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
  認識自我,是指我們能夠把握“當下的我”。我的定義是什么呢?佛教中的“我”,是能夠主宰自己的命運,是常、一、不變,稱之為我。
  佛教說世間一切無常,萬物都在不停變化之中,我們的肉體和精神也是一樣。昨天的我已成為今天的新我,今天的我又將成為明天新的自我。生命中新的“自我”不斷產(chǎn)生,日日更替輪回
  人生不過百年,多數(shù)人多數(shù)時間都生活在一種幻幻不實的境界中。平時忙碌的生活中,很難意識到有個“自我”一直在變化中生存。其實,人生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新自我”的歷程,很多人活了半輩子,也沒有找到這個“自我”,更遑論活出自己“心中的自我”。
  我們從出生到老死,一路走來,歷經(jīng)磨難,感慨人生。在嬰兒時為了立足行走,不斷摔倒掙扎爬起;在讀書時代,面對苦澀的書本唉聲嘆氣;步入社會,面對愛情、就業(yè)、人際關(guān)系等方面產(chǎn)生更多的迷惑。如今的年輕人面對這些現(xiàn)實問題無從下手,在社會上找不到自我的立足點,每天只能在憂郁和迷茫中掙扎。自我感到生存空間受到限制,思想得不到發(fā)展,人生缺乏希望和動力,逐漸會迷失人生坐標,內(nèi)心得不到社會的認同和理解,最后,生活就會走向悲觀,選擇逃避自我,懷疑自我,乃至否定自我。
  縱觀世間歷史,無論王侯將相還是市井平民,幾乎無人能夠完全按照自己意愿去生活。錯綜復(fù)雜的現(xiàn)實社會讓我們學會適者生存的道理,養(yǎng)成我們不同的個性;因不同的生活背景,又生起不同的人生價值觀。
  我認為,一個人能活出個自我,才是最有意義的人生價值觀,也是當今最時尚的話語。所謂活出自我就是擁有生活的智慧來創(chuàng)造物質(zhì)和精神方面的獨立、富足,然后再超越物質(zhì)和精神層面,活出一種信仰,才是一種真正的自我。
  我們一路走來,在自我掙扎中得到歷練,有一顆吃苦耐勞、慈悲智慧、忍辱包容的心,讓自我勇敢地面對事業(yè)、感情,認識到自我的存世價值。必要時還要放棄個性執(zhí)著來超越自我,成就他人,如此才能真正的活出自我。
  超越自我是在認識自我基礎(chǔ)上,以更深層的生活智慧,立身、立言、立行、立志,奉獻自我而達到“無我”。
  面對成功與失敗不用常人眼光處理,將心性及意志磨練得更加堅韌和成熟。我們不但要超越世間情感和事業(yè),還要去做常人不愿做、不喜做、不敢做的人生志業(yè),在忘我中追尋人生的全新價值,從而超越自我。
  超越自我是奉獻自我的一個過程,是人生精神的延續(xù),是提升生命品質(zhì)、學佛修行必經(jīng)之路。佛經(jīng)上說:未成佛前,先服務(wù)于大眾,廣修布施功德。修得八萬四千種菩薩行,方能成佛。修習佛學,就是要心甘情愿在奉獻布施中實現(xiàn)自我,找尋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一個人在超越自我,達到人生理想境界時候,就會自然懂得去幫助別人、服務(wù)社會、奉獻自我,廣結(jié)善緣,給自己多種善因善緣,未來世自然成就善果。
  圓滿超越奉獻自我的人生,還不算是理想的最高人生境界。得到之后,還要放下,這才是最難。在公眾場合、在同學同事面前、在成敗榮辱得失中放下自我的面子;在生命的過程中不斷放下自己的貪、嗔、癡……放下生活中無休止的情感及種種欲望,這也是調(diào)整一個新自我的過程,讓生命不斷換血、不斷補充營養(yǎng)健康成長,做一名世間的大智者。智者的人生路上,定會不斷戰(zhàn)勝自我,同時走出新的自我,找回自己真正所需,得到究竟圓滿的自我人生,盡情體驗放下自我后的快樂及人生意境,這才是自我的最終歸宿。
  臺灣圣嚴法師曾說:“放不下自己是沒有智慧,放不下別人是沒有慈悲。”佛教講因果,已成的事實業(yè)力,一時是無法改變的,所以,我們只能學會去面對接受眼前的現(xiàn)象,學會自我去掙扎、活出自我、超越自我,最后破除一切執(zhí)著,徹底放下自我,達到最圓滿的自我人生。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