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嚴法師:學佛

  學佛者,最重要是培養(yǎng)慈悲心。若是失去了慈悲心,就失去佛教的精神。

  學佛的人應正視“生” “死”,把握做人的機會,做好人間事,則家庭和樂,社會安寧,人和地吉,免除天災人禍,達到消災延壽、福祿綿長的境界。

  學佛就是學得心靈上常保歡喜自在,要得歡喜自在,必須行為無過失,要行為無過失就必須時常反省自己,設若能反省自己而無過失,既解脫又自在。

  信佛而不去學佛,就是迷信;拜佛而不學佛,就不能算是佛教徒。學佛就是要學得象佛一樣,在未成佛之前,我們稱之為眾生;如能學佛的修養(yǎng),學佛的慈悲,學佛的智慧,認清自己,體會宇宙的真理實相,如此就是學佛、像佛。

  端正自我的見解,需先用正確的理智、思想來透視人生無常,不管是貧、是富,也不管人間物質的貴賤增減,皆會覺得安然自在,沒有得失的心理,這就是“學佛的正見解觀”。

  每個人在過年前,總會把屋子內外整理、粉刷得煥然一新。學佛的人,心也要日日都像過年一樣,除舊布新。做人也要時時刻刻把壞的淘汰掉,讓自己每天心地清新潔凈。

  人生就因有遺缺不足的憾事,才會造業(yè)、犯錯,終致一失足成千古恨。學佛的人,就是希望脫離這遺憾的人生,修學圓滿美好心境,凈化的心靈,這才能得到真正學佛圓滿的人格。

  佛教中談因果福報,并非有錢才能造福,唯時時能以一份親切的愛心去關懷別人,多念佛心、多觀照自己、照顧別人,這份愛心便是造福的種子。

  佛、耶穌都是為救人而來到人間,做為我們的榜樣,既然為救人而來,就必須面對人生去克服很多的苦難,現(xiàn)出生命的光輝才是真正宗教教育之人生;人生如能探出自我的本性與天職,自然做任何事都覺得輕松而無怨言。

  心與性是同樣的,于佛心稱為“性”,于人叫做“心”。比如,一杯白開水,它叫“水”,加上茶葉,它叫“茶”,加上咖啡,它叫“咖啡”,其實同樣是一杯水,但咖啡與茶都是水“以外的東西”。

  佛教徒口頭常言功德無量。實乃對該作、該行的從不計較,無量的作,即時的作,不求回報,方為真正無量的大福報,亦即是功德無量。

  學佛,就是要善加化解煩惱,以及別人的不悅與刻意傷害。學佛所注重的是實行,不只是學問,還要身體力行。逃避責任,尋求一生的清閑,就無法延續(xù)長久的慧命。

  用心一定要專,選擇必定要正:若朝三暮四,時時從頭開始,則永遠停留在第一步而跨不出另一步。

  學佛是為眾生而學佛,做人是為工作而做人。人生若能被人需要。能夠有一份功能為人付出,這才是最幸福的人生。學佛是要和睦人間、和群人生,才是真正的學佛。

  年輕佛子時常耽于文字般若之中,若能以所學的文字功能來應用于實相般若,以口中呼出千眼,以行動引出千手,事理圓融,方是學佛真諦。

  還未學佛以前,我們經常被“渴愛”所役使,心里老是有欠缺的感覺,縱使一時間好像捕捉到了什么,卻總是無法安定落實。這就好像在干旱的沙漠里灑上一滴水那般,仍舊干燥如初,起不了絲毫滋潤的作用。如今我們有幸學佛了,就要少欲知足,放下對周遭物欲的執(zhí)迷,而常懷感恩之心,積極的節(jié)省有用的時間和精力,充實自己的良能與學養(yǎng),朝真正有意義的人生正路前進。

  學佛者一定要圓融人事道理,聯(lián)系人與人的情誼,化解是非沖突。善意掩蓋他人的不良習氣,弘揚其良好德性,不評論他人長短,這樣的人生一定是可敬又可愛。學佛是盡本分,在什么崗位即作什么事,不要將人間事想得太渺茫,而忽略了本身就處在人間。

  佛弟子聽法后,要從日常生活身體力行,謂之“受法”。

  學佛者,道心不可斷。道心斷,明燈暗;明燈暗,智慧失;就招來障礙道業(yè)的因。修行的人,當看好心念,莫讓外境轉滅吾人心中的明燈。

  學佛的修養(yǎng),是要每個人保持平等心,以平等心看人生,修養(yǎng)到看見任何人都起歡喜心,用佛心看人,人人都是佛。

  學佛最初要先建立信心信仰,要先知道為什么要信佛?佛究竟是什么意義?何以要多聽經?經中內涵教育是什么?這是初人佛門,應先探討的基礎條件。

  學佛一定要從最基本、我們做得到的工作做起,不要放縱時機,功德是時間累積起來的,路是愈早走愈快到達,德是愈早修愈早完成。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