yùn)?
- 大安法師:無量壽經(jīng)
- 未知:星云大師講解
- 正如法師:梁皇寶懺 慈悲道場
- 明空法師:明空法師:《心經(jīng)》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師:不科學(xué)的求子秘方,但是很靈驗
- 星云大師: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師:朝看花開滿樹紅,暮看花落樹還空;若將花比人間事,花與人間事一同。
- 凈界法師:打坐的時候該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師:《大悲咒》的九種世間利益
- 正如法師: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縵衣嗎?
- 印光大師: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緣,有個簡單方法
- 星云大師:人死后生命是怎樣的?
- 星云大師: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凈身;夜來八萬四千偈,他日如何舉似人?
- 大安法師:大安法師講解
- 明安法師:把握當(dāng)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師:天為羅帳地為氈,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間不敢長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凈慧法師:凈慧法師:《妙法蓮華經(jīng)》淺釋
- 如瑞法師: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靜波法師:佛法的中道觀
- 濟(jì)群法師: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如瑞法師: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本源法師:學(xué)習(xí)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靜波法師: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濟(jì)群法師: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師: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瑞法師: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yuǎn)離一切不善業(yè)?
- 明海法師:當(dāng)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師: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本源法師: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濟(jì)群法師:佛教對世界的認(rèn)識——因緣因果
- 如瑞法師:護(hù)念他人善用心,學(xué)佛慈悲須踐行
- 本源法師: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濟(jì)群法師: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本源法師: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師: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xué)習(xí)的榜樣
- 理海法師: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如瑞法師: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師:一人獨(dú)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本源法師: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靜波法師:跳出三界得解脫
- 濟(jì)群法師:如何呵護(hù)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覺真法師:人與眾生的關(guān)系,是佛教倫理的核心和主體
- 本源法師:每個念佛人在極樂世界都有一朵蓮花
- 濟(jì)群法師: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本源法師:為什么有人對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卻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師: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師:學(xué)佛人多拜幾個師父,去極樂的幾率也就越大,對嗎?
- 界文法師:為什么說皈依三寶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師:善事要盡心盡力去做,惡事則要毫不猶豫的斷除
- 西行法師:佛號代表佛智與法界
- 懺云法師:一念凈心的寶貴性!
- 道堅法師:佛教所說的業(yè)報是什么意思?業(yè)報的意思
- 西行法師:極樂世界的神秘面紗
- 夢參法師:造什么業(yè)就感什么果!
- 夢參法師:地獄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業(yè)報
- 天因法師:學(xué)法就是為了導(dǎo)正心念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yán)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yán)經(jīng)輕松學(xué)
- 佛法修學(xué)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xí)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yán)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
- [放生起源]寺院設(shè)立放生池在經(jīng)典或傳統(tǒng)上有什么根據(jù)?
- [感應(yīng)故事]心經(jīng)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種?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簡單介紹
- [佛與人生]面對別人的批評,應(yīng)該怎么做?
- [佛學(xué)常識]八關(guān)齋戒的解釋、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學(xué)常識]袈裟是什么意思?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稱為“寶”?
- [佛學(xué)常識]為什么要皈依三寶?歸投三寶令身心安穩(wěn)
- [人物故事]佛教貧女供燈的故事與啟示
- [佛經(jīng)故事]釋迦牟尼佛和菩提達(dá)多的雙頭鳥故事
- [佛學(xué)常識]食存五觀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須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寶珠
- [禪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煙”的故事
- [佛經(jīng)故事]富孩子變窮孩子,《法華經(jīng)》窮子喻的故事
- [佛學(xué)常識]布施的意思與種類
- [佛經(jīng)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緣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