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 自序 目次

  印度之佛教

  自序

  民國五十六年,我在『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自序」中說:在戰(zhàn)亂中所寫的『印度之佛教』,「是用文言寫的,多敘述而少引證,對佛教史來說,體裁是很不適合的,而且錯誤與空疏的也不少!乙谜Z體的,引證的,重寫一部」。但直到現(xiàn)在,二十年的悠長歲月,『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以外,只寫了『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空之探究』,晚年衰病,「重寫一部」──分為多少冊的意愿,已無法達(dá)成,所以三年前,將『印度之佛教』重印出版。『印度之佛教』的錯誤與空疏,在上面幾部寫作中,雖已作部分的改正與補(bǔ)充,但印度佛教演變的某些關(guān)鍵問題,沒有能作綜合聯(lián)貫的說明,總覺得心愿未了,F(xiàn)在據(jù)我所理解到的,再扼要的表達(dá)出來。

  「佛法」在流傳中,出現(xiàn)了「大乘佛法」,更演進(jìn)而為「秘密大乘佛法」,主要的推動力,是「佛涅槃后,佛弟子對佛的永恒懷念」。懷念,是通過情感的,也就可能有想象的成分;離釋尊的時代越遠(yuǎn),想象的成分也越多,這是印度佛教史上的事實(shí)。

  佛弟子對佛的懷念,起初是:釋尊遺體──舍利的建塔供養(yǎng),釋尊遺跡的巡行,表示對釋尊的信敬與思慕。釋尊過去生中──菩薩的大行,也從「本生」、「譬喻」、「因緣」中流傳出來。佛及過去生中菩薩行的偉大,是因佛弟子的懷念釋尊而引發(fā)的,成為佛教界的共同信念。涅槃,涅槃了的釋尊,不是神教想象的「神」那樣的存在;但一般信眾,對于佛入涅槃而再見不到了,不免引起內(nèi)心的悵惘。態(tài)度自由而重于理想的大眾系說:佛是不可思議的存在;佛壽是無量的;現(xiàn)在的十方世界,有佛出世:這多少滿足了一般人心──「大乘佛法」在這樣的情形下出現(xiàn)。

  釋尊開示的正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修學(xué)者先徹了因果的必然性──如實(shí)知緣起;依緣起而知無常,無我無我所,實(shí)現(xiàn)究竟的解脫──涅槃寂滅。涅槃不落有無,不是意識語言所可表示,為修行自覺自證知的。以菩薩大行為主的「初期大乘」經(jīng),繼承「佛法」的正法中心,但「佛法」是「先知法住,后知涅槃」,而「初期大乘」經(jīng),卻是直顯深義──涅槃,空性、真如、法界等,都是涅槃的異名。所以,「佛法」從緣起入門,「初期大乘」是直顯諸法的本性寂滅。諸法本性是無二無別、無著無礙的,在「佛」的懷念中,傳出一切眾生有如來(胎)藏,我,自性清凈心的「后期大乘」經(jīng)。這樣,「正法」由緣起論而發(fā)展為法法平等無礙的法(本)性論;又由法(本)性論而演化為佛性(如來藏)本具論;再進(jìn)就是本來是佛了。這是佛教思想發(fā)展中,由法而佛的始終歷程。

  佛法甚深──緣起甚深,涅槃更甚深,一般人是難以受學(xué)的。為了方便普化,施設(shè)「念佛,念法,念僧,念施,念戒,念天」──六念法門,使不幸的人,在恐怖、苦惱或病重時,能內(nèi)心安定,不失善念,這有點(diǎn)近于一般宗教了!改(憶念,系念,觀念)佛」是特別發(fā)達(dá)的!大乘興起不久,犍陀羅、摩偷羅一帶,有塑造、繪畫的佛像流行。方便的「念佛」,過去是念佛的功德,現(xiàn)在也取(佛像)相而念佛的色身。一心系念,佛于自心中現(xiàn)起;依據(jù)這種修驗(yàn),得出「自心作佛」,「三界唯心」的理論。后期的大乘經(jīng)說:如來藏、我是相好莊嚴(yán)的,自性清凈心是清凈光明的,眾生本具,所以念佛不只是念三世十方佛,更要念(觀)自己是佛。「念佛」,是從「初期大乘」,「后期大乘」,進(jìn)入「秘密大乘佛法」的通途。

  菩薩發(fā)菩提心,久在生死修難行大行,精神偉大極了!但在一般人,可說向往有心而不免無力承擔(dān)的,于是繼承「佛法」的方便,說佛前懺悔,勸請,隨喜,回向菩提。這是廣義的「念佛」,容易修行,為養(yǎng)成大乘法器的方便。一般的「念佛」方便,著重稱名,有「消業(yè)障」,「生凈土」,「不退菩提」,種種的現(xiàn)生利益。西元前后,經(jīng)典的書寫流行,為了普及流通,經(jīng)中極力稱揚(yáng)讀、誦、書寫、供養(yǎng)經(jīng)典,有種種現(xiàn)生利益。般若「是一切咒王」,勝過一切神咒,也就承認(rèn)了世間的神咒。以唱念字母,為悟入無生的方便。大乘經(jīng)的音聲佛事:唱字母,稱佛名,誦經(jīng),持咒,是「大乘佛法」能普及民間的方便。

  「佛法」說到了「念天」,菩薩本生中,有以天、鬼、畜生身而修行的,「大乘佛法」也就出現(xiàn)了「天(大力鬼王、高等畜生)菩薩」。帝釋等每說陀羅尼──明咒護(hù)法,咒語漸漸重要起來。「后期大乘」的『楞伽經(jīng)』等,進(jìn)一步說:印度民間信仰的天,鬼神,古仙,都是佛的異名,佛所示現(xiàn)的,奠定了「佛天一如」的理論。西元三世紀(jì)起,印度梵文學(xué)復(fù)興,印度教也漸漸興起。在「大乘佛法」的方便道,及如來果德的傾向下,適應(yīng)外在情勢,發(fā)展為「秘密大乘佛法」,多與神(天)教相通。如教典不名為「經(jīng)」,而名怛特羅(續(xù))。取「奧義書」式的秘密傳授,師長的地位重要起來。咒──佛、菩薩等的真言,是「語密」。神教的手印,佛法也有了,是「身密」。護(hù)摩──火供(「佛法」所禁止的),成為自利利他的重要事業(yè)。民間信仰的鬼神,進(jìn)入「秘密大乘」的堂奧:有手執(zhí)武器,忿怒相的天菩薩(或佛所示現(xiàn))。濕婆天派有「性力」崇拜,「秘密大乘」也有相抱相合的(俗稱)歡喜佛。適應(yīng)與融攝神教,「佛天一如」的具體化,為「秘密大乘」的特色!

  「大乘佛法」的菩薩大行太難了,一般傾向于重「信」的「易行道」。恰好如來藏是佛智與色相莊嚴(yán)的本來具足,與「念佛」的是心作佛,自心是佛相通,「秘密大乘」這才觀自身是佛─ ─「天慢」,發(fā)展為即身成佛的「易行乘」。即身成佛,不用修利濟(jì)眾生的菩薩大行,等成了佛再來利濟(jì)眾生。難行不用修,佛果可以速成,對一般人來說,真可說太好了!

  大乘經(jīng)中,十方世界的佛、菩薩多極了,再加入印度群神,不免雜亂。「秘密大乘」作了有組織的序列,如『瑜伽續(xù)』以中央毗盧遮那,及四方四佛,分五部(族)而統(tǒng)攝一切。五方五佛,是仿照忉利天主帝釋在中央,四方來的四大天王四面坐的集會方式。帝釋是執(zhí)金剛(杵)的夜叉;夜叉是一向分為五族的。夜叉王──執(zhí)金剛,金剛手,金剛藏,普賢(坐六牙白象,與帝釋相同),是「秘密大乘」的當(dāng)機(jī)者。忉利與四大王眾天,是欲界的地居天,天龍(鬼畜)八部的住處。欲界是有淫欲的,地居天形交成淫而不出精,正是「無上瑜伽續(xù)」,修天色身,貪欲為道的理想境界。太虛大師稱「秘密大乘」為「依天乘行果而趣佛果」,這是不以人事為本,適應(yīng)印度神教,以天(鬼神)法為本的大乘。

  以上是大乘經(jīng)法的情形。分別抉擇經(jīng)文,成為條理嚴(yán)密的義解(論義也影響后起的經(jīng)典),是論。大乘論有1.中觀系:「初期大乘」的直顯深義,學(xué)者容易流入歧途,龍樹起來造論,說緣起無自性故空;以「佛法」的「中道、緣起」 ,貫通「大乘佛法」的「性空、唯(假)名」。龍樹說:「若不依俗諦,不得第一義」,那是回歸于「佛法」的立場,「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了。所以中觀是三乘不二的正觀,有貫通「佛法」與「初期大乘」的特長!2.瑜伽行系:無著依(文體近于論的)『解深密經(jīng)』等造論:「初期大乘」的一切法空,是不了義說,緣起──依他起相是自相有的;「后期大乘」的如來藏、我,是真如的異名。瑜伽行系的特色,是依虛妄分別(的「分別自性緣起」),說「唯識所現(xiàn)」。為了論證唯識所現(xiàn),陳那與法稱,發(fā)展了量論與因明。說到轉(zhuǎn)染成凈,立佛的「三身」、「四智」;佛果是當(dāng)時佛教界的重要論題。中觀與瑜伽行二系,都分別如實(shí)與方便,多少糾正了佛教界的偏差。不幸是,后學(xué)者為了龍樹說緣起無自性,無著說緣起自相有,彼此間引起無邊的論諍,忘失了佛法「無諍」的精神!3.如來藏系:如來藏、我,自性清凈心,近于神教的真我、真心,適應(yīng)世俗而流行。堅(jiān)慧的『究竟一乘寶性論』,受到無著論的影響,卻沒有說種子與唯識。論說四法:「佛界」是本有如來藏;「佛菩提」、「佛法」、「佛事業(yè)」,是如來藏離染所顯的佛體、佛德與佛的業(yè)用。有的學(xué)者,融攝瑜伽行派的「五法、三自性、八識、二無我」,使虛妄的阿賴耶──藏識,與如來相結(jié)合,說「如來藏藏識心」。以真常為依止而說唯心,是文體近于論的『楞伽』與『密嚴(yán)』。『寶性論』明佛的因果體用,『密嚴(yán)經(jīng)』說如來藏是念佛三昧者的境界,也就是觀自身本來是佛。后起的「秘密大乘」,攝取「中觀」與「瑜伽」,繼承「如來藏」說,從信仰、修行中發(fā)展完成。

  印度佛教(學(xué))思想史,一般都著重于論義。論是分別抉擇,高層次的理論,是不能普及一般的!复蟪朔鸱ā购笃,那爛陀寺的論學(xué),成為佛教權(quán)威,而重信仰,重他力,重事相,重修行,重現(xiàn)生利益的佛法,正以「念(佛天一如)佛」為中心而普遍流行。晚年多讀經(jīng)典,覺得適應(yīng)信增上的方便,如造塔,造像,念佛,誦經(jīng)……,存在于佛教中的異方便,對佛法思想的演化,有極為深遠(yuǎn)的影響,所以曾寫了『佛法方便之道』十余萬字。又覺得:如實(shí)與方便,是相互影響而演化的,所以又想起了『印度佛教思想史』的寫作。如實(shí)與方便,有佛法自身的開展,也受到外來──神教思想,不同地區(qū),政治情況……的影響。把握佛法特質(zhì),理解發(fā)展中的重要關(guān)鍵,多方面的種種影響,才能完整的表達(dá)出印度佛教思想史的真相。這是我的學(xué)力所不能達(dá)成的,而衰朽余年,念力減退,也不容許作廣泛的寫作構(gòu)想。所以本書只能著重佛法自身,作概略的敘述,而『印度之佛教』所說過的,有些不再重述了。

  我對印度佛教的論究,想理解佛法的實(shí)義與方便,而縮短佛法與現(xiàn)實(shí)佛教間的距離。方便,是不能沒有的;方便適應(yīng),才能有利于佛法的弘布。然方便過時而不再適應(yīng)的,應(yīng)有「正直舍方便」的精神,闡揚(yáng)佛法真義,應(yīng)用有利人間,凈化人間的方便。希望誠信佛法的讀者,從印度佛教思想的流變中,能時時回顧,不忘正法,為正法而懷念人間的佛陀!民國七十七年二月三日,印順序于南投寄廬。

  凡 例

  一、本書所引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經(jīng)』,今簡稱「大正」。

  二、日本所譯『南傳大藏經(jīng)』,簡稱「南傳」。所引文字,并轉(zhuǎn)譯為華文。

  三、日本所譯Ta^rana^tha『印度佛教史』。作者英文拼音為Ta^rana^tha,或者音譯為多拉那他。本書引用 ,簡稱為多氏『印度佛教史』。

  四、法尊所譯書,如『入中論』等,原本為四川漢藏教理院刊行,簡稱「漢院刊本」。

  五、印度波羅Pa^la王朝的年代,依呂澄『西藏佛學(xué)原論』(商務(wù)本)所說。

  印度之佛教目次

  自序.................................................一──七

  第一章 印度佛教流變概觀............................一──一一

  第二章 釋尊略傳..................................一三──三六

  第一節(jié) 出家前之釋尊....................................一三

  第二節(jié) 出家............................................一六

  第三節(jié) 成正覺..........................................二0

  第四節(jié) 轉(zhuǎn)*輪..........................................二四

  第五節(jié) 入涅槃..........................................三四

  第三章 佛理要略..................................三七──五二

  第一節(jié) 世間............................................三七

  第二節(jié) 世間之凈化......................................四一

  第三節(jié) 世間之解脫......................................四六

  第四章 圣典之結(jié)集................................五三──七九

  第一節(jié) 王舍城之第一結(jié)集................................五三

  第二節(jié) 毗舍離之第二結(jié)集................................五八

  第三節(jié) 傳說中之第三結(jié)集................................六三

  第四節(jié) 法毘奈耶之初型..................................六三

  第五章 阿恕迦王與佛教............................八一──九五

  第一節(jié) 法阿育與黑阿育..................................八一

  第二節(jié) 阿恕迦王之政教..................................八五

  第三節(jié) 阿恕迦王時代之佛教..............................八九

  第六章 學(xué)派之分裂..............................九七──一二二

  第一節(jié) 二部、三系、四派................................九七

  第二節(jié) 大眾系末派之分裂..............................一0四

  第三節(jié) 上座系末派之分裂..............................一一0

  第四節(jié) 五部、十八部..................................一二0

  第七章 阿毗達(dá)磨之發(fā)達(dá)........................一二三──一四二

  第一節(jié) 優(yōu)波提舍、摩呾理迦與阿毗達(dá)磨..................一二三

  第二節(jié) 阿毗達(dá)磨之流派及發(fā)展..........................一二六

  第三節(jié) 阿毗達(dá)磨之組織................................一三四

  第八章 學(xué)派思想泛論..........................一四三──一六0

  第一節(jié) 思想分化之原因................................一四三

  第二節(jié) 圣德觀........................................一四五

  第三節(jié) 無我無常之世間................................一四九

  第四節(jié) 無我涅槃之出世................................一五八

  第九章 中印之法難............................一六一──一六八

  第一節(jié) 教難之概況及其由來............................一六一

  第二節(jié) 教難引起之后果................................一六五

  第十章 南北朝時代之佛教......................一六九──一七八

  第一節(jié) 王朝之變遷....................................一六九

  第二節(jié) 西北印佛教之隆盛..............................一七一

  第三節(jié) 佛化雕刻之發(fā)達(dá)................................一七五

  第十一章 大乘佛教導(dǎo)源........................一七九──一九八

  第一節(jié) 思想之根柢、啟發(fā)與完成........................一七九

  第二節(jié) 大乘藏結(jié)集流布之謎............................一八一

  第三節(jié) 菩薩之偉大....................................一八九

  第四節(jié) 大乘初興......................................一九三

  第十二章 性空大乘之傳宏......................一九九──二一八

  第一節(jié) 龍樹師資事略..................................一九九

  第二節(jié) 性空論之前瞻..................................二0三

  第三節(jié) 性空唯名論述要................................二一一

  第十三章 笈多王朝之佛教......................二一九──二三五

  第一節(jié) 王朝之盛衰與佛教..............................二一九

  第二節(jié) 小乘學(xué)之余輝..................................二二三

  第三節(jié) 因明之大成....................................二三0

  第十四章 虛妄唯識論..........................二三七──二六六

  第一節(jié) 無著師資事略..................................二三七

  第二節(jié) 瑜伽師與禪者..................................二四一

  第三節(jié) 唯心論成立之經(jīng)過C..............................二四五

  第四節(jié) 虛妄唯識論述要................................二四九

  第五節(jié) 真常、一乘與唯心..............................二六二

  第十五章 真常唯心論..........................二六七──二八四

  第一節(jié) 思想之淵源及成立..............................二六七

  第二節(jié) 真常唯心論述要................................二七二

  第三節(jié) 辨?zhèn)闻c釋疑....................................二八一

  第十六章 教難之嚴(yán)重..........................二八五──三0三

  第一節(jié) 教難之嚴(yán)重....................................二八五

  第二節(jié) 空有之爭......................................二八七

  第三節(jié) 性空者之復(fù)興與分流............................二九三

  第四節(jié) 虛妄唯識者之分流..............................二九七

  第五節(jié) 真常者之融合..................................三0三

  第十七章 密教之興與佛教之滅..................三0五──三二六

  第一節(jié) 秘密思想之濫觴................................三0五

  第二節(jié) 秘密教之傳布..................................三一0

  第三節(jié) 秘密教之特色..................................三二0

  第四節(jié) 印度佛教之衰亡................................三二五

  第十八章 印度佛教之回顧......................三二七──三三二

  附錄

  印度佛教大事年表............................三三三──三三九

  重版后記..............................................三四0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