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華人佛教 > 佛經大全 > 金剛經 >

金剛經

《金剛經》是佛教重要經典。根據不同譯本,全名略有不同,鳩摩羅什所譯全名為《金剛般若(bōrě)波羅蜜經》,唐玄奘譯本則為《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督饎偨洝穫魅胫袊螅詵|晉到唐朝共有六個譯本,以鳩摩羅什所譯《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最為流行..[詳情]

(八)‘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

  (八)‘云何應住’和‘應云何住’

  須菩提在贊嘆佛陀之后,提出了問題,依照《金剛經》的流通本,這個問題是‘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吭坪谓捣湫?’如果您念過《金剛經》的,一定知道,在這部經大約一半的地方,須菩提又提出了同樣的問題:‘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云何降伏其心?’

  我要和各位研究的問題,是為什么在佛講了很多道理之后,須菩提還會提出同樣的問題。經文經過了一千多年來的抄寫和印刷,在抄寫、印刷過程中,是不是有錯誤的可能?這是我多年來的疑問。有些注經大德,認為須菩提第二次重提這個問題,是他的慈悲,是要讓第一次問題還沒有聽懂的人,還有機會再聽到佛的開示;也有的大德認為這兩次的問題,文字雖然相同,但其意義有深淺的不同。這些解釋都不能消除我的疑問。

  后來我讀玄奘大師譯的《大般若波羅蜜多經》第五百七十七卷‘能斷金剛分’,佛說般若經的第九會,相當于鳩摩羅什大師譯的《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就是我們現在讀的《金剛經》。玄奘大師對這一個問題的譯文是‘世尊!諸有發(fā)趣菩薩乘者,應云何。吭坪修行?云何攝伏其心?’這里他用了‘應云何。’就比‘云何應。’容易解釋得多,涵義也比較豐富?墒‘能斷金剛分’大約在一半的地方,也有同樣問題的記錄,而玄奘大師的譯文也同樣是‘諸有發(fā)趣菩薩乘者,應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攝伏其心?’因此,雖然我發(fā)現了新的譯文‘應云何住’,可是還沒有完全解答我的疑問。

  一直到十幾年前,看到一本唐朝咸通年間,鳩摩羅什大師譯的手抄《金剛經》影印本,其中在經初的第一次問題時,用的是‘應云何住’,而第二次問時用的是‘云何應住’。換句話說,須菩提第一次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云何降伏其心?’第二次的問題則是‘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可是那時,我還不敢確定那一種版本是對的。雖然覺得第一次發(fā)問時用‘應云何住’,第二次發(fā)問時用‘云何應住’,遠比兩次都用‘云何應住’要合理且容易解釋得多。

  去年,我細讀了江味農居士著的《金剛經講義》,發(fā)現他對這個問題曾做了深刻的研究。他不但考據了古代的大德注解《金剛經》時所引用的經文,且根據敦煌石室唐人寫經,譬如石室秘寶中柳公權所寫的《金剛經》等,提出他的結論。

  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的時候是‘應云何住’,第二次問的時候是‘云何應住’;他并且說,不僅唐朝的抄本是這樣,明朝的刻本、宋初的《金剛經》版本也都是‘應云何住’。一直到清朝初期的刻版(就是現在所謂的流通本),才改成‘云何應住’。因此,他的結論是第一次問題中‘云何應住’是錯誤的,應該是‘應云何住’。我認為江居士的見解很正確,他這一番校訂工作很有價值。各位所讀的《金剛經》,大都是所謂的流通本。如果第一次的問題是‘云何應住’的話,不妨在邊上加注‘應云何住’,將來自己慢慢體會,再決定那一種譯文對你最能相契。

  講到這里,好像我對流通本中是否有錯誤的問題,已經有了解答,可是須菩提這兩次的問題究竟應該怎么解釋呢?前后又有什么不同呢?我們要將這個搞清楚了,才明白這一個‘應’字,若搬動了位置后,會使經文的意義有相當大的改變。

  現在,我先將須菩提問題中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解釋一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印度梵文的音譯,因為中國成語里,沒有適當的字句,可以完全表達這句梵文的意義,所以沒有直接譯成中文。‘阿耨多羅’,簡單地說就是沒有比它再高再上的意思,簡稱為‘無上’;‘三’是正,正知正見的‘正’;‘藐’是平等,‘菩提’是覺。一般譯成無上正等正覺。而無上正等正覺就是佛。所以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發(fā)了成佛的心。而為什么要成佛呢?就是為了普度眾生。這個發(fā)了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就叫做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或者說發(fā)了無上菩提心。單單發(fā)了菩提心還是不夠的,我們應發(fā)無上菩提心。

  須菩提在第一次問的時候,尚未深解義趣,這里所謂的尚未深解義趣,就是說對應無所住的道理,還沒有徹底的明白,心中還執(zhí)著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還執(zhí)著有一個心可以發(fā),這個心既然能夠發(fā)起,也會退失,因此他的問題是善男子、善女人,既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應云何?就是應該如何保住這個已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

  也有的大德,認為須菩提那時的境界已經不僅如此,他對空性的體驗已相當深了,在聲聞弟子中,解空第一。而且在這千二百五十大比丘中,也有對空性已經有相當體驗的,并且為未來有深厚根基的眾生著想,所以須菩提的問題,可以說是為了兩種不同程度的人而發(fā):第一種可以說是為初發(fā)心的善男人、善女人,即是剛剛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人而請示世尊,這已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應云何。烤褪菓绾伪3,使之不退。另一種是為程度比較高的人而請示的,對那些發(fā)了無上菩提心之后,那個人人本具的空性真心應云何住?就是應該如何安住,使之不動搖。這兩種解釋,各有見地,并不沖突。我建議有興趣研究的朋友,不妨將這兩種解釋都放在心上。

  須菩提認為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之所以會退失,真心之所以會動搖,都是妄想心活躍的關系,而妄想心控制了人的思想行動,所以他接下去問‘云何降服其心’。這個‘心’指的是妄心或妄想心。各位請注意,‘應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的‘應’是貫通上下兩句的,意思就是應云何住,應云何降伏其心。如果將‘應’搬到云何之下,變成云何應住,就貫通不到下面的云何降伏其心了。所以須菩提第一次發(fā)問,是請佛陀對這批已發(fā)了無上菩提心的佛弟子們解釋,應該如何保持這個已發(fā)起的無上菩提心,使之不退失;應該如何使他們的真心安住而不動搖;及應該如何修行,使他們的妄想心能夠降服,使他們能夠了解并生起信心。

  在須菩提第二次發(fā)問的時候,須菩提對‘應無所住’,已深解義趣。所以他的問題是說:佛的弟子們都已經發(fā)了無上菩提之心,現在佛又教導應無所住,可是既有‘發(fā)心’,那就是‘住’,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也是一種‘法’。既然‘應無所住’那又為什么獨獨要住于發(fā)無上菩提之心呢?所以說:‘云何應?’須菩提第二次發(fā)問,實在比第一次的問題又深入了一層。是在問佛陀,如若發(fā)無上菩提心也不應該住,而應該降伏,那么如何方能降伏呢?

  佛在第二次佛解答時,說了一句:‘實無有法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希望各位細心的體會這句經文的意義。

  須菩提的兩次發(fā)問并不相同,因此第一次問題的‘應’字不應移動。

精彩推薦