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五節(jié) 出家者之凡福行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濟群
第五節(jié) 出家者之凡福行
謂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以戒為上,余悉不為。用為非道,內多嗔怒。自污凈心,情無勝進。此戒取見、見取煩惱,欲界下業(yè),非上界行。若修世禪,是上界業(yè),終退生死,未有出期。乃至多聞、布施、講經、誦習,并是欲有,未成無漏。
所謂凡福行,即人天福報。有些人雖已出家,所作所為卻依然和凡夫一樣,不出求取福報的范疇。
“謂有比丘出家已后,但知持戒,不志尚道。”有些比丘出家之后只知持戒,以為持戒便是一切,反而不尋求真正的解脫之道。殊不知,戒只是解脫的必要基礎,但決不是全部。正如律祖在前面所說的,佛法的核心內涵是正見,是無漏智慧。
“以戒為上,余悉不為。”以戒律為至高至上,往往會忽略定慧等其他方面的修學。這種情況目前仍然存在,有些出家人雖有志學戒,卻嚴重忽略教理。如果不能從戒定慧三學的相互關系來看待戒律,很容易把戒學得機械,學得僵化,甚至只見戒律而不見佛法。戒是佛法修行必要基礎,但不是唯一,更不能取代一切。若對整個修行缺乏認識,很容易變成著相的持戒。
“用為非道,內多嗔怒。自污凈心,情無勝進!睂W戒本是為了律己,但有些人卻以此衡量他人而非自身修學,結果就會對很多事情看不慣,從而引發(fā)嗔心。這樣做,實際是對清凈心的染污,在修學上也難以取得進步。持戒本是通過約束行為來凈化身心,但若沒有正見指導,往往會“用為非道”;蛘邔⒊纸渥鳛樨暩呶衣馁Y本,越修脾氣越大;或者將持戒作為包袱背著,離開特定道場就無法生存。這樣的話,非但不能起到持戒應有的作用,還會適得其反,成為修學障礙。
“此戒取見、見取煩惱,欲界下業(yè),非上界行!苯淙∫,即是戒禁取見,于非戒謬以為戒,或以戒為一切。見取,以戒禁取見為最上。煩惱,戒禁取見和見取見都屬于五見范疇,都是錯誤知見,故云煩惱。下業(yè),人天小果,有漏之因。上界,色界、無色界。有些人將戒當做修行的一切,并將這種觀點奉為至上。事實上,如果沒有正見作為引導,持戒只能招感人天善果,并非得生色界、無色界的行為。
“若修世禪,是上界業(yè),終退生死,未有出期!笔蓝U,指四禪八定,仍為三界內業(yè),故名世禪。如果修習四禪八定,將來雖能得生色界、無色界,為上界業(yè)行,但仍處三界之內,最終仍將流轉生死,沒有出離之期。所以說,即便成就色界、無色界的果報,也是不究竟的。
“乃至多聞、布施、講經、誦習,并是欲有,未成無漏。”欲有,欲界。若就行為本身而言,聞思經教、修習布施乃至講經說法、讀誦經典,都是屬于欲界有漏業(yè)行,而非無漏善行。這并不是說,我們就不需要做這些。事實上,布施、講經、多聞同樣可以成為解脫之因,菩提之因,關鍵在于我們以什么發(fā)心來做。如果為了世間福報講經、誦經,自然是有漏業(yè)行,所感得的也只能是欲界果報。如果是以出離心和菩提心來做,那么,持戒、多聞、布施就是解脫行,就是菩薩行。
《大智度論》
《智論》云:“世間法者,孝順父母、供養(yǎng)沙門、布施持戒、四禪、四無色定、念佛法僧、九想等是①!
①《大智度論》卷44
世間善法者,孝順父母,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敬事尊長,布施福處,持戒福處,修定福處,勸導福事,方便生福德,世間十善道。九相,脹相、血相、壞相、膿爛相、青相、噉相、散相、骨相、燒相。四禪,四無量心,四無色定。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是名世間善法。(T25-381上)
《大智度論》這段引文出自“釋句義品”。須菩提尊者請問佛陀:“何等名世間善法?”律祖所引,是對佛陀回答的簡要概括。
一、孝順父母。二、供養(yǎng)沙門。三、布施。四、持戒。五、四禪,初禪、二禪、三禪、四禪。六、四無色定,空無邊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七、念佛法僧,《大智度論》原文還有念戒、念舍、念天、念善、念安般、念身、念死,共十念。八、九想,為九種不凈的觀想,指人死亡后的膿爛污濁狀態(tài)。
如果沒有正確的發(fā)心,僅是孝順父母乃至修習不凈觀等,都屬于世間善行。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同樣的行為,如果是以正確發(fā)心來做,也會成為解脫行、菩薩行。正如靈芝律師在《資持記》中所說:“然世出世據(jù)心不同,至論事行,亦無有別。”
《成實論》
《成論》云:“于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以貪著此少利事故,忘失大利。智者不應貪著小利,忘失大利!雹
、佟冻蓪嵳摗肪10
于持戒、多聞及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以貪著此少利事故,亡失大利。智者不應貪著小事,以妨大利。(T32-321下)
《成實論》這段引文出自“雜煩惱品”,以問答的方式,對種種煩惱的顯現(xiàn)和起因進行解說。
“《成論》云:于持戒、多聞、禪定等少利事中,自以為足。以貪著此少利事故,忘失大利!薄冻蓪嵳摗放u說,有些人的修行只是停留在持戒、聞思、禪定之上,以為這些是修行的全部。卻因為貪著這些小利,反而忘失了解脫的究竟利益。
“智者不應貪著小利,忘失大利。”有智慧的人不應該貪著小利,從而忘卻學佛的根本目的,忘卻修行的究竟利益。
那什么才是大利呢?難道持戒、多聞、禪定不是修行嗎?其實,此處所說的“小利”和“大利”,并非就事相所作的區(qū)分,而是由發(fā)心決定,所謂“心別事同”。同樣的行為,若以出離心、菩提心來做,便能成就“大利”,成為成就解脫、圓滿無上菩提的資糧。否則的話,就只是“小利”而已。所以說,小利和大利是不矛盾的,不能因為《成實論》歸之為“少利事”,就以為不必持戒、不必聞思、不必禪修,那就大錯特錯了!冻蓪嵳摗返倪@段批評只是提醒我們,在持戒、聞思、禪修時,不要忘記做這些是為了什么。如果僅僅滿足于持戒、聞思、禪定的成就,那就離佛道遠矣。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論嗎,我們這一生的努力有用嗎?
- 安貧樂道和不思進取的區(qū)別是什么,如何正確理解?
- 有煩惱的時候怎么辦,如何解決?
- 怎樣才是見到如來?
- 我們要從因果看世界嗎,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嗎?
- 自卑且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該怎么調整心態(tài)?
- 如何看待愛恨情仇?愛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計所執(zhí)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認識接近真實?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應該逃避痛苦嗎?
- 為何要戒殺吃素?動物也有獨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開啟自覺?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煩惱,菩薩還怎么成佛?
- 無住生心是般若法門修行的精要
- 福報的判別和積累,打開福報的通道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一節(jié) 出家制度的緣起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二節(jié) 勸說出家的利益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三節(jié) 障礙出家的過失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四節(jié) 出家者之凡罪行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五節(jié) 出家者之凡福行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六節(jié) 出家者之圣道行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義 第七節(jié) 大小乘修行差別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續(xù)及沙彌戒行 第一節(jié) 出家相關條件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續(xù)及沙彌戒行 第二節(jié) 出家剃度儀軌
- 出家剃度及沙彌生活 第二章 出家手續(xù)及沙彌戒行 第三節(jié) 受戒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