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雨集第五冊 一0、印順導師訪問記
一0、印順導師訪問記
──普獻‧宏印法師等訪問──
問:靜坐時,如何靜下來止觀? 答:修道的主體,不外乎止觀,因止觀而成就定慧�;蛞乐苟抻^的,也有依觀而成就止的。但一般來說,真正的觀慧要成就止才能起修的。約達成靜止來說,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則是不變的。第一、要在心理上抓住一事,如一開始就想什么都不想,那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這也就是說,先要修「念」。佛法中,如念佛、念法、念僧等是念,「數息觀」是「安那般那念」,就是念出入息;不凈觀也是「念不凈」。心要安在所念上,不讓它跑掉,如念佛的,心不離于佛這一念。能系念不忘,其他的雜念事自然就沒有了。 [P134]
第二原則是:如「念」一馳散,就要馬上抓回來──「攝心」。初學習時,念是一定要馳散的,忽而想這,忽而想那,不可能安住在所念的。心念雖然散失了,不要心生厭、悔,只要立刻把它抓回來;否則徒增煩惱。念一跑就抓回來(只怕妄想馳散到別處,而不能警覺);慢慢的念稍一動,就能很快安住所念了,到最后,不再馳散,心便安靜的住在那里了�!笖z念」如照顧小孩子一樣,不是一次兩次的,要多次的教導,才會習慣下來,否則打他罵他,也是沒有用的。這也就是孟子說的:「收其放心而已矣」!經上有一個有趣的比喻說:「心好比小狗一樣,是到處亂跑的,必須要用一根繩子把它拴在柱子上。起初,它還是亂轉亂跳,但等到轉無可轉,跳無可跳,也就靜靜睡下來不動了」。修止要修念,修是「修習」,慢慢地習以成性。心就會靜下來而安住不動了。到后來,只要一坐,心就靜下來了。一直到「超作意位」,自然安住,才算是真正成就了。有此靜止心,再修習觀慧,不斷的修習,不斷地進步,最后到達「止觀雙運」,才能引發(fā)真般若。 [P135]
問:修行人是否每天靜坐比較好? 答:修行人,能靜坐是最好的,但修行要有善巧。年輕人,體力好,如果思想不太復雜,靜坐是比較容易靜定的。從前,出家人靜坐的時間很多,在家人事業(yè)忙,每天也沒有太多時間來靜坐。最好,每天靜坐,要有一定的時間,每天規(guī)定在一定的時間,起初時間不要長,而是慢慢地增加。否則,時間長了,坐不住而勉強,只是增加心煩意亂而已。無論學習什么,一定要有興趣,靜坐也是一樣,不可勉強時間延長,如勉強而引起煩躁,一失去興趣,就成障礙了。在一定的時間內靜坐,漸漸延長時間,如果坐得好,如法善巧,比一天到晚靜坐的人,不一定差到那里去。所以要有一定時間,只因養(yǎng)成習慣性,是很重要的。從前吃鴉片的人,有的每天在一定的時間里抽一次,結果六、七天就上癮了;另有一種人,今天晚上抽一次,明天早上又抽一次,沒有一定的時間,個把月下來還沒有上癮,這主要是時間不定,不容易成為習慣。因此,在一定時間內不間斷的實行,充滿興趣而養(yǎng)成習慣,在修習上是相當重要的。 [P136]
修定的人,真正得定后,有一種余力,出定后也仍有輕安愉快的感覺。
問:修定時如何修緣起空觀? 答:先要深切了解緣起無自性的道理,然后把它「歸納」起來,歸納成原則性的。比如觀「四句」不可得,天臺宗觀「四生」不可得。如果不理解緣起性空的要義,那是觀不起來的。從「止」再起「觀」,慢慢的止與觀兩者才可以相稱,到達「止觀雙運」。如果光是修觀,或光是修定,那么沒有定的觀,便是「散心觀」;而修定不修觀,于佛法上也無多大用處。
答:「中觀」的觀法,與一般的思維是不同的,它是緣起觀,是達到解脫證悟的法門。雖不一定要很深的定力,但散心分別,是不能成就觀的。嚴格的說,中觀的應用,必須在修觀有成就,也就是對緣起有深切的體認,才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
在我們還沒有能體悟以前,還只是一般的理解。知道什么是貪,什么樣是瞋 [P137] ,什么樣是順于正理,什么樣是根本顛倒,經常以緣起來觀察一切,應用于日常生活,但這跟一般的修養(yǎng)是相近的,只是減少一些煩惱,增加內心的力量,解決些小困擾。如對快樂的來,知道它是不永久的,依因緣而有的,就可以不會「樂而忘形」,弄得「樂極生悲」。像這些,處理日常的小事是可以,遇到重大的,如老病死到來,卻起不了什么作用。要得到真正的受用,必須在平常修習「止觀」,對止觀多下功夫。
問:請導師談談「斷食」?
答:我個人并沒有斷食的經驗,只是看了一些書。知道在斷食期間,要多喝水,不要做出力的工作,內心要安靜。這樣,體內積存的廢料,隨身體的消耗而排泄出去。再漸漸的進食,能促進新陳代謝,有益于健康。但斷食期間,不要太久,人是不能沒有「食」而生存的。
問:請導師談「隔陰之迷」?
答:中國凈土行者所說羅漢有「隔陰之迷」,指死了以后轉世,前世的事都 [P138] 忘了。依『阿含經』來說,證了初果的人,便是真正徹見了真理,那么便永不退失。這種「不退」,并非一天到晚都在前,而是像把東西放在自己衣袋里一樣,永遠存在于身上。在當時的印度,證初果的在家人不少,他們仍然擁有妻子、兒女,和事業(yè)田產,如普通人一樣,只是他們不會執(zhí)有實我;對重大的戒不會再犯了。有時仍不免要「失念」。他們死了以后,往生人間、天上,對前生的修證,忘記了,這是「隔陰之迷」。但隔陰之迷,怕什么呢!「七返生死」,在一定期間內,一定要解脫生死,不會永遠的「迷」下去。所以證果的圣者,是終究不會退失的。
證初果的,已經徹見真理,他的煩惱已經去掉了大部份,很多的「迷」(煩惱)消失了。暫時的「迷」,對他沒有什么關系。二果也是這樣。至于三果,已經離欲不往來了,煩惱更要少些,不過有時仍會「失念」。四果阿羅漢,也不免「失念」,因為他仍留有業(yè)報身,還有那么一點點。但阿羅漢般涅槃,不會有「隔陰之迷」了。 [P139]
問:密宗的「雙修法」真能當作修行方法嗎?
答:說到佛法,我們必須從現實世間來探討。佛法是怎樣出現于我們這個世界的?當然是二千五六百年以前,從印度釋迦牟尼佛而來的。釋迦佛以前,講修行,講證悟,印度的外道,也是多的很。但就佛法而言,佛法有超越外道的不共處,這是從釋迦佛而開始的�!感揠p身法才能成佛」,釋迦佛無此說;「淫欲為道」,是大邪見。若說這是其他的佛,他方世界佛說的,那么說的是什么語言呢?不管怎么說,密宗還是用印度語文來記述的。歷史到底是歷史,雖然傳說,記錄上有些差異,但釋迦佛在什么時候?佛怎么說?到了那里?有那幾位國王、長者供養(yǎng)?又發(fā)生什么事?……等等,這是實際的,不是理想的。如說釋迦佛說的是方便,不究竟,出現于千百年后的佛說,才是究竟,那就不好說了。如說到中國的儒家,總是推源到孔子,如果以孔子所說為方便不究竟,而大談其他的才是真正儒家,那便是笑話奇談了。
我們生在欲界,「欲」是生死的根源。古人往往把男女之欲(新生命由此而 [P140] 來)看得非常的神秘,我在『中國古代民族神話與文化之研究』一書中,便提到了這些。在印度,如遍行外道;在中國,如道家的一部分,都有以兩性交合為修道的。他們大抵利用固有的文字,而作象征比喻的暗示,外人不容易了解他說的是什么。在「秘密大乘佛法」中,如金剛、蓮華、入定等,都被利用以說明這一著。依釋迦的「佛法」而言,這都是出發(fā)于世間心的生死事。佛教出家的僧團,是修持清凈梵行的,遠離男女之欲。但出家者多了,如不能正確的理解,內心的欲念不清凈,慢慢的會引起性心理的變態(tài)。對一個修定者而言,如應用念息方便的,由于重視身體的異常經驗,修脈、修明點,而演為雙身法。在「大乘佛法」中,已有潛流,如譯『大般涅槃經』的,宣說常樂我凈的曇無讖,就是「善男女交接之術」的。不過大乘佛教的主流,還是反對這一類的。特別是由于這一類「幻法」,引起罽賓滅法的法難,為大乘佛教界所痛心疾首的。不過到了西元八、九世紀,后來居上,成為佛教末期的主流。
釋迦佛的時代,印度的教派相當多,對于各式各樣的神教,佛是重于啟發(fā)感 [P141] 化,采取溫和的革新,而不是強烈的、斗爭的,即使是批評,也不是攻擊性的。佛采取印度固有文化中,合于真理、道德,有用的部份,而引入不共世間一般的,佛陀自覺的佛法。世俗迷信,多數是不取的,小部分給以新的意義。一般人較少了解印度神教,如能多知道些,就會知道密宗的內容,大部分是從印度神教轉化過來的。如「護摩」,就是火供養(yǎng)。原始的宗教莫不如此,當牛羊等被燒時,發(fā)出了氣味,神便接受了。如印度的婆羅門教、猶太教,中國古代宗教,都是如此。但釋迦佛說法,并不采取這種火供,而說有意義的三火──供養(yǎng)父母名根本火,供養(yǎng)妻兒眷屬名居家火,供養(yǎng)沙門婆羅門名福田火�?墒敲茏谟謹z取了它。在密宗里,所供養(yǎng)的許多佛菩薩,其實都是夜叉像、龍王像。這到底是佛的神化呢?還是神的佛化呢?還是神佛不二呢?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問:大乘講世世修菩薩行,未證悟前應如何堅定菩提心?
答:大乘的世世修菩薩行,主要是從悲愿力說的。若從智慧來說,聲聞也有類似的說法。如『雜阿含經』說:「若有于世間,正見增上者,雖歷百千生,終 [P142] 不墮地獄」。菩薩具智慧與悲愿二者,即使是墮了地獄,也是受罪輕微,一下子就出來了。不僅菩薩如此,聲聞乘也有相同的意見。例如從前阿阇世王殺父,但聽聞佛法以后,得了「無根信」,也就是不壞信。雖然定力不足,還是入了地獄,但很快就脫離了,所以比喻為「拍球地獄」,如拍球落地,立刻就彈起來了。菩薩雖未證悟,但具足正見,發(fā)愿生生世世生于有佛法之處,而得見聞佛法。這樣的發(fā)愿,自然不會離開佛法,而能依法修行。若正見與愿力增上,即使生在無佛法處,也不會退失。若是已得「無生法忍」的菩薩,自然更不用擔心了。
問:如何鑒定是否「證果」?
答:說到「證果」,約聲聞乘說,就是初果……四果等。證果就成為圣者,最低限度是對于苦、集、滅、道──四諦能「如實知」,再沒有疑惑,也就是對佛法僧──三寶有凈信心。這不是想象中的什么奧秘,而是從修行中達到的「如實知」。證果的人,對「法」已沒有什么疑惑。
就「苦」而言,不單是當前「感受」的苦;如專從當前的感受來說,那就有 [P143] 苦有樂了,也就是有「苦受」、「樂受」。然從現實世間來觀察,從個人以至世間一切事物,一切是無常的,也就是沒有一法是永恒的,徹底的,無論怎樣好的,也都要起變化。這世間,某些理論與制度,在當時確實有效,受到多數人的擁護;但事過境遷,失去原來的光輝,自身也可能產生問題,而需要改善。即使人死升天,但終究要墮落,還是不永恒的。能夠徹底的、深刻的從「諸行無常」,而了解到「一切是苦」,這才是佛法所說的「苦」。然依佛法,并非說世間的一切,一無是處,而是承認有其相對價值的,所以有苦也有樂;但終究是不永久的,不徹底的。知道是苦,要了解苦的原因──「集」,然后從正「道」的修習中,袪除苦的根源,實現苦的徹底解脫──滅。也就是徹底的解決人生問題,能達成究竟的理想。
所以,佛法要在「道」的實踐。了解「無常故苦,苦故無我」,就是「道」的先導──「正見」、「正思惟」能如實知,便可消除生死根本的煩惱。所以,真能徹悟真理,證入圣果的,我見等煩惱便斷而不起了。證真理而成圣果,是「 [P144] 自覺自知」的;沒有修證的凡夫,是不能鑒定他是否證果的。惟有更高的證入者,才能鑒定他,如釋迦佛能知弟子們是否已經證果了。(記錄者:陳正蟄) [P145]
- 心量、福德與幸福
- 佛法觀察現象探求三層因緣
- 印順長老:學佛一定要吃素嗎?
- 印順法師: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順長老著述中的真常唯心論
- 佛說人有三特勝,就連天人也不及
- 我終于在臺灣見到了印順導師
- 印順導師:學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卻值得提倡
- 談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煥時代”
- 常不輕菩薩說: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
- 趙樸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觀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與道德 個人與社會才有希望
- 文殊菩薩及其學風
- “人間佛教”轉型與禪宗在中國近現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順法師《大乘空義》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順法師拜山開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諧世界——泛論禪宗智慧與構建和諧世界
- 構建“人文佛教”平臺——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踐行現
- 《中國漢傳佛教叢林儀規(guī)及唱念規(guī)范》緣起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
- 宗鏡錄卷第一
- 宇宙大學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績單
- 佛教對「臨終關懷」的看法
- 宗鏡錄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鏡錄序
- 七佛傳法偈(三)假借四大以為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2
- 大般若經要解——般若的觀行
- 佛教對「女性問題」的看法
- 大佛頂首楞嚴經講義 第一卷
- 心經的人生智慧—《心經》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講
- 占察善惡業(yè)報經 1
- 《大乘百法明門論》講記之一
- 七佛傳法偈(七)法本法無法,無法法亦法;今付無法時,法法何曾法。
- 佛教對「自殺問題」的看法
- 七佛傳法偈(二)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yè)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 二課合解 第一講
- 十二因緣法
- 慈悲三昧水懺講記卷上(1)
- 七佛傳法偈(一)身從無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諸形像;幻人心識本來空,罪福皆空無所住。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3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6
- 心經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媽媽的乳汁
- 四圣諦講記 第一卷 苦~輪回之苦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4
- 修習止觀坐禪法要 1
- 《無量壽經》之八相成道(一)
- 《圓覺經》講記 第一章 文殊菩薩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序品第一節(jié)錄
- 印光大師傳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訶止觀卷第一上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10
- 印光文鈔全集 增廣印光法師文鈔卷第一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5
- 心經的人生智慧 解脫痛苦的原理
- 夢參老和尚講 地藏本愿經 8
- 宗鏡錄卷第二
- 妙境法師主講:八識規(guī)矩頌講義(1)
- 傲慢與偏見,學佛人要遠諸傲慢,調整偏見
- 佛教說不能執(zhí)著,是否意味著看淡甚至放棄努力理想?
- 在家學佛,應如何做人?
- 做真實的自己
- 行腳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樂就是快樂
-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沒有辦法掌握未來?
- 你快樂嗎?有沒有試過不快樂?
- 錯了怎么辦?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總有喜怒哀樂的
- 至心精進,專注于目標,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實念佛,重在一生堅持不懈憶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勵:一個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財終舍離,所造之業(yè)如影隨
- 佛法的中道觀
- 明心見性是怎么來的?利根是天生的嗎?
- 學習佛陀冥想靜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嗎?
- 佛性不分南與北,為人不與比高低,廣修�;郢@法喜
- 深著虛妄法 堅受不可舍
- 人為什么要擺脫痛苦和煩惱,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業(yè),為什么要遠離一切不善業(yè)?
- 當業(yè)障現前時怎么辦?隨緣了業(yè),究竟解脫
- 出家人與在家信徒要保持距離,才能更好地度化眾生
- 如何面對喜歡吃喝玩樂,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個人的福報都是自己修來的
-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 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因緣因果
- 護念他人善用心,學佛慈悲須踐行
- 如何報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對佛最好的報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這八種圓滿
- 只有無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師是后世佛弟子學習的榜樣
- 無論哪種供養(yǎng),都離不開善用一顆歡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為、語言和心念
- 一人獨坐、內心空閑,無甚雜思
- 皈依三寶是踏入佛門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脫
- 如何呵護發(fā)起普利眾生的愿心,使發(fā)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