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二十八、定學
二十八、 定學
>
【定學】
離欲與定依戒生定,是在三業(yè)清凈的基礎(chǔ),修得清凈的禪定(三昧、瑜伽等大同小異),為內(nèi)心體驗必要的修養(yǎng)法。印度從奧義書以來,已極其流行。釋尊參學時,也曾學過。佛雖不滿于一般的禪,但從引發(fā)真慧來說,不能不說是方便;所以在佛法的德行中,還是有此一著。
習定的方法,盡可不同,但大抵調(diào)身、調(diào)息、調(diào)心,使精神集中而歸于平靜。這有一重要事實,即修習禪定,必以離欲為先。如貪戀一般的現(xiàn)實生活,那是不能得定的。
換言之,非鄙視──輕視現(xiàn)實生活,而傾向于內(nèi)心──身心的理想生活不可。厭人間,欣天國;厭此間,慕他方,都可以得定的。
禪定的本質(zhì),不外乎厭此欣彼,厭塵欲而欣心樂。由于禪定的離欲,所以初下手時,先「呵五欲」──對于微妙的色、聲、香、味、觸,認識他的過患而厭棄他,尤其是男女欲。三界中的欲界,側(cè)重于五欲及性欲。非離這物欲與性欲,即不能得定,不能生色界天,色界是沒有這些欲的。
所以如不能依定發(fā)慧,那末厭離物欲,厭離男女欲,專心修定,即是外道的天行。印度一般的出家者,即是這樣的。佛法的出家生活,也即適應(yīng)這一類根性。
禪定必須離欲,欲到底是什么呢?微妙的五欲,不過是誘發(fā)情欲的因緣。內(nèi)心一向受著環(huán)境的誘惑,所以呵責五欲。欲是習以成性,隨境染著的貪欲。所以說:「欲,我知汝本,意以思想生,我不思想汝,汝則而不有」(法句經(jīng))!弘s含經(jīng)』(卷四八‧一二八六經(jīng))說:「非世間眾事,是則之為欲。心法馳覺想,是名士夫欲」。佛法的修定離欲,重于內(nèi)心煩惱的調(diào)伏,并非拒絕世間一切。否則,守護根門,遠離五欲,會同于外道波羅奢那的堵塞聰明了(雜含卷一一‧二八二經(jīng))。
人類有眼等五根,即不能不受用五境;生存人間,即不能不衣食資生。所以佛法的離欲,不是拒絕這些,是凈化自心而適當?shù)末ぉず嫌谏鐣闆r,合于身心需要而受用這些,不為環(huán)境的愛著而牽轉(zhuǎn)。所以『雜含』(卷二一‧五六四經(jīng))說「三斷」,有「依食斷食」;『中含』『漏盡經(jīng)』說「七斷」,有「從用(資生具)斷」。
特別是釋尊自身的生活,可作確切的證明。釋尊的生活,不但是糞掃衣,也有名貴的金縷衣;不但是粗食,也有百味食;不但樹下坐,也住高樓重閣;不但獨住山林,也常與四眾共住。佛雖如此,還是被稱為少欲、知足、無事、寂靜(中含箭毛經(jīng))。
這可見問題在內(nèi)心;不系戀于環(huán)境,不追逐于塵欲,那末隨緣適量的享受,無不是少欲知足。反之,如貪欲熾盛,那即使遠離人間,粗衣惡食,也算不得少欲,離欲(參雜含卷一三‧三0九經(jīng))。
同樣的,如說女人為男人的戒垢──男人為女人的戒垢,而戒垢實是內(nèi)心的情欲。所以犯淫戒,也不像理學者那樣重視肉體的貞操。有比丘因淫欲心重,將生殖器割去。佛呵責他:當斷的──貪欲不斷,不該斷的倒斷了!
然而,人類生而有男女根,淫欲不是生死根本,佛法的出家眾,為什么要嚴格禁絕,不像對于衣食資生的相對節(jié)制呢?這可以說:衣食是無情的,雖與社會有關(guān),但比較容易的自由控制。男女的牽制,系縛力特別強;在男女相互占有的社會結(jié)構(gòu)中,苦痛是無法避免的,實是障道的因緣。
一般的禪定,也有觀慧,如厭此欣彼的「六行觀」;又如四無色的「唯心觀」;「不凈觀」與「九想觀」等,都可從定中去修習,也可修此來得定,但這不一定能解脫。
佛法常說依定發(fā)慧,所依的定不必是極深的,多少能集中精神就可以了。所以不得「根本定」的,或但得「未到定」的,但是一念相應(yīng)「電光喻定」的,都可以引發(fā)勝義慧,離煩惱而得解脫。
如「慧解脫阿羅漢」,不得禪定,但對于生死的解脫,已切實做到。否則,定心愈深,愈陶醉于深定的內(nèi)樂中,即愈對佛法不相應(yīng)。如因定而生最高或頂好的世界,也不能解脫,反而是「八難」的一難。佛法修定而不重定,是毫無疑問的。
偏于禪定的,必厭離塵境而陶醉于內(nèi)心。久而久之,生活必流于忽略世間的現(xiàn)實生活,思想必落于神我型的唯心論。
佛法是緣起論,從現(xiàn)實經(jīng)驗的有情著手。立足于心色依存的緣起論,有自他和樂的僧制,這不是傾向獨善,唯心者的境界。
后期佛法的唯心論,與禪師瑜伽師結(jié)不解緣,這是有他發(fā)展的必然性的。
禪定,要遠離物欲與男女欲,但不知定境也同樣的是貪欲!褐泻弧嚎嚓幗(jīng)』中,論到「五欲」,主要的是物質(zhì)占有欲。論到「色」,即是男女互相占有的淫欲。論到「覺」,即四禪定的定相應(yīng)受。經(jīng)中一一說明他的味著,過患與出離;禪定以離物欲及性欲為主,而不知禪定也還是無明貪欲的產(chǎn)物。這對于專談「受用」的學者,是怎樣適當?shù)臄準?
佛法概論>>
【定與神通】
佛敎的圣者,如「慧解脫阿羅漢」,雖究竟解脫,還是沒有神通的。反之,外道得根本定的也有五通。依禪定而發(fā)神通,這是印度一般所公認的。神境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五通,是禪定所引發(fā)的,常人所不能的超常經(jīng)驗。這究竟神奇到什么程度,姑且不談;總之,精神集中的禪師,身心能有某些超常經(jīng)驗,這是不成問題的。
這不是佛法的特色,不能獲得正覺的解脫,是外道所共有的。古代宗敎的神秘傳說,與有人利用這些神秘現(xiàn)象,號召人民作軍事的叛變,這都是事實。
佛法所重的是漏盡通,即自覺煩惱的清凈。佛弟子能深入禪定的,即有此五通,佛也不許他們利用這些來傳布佛法,更不許利用來招搖名利。非特殊情形,不能隨便表現(xiàn)。如有虛偽報道,為佛法的大妄語戒,勒令逐出僧團。神通,對于社會,對于自己的危險性,惟有釋尊才能深刻理會得。那些以神秘來號召傳布佛法的,真是我佛罪人!
>
第1042 (785 )經(jīng)﹙中p390﹚八正道之世俗、出世正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如上說,差別者:「何等為正見?謂正見有二種:有正見是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無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見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若彼見有施,有說,乃至知世間有阿羅漢,不受后有,是名世間正見,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為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yīng)于法,選擇、分別、推求、覺知、黠慧、開覺、觀察,是名正見,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志?謂正志有二種:有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志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志有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謂正志出要覺,無恚覺,不害覺,是名正志,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為正志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yīng)心法,分別、自決、意解、計數(shù)、立意,是名正志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語?正語有二種:有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語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謂正語離妄語、兩舌、惡口、綺語,是名正語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何等正語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口四惡行,諸余口惡行離,于彼無漏遠離不著。固守攝持不犯,不度時節(jié),不越限防,是名正語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業(yè)?正業(yè)有二種:有正業(yè)世俗、有漏、有取、向于善趣,有正業(yè)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業(yè),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謂離殺、盜、淫,是名正業(yè)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何等為正業(yè)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除邪命貪身三惡行,諸余身惡行數(shù),無漏心不樂著,固守執(zhí)持不犯,不度時節(jié),不越限防,是名正業(yè)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命?正命有二種:有正命是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命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謂如法求衣食、臥具,隨病湯藥,非不如法,是名正命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何等為正命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于諸邪命,無漏不樂著,固守執(zhí)持不犯,不越時節(jié),不度限防,是名正命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正方便有二種:有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方便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謂欲精進,方便超出,堅固建立,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何等為正方便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憶念相應(yīng)心法,欲精進方便,勤踴超出,建立堅固,堪能造作,精進心法攝受,常不休息,是名正方便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念?正念有二種:有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念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念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世俗、有漏、有取、正向善趣。何等為正念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yīng),若念、隨念、重念、憶念,不妄不虛,是名正念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定?正定有二種:有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有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何等為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若心住不亂不動,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世俗、有漏、有取、轉(zhuǎn)向善趣。何等為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謂圣弟子,苦、苦思惟,集……,滅……,道、道思惟,無漏思惟相應(yīng)心法,住不亂不散,攝受寂止、三昧、一心,是名正定是圣、出世間、無漏、不取、正盡苦、轉(zhuǎn)向苦邊」。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970 (750) 經(jīng)﹙中p370﹚如實知則得正見,正見得正定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諸惡不善法生,一切皆以無明為根本,無明集,無明生,無明起。所以者何?無明者無知,于善、不善法不如實知,有罪、無罪,下法、上法,染污、不染污,分別、不分別,緣起、非緣起不如實知。不如實知故,起于邪見;起于邪見已,能起邪志、邪語、邪業(yè)、邪命、邪方便、邪念、邪定。若諸善法生,一切皆以明為根本,明集,明生,明起。明于善、不善法如實知,有罪、無罪,親近、不親近,卑法、勝法,穢污、白凈,有分別、無分別,緣起、非緣起,悉如實知。如實知者,是則正見;正見者,能起正志、正語、正業(yè)、正命、正方便、正念、正定。正定起已,圣弟子得正解脫貪、恚、癡;貪、恚、癡解脫已,是圣弟子得正智見: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489 (347) 經(jīng)﹙中p60﹚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王舍城迦蘭陀竹園。若王、大臣、婆羅門、長者、居士,及余世人所共恭敬、尊重,供養(yǎng)佛及諸聲聞眾,大得利養(yǎng)──衣被、飲食、臥具、湯藥;都不恭敬、尊重,供養(yǎng)眾邪異道,衣被、飲食、臥具、湯藥。爾時、眾多異道,聚會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昔來,常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余一切之所奉事恭敬,供養(yǎng)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但恭敬、供養(yǎng)沙門瞿曇、聲聞大眾,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此眾中,誰有智慧大力,堪能密往,詣彼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聞彼法已,來還廣說;我等當復用彼聞法,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其信樂,可得還復供養(yǎng)如前」。時有人言:「有一年少,名曰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聽彼法已,來還宣說」。時諸外道,詣須深所而作是言:「我今日大眾聚集未曾講堂,作如是論:我等先來為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人之所恭敬、奉事,供養(yǎng)衣被、飲食、臥具、湯藥,今悉斷絕。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諸世間,悉共奉事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我此眾中,誰有聰明、黠慧,堪能密往沙門瞿曇眾中出家學道,聞彼法已,來還宣說,化諸國王、大臣、長者、居士,令我此眾還得恭敬、尊重、供養(yǎng)。其中有言:唯有須深聰明、黠慧,堪能密往瞿曇法中,出家學道,聞彼說法,悉能受持,來還宣說。是故我等故來相請,仁者當行」!
時彼須深默然受請,詣王舍城迦蘭陀竹園。時眾多比丘出房舍外,露地經(jīng)行。爾時、須深詣眾多比丘而作是言:「諸尊!我今可得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不」?時眾多比丘,將彼須深,詣世尊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今此外道須深,欲求于正法中出家受具足,修梵行」。爾時、世尊知外道須深心之所念,告諸比丘:「汝等當度彼外道須深,令得出家」。時諸比丘,愿度須深出家,已經(jīng)半月。有一比丘語須深言:「須深!當知我等生死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時彼須深語比丘言:「尊者!云何學離欲惡不善法,有覺有觀,離生喜樂,具足初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離有覺有觀,內(nèi)凈一心,無覺無觀,定生喜樂,具足第二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比丘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喜,舍心住,正念正智,身心受樂,圣說及舍,具足第三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云何尊者離苦息樂,憂喜先斷,不苦不樂,舍凈念一心,具足第四禪,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復問:「若復寂靜、解脫,起色、無色,身作證具足住,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答言:「不也,須深」!須深復問:「云何尊者所說不同,前后相違?云何不得禪定而復記說」?比丘答言:「我是慧解脫也」。作是說已,眾多比丘各從座起而去。
爾時、須深知眾多比丘去已,作是思惟:此諸尊者所說不同,前后相違,言不得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作是思惟已,往詣佛所,稽首禮足,退住一面。白佛言:「世尊!彼眾多比丘,于我面前記說: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我即問彼尊者:得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不起諸漏,心善解脫耶?彼答我言:不也,須深!我即問言:所說不同,前后相違,言不入正受,而復記說自知作證!彼答我言:得慧解脫。作此說已,各從座起而去。我今問世尊:云何彼所說不同,前后相違,不得正受而復說言自知作證」?佛告須深:「彼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須深白佛:「我今不知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告須深:「不問汝知不知,且自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心善解脫」。須深白佛:「唯愿世尊為我說法,令我得知法住智,得見法住智」!佛告須深:「我今問汝,隨意答我。須深!于意云何?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耶」?須深答曰:「如是,世尊!有生故有老死,不離生有老死」。如是生、有、取、愛、受、觸、六入處、名色、識、行、無明。「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有無明故有行,不離無明而有行」。佛告須深:「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耶」?須深白佛言:「如是,世尊!無生故無老死,不離生滅而老死滅」!溉缡悄酥翢o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耶」?須深白佛:「如是,世尊!無無明故無行,不離無明滅而行滅」。佛告須深:「作如是知、如是見者,為有離欲惡不善法,乃至身作證具足住不」?須深白佛,「不也,世尊」!佛告須深:「是名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彼諸善男子,獨一靜處,專精思惟,不放逸住,離于我見,不起諸漏,心善解脫」。佛說此經(jīng)已,尊者須深遠塵、離垢,得法眼凈。爾時、須深見法,得法,覺法,度疑,不由他信,不由他度,于正法中心得無畏。
(須深)稽首佛足,白佛言:「世尊!我今悔過!我于正法中盜密出家,是故悔過」。佛告須深:「云何于正法中盜密出家」?須深白佛言:「世尊!有眾多外道,來詣我所,語我言:須深!當知我等先為國王、大臣、長者、居士,及余世人恭敬、供養(yǎng),而今斷絕,悉共供養(yǎng)沙門瞿曇、聲聞大眾。汝今密往沙門瞿曇聲聞眾中,出家受法,得彼法已,還來宣說,我等當以彼聞法,敎化世間,令彼恭敬供養(yǎng)如初。是故世尊!我于正法律中盜密出家,今日悔過,唯愿世尊聽我悔過,以哀愍故」!佛告須深:「受汝悔過。汝當具說:我昔愚癡、不善、無智,于正法律盜密出家,今日悔過,自見罪、自知罪,于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所以者何?凡人有罪,自見、自知而悔過者,于當來世律儀成就,功德增長,終不退減」。佛告須深:「今當說譬,其智慧者以譬得解。譬如國王,有防邏者,捉捕盜賊,縛送王所。白言:大王!此人劫盜,愿王處罪。王言:將罪人去,反縛兩手,惡聲宣令,周遍國中,然后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彼典刑者,受王敎令,送彼罪人,反縛兩手,惡聲宣唱,周遍城邑,將出城外刑罪人處,遍身四體,劖以百矛。日中,王問:罪人活耶?臣白言:活。王復勑臣:復劖百矛。至日晡時,復劖百矛,彼猶不死。佛告須深:「彼王治罪,劖以三百矛,彼罪人身,寧有完處如手掌不」?須深白佛:「無也,世尊」!復問須深;「時彼罪人,劖以三百矛因緣,受苦極苦劇不」?須深白佛;「極苦,世尊!若劖以一矛,苦痛難堪,況三百矛當可堪忍」!佛告須深:「此尚可耳,若于正法律盜密出家,盜受持法,為人宣說,當受苦痛倍過于彼」。佛說是法時,外道須深漏盡意解。佛說此經(jīng)已,尊者須深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881 (684) 經(jīng)﹙中p314﹚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wèi)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若比丘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是名阿羅訶、三藐三佛陀;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若復比丘!于色生厭,離欲,(滅盡,)不起解脫者,是名阿羅漢慧解脫;受,想、行,識,亦如是說。諸比丘!如來、應(yīng)、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有何種種別異」?諸比丘白佛:「世尊是法根,法眼,法依,唯愿為說,諸比丘聞已,當受奉行」。佛告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來、應(yīng)、等正覺者,先未聞法,能自覺知,現(xiàn)法自知,得三菩提;于未來世,能說正法覺諸聲聞,所謂四念處,四正斷,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分,八圣道分。是名如來、應(yīng)、等正覺,所未得法能得,未制梵行能制,能善知道,善說道,為眾將導;然后聲聞成就隨法,隨道,樂奉大師敎誡敎授,善于正法。是名如來、應(yīng)、等正覺,阿羅漢慧解脫,種種別異。
復次、五學力,如來十力。何等為學力?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何等為如來十力?謂如來處非處如實知,是名如來初力。若成就此力者,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轉(zhuǎn)于梵輪,于大眾中能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于過去、未來、現(xiàn)在,業(yè)法受、因事報如實知,是名第二如來力。如來、應(yīng)、等正覺成就此力,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作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應(yīng)、等正覺,禪、解脫、三昧、正受,染惡、清凈處凈如實知,是名如來第三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知眾生種種諸根差別如實知,是名如來第四力。若成就此力,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悉知眾生種種意解如實知,是名第五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悉知世間眾生種種諸界如實知,是名第六如來力。若于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于一切至處道如實知,是名第七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于過去宿命種種事憶念,從一生至百千生,從一劫至百千劫,我爾時于彼生,如是族,如是姓,如是名,如是食,如是苦樂覺,如是長壽,如是久住,如是壽分齊,我于彼處死此處生,此處死彼處生,如是行、如是因,如是方宿命所更,悉如實知,是名第八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以天眼凈過于人眼,見眾生死時、生時,妙色、惡色,下色、上色,向于惡趣、向于善趣,隨業(yè)法受,悉如實知。此眾生身惡業(yè)成就,口、意惡業(yè)成就,謗毀賢圣,受邪見業(yè),以是因緣,身壞命終墮惡趣,生地獄中。此眾生身善行,口、意善行,不謗賢圣,正見業(yè)法受,彼因、彼緣,身壞命終,生善趣天上,悉如實知,是名第九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復次、如來諸漏已盡,無漏心解脫,慧解脫,現(xiàn)法自知身作證:我生已盡,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是名第十如來力。若此力成就,如來、應(yīng)、等正覺得先佛最勝處智,能轉(zhuǎn)梵輪,于大眾中師子吼而吼。如此十力,唯如來成就,是名如來與聲聞種種差別」。佛說此經(jīng)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第13266 (926) 經(jīng)﹙下p616﹚真實禪→不依一切、悉伏彼想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那梨聚落深谷精舍。爾時、世尊告詵陀迦旃延:「當修真實禪,莫習強良禪。如強良馬,系槽櫪上,彼馬不念我所應(yīng)作、所不應(yīng)作,但念谷草。如是丈夫,于貪欲纏多所修習故,彼以貪欲心,思惟,于出離道不如實知,心常馳騁,隨貪欲纏而求正受。瞋恚、睡眠、掉悔、疑多修習故,于出離道不如實知,以……疑蓋心思惟以求正受。詵陀!若真生馬,系槽櫪上,不念水草,但作是念駕乘之事。如是丈夫,不念貪欲纏住;于出離如實知,不以貪欲纏而求正受;亦不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多住;于出離瞋恚、睡眠、掉悔、疑纏如實知,不以……疑纏而求正受。如是詵陀!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修禪,不依水、火、風、空、識、無所有、非想非非想而修禪;不依此世、不依他世,非日、月,非見、聞、覺、識,非得、非求、非隨覺、非隨觀而修禪。詵陀!比丘如是修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爾時、有尊者跋迦利,住于佛后,執(zhí)扇扇佛。時跋迦利白佛言:「世尊!若比丘云何入禪,而不依地、水、火、風,乃至覺、觀而修禪定?云何比丘禪,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合掌恭敬,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依何而禪定」?
佛告跋迦利:「比丘于地想能伏地想,于水、火、風想,無量空入處想,識入處想,無所有入處,非想非非想入處想;此世、他世,日、月,見、聞、覺、識,若得、若求,若覺、若觀,悉伏彼想。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不依地、水、火、風,乃至不依覺、觀而修禪。跋迦利!比丘如是禪者,諸天主伊濕波羅、波阇波提,恭敬合掌,稽首作禮,而說偈言:
「南無大士夫!南無士之上!以我不能知,何所依而禪」。
佛說此經(jīng)時,詵陀迦旃延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凈。跋迦利比丘,不起諸漏,心得解脫。佛說此經(jīng)已,跋迦利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佛法是要鏟除欲望破除我執(zhí)
- 體方法師:修行把握關(guān)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修行不要怕犯錯,勇于去體會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
- 真正的法就在一切法的當下
- 正定跟四禪八定有何差異
- 修行把握關(guān)鍵,先明白因果的必然性!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1)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2)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3)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4)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5)
- “契理契機之人間佛教”講座(6)
- 身苦與心苦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三十、安那般那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十六、四食 一切有情皆以依食住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六、佛云何說法、以何敎之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 前言
- 雜阿含經(jīng)新譯
- 《中觀今論》講座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guān)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2
- 大般若經(jīng)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jīng)講義 第一卷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心經(jīng)》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jīng)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6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jīng)》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jīng)》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5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jīng)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diào)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yīng)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xiàn)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nèi)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
- 妙法蓮華經(jīng)
- 夢參老和尚講地藏本愿經(jīng)
- 千江映月
- 宗鏡錄
- 無量壽經(jīng)
- 星云大師講解
- 大安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講解
- 凈界法師講解
- 星云大師文章
- 解脫之道講記
- 夢參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文章
- 圓覺經(jīng)講記
- 虛云法師文章
- 凈界法師文章
- 四圣諦講記
- 圣嚴法師講解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
- 心經(jīng)的人生智慧
- 定慧之路
- 楞嚴經(jīng)輕松學
- 佛法修學概要
- 摩訶止觀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jīng)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jīng)解說
- 體方法師講解
- 印光大師傳奇
- 大方廣圓覺經(jīng)講義
- 解深密經(jīng)語體釋
- 大安法師文章
- 六祖大師法寶壇經(jīng)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 華嚴經(jīng)要義
- 雜阿含經(jīng)選集新版
- 妙境法師講解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
- 印光文鈔全集
-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jīng)講記
- 夢參法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